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工作重点,而农民问题又是"三农"问题中的根本。为了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村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质量,项目组成员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对北大荒农民学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总结了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的内涵、优势、建设策略等,旨在构建垦区农民教育新模式、新路径、新机制,为打造农业领军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与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产业为平台、科技为支撑,一方面为江苏农业农村培养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能型人才,培训了数以万计的懂知识、有技术的新型农民;另一方面,也为江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懂两爱”人才,是时代赋予涉农高校的重要使命。涉农高职院校是我国农业类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办学定位、办学模式、学科设置、培养模式、思政教育等方面存在诸多偏差,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乡村振兴专干班”为研究试点,通过实施多元主体协同办学、打造高水平专业群、强化“三农”情怀思政教育等措施,构建了具有贵州山地特色的农牧类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范例,旨在为其他农业类职业院校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4.
“三农”问题是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推动“三农”发展,是实现我国农村长治久安的重要手段。我国“三农”发展中的核心问题是农民素质问题,尤其是农民创业意识不强,创业能力弱,综合素质不高。高等农业学校作为为“三农”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有责任培养大批高素质农村创业人才。  相似文献   

5.
结合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朋朋宠物科技学院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实践探索,提出了"高职混合所有制办学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要与有规模、有影响、有品牌、有情怀的企业合作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等理念;以此为起点,构建出以"三融三不融""一平台、四体系"等为核心内容的混合所有制办学体制机制,为高职人才培养注入了"混合动力"。  相似文献   

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0):295-296
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是产教深度融合的有效实施途径,是新时代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目前正处于尝试阶段。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针对区域产业特色,积极寻求合作企业,共同创办混合所有制龙博农村电商学院,在机制体制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资源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等方面取得一些经验,也总结出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为正在尝试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的院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加快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村要发展,人才要先行。2017 年6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首次提出要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农村人才的培养,既是中国加快人才强国战略的客观需要,又是适应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更是提升农民素质、提高农民增收能力的必然选择。本文围绕贯彻落实中央精神,通过梳理“三农”工作队伍构成、现状,以及“三农”工作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系统阐述了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培养“一懂两爱”“三农”工作队伍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并针对性地提出要多措并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三农”工作者头脑,加快建立培养锻炼机制、增长干部队伍才干,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激励干部爱岗敬业和干事创业,同时要树标兵立楷模,引导更多英才投身于“三农”大业之中。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三农”问题解决过程中,迫切需要创立一个面向农村、农业、农民的高等农业教育系统,这将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本分析了基于“三农”的农业院校职能和面向“三农”的高等农业教育现实情景,提出了农业院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扩张办学规模、调整学科结构、改革培养方式和创新服务机制的改革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9.
地方农业院校如何服务"三农"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一个具有教育、科研、开发、推广等多重功能的高等农业院校,要主动地适应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对高等农业教育办学规模、人才规格和层次结构等方面所提出的新要求,自觉地面向高科技、面向“三农”、面向市场,积极地推进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坚持为农业,农村经济建设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坚持依靠自身的优势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办学方向.在办学层次、专业结构、招生制度和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密切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  相似文献   

