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获取更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章探究了我国玉米间套大豆种植现状,重点分析了玉米间套大豆种植模式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对作物根系生长的影响以及对农作物产量与质量的影响,阐述了玉米间套大豆种植技术的优势,并提出有效的玉米间套大豆控制玉米病虫害种植技术,通过科学选种、选地,做好整地、播种、田间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控,从根本上提高种植产量,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赵民强 《耕作与栽培》1991,(1):F003-F003
1990年我们首次组织了玉米与大豆同穴播种试验,这种试验就是将玉米、大豆按比例同穴种植,不仅操作简便,省工省时,而且增加了单位面积的产出量,亩产明显高于清种玉米,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一、玉米与大豆同穴种植的经济效果玉米与大豆同穴种植是以玉米为主体作物的间套混种,这种方式的群体结构为玉米与大豆同穴播种,等穴种植,每穴1株玉米2株大豆,充分发挥了两种作物的优势。从附表中可以看出,玉米与大豆同穴播种  相似文献   

3.
郭奎 《种子科技》2023,(4):46-48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一种综合利用玉米和大豆两个不同季节作物,使其生长特征相辅相成,达到单位面积玉米、大豆增产的一种集约化农业技术。传统的间作套种虽然可以增加耕地产量,但不能实现机械化生产且经济效益较低。采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既能促进作物间的和谐共生,又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从根本上解决由于连续耕作造成的土地钙化和病虫害大规模暴发等问题,推动循环农业的发展。文章主要介绍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概念,阐述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应用优势,研究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分析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和应用的重点工作,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种植面积较大的花生品种豫花11号为主体作物,进行了花生与玉米间作试验,结果表明5行花生间作1行玉米时,其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5.
针对南方红壤低丘岗区农田种植业结构不合理,效益低等问题,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引进、筛选、培育新品种,优化种植制度。稻田和旱地改制,引进扩种饲料玉米、特用玉米、烤烟和其他经济作物,红壤旱地重点发展以春玉米为主裁作物的多元多熟种植模式,对部分中低产稻田进行改制,适当调减早稻面积,尽快淘汰早灿稻、大力发展优质稻、饲料稻和玉米,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特色经济作物和高价值作物,如烤烟、西瓜等。研究提出了本区主效种植结构调整的重点及作物优质、高产配套技术并在试区示范推广,促进了红壤丘岗区种植业三元结构优化和核类型区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新疆北疆玉米与大豆间作模式对作物根系分布及产量的影响,本试验以大豆单作、玉米单作、豆玉间作3种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模式作物根系形态和产量变化。结果表明,间作种植模式使各作物之间根系分布更为合理,间作种植大豆和玉米的SPAD值较单作的有所提高,缩短了大豆的生育期,节约土地资源,玉米与大豆间作土地当量比大于1,表明该间作模式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本文研究对新疆北疆滴灌地区推广发展豆玉间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覃德斌 《种子》2006,25(7):109-110
玉米是广西的第二大作物,以山区玉米为主,选择适合山区种植的品种和提高山区玉米的单产是发展广西玉米生产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玉米和大豆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和高产栽培技术一直备受农业科学家关注。以马铃薯、玉米和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高产栽培技术为主题,探讨了该种植模式对3种作物产量的影响,以及种植密度、施肥、灌溉等方面的优化策略。研究表明,马铃薯、玉米和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作物的产量。在种植密度方面,合理的间距可以减少农作物间的竞争情况,有效保障光照和空气流通,进而促进作物生长。适当施肥和灌溉可以提供作物所需的养分和水分,进一步提高产量。叙述了马铃薯、玉米和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高产栽培技术,该技术有望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一种可行模式,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依据高寒阴湿地区气候特点、主栽作物类型和农业生产现状,通过4年蚕豆与地膜玉米、马铃薯、油菜、当归高产高效复合种植栽培技术试验研究,总结提出了蚕豆与地膜玉米、蚕豆与马铃薯、蚕豆与油菜和蚕豆与当归4种复合种植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正>玉米、魔芋都是适宜高山种植,且面积较大的作物。高山玉米是当地农民的主粮,一般采用地膜覆盖栽培;魔芋是当地重要的经济作物,一般种植于林下、林缘或房前屋后较凉爽处,规模种植一般与玉米等高杆作物套种。近年来,湖北省竹山县试验将高山玉米与魔芋种植在一起,然后覆盖地膜,实现"一膜双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高山玉米、魔芋"一膜双盖"好处很多:一是两者互补性强。玉米是喜温、喜光的高杆作物,而魔芋不耐  相似文献   

