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超钢  刘业 《广东园林》2007,29(1):6-11
通过历史考察、文献研究和现场踏勘,深入研究雁山园的历史沿革和造园艺术,全面展示雁山园山水、岩洞等地质地貌的特征和植物配置、园林建筑的传统风格;从园林文化的继承和城市发展的角度呼吁名园保护,并提出修复构想。  相似文献   

2.
位于桂林雁山区的雁山园始建于清咸丰初年,为广西现存的三大古典园林之一,被誉为岭南名园。雁山园由桂林乡绅唐岳始建于清咸丰初期,也称为“雁山别墅”,至今已经有150年的历史。在广西现存的三座古典园林中,它是修建得最早、造园艺术甚高,最具岭南园林特色的一座古典园林。雁山园的建造时间,史籍中没有确凿的记载,建造年代有咸丰年间和...  相似文献   

3.
安阳市汉字公园及中国文字博物馆等展馆群联成一体,是以汉字文化为主题的大型高品质综合性公园。通过实地调研,从山体、理水、园林小品、植物四大造园要素进行分析,研究其造园艺术特色,对“汉字之韵”“汉字之变”“汉字之趣”“汉字之源”“汉字力量”“汉字之美”等庭院空间进行造园策略探讨,总结造园中的不足,探讨新时期风景园林融合历史文化元素的应用新模式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王安康  许浩 《广东园林》2019,41(4):56-60
陈植是推动中国近代造园事业发展的先驱之一,他对“造园学”的概念做出了明确的界定,推动了近代造园学科教育的发展,提出了都市公园理论与国立公园计划,倡导城市公园的开放化与国立公园的大力建设。通过查阅文献,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出发,分析整理陈植的造园理论以及实践中所体现的造园手法,系统地梳理与总结出陈植在民国时期为国内造园学领域所做的贡献,进而探讨陈植的造园理论及实践成果对近代造园事业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明代名匠佳园荟萃江南,上海私家园林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日涉园由张南阳参与造园,作为明代上海三大名园之一,具有极高的复原价值。通过对日涉园方志、园记、园诗和园图的搜集整理、对比分析,梳理了园林的历史沿革,确定了园址范围,得出主景旷达、次景幽邃的园林空间布局,进一步推导复原了平面图;并对其造园要素展开研究,且就叠山艺术与张南阳建造的另两座园林豫园、弇山园相比较,归纳出日涉园具有山石巍峨奇巧、水体聚散有致、花木野趣自然三方面的园林特征。  相似文献   

6.
何司彦  李敏 《广东园林》2007,29(B09):48-51
通过历史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分析广州古代名园海山仙馆的造园历史和构景要素,概述其造园思想、布局特点、建筑特色和植物配置特点。  相似文献   

7.
李丹丹 《绿色科技》2022,(5):83-85,150
锦程公园是北方少有的浸润江南古典园林特色的公园.分析了锦程公园的造园手法,从空间布局、造园要素、造景手法及意境营造四方面进行了研究解析,提供在北方打造江南特色园林的新思路.在总体空间布局上形成以水面为中心,建筑湖石进行围合的布局形式,造园要素上用地域性景观材料打造江南特色景观,造景手法上要多样打造曲折自然之势,意境上要...  相似文献   

8.
论造园中的地形改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造园中地形改造的作用,造园地形改造的基本原则,园林地形改造设计的具备要素等方面对园林的地形改造工作作了较为深入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温州绣山公园造园艺术特色,公园定位为自然山水公园,根据其地形自然处理总体布局为一池三山;植物配置引入生态学理念,构建稳定的植物群落;造园风格充分体现瓯越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0.
浅析岭南名园的造园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笔者亲身调研经历,在收集了一定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的基础上,对广州陈家祠、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和宝墨园等几个具有岭南园林特色名园进行了剖析,阐述了岭南庭院的造园艺术及其建筑特色。  相似文献   

11.
中日造园艺术的沧海遗珠——琉球识名园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识名园是历史上琉球王国的王家御苑,同时具有中国、日本、琉球3个国家的文化色彩,对东亚地区造园史与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具有特殊意义。以琉球王国历史文化、中琉与日琉交往情况以及琉球园林发展历程为背景,解析了中日琉3国文化在选址布局、建筑、水景、植物、石作等景观要素上的具体体现。识名园布局受日本大名庭园影响,但造景手法和景观样式则有中国风格,石灰岩与热带植物则构成了琉球园林特色。同时识名园也存在空间单一、结构松散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杜红 《广东园林》2000,(3):28-29,32
198 6年以前 ,广州园林如越秀公园、兰圃的芳华园等 ,大多体现中国传统园林风格 ,以含蓄隽永 ,仿效自然见长。而于 1987年春节开放的草暖公园 ,立足于“以人为本 ,顺从人意”的岭南造园风格 ,大胆地吸收欧洲园林的一些造园特点 ,大有人工创造自然的气派。在大片如茵的草地上 ,既分布有自然形态独特的棕榈植物 ,又有经人工修饰形态各异的园林植物。各类植物有聚有散 ,恰到好处地组合成草暖公园的绿化景观。在草暖公园绿化景观养护工作中 ,我们特别注意保持原有的造园艺术特色 ,又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发挥人的创造能力。一、建园概况(一 )立地…  相似文献   

