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乙草胺对玉米根际和非根际可培养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明土壤-植物系统中,田间施用量的乙草胺对玉米根际和非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及室内测试方法,在玉米苗期不同阶段测定了土壤中微生物量碳的变化,并进一步用平板稀释培养法研究了玉米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细菌和真菌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乙草胺施用对玉米根际和非根际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均具有一定影响.可培养的根际细菌和真菌均呈现先抑制后刺激的变化,但与真菌不同,细菌受到的抑制作用时间较短,刺激作用时间较长;而本体土壤中可培养细菌和真菌则主要受到抑制作用,但是抑制作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差别很大.乙草胺对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可产生一定刺激作用,但影响并不湿著;由于乙草胺施用对非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的影响不同步并存在群落结构的补偿作用,从而维持了非根际土壤总体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宁夏平原有机肥施用量对饲料玉米产量及土壤性状的影响,明确该地区有机肥安全施用量,为土壤培肥及玉米增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8—2019年在宁夏青铜峡市甘城子村开展有机肥不同施用量试验,共设6个用量水平:0、3750、7500、15 000、30 000、45 000 kg/hm2,以非有机肥(0 kg/hm2)为对照,研究不同有机肥用量对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土壤养分和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施用适量有机肥可显著增加玉米产量,以有机肥施用量15 000~30 000 kg/hm2对产量构成因素促进效果最佳,2018和2019年最高产量下有机肥施肥量分别为27 880和25 030 kg/hm2;施用有机肥可显著增加0~30 cm层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数量,以有机肥施用量15 000 kg/hm2处理对增加土壤细菌数效果最佳,2018和2019年较对照分别显著增加252.1%和202.4%,且2019年微生物总数高于2018年;施用有机肥可有效增加土壤酶活性,0~...  相似文献   

3.
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25、50、100、250 mg·L-1处理的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施药后1、7、14d对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影响,同时设空白对照.采用稀释平板法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并利用综合多样性指数评价多效唑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效唑对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影响趋势比较复杂,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随着施药时间、施药浓度的变化而变化;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00~250 mg·L-1、1~14 d时和50~250 mg·L-1、7 d处理下的细菌数量与对照组细菌数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100~250 mg·L-1、1 d和250 mg·L-1、7、14d处理下的真菌数量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50 mg·L-1时、14 d处理下的放线菌数量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方程拟合结果表明,施药1 d时,土壤细菌数量和多效唑施药浓度关系符合y=-4.07x 51.17(R=0.98);施药7 d时,土壤细菌数量和多效唑施药浓度关系符合指数方程y=122.55e-0.767 9x(R=0.98);施药为14d时,土壤细菌数量和多效唑施药浓度关系符合指数方程y=133.88e-1.000 8x(R=0.98).从多样性指数来看:当施药时间一定时,在0~50 mg·L-1浓度范围内,多样性指数呈下降趋势,而在50~250 mg·L-1浓度范围内,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施药浓度一定时,施药浓度为25 mg·L-1时,多样性指数在供试时间内呈现上升趋势;50~250 mg·L-1浓度范围内,多样性指数在供试时间内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以玉米根际土壤为试验对象,测定了常用除草剂莠去津、烟嘧磺隆、2,4-D 丁酯、硝磺草酮和乙草胺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莠去津、烟嘧磺隆、2,4-D 丁酯和乙草胺对玉米根际土壤中的细菌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抑制作用随施药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烟嘧磺隆、硝磺草酮和乙草胺对土壤真菌的抑制作用较明显;莠去津对玉米根际土壤中的放线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Cd2+和Cu2+对水稻土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重金属Cd^2+、Cu^2+对黄松水稻土微生物种群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所设置的浓度范围内,重金属对不同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差异较大。当Cd^2+浓度0.5mg/kg时,对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种群生长均具有促进作用;当Cd^2+浓度1.0mg/kg时,对土壤真菌种群的生长仍具有促进作用,而放线菌和细菌种群的生长已受到明显的抑制作用;当Cd^2+浓度1.5mg/kg时,土壤真菌种群生长也受到抑制。Cu^2+对微生物种群生长的影响则以土壤真菌种群受抑制作用最强,在Cu^2+的添加量为50mg/kg时,土壤真菌种群即受到抑制作用;细菌种群受抑制作用较弱。土壤微生物种群对Cd^2+的敏感度为放线菌〉细菌〉真菌,对Cu^2+的敏感度为真菌〉放线菌〉细菌。Cd^2+、Cu^2+对土壤酶活性的抑制作用表现为中性磷酸酶〉脲酶〉蔗糖还原酶〉过氧化氢酶。  相似文献   

