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EST库资源克隆家蚕腺苷酸转移酶基因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根据物种间同源基因相对保守的特点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以果蝇 (Drosophilamelanogaster)腺苷酸转移酶基因 (adeninenucleotidetranslocase,ant)cDNA序列作为模板 ,对家蚕 (Bombyxmori)EST数据库进行同源检索筛选 ,克隆了家蚕腺苷酸转移酶基因的cDNA序列 (GenBank登录号为AY2 2 70 0 0 ) ,全长为 1936bp ,并经RT PCR克隆、序列分析验证 ,结果与电子克隆序列完全一致。该cDNA序列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架 (ORF ,2 0 7~ 110 9bp) ,推测编码蛋白为 30 0个氨基酸 ,通过与烟草天蛾 (Manducasexta)、蜜蜂 (Apismellifera)、绿蝇 (Luciliacuprina)、果蝇、蚊子(Anophelesgambiae)等昆虫的腺苷酸转移酶蛋白序列比较 ,发现该基因具有高度的保守性。表明根据物种间同源基因序列 ,对跨物种间EST数据库进行同源检索筛选、拼接 ,是基因克隆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试验采用比较基因组学结合克隆测序的方法首次获得了民猪的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基因的第9,10,12内含子序列,并对测序结果进行了比对。结果表明: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基因的第9内含子存在2个点突变(120 G→C和185 C→G),后者造成NlaⅢ酶切位点的缺失;第10内含子存在1个点突变(129 T→C),该点突变造成AceⅠ酶切位点的缺失;第12内含子处没有发现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3.
三河马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及葡萄糖磷酸异构酶的多态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淀粉凝胶电脉及琼脂覆盖技术对三河马血液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和葡萄糖磷酸异构入酶的电泳变异进行了检测。在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位点发现3个表现型,即FF、FS和SS,在葡萄糖磷酸异构酶位点共发现2个表现型,即Ⅱ,FI。等位基因频率直接通过表型计算得出:PGD^F为0.840,PGD^为0.160,而PI^F为0.140,GPI^I为0.860。父权否定概率在6-PGD和GPI位点分别为0.1163和0.1059。  相似文献   

4.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G6PDH,EC1.1.1.49)是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限速酶,参与NADPH和磷酸核糖的合成,在植物响应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方面有重要作用。研究了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在紫花苜蓿中对干旱胁迫的响应。首先采用不同浓度的PEG模拟干旱胁迫处理紫花苜蓿幼苗,通过测定不同PEG浓度下紫花苜蓿幼苗的株高、根长、干重、过氧化氢(H2O2)、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筛选胁迫浓度来确定干旱胁迫的条件。其次,检测胁迫浓度下紫花苜蓿幼苗中G6PDH的活性变化。第三,通过添加G6PDH的抑制剂Na3PO4,观察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幼苗的生长情况并测定MDA、H2O2含量以及G6PDH活性的变化。最后,综合分析G6PDH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结果显示,不同浓度PEG处理下,紫花苜蓿幼苗的生长受到限制,例如株高、根长、鲜重、干重都随PEG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MDA和H2O2的含量随PEG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以15% PEG处理的影响最大;同时,也发现随PEG浓度的增加紫花苜蓿幼苗中G6PDH的活性也较对照增加,15%PEG处理时达最高值;故15%的PEG处理为干旱胁迫模拟最佳条件。通过添加G6PDH的抑制剂Na3PO4后发现,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幼苗的生长明显地受到抑制,其叶片中MDA、H2O2含量分别较干旱胁迫下的增长28.4%、19.9%,G6PDH的活性也明显降低了49.4%。以上结果初步说明G6PDH可能参与调节了干旱胁迫引起的氧化胁迫。  相似文献   

5.
用淀粉凝胶电泳及琼脂覆盖技术对山丹马的血液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和葡萄糖磷酸异构酶的电泳变异进行了测定。在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座位发现了3种表现型,即FF,FD和FS,其频率分别为0.958,0.021和0.021。在葡萄糖磷酸异构酶座位发现了两种表现型,即II和FI,其频率分别为0.771和0.229。等位基因频率直接通过表型计算出:PGDF为0.979,PGDD为0.0104,PGDS为0.0104;GPIF为0.1146,GPII为0.8854。亲子关系排除概率在6PGD和GPI座位点分别为0.1009和0.0912。两座位的个体识别概率分别为0.081和0.353。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6-磷酸山梨醇脱氢酶基因在乳酸菌中超表达的影响,本试验根据副干酪乳杆菌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用PCR的方法扩增6-磷酸山梨醇脱氢酶(gutF)基因,将其连接到乳酸菌表达载体pMG36e,并将重组质粒转化到副干酪乳杆菌及乳酸乳球菌中获得重组菌株;对重组菌株表达产物进行蛋白质水平的电泳检测,检测出表达了大约28kD的蛋白;使用山梨醇替代培养基中的葡萄糖,以未转化基因菌株做阴性对照,进行生长曲线的测定,结果表明,转化菌株能够利用在以山梨醇作为碳源的条件下,重组菌株的生长速度和最终菌浓度均优越于对照菌株。本研究通过超表达6-磷酸山梨醇脱氢酶蛋白,对于进一步研究乳酸菌的耐受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分析生当归水煎液对乙酰苯肼及环磷酰胺致血虚模型小鼠体重、脏器指数及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含量的影响,以探讨生当归水煎液的补血作用机制。将80只清洁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当归水煎液组,测定各组小鼠全血中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含量,并测定体重、胸腺指数及脾指数。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给药前后体重、胸腺指数、脾指数及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和生当归水煎液组各项指标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生当归水煎液对血虚小鼠具有一定的补血作用,其补血机制可能与提高血红蛋白的含量有关;同时,它还可能增强机体免疫机能。  相似文献   

