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鹿茸的生长受多种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的综合影响,在诸多外部条件下,提前人为增加光照时间,可使成年公鹿提前30多天脱盘生茸。生产实践中,我们利用这一技术使茸鹿提前脱盘生茸,并配合相应的增茸措施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现将人工控光技术介绍如下,供参考。 (一)控光技术原理日照时间长短的变化有一定的  相似文献   

2.
复方生茸散的生茸机理与生茸效果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复方生茸散是以中药为主组成的复方药物添加剂,该制剂具有促进食欲,增强造血功能,促进骨髓DNA和RNA的合成,改善末梢血液循环,增加末梢血液供给,调节局部代谢,改善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应用于梅花鹿的生茸期,按30g/d的剂量将复方生茸散混于精料中喂给,每天1次,连用60-75d,平均每头鹿多增鲜茸309-560g,增茸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提高梅花鹿再生茸产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1990年3月-6月分别在黑龙江省海林县三部落鹿和吉林省松花湖鹿场进行试验。用止血,提高动物营养和人工降雨增加鹿舍相对湿度的三种方法对梅花鹿再生茸生产生长的影响和潜力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单纯进行锯茸止血或提高动物营养对再生茸的产量没有明显影响(P>0.05);在止血和提高动物营养的基础上同时进行人工降雨,可明显中再生茸的产量175±28g(P<0.01),使锯口愈合时间提前4.6±0.4d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新疆塔河马鹿三杈茸鲜茸重与茸尺的相关关系,为准确估测鲜茸重以及合理收茸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通过对780支塔河马鹿标准三杈茸鲜茸重和8个茸尺指标(主干长度、主干围度、眉枝长度、眉枝围度、中枝长度、冰枝长度、嘴头长度和嘴头围)的相关性和回归分析,以鲜茸重为因变量,茸尺性状为自变量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鲜茸重预测模型,并进行F检验。通过统计分析表明,塔河马鹿左右侧茸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其中茸重与主干长、主干围、冰枝长和嘴头围显著正相关(P <0.01),嘴头长和主干长及中枝长显著正相关(P<0.01),其左侧三杈茸鲜茸重估测模型:YL=-3.446+0.035X1+0.016X2+0.011X3+0.032X4+0.022X5+0.026X6-0.014X7+0.109X8右侧三杈茸鲜茸重估测模型:YR=-3.969+0.025X1...  相似文献   

5.
<正> (一)适时、合理收割 鹿茸作为商品,其形状、质量是决定价格的重要因素。而生长着的鹿茸的形状、质量每天都在变化,所以要适时、合理地收茸。 1、拟定采茸种类 梅花鹿可采  相似文献   

6.
比较梅花鹿红茸与黑茸营养成分的差异,为评估两种茸的质量等级、指导鹿茸市场价格和育种方向提供参考。本研究参照国家食品检测标准以及文献中的方法测定两种茸的水分、灰分、蛋白质、粗脂肪、多糖、胶原蛋白和17种氨基酸的含量。结果表明,红茸与黑茸中水分、灰分、粗脂肪、蛋白质和多糖的含量无显著差异(P> 0.05);红茸中的胶原蛋白含量显著高于黑茸(P <0.05);黑茸中的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红茸(P <0.05),黑茸中Asp、Thr、Glu、Val、Leu、Tyr和Phe的含量显著高于红茸(P <0.05),Ile和Lys的含量极显著高于红茸(P <0.01),红茸与黑茸中其余氨基酸含量无显著差异(P> 0.05)。红茸比黑茸的胶原蛋白含量更高,而黑茸含有更丰富的氨基酸,尤其是人体必需氨基酸。  相似文献   

7.
对51只马鹿进行再生茸生长剂增茸试验,结果试验组34只鹿100%长出再生茸,对照组只有23.5%长出再生茸,试验组比对照组平均增产0.613kg,增增13.93倍,平均增收89.00元;以33只马鹿进行再生茸生长剂与CA增茸素的对比试验,再组均100%长出再生茸,平均产量分别为1.196kg和1.134kg,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梅花鹿的鹿茸作为商品是由其形态、质量决定价格,而生长着的鹿茸形状、质量每天都在变化。我场饲养公鹿500头,根据公鹿的年龄、茸形和茸的生长发育趋势,我们结合公鹿历年的产茸情况及其需要,合理掌握收茸种类,采用科学的方法,做到适时合理,在生产实践中证明这是提高鹿茸产量及质量,提高养殖经济效益的有力措施,现将有关措施  相似文献   