6.
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了丁硫克百威2、8、20、50 mg/kg 4个浓度处理对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丁硫克百威对土壤放线菌种群有明显抑制作用,对细菌和真菌影响较小。2、8、20 mg/kg浓度处理对土壤蔗糖酶有促进作用,50 mg/kg浓度处理抑制蔗糖酶活性;各浓度处理对脲酶和碱性磷酸酶均表现抑制作用;2 mg/kg浓度处理对过氧化氢酶表现为"抑制-促进-抑制"的变化趋势,而8、20、50 mg/kg浓度处理对过氧化氢酶有很强抑制作用;处理7 d后低浓度丁硫克百威的AWCD值低于对照水平,而高浓度的AWCD值高于对照水平,14 d后基本恢复对照水平;各处理组的Shannon指数在7 d后与对照有差异,14 d后基本恢复至对照水平;Simpson指数在7 d和14 d后与对照基本一致;50 mg/kg浓度处理的Mc Intosh指数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7.
甲基毒死蜱在甘蓝及土壤上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质联机(GC-MS)分析技术测定甲基毒死蜱在甘蓝及土壤上的残留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喷施40%甲基毒死蜱乳油(有效成分720g/hm^2),甘蓝和土壤上的原始沉积量分别为3.50~5.82mg/kg和1.10~2.21mg/kg,半衰期为0.4~1.2d和3d,对甘蓝施药3次,最后1次施药距采收7d,采收时测得甘蓝上残留量为0.02~0.03mg/kg,说明甲基毒死蜱属于易降解农药。  相似文献   

8.
采用实验室模拟方法研究了乙草胺、铜离子及其复合物在施加12d内对黑土农田生态系统中土著微生物种群数量及其土壤生物学特性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单独施加乙草胺或铜离子对土壤中主要微生物类群——细菌、放线菌以及作物生长有益微生物类群——自生固氮菌、矿化磷细菌及硅酸盐细菌具有明显的急性毒性作用;这种毒性效应尤以第6d最为显著。单独施加乙草胺或铜离子可使供试土壤中的真菌数量明显提高,第9d时,乙草胺和铜离子处理土壤中真菌数量比对照分别提高20.87倍和3.01倍。乙草胺和铜离子的复合施加在前6d对土壤中所有被检测微生物种群的毒性均比其相应的单因子的毒性强,表现出明显的乙草胺—铜离子协同毒性效应。乙草胺对供试土壤的呼吸强度和脱氢酶活性具有明显的刺激效应。铜离子在前6d刺激供试土壤呼吸强度增强,从第9d开始抑制供试土壤的呼吸强度;而铜离子在处理过程中对土壤脱氢酶活性却表现为强烈的抑制效应。当乙草胺和铜离子复合施加时,对供试土壤的呼吸强度和脱氢酶活性的作用随作用时间呈现不同作用规律。  相似文献   

9.
二氯吡啶酸在油菜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除草剂二氯吡啶酸在油菜及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在油菜和土壤上喷施质量分数75%的二氯吡啶酸可溶性粒剂(有效成分338 g/hm2),测出油菜和土壤中的原始沉积量分别为5.63~6.75 mg/kg和0.47~0.48 mg/kg,半衰期为8.49~10.11 d和3.76~4.74 d。对油菜施药1次,施药后45 d测得油菜上残留量为0.15~0.17 mg/kg。  相似文献   