8.
利用原代肝细胞培养技术测定了塞曼特罗 (Cimaterol,CIM,1× 10 - 6 m ol)对大鼠肝细胞氮代谢和 6 -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G- 6 - PDH)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CIM可影响大鼠肝细胞中尿素氮的浓度 ,与对照组相比 ,CIM试验组培养液中尿素氮水平下降了 2 3.87% (P<0 .0 5 ) ,且 CIM的这种作用可被 β-受体阻断剂心得安 (PRO,1× 10 - 6 m ol)所阻断。CIM也可增加 3H-亮氨酸掺入肝细胞的量 ,与对照组相比 ,其幅度提高了 19.77% (P<0 .0 5 ) ;同样 ,PRO可抑制这种作用。CIM还具有增加大鼠肝细胞产生 IGF- 的趋势 ,但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影响 (P>0 .0 5 )。CIM对大鼠肝细胞G- 6 - PDH活性有显著影响 ,试验组肝细胞中 G- 6 - PDH活性与对照组相比下降了 4 3.36 % (P<0 .0 5 ) ;CIM引起的肝细胞 G- 6 - PDH活性下降的作用也可被 PRO所阻断。结果提示 ,CIM可通过增强大鼠肝细胞氮素的保留和蛋白质的合成 ,以及通过抑制肝细胞 G- 6 - PDH活性 ,影响脂肪代谢 ,从而调节机体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预期通过同源克隆获得了箭菩豌豆(Vicia sativa)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基因的部分片段,为研究箭菩豌豆适应高海拔环境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根据近缘物种GAPDH基因序列设计1对引物,通过RT-PCR技术克隆获得了一段长度1141 bp的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序列编码的381个氨基酸,与其...  相似文献   

10.
家蚕磷酸甘油醛异构酶Tpi基因的克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成功地克隆了家蚕磷酸甘油醛异构酶(triosephosphateisomeraseTpi)基因(GenBank登记号为AY734490)。该基因全长为2875bp;含有5个外显子、4个内含子,所有内含子/外显子边界都符合典型的GT/AG剪切模式;cDNA序列全长1051bp,并经RTPCR克隆和序列分析进行了验证;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架(ORF,95~839bp),可编码248个氨基酸的蛋白。通过与NCBI蛋白数据库的比对表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为磷酸甘油醛异构酶(EC5311),参与葡萄糖分解代谢,即将磷酸二羟丙酮转化为3磷酸甘油醛,在果蝇、蚊子、黄粉虫、美洲淤夜蛾、棉铃虫等昆虫中具有高度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11.
概述了昆虫信息激素的种类。着重就桑蚕信息激素(桑蚕醇、桑蚕醛)的结构和理化性质,信息激素的感受机制,电生理反应和嗅觉感受的学说,以及对桑蚕信息激素的扩散和雄蛾最终找到雌蛾的机制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果蝇l(3)neo18基因可以通过P转座子诱发致死突变,编码的蛋白质具有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脱氢酶(ND)的功能。利用生物信息学、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等方法,克隆了家蚕l(3)neo18同源基因,分析了基因结构与表达谱。Bm-l(3)neo18基因(EU826676)的cDNA全长为868 bp,由573 bp的完整开放读码框(ORF)序列、25 bp的5′端非翻译区序列(5′-UTR)和251 bp的3′端非编码区序列(3′-UTR)组成,编码蛋白质为190个氨基酸残基,分子质量22.7 kD,pI 9.60。Bm-l(3)neo18基因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组成,定位于家蚕第3染色体,位于nscaf2930的1 203.8-1 205.6 knt。Bm-l(3)neo18蛋白质在1-185氨基酸残基位置为ND的SGDH亚基保守区,在61-83氨基酸残基位置具有一个保守的跨膜区域。采用Clustal W进行多序列比对发现,Bm-l(3)neo18与埃及伊蚊等昆虫ND具有50%以上的蛋白质同源性,ND的保守区域高度一致,NJ法分子进化分析也显示Bm-l(3)neo18与昆虫ND进化上同源。该基因除在家蚕卵期的表达量较低外,在幼虫、蛹和蛾期均有较高表达,且存在组织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野桑蚕和家蚕的AFLP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利用AFLP技术和统计学分析原理 ,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 10个不同地区野桑蚕和 33个家蚕品种以及 5个作为外群对照的柞蚕品种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地区野桑蚕之间的遗传距离 (0 0 0 0~0 419)与家蚕品种之间的遗传距离 (0 0 0 0~ 0 40 6 )相似 ,而家蚕与野桑蚕之间的遗传距离为 (0 35 5~ 0 5 32 ) ,明显地小于家蚕与柞蚕 (0 76 1~ 0 86 5 )和野桑蚕与柞蚕 (0 776~ 0 839)之间的遗传距离 ,进一步证明了家蚕起源于中国野桑蚕。聚类分析发现 ,中国一化种与二化种聚类在一起 ,中国二化种与热带种聚类在一起 ,热带种不与一化种聚在一个类群 ,这一结果证明中国二化种在进化上介于一化种和热带多化种之间  相似文献   