9.
1、公鹿越冬期的饲养管理 公鹿的越冬期包括配种恢复期和生茸前期,从11月上旬到翌年3月下旬,正处于寒冬季节,鹿既不配种也不生茸,处于非生产季节。鹿由于配种期体能的消耗及季节性体重下降,体质相对较弱,在越冬期采食量增加,体质也恢复很快。对老弱病残鹿,应增加营养,同时在生茸前期增加营养也可提前脱盘,为生茸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0.
近年,随着市场对再生茸的需求量增大,巳呈供不应求之势.为了给市场提供优质再生茸,特向生产者介绍提高再生茸产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1.科学饲养 生茸期是公鹿饲养的关键时期。北方于4月初脱盘长茸,5—6月为长茸盛期,7—8月为长茸后期和再生茸生长期。生茸期的日粮配方为:精料3—4千克,多汁料3—4千克,青粗料4—5千克,石粉或骨粉30-40克,食盐25克。日粮中的精料组成,豆类籽实及油饼类占50%,禾谷类籽实20%,糠麸30%。精料每天2—3次定时定量喂给。青饲料任鹿自由采食,并供给清洁饮水,保持圈舍卫生。  相似文献   

12.
再生茸又称二茬茸,是在一年中梅花鹿收取头茬茸后,又生长出的茸。一般梅花鹿再生茸发生率较低,即使生长出来,也细小,骨化程度高,形态不规整,经济价值均较低,鹿场多不重视。使用再生灵,可以增加再生茸的产量和二杠茸的成型率,改善其品质,充分挖掘茸鹿的生产性能,提高鹿场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鹿茸酶类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以酶的活力为活性茸的活性指标,采用仪器分析方法,对比检测了活性茸和对照茸中AST,ALT,ALP,CK,r-GT,LDH,CHE7种酶的活力。分析结果表明,活性茸酶活力是对照酶活力的2.5-250倍,进而推断,活性茸加工技术使鹿茸的化学成分不破坏,损失少,为鹿茸加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张闯  李亮 《湖南农业》2004,(3):18-18
养鹿的前期是基础,中后期是关键。要提高鹿茸产量,增加养鹿经济效益,以下技术措施十分重要。1.控光增茸 养鹿户可因地制宜建筑几个简易塑料大棚,棚顶安上100瓦~150瓦水银灯4个,灯高距地面2.5米~2.7米。从每年1月初开始,每天可增加光照时间6.8小时~9.5小时,增加光照的天数为50天~60天。大棚内的鹿群,饲养条件与露天一样。经试验证明,控制光照养鹿,鹿可提早38天~39天脱角生茸。自然光照下的公鹿4月份还未脱角生茸,而大棚控光下的鹿群可提前在2月20日脱角生茸,为延长茸的生长发育期创造了条件。这样,公鹿头杈茸产量可提高0.88%~13.8%,特…  相似文献   

15.
鹿茸是雄鹿的第二性征,是由雄鹿头部额外脊处的骨膜组织所形成的,这部分骨膜被称为"生茸区骨膜"。生茸区骨膜具有巨大的生茸潜力,将生茸骨区膜移植到鹿体的其它部位,能诱导异位鹿茸的发生;一片直径约2cm的生茸区骨膜组能够在约60d的内再生出约10kg左右的鹿茸组织。研究发现,生茸区骨膜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生茸潜力,分别负责形成鹿茸的不同分枝和主干;生茸区骨膜细胞为干细胞。鹿茸干细胞的发现,为研究鹿茸生物学特性和揭示鹿茸完全再生机制开辟了一条新的通路。  相似文献   

16.
茸鹿饲料添加剂对提高茸鹿生产性能和养鹿的经济效益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集约化程度高的圈养鹿更为重要.但由于一些鹿场对添加剂缺乏正确的认识,在使用时有不当之处,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为此,就如何正确使用茸鹿饲料添加剂,做以简要的说明,供养鹿业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我国茸鹿育种工作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0多年来,我国先后培育出了双阳梅花鹿、西丰梅花鹿以及长白山梅花鹿、天山马鹿清原品系。高产马鹿选育和塔里木马鹿品种选育等项研究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中国的茸鹿饲养业跃居世界前列。今后尚需加强茸鹿的种质资源研究和基础性研究,尽快建立茸鹿良种繁育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茸鹿品种(品系)的生态种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实地测定、考察和生物统计等方法对我国5个茸鹿优良品种(品系):双阳、长白山、西丰、清原和乌兰坝品种(品系)的自然地理概况、体外形貌、夏季被毛、体质量体尺、体尺指数、茸与茸尺、群体产茸性能等生态种特征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得出的大量数据资料表明:5个茸鹿品种(品系)形成的产地都具有良好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饲料资源;夏季被毛颜色与色斑,鹿茸形态与特征,体型等存在差异;鲜茸平均单产以清原品系最高,乌兰坝品种的次之,二者属高产茸鹿品种(品系);西丰品种、长白山品系和双阳品种的鲜茸平均单产接近,是梅花鹿中的高产品种或品系群;以鹿茸鲜干比为标准,鹿茸的肥嫩:清原>双阳>乌兰坝>长白山>西丰;饲料转化效率均较未选育群体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9.
对不同年龄东北马鹿和塔里木马鹿血浆T3(triodothyroxine)、T4(thyroxin)、cAmp、cGmp与其成品茸重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东北马鹿再生茸血浆T3与成品茸重呈显著正相关(P<0.05);cAmp与成品茸重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塔里木马鹿中仅cAmp与其成品茸重呈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茸鹿的繁殖特性以及有关的数学原理,给出了茸鹿改良速度的数学模型及其应用的计算机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