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明确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迁入种群的中小尺度虫源地和降落机制,提高白背飞虱异地预测的精确度,2012年在广西兴安县应用探照灯诱虫器对白背飞虱进行了分时段监测;选取2012年6月4日至6月10日广西稻区的一次白背飞虱北迁过程作为典型个例,并运用中尺度气象预报WRF模式和FLEXPART模式进行大气背景分析和白背飞虱迁飞轨迹模拟。结果表明:低空急流为此次迁飞过程提供运载气流,下沉气流、降雨、气温屏障使白背飞虱聚集降落;此次迁入白背飞虱虫源地主要包括越南北部的木州、原平和平卢,以及广西的博白县和上思县。表明通过WRF-FLEXPART模拟平台进行白背飞虱迁飞路径的研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2012年三代黏虫大发生原因初步分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黏虫是我国粮食作物重要迁飞性害虫之一,2012年8月上旬三代黏虫在我国华北北部和东北部分地区突然暴发,发生面积和为害程度为近十年罕见.本文通过探照灯的多年连续监测,结合气象因素、迁飞高峰期的天气背景分析和迁飞路线的轨迹模拟,探讨了2012年三代黏虫大发生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在二代已积累较高虫源量的基础上,7月中下旬华北和东北地区适宜温度和频繁降雨为二代成虫迁飞、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适宜的寄主为三代幼虫取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以上是导致华北和东北地区三代黏虫大发生的两个主要因素.虫源分析显示华北北部和辽宁中西部重灾区虫源主要来自本地,部分虫源来自重灾区的周边地区,受降雨和下沉气流影响大部分集中降落华北北部和辽宁中西部地区,一部分继续迁飞进入东北地区.东北重灾区虫源大部分来自本地,受偏西气流和降雨的影响,东北地区二代成虫未形成有效迁出,黑龙江北部二代成虫在气流运载下向南迁飞,受锋面天气影响降落在黑龙江、吉林交界处,与华北地区迁入的成虫汇集后,不断进行短距离迁飞扩散,聚集为害,造成东北地区大面积发生,局部严重发生.  相似文献   

3.
福建褐稻虱迁飞降落大气环流类型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据福建省农业厅1975~1992年19个植保站峰迁资料配合大气环流形势,分析褐稻虱迁飞运行和降落的气象特征。春季该省850hpa高空常受切变线南侧和副热带高压(下简称副高)脊线西北侧的西南气流影响,中南亚和海南岛等地褐稻虱主要是伴随降雨和下沉气流降落,表现为北迁。夏季850hpa高空常受副高脊线西北部的西南气流影响,夏末又有高压东侧的东北气流影响,褐稻虱主要亦是伴随降雨和下沉气流降落,此季北迁仍为主流,夏末也有部分南迁。秋季850hpa高空常受高压东或东南侧的东北气流影响,褐稻虱主要是伴随下沉气流和降雨降落,南迁为主流,但也偶有部分褐稻虱随西南风迁入该省,表现为北迁。  相似文献   

4.
草地贪夜蛾是2019年入侵我国的重大迁飞性害虫,2019年6月底-7月中旬在川西高原发现草地贪夜蛾幼虫为害。研究川西高原草地贪夜蛾迁入种群虫源地分布及迁飞路径,对丰富草地贪夜蛾迁飞生物学以及川西高原草地贪夜蛾监测预警和防控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基于WRF模式的昆虫三维轨迹分析程序,对入侵川西高原的草地贪夜蛾迁飞路径及天气背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6月底-7月中旬川西高原查见的草地贪夜蛾幼虫为6月下旬-7月初迁入成虫繁殖而来。川西高原草地贪夜蛾迁入虫源主要分布在云南西部、西北部,西藏东南部和缅甸北部。草地贪夜蛾可从虫源地随偏西-西南气流经1~3夜迁飞而来,有效迁飞高度为海拔3500~5350 m。降水、下沉气流和低温的综合作用可迫使草地贪夜蛾降落在川西高原。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迁飞规律,于2019年利用高空探照灯和性诱捕器在北京市延庆区开展其成虫监测,借助气象资料和昆虫轨迹模拟方法分析延庆区草地贪夜蛾迁入时的天气背景场,并探究其潜在虫源地分布。结果表明,北京市延庆区于9月9日晚首次性诱到2头草地贪夜蛾成虫,比高空探照灯见蛾时间早2 d。高空探照灯于9月12日首次见蛾,至10月4日最后1次见蛾,共有12晚见蛾,其中9月仅零星见蛾,10月3日晚虫量最多,达21头,当晚雌雄比为14∶7。后半夜诱蛾量占总诱蛾量的75.0%,符合迁入型昆虫的扑灯节律;天气背景场显示,偏南气流和偏北气流均可诱集到草地贪夜蛾,偏南风时段诱蛾量占总诱蛾量的86.1%,明显多于偏北风时段;下沉气流时段诱蛾量占总诱蛾量的91.7%,表明下沉气流利于其降落。轨迹模拟结果显示,迁入种群借助高空运载气流可能来自延庆区以南的山西、河北、河南等省。北京市延庆区是2019年草地贪夜蛾入侵我国的最北端,偏南气流是该虫北迁的主要运载动力,风切变、下沉气流和降水是其迫降的主要天气条件,其迁飞到达延庆区的时间明显晚于在美国到达同纬度地区的时间,且单一的灯诱和性诱都不能准确反应其到达时间,需进一步开展监测研究。  相似文献   

