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北京市平谷区大桃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北京市平谷区大桃产业发展现状,指出了影响大桃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具体包括生产经营不先进、科学服务体系不健全、营销体系不完善、产业链条延伸短等,并提出了加强果园科学化与标准化管理、土壤改良、加强优新品种结构调整、建立创新型都市观光果业、建立完善的科技研究示范体系、树立品牌战略、完善大桃产业流通体系等对策,以确保平谷区大桃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平谷大桃是平谷区特色标志性农产品,具有较强的地域产业市场发展潜力。运用pest-swot矩阵模型分析疫情后平谷区桃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影响桃产业产业链增加和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为突破平谷区大桃产业振兴在新形势下出现产业集群“短板”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为推进平谷大桃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大桃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出三点对策建议:第一,引进人才梯次队伍,打造数字化桃农队伍;第二,协同共建拉长产业链,拓宽新业态新模式;第三,打造实施“三品一标”,提升美誉度品牌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北京市平谷区大桃产业进行资源要素评价,构建农林型产业绿道.[方法]采用资源要素评价与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北京市平谷区大桃产业的空间特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通过最小累计阻力模型进行以北京市平谷区大桃为主导产业的农林型产业绿道构建.[结果]通过资源要素评价建立农林型产业绿道评价因子指标权重:资源因子0.33、环境因子0.21、科技因子0.16、市场因子0.13、体验因子0.08、规模因子0.06、竞争因子0.03,根据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对大桃潜在节点与廊道进行生成与优化,形成最优绿道路线结构.[结论]以北京市平谷区农林型产业绿道构建为基础,规划形成"一核、三轴、四种植区、多节点"的空间布局,既能有效解决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又是对绿道理论体系的补充.  相似文献   

4.
笔者从北京平谷区10个大桃主栽品种入手,参照工业产品分品种编写标准及与各品种标准相配套的技术规程,突破了常规的四大桃品系,实现了技术管理的程序化,建立了全国最大的国家级大桃标准化生产基地;率先提出并实施了科研体系、标准体系、生产体系、销售体系、检测体系、中介服务(推广)体系、组织体系、政策体系等大桃标准化的"八大体系";提高了大桃产品质量,促进了大桃出口、创汇,取得了显著的经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5.
平谷桃产业优化升级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平谷桃产业发展现状 1.1平谷区基本概况平谷区位于北京东北部,距京城70公里,其地理位置、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都非常适合桃生长,发展桃产业的自然和生态环境优势得天独厚.桃生产规模从小到大,从点到面,得到了较快发展,实现了从一村一户的行为到区委区政府在全区范围内推行"桃一品带动战略",从单纯抓生产环节到产加销一体化;从东北市场为主到全方位开发国际国内市场,实现了从数量效益型到质量效益型的转变,确立了桃产业的优势地位.目前,平谷区是京郊果品第一区.2000年,平谷区先后荣获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经济林桃之乡"和农业部授予的"中国优质桃基地县"称号.  相似文献   

6.
王真  姜全  郭继英  赵剑波  任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4911-4912,4926
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桃课题组在北京市平谷区所建的桃综合试验基地为蓝本,根据桃产业技术体系研究内容的需要,探讨桃综合试验基地的规划设计依据、原则及具体规划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7.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十五"期间,北京将结合生态环境建设,大力推进果树、花卉、种苗、森林旅游、用材林五大产业开发.大桃一直是京郊地区的支柱型果树品种,特别是平谷区桃树的种植面积位居全市首列.其地理位置、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非常适合桃生产.发展桃产业的自然和生态环境优势得天独厚.  相似文献   

8.
平谷桃产业发展由一个村到一个镇,又到全区12个乡镇,己成为平谷区的主导产业,是平谷区果农致富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平谷桃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谷区已成为全国著名的桃生产基地。但是,面对全国水果生产总量阶段性相对过剩和国内外竞争激烈的桃市场,桃产业优化升级及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本文在对平谷桃产业SW OT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新时期平谷桃产业的发展战略,以推进平谷桃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平谷区大华山镇位于京城东北70公里,平谷城区北部20公里处,是个三面环山的半山区镇。2009年,以大桃为主的果品产业产值11425.3万元,占到全镇农业总产值的83.7%,占全镇工农业总产值的60.8%。桃产业成为惠及万民的生命之树、幸福之源。大华山也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大桃专业镇,中国的大桃之乡。  相似文献   