10.
赤子爱胜蚓对乙草胺污染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赤子爱胜蚓对乙草胺污染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本实验通过土壤酶测定法、传统平板计数法以及高通量测序法对自然土壤(S)、乙草胺污染土壤(SA)以及蚯蚓处理乙草胺污染土壤(SAE)的微生物群落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田间推荐使用剂量的乙草胺(5 mg·kg~(-1))使SA中过氧化氢酶、脱氢酶和蔗糖酶的活性下降,但可提高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蚯蚓对受乙草胺抑制的土壤酶活性有提升作用,这种促进作用在实验中期最为明显,培养第14 d时蚯蚓处理组(SAE)过氧化氢酶、脱氢酶和蔗糖酶的活性相较于SA处理组分别上升了4%、14%和53%。乙草胺对细菌数量的抑制作用主要发生在实验前期(第3 d),对真菌的抑制作用持续到了整个培养周期结束(30 d)。蚯蚓的加入对细菌和真菌数量的恢复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第3 d和第14 d时SAE中细菌和真菌数量分别增加35%和39%。SAE处理组土壤的pH相较于SA处理组更接近于中性,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更高,这些性质都为土壤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从而促进乙草胺污染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和活性的恢复。对不同处理土壤的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在门水平上,乙草胺主要使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以及Chytridiomycota丰度下降,而使Acidobacteria和Zygomycota丰度上升。蚯蚓能够改善乙草胺污染土壤中的微生物物种组成情况,使其更接近于未污染状态,以上实验结果说明蚯蚓对乙草胺造成的微生物毒害有修复作用。在属水平上,少数微生物比如Sphingomonas、Fusarium、Gaertneriomyces和Pyrenula等能够受到乙草胺刺激而丰度增加,这些微生物可能参与到了乙草胺的微生物降解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除草剂百草枯在3种不同浓度下对土壤微生物的种群数量及其部分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百草枯对土壤微生物有明显的影响。0.05 ̄5mg/kg的百草枯在施药后30d内,真菌种群严重被抑制;硝化细菌种群和纤维素分解菌种群均呈刺激效应;低浓度的百草枯刺激土壤细菌和放线菌种群的生长,而高浓度的百草枯则抑制其生长。结果同时表明,百草枯对土壤硝化作用和纤维素分解强度的影响均表现为刺激效应。随着加药时间的延长,这种刺激或抑制作用又逐渐恢复或接近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2.
多菌灵与氟硅唑对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混配农药的使用,研究了多菌灵、氟硅唑单施及其混配施用后28 d内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施药28 d内,多菌灵(20 mg/kg)与氟硅唑(2 mg/kg)单施后对土壤微生物量、呼吸强度、土壤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激活作用,将多菌灵(20 mg/kg)与氟硅唑(2 mg/kg)按剂量混施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单一处理情况对土壤微生物及其土壤酶的毒理效应.  相似文献   

13.
采用气相色谱(GC-NPD)分析测定三唑磷在广西、广东两试验点荔枝及荔枝园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2003、2004年两年试验表明,20 %三唑磷EC 500倍喷施1次,荔枝果肉、果皮及全果中的原始沉积量分别为0.0395~0.0718 mg/ kg、4.0502~4.7655 mg/ kg及1.2578~1.9041 mg/ kg,半衰期平均分别为6.8、8.2及9.5 d;在荔枝园土壤中的原始沉积量为0.1358~0.1824 mg/ kg,半衰期为7.4 d.20 %三唑磷500倍对荔枝施药3次,距末次施药后14 d采样测定全果中的残留量为0.7246~0.8254 mg/ kg,低于英国制订的三唑磷在香蕉中的MRL值1 mg/ kg.  相似文献   

14.
以中国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善友镇为试验区,探究不同施肥水平下裸土壤、玉米田土壤微生物碳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对裸土壤微生物及玉米田土壤微生物碳、氮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施肥水平为70 kg/hm2时,最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繁殖生长,施肥水平为150 kg/hm2时,最有利于玉米田土壤微生物繁殖生长;不施肥状态下,玉米田土壤微生物氮含量缺乏,且低于裸土壤微生物含量;裸土壤、玉米田土壤微生物含量随肥量增加均呈现先提升后降低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草甘膦对土壤酶活性及呼吸强度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草甘膦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方法]从未用过草甘膦的蔬菜地采集2~20 cm土层的土壤,风干后过30目筛,培养7 d后向土样中添加草甘膦,使其浓度分别为0.04、0.40、0.80、4.00 mg/kg,培养后不同时间取样,测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土壤释放的CO2量。[结果]施药1 d后,0.04、0.40、4.00mg/kg草甘膦对土壤脲酶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26.1%、22.4%、20.5%,4.00mg/kg草甘膦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抑制率为42.7%,其他处理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具有激活效应 草甘膦对土壤呼吸强度具有抑制作用,且浓度越大对土壤呼吸强度的抑制作用越强。[结论]试验结束时,草甘膦对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消失。  相似文献   

16.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稻-麦两熟制中接种AM真菌(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与不同施氮量(250、260和270 kg/hm2)对还田稻秆氮素的释放量、土壤酶活性、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显著增加了250 kg/hm2)对还田稻秆氮素的释放量、土壤酶活性、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显著增加了250 kg/hm2和260 kg/hm2和260 kg/hm2施氮量下土壤蛋白酶和脲酶的活性、小麦全生育期稻秆的总氮素释放量以及小麦的氮肥利用率和农学效率;接种AM真菌对260 kg/hm2施氮量下土壤蛋白酶和脲酶的活性、小麦全生育期稻秆的总氮素释放量以及小麦的氮肥利用率和农学效率;接种AM真菌对260 kg/hm2与270 kg/hm2与270 kg/hm2施氮量下小麦的千粒重和产量无显著影响,但均显著高于250 kg/hm2施氮量下小麦的千粒重和产量无显著影响,但均显著高于250 kg/hm2施氮量和空白对照下的。因此,在秸秆还田条件下,260 kg/hm2施氮量和空白对照下的。因此,在秸秆还田条件下,260 kg/hm2施氮量+接种摩西球囊霉菌剂为本试验的最佳处理组合。  相似文献   