13.
中国竹子造园史考   总被引:9,自引:7,他引:9  
考证了中国历代竹子造园的历史后认为,竹子造园同步于古典园林的发端,汉代应用于早期园林的“囿”和“苑”,六朝时期广泛用于造园,唐宋时期竹子造园进入大发展和全盛时期,竹子造园是在园林中再现自然的竹景,明清时期趋于成熟,并体现“雅”风格,借园林中竹景抒情言志。文中列举了历代著名园林中竹景之实例。  相似文献   

14.
汤涓  孟醒 《广东园林》2021,43(5):52-58
鱼虽然作为园林中次要的动物造景要素,但它具有悠久历史、丰厚文化并促进了造园活动。以“鱼”元素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其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演变,将其表现形式划分为“以鱼生产”“以鱼成景”“以鱼装饰”“以鱼写意”四类,并总结了鱼元素景观启蒙、转折、深化、停滞 4 个发展时期的演变特征,进而探究不同时期造园理念的变化及造园理念与鱼元素景观之间互为促进的关系。从园林规划设计的角度对景观形式进行解析,探究不同形式背后所蕴含的造园理念,丰富鱼元素景观研究。  相似文献   

15.
试用“气韵生动”分析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芳  郭娜  高宇  胥辉 《山东林业科技》2008,38(3):104-105
从“气韵生动”这一绘画美学理论的特殊视角来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阐述了“气”和“韵”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具体体现。说明“气韵生动”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重要特征,从这一角度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16.
借鉴北京等城市建设"世界之窗"的成功经验,以欧亚精典微缩景观为主线,将西方台地式造园同中国民族造园技艺相融合,建成哈尔滨市"欧亚之窗",占地面积31.8hm2,工程总投资3000万元,预计3年收回成本.全园规划为欧洲区、亚非区、中心区等8个区域,以红旗钟楼、迪斯尼城堡、巴黎凯旋门、天鹅湖等近30个欧亚经典景观为主线,总建筑面积4065.73m2,园内地势起伏,天然无饰的原野风光和欧亚名胜景观交相辉映,成为一座造园艺术独特的新型公园.  相似文献   

17.
借鉴北京等城市建设“世界之窗”的成功经验,以欧亚精典微缩景观为主线,将西方台地式造园同中国民族造园技艺相融合,建成哈尔滨市“欧亚之窗”,占地面积31.8hm^2,工程总投资3000万元,预计3年收回成本。全园规划为欧洲区、亚非区,中心区等8个区域,以红旗钟类、迪斯尼城堡、巴黎凯旋门、天鹅湖等近30个欧亚经典景观为主线,总建筑面积4065.73m^2,园内地势起伏,天然无饰的原野风光和欧亚名胜景观交相辉映,成为一座造园艺术独特的新型公园。  相似文献   

18.
北宋洛阳名园在意境营造上相比前朝更加完善,成为后代园林的标杆,而园林意境非纯粹客观物象,需与观者共同完成,即产生共鸣。从营园思想和造园技法两大方向着手,借助各类古籍和文献资料梳理以及名园案例分析,从布局、理水、掇山置石、建筑、植物配置5种造园技法挖掘北宋洛阳名园营造特点以及园林意境营造技法,体会北宋园林生活场景和园林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正陶然亭公园建于1952年,是一座融古典建筑和现代造园艺术为一体的以突出中华民族"亭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文化名园,是国家级AAAA景区(点),北京市精品公园。全园占地面积56.56公顷,其中水面积为16.15公顷。陶然亭是清代的名亭,也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清康熙34年(公元1695年),当时任窑厂监督的工部郎中江藻在慈悲庵内创建此亭,并取唐代诗人白居易"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之诗意,为亭题额曰"陶然"。这便是公园名称的由来。  相似文献   

20.
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提升改造运河周边园林景观,是运河沿岸地区城市公园园林景观建设面临的重要挑战.针对这一问题,以北京西海子公园改造提升为例,分析了西海子公园周边历史遗存及人文景观,确定了公园定位及规划原则,采用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集中展示运河文化内涵,营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综合性城市公园.改造后的西海子公园已成为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