11.
根据北京市平谷区桃产业在全国的地位,针对该区桃园病虫害发生及防治的状况,2001年春,全国农技中心病虫害防治处、北京市植物保护站、平谷区植物保护站,联合在该区建立了国内第一个“IPM生态桃生产技术试验及示范基地”。目前,示范区形成的IPM技术得到了迅速推广,总面积达到了3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永胜县羊坪彝族乡雪桃产业发展的前景及经济效益,分析了雪桃产业发展的前景优势,提出了完善农业科技的项目及体系、科技扶贫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大果、味甜、硬肉、离核及耐贮运的鲜食桃是北京市平谷区主要引种目标之一,为解决桃品种耐贮运性差、离核品种不配套问题,更好地为桃树更新储备优良品种;1997年开始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引进了桃新品种"早玉"进行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早玉"为优良的中熟桃新品种。果实近圆形,平均单果质量195g,白肉,硬肉,硬度大,风味甜,离核,耐贮运,丰产。在平谷区7月底成熟,果实发育期为93d;花蔷薇形,有花粉。早玉栽培表现优良,适应性强,商品性好,可以作为桃更新换代品种在平谷区发展,目前发展面积达到400hm2。  相似文献   

14.
<正>7月17日,平谷区召开"互联网+大桃"工作专题会。区委副书记、区长汪明浩指出,要进一步推进"三农"数字化建设,加强农业全链条数字化管理,促进农业提质、农民增收,做强"平谷大桃"品牌。汪明浩指出,"互联网+大桃"工程基于农民实际需求和农业发展形势应运而生,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民本工程,在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基层治理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要结合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北京市平谷区以都市型现代农业为抓手,强化品牌创建意识,坚持品牌带动战略,把打造品牌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在农产品生产、龙头企业培育、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提高了平谷区农业在全市、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了核心竞争力。大桃品牌价值日益加码。作为平谷区最响亮的品牌,大桃品种超过200个,年产量30万吨,  相似文献   

16.
云南是生猪大省,具有强劲的发展潜力。为深入了解云南生猪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本项目研究人员从生产能力、产业规模、猪粮比价、市场价格等生猪产业关键指标分析了云南生猪产业发展现状,发现云南生猪产业发展中存在规模化程度不高、公共基础设施薄弱、产业链信息流通不畅、从业者受教育程度低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规模化发展、发展高原名猪、完善生猪产业链体系、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风险控制机制、加强生猪产业从业者培训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概述了目前烟台桃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目前桃产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包括:优化桃品种结构,研发新型优势品种;增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重视程度;增强企业带动力,提高产业化水平;建立完善信息体系,拓宽销售渠道;创建自主品牌,加大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18.
北京花卉种苗产业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论述了种苗产业化的主要组成要素,并综合分析国内外种苗产业现状,分析认为北京种苗产业发展的问题主要涉及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产业链条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销售模式单一化、服务和标准体系不完善、产学研联合体不健全等方面,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北京种苗产业的发展策略,主要包括转变政府职能并加强调控、发展北京特色花卉品种、细化产业分工、构建花卉种苗质量标准体系和认证机构、开展服务体系建设及建立产学研综合体等主要对策等,旨在为北京市种苗产业化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刘建军 《农技服务》2023,(1):102-106
现代农业产业园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三产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为渠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提供参考,全面总结渠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在主导产业、生产建设、经营主体与模式方面的发展现状,指出存在主导产业发展水平不高、生产配套不完善、农村产业融合跨界发展不足、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提出必须把握消费升级与农业绿色发展的有利机遇,加强区域农业布局,加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合作农业发展、提高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丰富和完善乡村产业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北京市平谷区民俗旅游业发展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市平谷区民俗旅游业的发展,规模较大,成效明显.但是还存在民俗接待户思想观念滞后、缺乏规划和特色、卫生条件较差、管理力度不够、部分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今后应统筹规划,科学引导,推动民俗旅游健康有序发展;深度挖掘,彰显特色,提升民俗旅游项目品位;加强培训,完善配套,奠定民俗旅游发展良好基础;统一标准,强化管理,提高民俗旅游产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