14.
家蚕与中国野桑蚕的RAPD标记遗传多样性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家蚕品种C10 8及江苏地区野桑蚕进行了RAPD分析 ,并利用已有的不同家蚕品种及其它地区野桑蚕的RAPD数据 ,比较了家蚕品种内和野桑蚕地理种群内个体间、家蚕品种间和野桑蚕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家蚕品种内的多态位点比率、Shannnon信息指数、Nei基因多样性指数等都远较野桑蚕地理种群内个体间的小 ,2 5个家蚕品种在分组和未分组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仅有一组例外 ,其余均较野桑蚕地理种群间的大。由此说明家蚕品种内的遗传多样性比野桑蚕地理种群内个体间的低 ;而家蚕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却比野桑蚕地理种群间的高。未分组家蚕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指数略大于分组后的 ,表明分析比较的样本数不同对结果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上接2003,342:96信息激素的电生理反应Schneider(1956、1957、1959)曾详细地研究了桑蚕雄虫触角对于性外激素(蚕醇)的电生理效应。他们用刚切下的一段触角,插入一个微小的、涂氯化银的电极,通过一个放大器连接到一个示波器上,记录下触角在受雌虫性外激素(及其他化合物)的作用下的作用电位。这个典型的反应就是触角电位图(Electroan-tennogram简称EAG),而其它的嗅觉刺激物或药品则引起不同形状的EAG。EAG的振幅和该引诱剂的浓度直接相关。当嗅觉刺激物是雌性蚕蛾性引诱剂的提取物时,在雄蛾触角中的电活性提高,但在雌蛾中则没有。当刺激…  相似文献   

16.
丙酮酸脱氢酶(PDH)是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PDC)中的前件酶,参与生成柠檬酸循环(TCA)的起始物乙酰辅酶A,决定生物体内营养成分的分配。利用电子克隆、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等方法克隆了与果蝇lethal(1)G0334基因类似的具有丙酮酸脱氢酶功能的家蚕Bm-l(1)基因。Bm-l(1)基因的cDNA全长为1 630 bp,由1 200 bp的完整ORF序列、186 bp的5'-UTR和207 bp的3'-UTR组成,含8个外显子和7个内含子,编码蛋白为399个氨基酸残基,分子质量43.93kD,pI 8.07。Bm-l(1)基因编码蛋白的69-365氨基酸残基为E1-dh结构域,该结构域为硫胺素焦磷酸依赖性脱氢酶所特有。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结果表明α螺旋占28.8%,β折叠占12.0%。采用Clustal W进行多序列比对发现,Bm-l(1)基因编码蛋白与赤拟谷盗等昆虫的PDH具有63%以上的序列相似性,且保守区域高度一致。Bm-l(1)基因mRNA在家蚕整个卵期、幼虫期、蛹期和刚羽化的成虫中,以及5龄3 d幼虫的头部、丝腺、生殖腺、脂肪体、中肠和血液6种组织中都有较高的转录水平,且存在较小的组织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毒死蜱对家蚕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10  
在室内不同条件下进行了桑园杀虫剂毒死蜱对家蚕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毒死蜱对2~5龄家蚕幼虫的摄入LC50值(48 h,25℃)分别为1.11、1.73、3.48与4.12 mg/L;在20、25、30、35℃下,毒死蜱对3龄家蚕的LC50值(48 h)分别为1.70、1.80、0.49与0.40 mg/L;桑叶浸药时间为1 s、10 s、1 m in、10 m in与1 h时,毒死蜱对4龄家蚕幼虫的LC50值(48 h,25℃)分别为5.55、3.64、3.15、2.12与1.54 mg/L;家蚕幼虫在毒死蜱药膜上爬行1、10、30与60 m in后,毒死蜱对3龄家蚕的接触LD50值(48 h,25℃)分别为3.59、0.28、0.20、0.12μg/cm2。  相似文献   

18.
桑蚕抗菌蛋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昆虫具有完全不同于脊椎动物的抗菌应答系统,能对刺激产生快速的应答反应。近几年昆虫抗菌蛋白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根据已克隆的多种桑蚕抗菌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和核酸序列,可将桑蚕抗菌蛋白分为抗菌肽、Moricin、类Attacin蛋白、高脯氨酸多肽乖。通过对桑蚕抗菌蛋白基因的结构分析,讨论了抗菌蛋白基因的调控机制,并根据抗菌蛋白的结构特征,分析了可能的抗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