6.
运用大气质点轨迹分析平台HYSPLIT 4.8对2007-2011年广西兴安地区早期灯下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主要迁入峰进行了轨迹模拟,并运用气象图形处理软件GrADS对迁飞高峰期进行气象背景分析。结果显示,广西兴安地区稻纵卷叶螟于5月初开始零星迁入,迁入高峰期集中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最大迁入峰集中在6月中下旬。诱虫量及迁入峰次年度间存在差异。广西兴安地区稻纵卷叶螟5月迁入虫源主要来自海南中部、西南部,老挝和泰国北部,广西南部、广东西南部也能提供部分虫源。6月迁入虫源主要集中在广西南部、广东西南部、海南中部、老挝中部稻区,越南中部稻区也能提供部分虫源。稻纵卷叶螟迁入峰期925 hPa等压面上气流方向均为较强的西南或偏南气流。降雨和气流的垂直扰动导致稻纵卷叶螟大规模迁入降落。  相似文献   

7.
也谈褐飞虱的再迁飞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少迁飞性昆虫都有再迁飞的习性,如蝗虫、粘虫、小地老虎、稻纵卷叶螟、草地螟、枞色卷蛾等都是通过连续几夜的夜间飞行完成其迁飞过程的。它们在过境区降落栖息、补充营养,然后继续远行。但褐飞虱能否再迁飞还不清楚。梁佳学等根据上灯虫量与田间虫口分析,若干成虫迁入峰后并未出现相应的若虫高峰,推测这些迁入峰的大部分成虫又迁走了。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因为迁飞昆虫在过境区停留中转,每次再起飞时不同的风温条件都影响下次降落的落点,这就大大增加了异地预测的复杂性。本文就褐飞虱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气流场与粘虫迁飞关系作了分析,表明在900—950mb 层(即400—900米高度)气流场中有适于携虫的气流存在。在各类气象条件下,粘虫蛾发生突增的条件概率,其结果(在气流有利于携虫的前提下):无条件概率值为0.1665;各条件概率值分别为:在雷暴状况下发生突增的条件概率为 0.4000;在降雨状况下发生突增的条件概率为 0.2812;在冷锋区发生突增的条件概率为 0.3720;在暖锋区发生突增的条件概率为 0.2222;在气旋中心区发生突增的条件概率为 0.4000;在“一般性天气”发生突增的条件概率为 0.1166;因此,初步结论是:气旋中心区、冷锋区、与雷暴均显著地有利于扩迁粘虫蛾的降落,而降雨、暖锋区、虽然也有或多或少的有利倾向,但是不够显著。由于在“一般性天气”条件下亦有相对多的蛾量突增的现象发生,这表明很可能降落过程与运转过程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与粘虫本身的自主性降落有关。估计这很可能与粘虫蛾的“生物钟”反应有所联系。在本文中亦对各种气象物理事件对于扩迁粘虫蛾降落过程的可能作用机制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蝗虫灾害是国际性的自然生物灾害,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大发生时对全球经济和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该文列举出中国及毗邻国家对我国产生影响的主要迁飞蝗虫种类,分析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亚洲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igratoria(L.)、西藏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tibetensis Chen、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Bey-Bienko)、意大利星翅蝗Calliptamus italicus(L.)和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 Tsai共6种重要蝗虫种群的迁飞动态,重点介绍境外蝗虫入境的迁飞路线,揭示蝗虫主要借助低空气流进行迁飞,发现群居型蝗虫迁飞现象普遍存在,迁飞是导致其猖獗为害、暴发成灾的重要因子,并就如何开展迁飞蝗虫监测和防治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2017年和2018年6月至8月运用KC-08XVSD型昆虫雷达,结合探照灯诱虫器和地面诱虫灯诱捕数据及地面气象数据,分析了中哈边境塔城区域空中昆虫飞行特征及主要类群。结果表明:高空灯共诱捕到昆虫151种,分属12目50科,主要以鳞翅目和鞘翅目为主,地面灯共诱捕到昆虫137种,分属12目54科,主要以鞘翅目、半翅目、双翅目和直翅目为主,其中高空灯下宽胫夜蛾、旋歧夜蛾和甘薯天蛾的种群数量具有突增突减现象。雷达监测结果显示:灯下诱集到大量昆虫时,雷达回波时间主要集中在22:00-02:00,回波高度主要集中在200~600 m,有明显的成层现象和哑铃形回波分布。偏西风天气、风速在1.4~2.9 m/s时高空灯和地面灯诱虫数量较多。研究结果为利用昆虫雷达长期监测中哈边境昆虫迁飞提供基础数据,为深入探讨中哈边境区域害虫迁飞规律和监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回顾了李光博院士在20世纪50年代对中国蝗虫治理研究与实践中的重要工作,包括蝗区发生情况的实地调查、蝗虫识别、防治飞蝗和土蝗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示范等。李光博院士总结并探讨了毒饵治理飞蝗的经验和问题,研究提出了“利用青鲜毒饵防治土蝗”的新技术,并提出了新的治蝗方针,对于控制蝗虫灾害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白洋淀滨湖蝗区东亚飞蝗及其优势种呈持续大发生。作者于2000-2002年对该蝗区鸟类蝗虫天敌种类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表明,白洋淀有丰富的鸟类资源,其滨湖蝗区、河泛蝗区、内涝蝗区计有鸟类192种,其中鸟类蝗虫天敌有13目、34科、97种,并对区系分布、地理分布、生态分布、居留类型及优势种的控制能力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水面蒸发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根据阿克苏水平衡站 1 999年至 2 0 0 2年非冻结期 ( 4月至 1 0月 ) 2 0 m2蒸发池水面蒸发量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 ,探讨了水面蒸发量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并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了各气象要素对水面蒸发的影响程度 ,建立了计算水面蒸发量的经验公式 ,结果表明( 1 )气象要素对 2 0 m2蒸发池旬平均水面蒸发量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饱和水汽压差、气温、风速、水面温度、相对湿度差、气压、空气饱和差、实际水汽压 ;( 2 ) 2 0 m2蒸发池旬平均水面蒸发量与饱和水汽压差、空气湿度饱和差、气温、水面温度、风速、水汽压成正比关系 ;而与气压、相对湿度成反比关系 ;( 3)所有回归方程都达到极显著水平 ,可供塔里木盆地缺测资料地区选用。  相似文献   