17.
番茄和黄瓜茎秆堆肥还田对生姜生长及根区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番茄、黄瓜茎秆堆肥还田对生姜生长、产量及根区环境的影响,为蔬菜茎秆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生姜品种山农1号为供试材料,开展番茄和黄瓜茎秆堆肥还田试验,共设5个处理,分别为:0 t/hm2(对照)、处理1:20 t/hm2、处理2:40 t/hm2、处理3:60 t/hm2、处理4:80 t/hm2【结果】以最大处理80 t/hm2还田量的效果最好,此处理土壤容重为0.91 g/cm3较对照显著降低了17.27%,孔隙度为60.54%较对照显著增加了26.64%,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的含量分别为35.93 mg/kg、186.67 mg/kg、0.256%、168.33 mg/kg、14.85 mg/kg、1 380.91 mg/kg、102.63 mg/kg、175.47 mg/kg,分别较对照显著增加了10.11%、39.13%、55.15%、32.54%、25.12%、46.88%、48.96%、50.14%,还田量80 t/hm2的处理对土壤葡萄糖苷酶、氨基肽酶、磷酸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结论】番茄、黄瓜茎秆堆肥还田可以改善生姜的根区环境,根区环境的改善促进了生姜植株生长,提高了生姜产量,80 t/hm2是最适宜的堆肥还田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控制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的发生和流行,探究有效控制白菜根肿病的绿色防控措施。【方法】选取云南省大理市祥云县白菜根肿病较为严重的蔬菜基地为试验地,以生物炭和微生物菌剂配合施用,开展田间试验,通过设置对照(CK)、生物炭30 t/hm2(BC)、哈茨木霉15 kg/hm2(HZ)、枯草芽孢杆菌15 kg/hm2(SE)、生物炭30 t/hm2+哈茨木霉15 kg/hm2(BH)、生物炭+枯草芽孢杆菌15 kg/hm2(BS)、哈茨木霉15 kg/hm2+枯草芽孢杆菌15 kg/hm2(HS)、生物炭30 t/hm2+哈茨木霉15 kg/hm2+枯草芽孢杆菌15 kg/hm2(BHS)8个试验处理,研究了田间条件下配施生物炭微生物菌剂对白菜根肿病的防治效果和对白菜产量的影响以及根区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分析生物炭配施微生物菌剂在田间条件下对白菜的促...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丁硫克百威残留对棉花幼苗及其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方法]在室内盆栽条件下,设置0、2、8、20和50 mg/kg 5个丁硫克百威浓度处理,播种棉花,待棉花出苗后,在不同时期分别采集棉花及其根际土壤,测定棉苗生物量、生理生化指标以及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结果]不同丁硫克百威浓度处理对棉苗生物量无显著影响,但20和50 mg/kg浓度处理的棉苗叶绿素含量减少,而与抗逆有关的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增加.各处理浓度均明显抑制土壤中真菌的数量;低浓度处理对细菌数量有抑制作用但高浓度促进细菌数量增加;各处理对放线菌影响最小.在第7d时2、20和50 mg/kg浓度处理的微生物AWCD值低于对照;第14 d时20和50 mg/kg浓度的AWCD值高于对照.各处理组的Shannon指数在7d时测得与对照有差异,14 d时恢复至对照水平;Simpson指数在第7和14 d测得与对照基本一致;7 d时各处理组的McIntosh指数低于对照,14 d时20和50 mg/kg残留的McIntosh指数高于对照.[结论]20和50 mg/kg残留浓度对棉花幼苗会造成胁迫,但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是暂时的,对土壤微生态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20.
以嫁接黄瓜为研究对象,采用日光温室栽培模式,通过在栽培基质中添加0(CK)、10、15、20、25及30 t/hm2的生物炭,探究生物炭对黄瓜根际土壤真菌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BT3(20 t/hm2)处理的AWCD值最大,为1.89;BT5(30 t/hm2)处理的丰富度指数最高,为3.5;BT1(10 t/hm2)可显著提高真菌在科分类水平的丰富度。在土壤中添加一定量(10、20、30 t/hm2)的生物炭后,不仅提高了土壤真菌群落的代谢能力,而且提高了土壤真菌的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同时还提高了土壤真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