11.
覆盖免耕夏玉米生长及水分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本文对覆盖免耕条件下夏玉米生长发育及水发利用(以翻耕、铁茬为对照)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覆盖免耕可以降低地温,减少土壤蒸发,增加作物的蒸腾水提高夏玉米对水分利用率,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在夏玉米对水分利用率,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在夏玉米生长后期进行了补水的水分调控试验,覆盖免耕增产效果显著,表明在覆盖免耕种植条件下,适时合理地对作物进行水分调控,可以有效地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我国作物种植界线对气候变暖的适应性响应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农业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研究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许多作物的种植界线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总体表现为向高纬度和高海拔移动的趋势。以我国冬小麦、春小麦、水稻、玉米和大豆等粮食作物以及柑橘、茶和甜菜等经济作物为例,对近年来有关这些作物种植界线变化的研究进行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13.
玉米起源于美洲,公元16世纪传入中国南部,17世纪中叶传入辽宁省,在辽宁省已有300多年的种植历史,和其他作物如水稻、小麦、高梁、谷子等作物数千年的种植历史相比,栽培时间很短,但其发展速度却很快,目前为辽宁省第一大作物。辽宁省具有玉米生产的自然优势,无霜期、有效积温、降雨量分布、日照时数等自然条件非常适合玉米栽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转基因玉米是目前全世界种植最多的4种转基因作物之一。2007年,全世界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已经达到3520万hm^2,占全球玉米种植总面积1.47亿hm^2的24%,种植转基因玉米的国家已经发展到15个。然而在关注转基因玉米所带来的巨大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同时,其安全性问题也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5.
针对苜蓿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农业产能和经济收益,本研究提出并初步阐述了苜蓿-玉米-小黑麦"草粮兼顾"型种植模式,通过裂区试验设计,以苜蓿种植行数为主处理,以玉米/小黑麦种植行数为副处理,探讨3种作物不同的种植搭配方式对产量和经济收益的影响,并试图通过产量分析简单阐明不同作物的竞争关系。结果表明:苜蓿5行,玉米2行,小黑麦4行的种植模式下3种作物的时空搭配最为合理,利于作物间互相促进,尽量减少种间竞争带来的损失,产量和经济收益最佳。  相似文献   

16.
玉米作物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为进一步提高玉米种植的质量与产量,从玉米选种、田间管理等方面分析了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并针对种植过程中易发生的病虫害问题提出防治措施,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7.
湘北红壤丘岗区种植业现状及结构调整的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优化种植制度。引进扩种饲料玉米、特用玉米、烤烟和其他经济作物。旱地重点发展以春玉米为主栽作物的多元多熟种植模式,对部分中低产稻田进行改制,适当调减早稻面积,尽快淘汰早籼稻、大力发展优质稻、饲料稻和玉米,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特色经济作物和高价值作物。通过种植结构调整,有利于促进红壤丘岗区种植业结构优化,提高种植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赵立滨 《种子世界》2021,(11):0042-0044
玉米在国内属于一种十分重要的作物,其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效益,实现农民自身经济收入的提高,还能够为国内粮食安全提供保障。因国内现代化的发展,让玉米作物种植领域不断出现各种先进技术,在玉米需求逐渐增大的背景下,以往较为传统的种植方式已然无法满足需求,在此背景下,尽快提升玉米作物产量与质量便逐渐被提上了日程。本篇文章便针对玉米作物种植技术优化以及病虫害防治有效策略展开一系列探讨。  相似文献   

19.
随着张掖市制种玉米面积的不断扩大,而过去一些适于种植玉米的土地,由于制种玉米隔离区的原因,既不能种植制种玉米,也不能种植商品玉米.同时,由于制种玉米是保产值且效益高,农户不断扩大了玉米制种面积,以往主产作物甜菜生产面积随之减少,对张掖主要企业糖厂的原料供应造成威胁.于是,在玉米隔离区和部分不适种植玉米的地带上,一种以制种芫荽与甜菜套种的种植方式应运而生.该种植方式受到种子公司、糖厂、农户的欢迎.经过试验总结,现将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我市饲料玉米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为此我们引进周边县市利用的一些玉米品种,进行试验比较,以筛选出能接茬相关作物的高产饲料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