14.
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是世界性重大害虫,分布于非洲、亚洲和欧洲的65个国家和地区.食物和温度是造成沙漠蝗暴发的重要因素.本文综述了沙漠蝗重点为害区域的植被特征,证实沙漠蝗可取食8科11属300余种植物;对温度与沙漠蝗种群动态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沙漠蝗可在18.5℃以上、46℃以下生活,温度适应...  相似文献   

15.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meteorological service for the Oilfield region in the Taklimakan Desert,the Urumqi Institute of Desert Meteorology of 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CMA) conducted a detection experiment by means of wind profiling radar(WPR) in Tazhong Oilfield region of Xinjiang,China in July 2010.By using the wind profiler data obtained during the rainfall process on 27 July,this paper analyzed the wind field features and some related scientific issues of this weather event.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1) wind profiler data had high temporal resolution and vertical spatial resolution,and could be used to analyze detailed vertical structures of rainfall process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so-scale systems.Before and after the rain event on 27 July,the wind field showed multi-layer vertical structures,having an obvious meso-scale wind shear line and three airflows from different directions,speeding up the motion of updraft convergence in the lower atmosphere.Besides,the wind directions before and after the rainfall changed inversely with increasing height.Before the rain,the winds blew clockwise,but after the onset of the rain,the wind directions became counterclockwise mainly;(2) the temperature advection derived from wind profiler data can reprodu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w-level thermodynamic evolution in the process of rainfall,which is capable to reflect the variation trend of hydrostatic stability in the atmosphere.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precipitation on 27 July,the lower atmosphere was mainly affected by warm advection which had accumulated unstable energy for the rainfall event and was beneficial for the occurrence of updraft motion and precipitation;(3) the "large-value zone" of the radar reflectivity factor Z was virtu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onset and end of the rainfall,the height for the formation of rain cloud particles,and precipitation intensity.The reflectivity factor Z during this event varied approximately in the range of 18-38 dBZ and the rain droplets formed mainly at the layer of 3,800-4,500 m.  相似文献   

16.
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因其具有强大的繁殖、取食和迁移能力被称之为世界上最具破坏力的害虫之一.本文综述了非洲沙漠蝗灾的发生历史及近年来的发生现状;叙述了沙漠蝗监测预警技术的发展过程及最新进展;同时分析了沙漠蝗的防治技术发展.总结认为蝗灾的物联网智能化监测和可持续绿色防控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为消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