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明确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免疫相关FK506结合蛋白(FK506 binding protein,FKBP)的功能,了解FKBP对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侵染东亚飞蝗的影响,分离克隆获得FKBP46基因及其纯化蛋白,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  相似文献   

2.
为了揭示不同蛋白酶抑制剂对绿僵菌致病力的影响,明确绿僵菌经消化道侵染东亚飞蝗的作用机制,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经绿僵菌IPPM202及不同蛋白酶抑制剂处理后,不同时间东亚飞蝗中肠总蛋白酶、类胰蛋白酶、类胰凝乳蛋白酶、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活力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绿僵菌IPPM202处理后10 d内,东亚飞蝗中肠总蛋白酶活性呈现先上升再下降再上升的趋势,类胰蛋白酶活性呈先上升再下降趋势,类胰凝乳蛋白酶活性逐渐上升;但两种解毒酶的变化均为先上升后下降。加入两种抑制剂后,总体上抑制了东亚飞蝗中肠总蛋白酶和两种解毒酶的活性,降低了菌株IPPM202的侵染力,其中,甲苯磺酰基-L-氨基联苯氯甲基酮(tosyl-L-phenylalanine chloromethyl ketone,TPCK)作用较对脒苯基甲磺酰氯(4-amidino phenyl methane sulfonyl fluoride,APMSF)更加显著,使各种酶活力降低至与对照无差异水平。本研究对于揭示绿僵菌在中肠的致病机理及寄主对真菌侵染的免疫机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东亚飞蝗肠道细菌鉴定及其对金龟子绿僵菌拮抗作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室内饲养的东亚飞蝗5龄若虫肠道细菌的分离纯化培养,共获得8个细菌菌株,16s rDNA鉴定分别与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sp.)、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节杆菌属(Arthrobactersp.)、木糖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xylosus)、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sp.)有较高的同源性,其中克雷伯氏菌和阴沟肠杆菌检出率为100%,检出量最大,均达到109cfu/g肠道,为常驻的优势菌群。肠道细菌在东亚飞蝗体内的数量分布为后肠>中肠>前肠,种类分布为中肠(8种)>后肠(6种)>前肠(4种)。常驻细菌克雷伯氏菌和阴沟肠杆菌对金龟子绿僵菌则无拮抗作用,表明肠道常驻菌不是影响金龟子绿僵菌在蝗虫肠道内萌发侵染的主要因素,但同时也说明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使用绿僵菌防治蝗虫在防效上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对东亚飞蝗的致病机制,探讨绿僵菌对东亚飞蝗中肠保护酶系和解毒酶系的影响。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东亚飞蝗被绿僵菌侵染后,中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酚氧化酶(PO)、乙酰胆碱酯酶(AchE)、全酯酶(ESTs)6种酶活力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中肠保护酶SOD、POD、CAT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PO则呈现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最后下降的趋势;解毒酶AChE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ESTs则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5 d时与对照趋于一致。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东亚飞蝗被绿僵菌侵染后,不同的酶活力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对于揭示绿僵菌的致病机理及寄主对真菌侵染的免疫机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采用体表接菌法测定了商品生物农药金龟子绿僵菌油悬浮剂PD20080671在15、20、25、30、35和40℃等6个不同温度条件下对东亚飞蝗3龄蝗蝻的致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东亚飞蝗3龄蝗蝻的累积死亡率在接菌后19 d内均随天数的增加而升高。35℃的累积死亡率最高(82.50%),显著高于其他处理;40℃的累积死亡率最低,为55.00%。死亡个体的湿度培养结果显示绿僵菌在高温条件下萌发的时间较短,40℃为4.26 d,15℃为19.36 d。结果表明环境温度低于15℃或高于35℃都不利于绿僵菌杀死蝗虫。因此,在田间施用金龟子绿僵菌防治东亚飞蝗时应尽量避免高温天气,建议在上午低温时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6.
绿僵菌与高效氯氰菊酯复配对东亚飞蝗的增效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测定了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与高效氯氰菊酯高纯度原药复配后对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的增效作用。含0.5%~1.5%(w/v)高效氯氰菊酯的绿僵菌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都高于120,其中复配制剂(1%高氯.1×1010孢子/ml绿僵菌油悬浮剂)的共毒系数在接种后第4、5d分别为268.92和375.93。该复配制剂按1∶2、1∶3比例稀释后室内喷雾接种,第5d蝗虫累计死亡率分别达97.8%和97.3%,显著高于绿僵菌对照组的累计死亡率(52.6%);田间施药后蝗虫存活率在第6d分别下降到2.4%和4.4%,显著低于绿僵菌对照组药后第9d的存活率(37.7%)。结果表明:绿僵菌复配制剂增效作用明显,作用较快、防效高,克服了绿僵菌悬浮剂难以用于高密度蝗虫防治的缺陷。  相似文献   