10.
阐述加拿大大学的办学特色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加拿大大学的办学经验,结合北京农学院实际,论述了在治校方面,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做好“校长治校、专家治教、教授治学、教师治课、学生治心”五项创新工作。同时指出北京农学院要发展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必须始终把教育责任作为自己的第一社会责任,并以科普为载体,服务京郊“三农”;重视开展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注重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大批面向基层,“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技术、经营和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11.
为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动人才振兴是重要途径。如何对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从而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质量,是本文研究的问题。通过对有关新型职业农民研究文献进行分析,从理论、现实、内涵、作用多个角度分析了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意义,归纳总结出农村职业教育培育新型农民在学校或机构办学、社会观念、政府扶持、农民自身四个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对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培育新型农民提出提升办学质量、转变社会观念、完善政府扶持机制以及构建系统农民培育体系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2.
首都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科技和人才的基础性支撑极其重要。北京农业农村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掌握现代农业先进技术技能、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的专业化人才的重要使命。针对北京郊区的发展定位及现代农业发展特点,以及职业教育办学现状和社会需求,提出构建服务都市型现代农业、服务首都“三农”及乡村振兴的新农科“中高本一体化”职业教育体系,优化农业农村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培养造就更多爱农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涉农专业人才,有效增加京郊发展所需人才的储备,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与推广效率,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质量,促进京郊农业农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有效推进首都乡村的绿色、低碳、数字化建设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志愿精神和科学精神为统领,通过高层与基层两类科技志愿服务队伍的建设及“两带两促”科普新模式推广,用崇德向善和雷锋精神驱动城乡科技人员和高素质农民,在不需政府投资、不占国家资源、尽其所能不计报酬情况下,无偿服务农村农民,是今后构建农村科普新格局、做好农村科普工作的有效途径。中国农学会广泛动员和吸纳涉农科教工作者及农技推广人员、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涉农企业家、退伍军人、在校大学生等加入中国农学会科技志愿服务队伍,塑造体制内与体制外相结合的多层次、多主体的社会化队伍结构,建立起了一支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的多元化农村科普志愿服务队伍。截至2022年5月,已建立136支服务分队,志愿者近3000人,形成一支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用得上、留得住、常在村”的乡村本土科技志愿服务队伍,保障了科普资源常年扎根农村,形成了农村科普常态化、长效化发展机制,有效破解农村科普“最后一公里”难题,将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落到了实处。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的“三农”建设需要具有特色的外语人才,农业院校外语教师的全面素质则是提高外语人才质量的关键.本文通过对农业院校外语教师的调查,发现目前仍有很多问题急需修正,在此基础上试图提出一些积极的建议,促进外语学科的发展,建立相适应的外语教师专业标准,以此来完善农业院校外语教师的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5.
科技小院是"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新模式,是精准服务"三农"发展的新举措,在创新农业科技、培养农技人才、助力农技推广等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采用多案例研究的方法,梳理科技小院运行的特点和成效,深入探讨科技小院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并为科技小院的高效推广和持续发展提出相应对策建议。结果表明:缺少政策引导与法规保障、科技小院建设效率不高、农民与农技推广人员存在知识代沟等因素制约了科技小院的发展。据此,提出健全科技小院推广政策制度、提高科技小院的建设效率、缩小农户与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差距等建议,以期为农业创新体系建设、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提供理论指导,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工作。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宁夏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指出其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推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发达省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比较突出。为了促进宁夏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必须转变思路创新经营模式、理顺体制机制、着力加强能力建设,引导其规范运行,为自治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17.
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是解决未来"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的关键。该文阐述了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范畴与素质要求,分析了职业农民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以及如何形成磁石效应将青年农民留在农村,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乡村人才振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之举。然而目前在乡村人才使用过程中,存在“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等方面的困境。科技特派员作为一支服务“三农”的人才队伍,能够提升乡村人才的反哺导向力、激发乡村人才的本土培育力、增强乡村人才平台的服务力以及提升乡村人才环境的吸引力。针对乡村人才振兴困境,可以从优化选聘机制、改进育人机制、健全服务机制、强化保障机制等方面探索科技特派员制度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高素质农民培育是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关键举措。在梳理职业农民培育国际经验的基础上,以中国首家农艺师学院——浙江农艺师学院为例,总结了浙江农艺师学院的创建背景、创新实践、办学成效,并由此提炼出构建多元融合的培育体系、创新需求导向的培育模式、完善定向扶持的培育政策等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水稻不同生产模式的差异比较,研究其在田间生物学性状,化学肥料施用量,化学农药使用情况,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稻米感官质量以及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方法】采用多年田间试验研究的方法,试验设计为稻+鸭生物互作和水稻单作2个处理,随机排列,每个处理面积667m2,3次重复,分析水稻采用不同的生产模式对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稻+鸭生物互作与水稻单作两个生产模式相比较,在水稻的株高、有效分蘖数、灌浆期叶面积指数和生育期差异不显著,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放养鸭子不会显著影响水稻长发育;在结实率、千粒重、单位面积稻谷产量、出米率等方面差异不显著,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放养鸭子不会显著影响水稻的产量构成因素;在米粒形状、米粒颜色、米饭香味、冷饭回生度等方面不同处理均表现一致,仅在适口性方面略更胜一筹;在生产过程中,可节约2倍化学氮肥的施用量,不使用化学农药;单位土地面积的综合经济产量增加,成本降低,综合经济效益差异显著。【结论】稻+鸭生物互作模式,不影响水稻田间生物学性状和产量构成,可适当延长水稻大田生育期,一定程度上提高稻米质量和使用品质,增强了生态稻米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能有效降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减少农残,提稻米高安全性,促进农业生态安全和绿色产业发展;提高了水稻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和单位土地面积的净收益,是稻区的农业产业发展、农村致富、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和有效模式;可有效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生产力和提高当量土地效率,为稻区农业产业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致富创造了有利条件,是一条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