7.
绿僵菌油剂防治东亚飞蝗田间试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 0 2年在天津大港以绿僵菌LA06油剂防治东亚飞蝗进行了田间试验。绿僵菌分生孢子系在实验室采用常规双相产孢系统 ,在大米固体培养基上培养产生。油剂用V(大豆油 )∶V(煤油 ) =3∶7配制。试验区选用蝗蝻相对不易迁出迁入的高密度地带 ,3龄蝗蝻占 90%,成点片状密集分布。超低量喷雾 1hm2 喷施绿僵菌油剂1.5L ,含绿僵菌干粉48g ,其分生孢子含量为1.37×1012个。药效调查采用全区密度级别估测法调查试验区虫口密度变化 ,并以笼罩法试验作为旁证。结果表明 ,在施药后 6~9d蝗蝻种群急剧减少 ,第 18天虫口减退率达 81.1%。田间防治与笼罩试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8.
20%绿僵菌油剂防治东亚飞蝗药效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绿僵菌油剂防治东亚飞蝗效果良好,持效期长达15d,对环境污染少,对天敌安全,但速效性差。在东亚飞蝗中偏轻发生年,3齿蝗蝻盛期,使用20%绿僵菌油剂375-500mL/hm^2,可有效控制其危害。  相似文献   

9.
保定蝗区土壤绿僵菌对飞蝗高毒力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由保定蝗区土壤中分离到的金龟子绿僵菌中毒力较好的10个菌株,测定了对东亚飞蝗3龄蝗蝻的僵虫率,并选出3株发病效果好的菌株M6 448、M5 110、M7 355,再采用点滴接种法对1~5龄蝗蝻及成虫进行了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对飞蝗的毒力与菌株种类和蝗蝻龄期有密切关系,3株菌株对3龄蝗蝻处理5 d的LD50分别为7.33×103、5.90×103、2.69×104个/mL,LT50分别为:3.70、5.86、7.50 d;对成虫的LD50分别为5.49×105、5.09×106、2.28×106个/mL,LT50分别为8.03、8.07、8.57 d。以毒力较高的M6 448菌株进行田间罩笼试验,10 d对3龄蝗蝻校正防治效果可以达到93.6%,与2 000倍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结果96.2%相近,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5株绿僵菌对东亚飞蝗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室内用点滴法测定了 5株绿僵菌对东亚飞蝗的毒力 ,结果表明 ,其毒力效果与菌株种类 ,接种剂量和温度有密切关系 ,菌株对东亚飞蝗的毒力为LA06>LB08>LC11>LF07>LD04。接种LA06菌株孢子量在 2.6×104个/头下 ,对 4龄蝗蝻的LT50为 3.91d。用不同剂量LA06接种 4龄蝗蝻时 ,发现其LD50仅为26.67个/头。在设定剂量下 ,低龄蝻比高龄蝻和成虫更敏感 ,死亡较快。不同菌株在不同温度下的毒力不同 ,LA06在 30℃下比在 24℃下毒力强 ,而LD04和LF07在 24℃下比在30℃下毒力强。  相似文献   

11.
本文于室内研究了不同温湿度条件下,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对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致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0℃、3种不同相对湿度(RH30%、60%和90%)条件下,3龄、4龄和5龄蝗蝻均在RH90%时,死亡率最高,LT50最短;其次为RH60%和RH30%。在不同温度条件下,30℃时绿僵菌对5龄蝗蝻的致死率最高,LT50最短(3.366d);其次为33℃和27℃;36℃条件下,蝗蝻的死亡率最低,LT50最长(6.424d)。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温度对绿僵菌LA菌株生物学特性和毒力的影响,采用微室萌发、酶标仪测定A值以及体外涂抹法,对不同温度下LA菌株孢子萌发率、胞外蛋白酶、几丁质酶活力以及对东亚飞蝗的毒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LA菌株在30℃下孢子萌发速率最快,对东亚飞蝗的致死速率也最快;38℃下培养,孢子萌发率开始受到限制,40℃下培养孢子的萌发率接近于0;高温处理转至适温培养,对孢子萌发速率产生一定影响,48℃下处理不同时间,孢子萌发速率、萌发率均显著降低,转至30℃下培养24h仅有10.6%~20.9%的孢子可萌发;LA胞外蛋白酶活力培养至第6天达到最高,为31.37U/mL,不同温度下活力测定表明37℃下胞外蛋白酶活力最高,几丁质酶在培养至第5天酶活力达到最高,为34.62U/mL,最高酶活温度为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