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研究持续不同温度(21、26和31℃)处理对肉鸡生长性能、生理指标、采食量和饮水量及相关血清激素含量的影响,探讨水料比(W/F)能否作为肉鸡热舒适评价的指标。试验选取144只22日龄爱拔益加(AA)肉鸡转入环境控制舱,随机分成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公母各4只)。适应期7 d,温度21℃,相对湿度60%。29日龄时,试验温度分别调整到21、26和31℃,相对湿度60%。试验期14 d。结果表明:1)随着环境温度升高,肉鸡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极显著降低(P0.01),料重比(F/G)极显著升高(P0.01),其中21和26℃组肉鸡F/G无显著差异(P0.05);肉鸡平均日饮水量(ADWC)无显著差异(P0.05),但随着环境温度升高全期W/F、水重比(W/G)极显著升高(P0.01)。2)随着环境温度升高,肉鸡体核温度、呼吸频率极显著升高(P0.01);相比21℃,31℃组肉鸡血清瘦素(LEP)含量显著升高(P0.05),抗利尿激素(ADH)含量显著降低(P0.05);26℃组与21、31℃组肉鸡血清LEP、ADH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肉鸡血清胆囊收缩素(CCK)、醛固酮(ALD)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3)试验第1天、前3 d、前7 d及全期14 d肉鸡W/F与肉鸡ADG、ADFI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第1天、前3 d肉鸡W/F与肉鸡F/G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前7 d、全期14 d肉鸡W/F与肉鸡F/G呈显著正相关(P0.05)。4)肉鸡每日W/F与环境温度、肉鸡体核温度、呼吸频率呈极显著相关(P0.01)。综上,本试验条件下,肉鸡W/F反映出不同温度下肉鸡的冷热程度,可作为偏热环境下肉鸡热舒适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不同贮藏条件对北京油鸡肌肉鲜味化合物含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北京油鸡为材料,探讨贮藏条件对肌肉鲜味化合物含量的影响.北京油鸡胸肌和腿肌分别置4℃、-20℃、-80℃贮藏,采用HPLC法测定贮藏7 d胸肌的IMP及其相关化合物含量;采用日立L-8800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游离氨基酸.结果表明:肉中IMP的含量,4℃贮藏最低,与鲜肉、-20℃、-80℃差异极显著(P<0.01),-20℃和-80℃贮藏IMP含量无显著变化;ATP、ADP、AMP含量较低,ATP和AMP在3种温度贮藏都极显著降低(P<0.01),ADP无显著变化(P>0.05);Hx和HxR,4℃、-20℃贮藏后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80℃贮藏略高于鲜肉(P>0.05).肉中各种游离氨基酸贮藏7 d都不同程度增加,鲜味氨基酸(Glu、Asp、Ala、Gly)贮藏7 d极显著高于鲜肉(P<0.01),且腿肌极显著高于胸肌(P<0.01).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不同贮藏温度和时间条件下鸡肉肌苷酸降解情况,以80日龄黄羽肉鸡为试验材料,连续7 d分别测定6、4、2和-1.5℃贮藏条件下胸肌IMP及其前体物和代谢物含量。结果显示:6℃冷藏条件下,保存2 d后鸡肉IMP含量为1.76 mg/g,为屠宰后4 h含量的76.52%,差异极显著(P0.01);4℃冷藏条件下,保存5 d后鸡肉IMP含量为1.47 mg/g,为屠宰后4 h含量的63.91%,差异极显著(P0.01);2℃冷藏条件下,IMP降解速率减缓,保存6 d后鸡肉IMP含量为1.60 mg/g,是屠宰后4 h含量的69.57%,差异极显著(P0.01);-1.5℃冻藏条件下,IMP降解速度明显减缓,一直到保存7 d后差异极显著(P0.01),鸡肉IMP含量为1.51 mg/g,为屠宰后4 h含量的65.65%。鸡肉HxR+Hx含量随着温度升高而增长,贮藏3 d后,6℃条件下HxR+Hx含量极显著高于其它3个温度条件下(P0.01)。可见,随着保存天数增加,鸡肉肌苷酸含量呈下降趋势;随着保存温度降低,降解速度减缓,研究结果对消费者和冷鲜鸡加工者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在3个密闭的房间放置自动控温电热器自动控制温度,分别设3个贮藏温度梯度(25、30和35℃),每梯度设3个重复。模拟真实环境研究不同贮藏温度下苜蓿(Medicago sativa)草捆的霉变规律以及霉变对草捆品质的影响,贮藏时间为16 d,同时隔天(即第1、3、5、7、9、11、13、15 d)采样。结果表明,贮藏温度越高、时间越长,苜蓿草捆中霉菌数量增加越快,就越容易发生霉变;不同贮藏温度苜蓿草捆中粗蛋白含量表现为各试验组每天之间差异显著(P0.05),每天中各试验组之间差异也都显著(P0.05),30℃试验组粗蛋白含量最高;各个试验组的霉菌数与粗蛋白的含量呈负相关;贮藏温度对苜蓿草捆中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的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探讨植物甾醇对奶牛产奶性能、血液胆固醇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并探索植物甾醇在奶牛应用上的可行性。试验选择33头奶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11头。对照组饲喂奶牛场常规日粮(添加0mg/d植物甾醇),试验Ⅰ、Ⅱ组分别饲喂额外添加200mg/d、800mg/d植物甾醇的日粮。结果表明:(1)试验Ⅰ组的产奶量相比对照组高了1.71kg/d,差异显著(P<0.05),但试验Ⅱ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2)试验Ⅰ组TC含量低于对照组(第10天,P<0.01;第30、50天,P<0.05),试验Ⅱ组仅在第10天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Ⅰ组HDL-C含量在第30天时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Ⅱ组的HDL-C含量第50天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组LDL-C含量在第10天(P<0.05)、30天(P<0.05)和50天(P<0.0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Ⅱ组只有在第10天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NEFA含量在第10、50天时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Ⅱ组E2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在第10天时,试验Ⅱ组GOT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Ⅱ组SOD含量在第10天(P<0.01)、30天(P<0.01)、第50天(P<0.05)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Ⅰ组的GSH-Px在第30、50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Ⅱ组的GSH-Px在第30天时高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Ⅰ、Ⅱ组的LPL含量在第50天时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Ⅰ、Ⅱ组的HL含量在第10天(P<0.01)和第50天(P<0.05)均低于对照组。结果说明,日粮中添加200mg植物甾醇可提高奶牛产奶量,降低血液胆固醇水平,并起到抗氧化剂的作用,可维持奶牛的健康。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枯草芽孢杆菌与地衣芽孢杆菌单独饲喂与联合饲喂对断奶山羊生长性能、腹泻率、血清生化指标以及粪便菌群的影响。选取60只3月龄海门山羊,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羊。对照组(C组)饲喂基础饲粮;枯草芽孢杆菌组(BS组)饲喂基础饲粮+400 mg/kg的枯草芽孢杆菌(有效活菌数为1×1011CFU/g);地衣芽孢杆菌组(BL组)饲喂基础饲粮+400 mg/kg的地衣芽孢杆菌(有效活菌数为1×1011CFU/g);联合饲喂组(BS_BL组)饲喂基础饲粮+400 mg/kg的枯草芽孢杆菌+400 mg/kg的地衣芽孢杆菌(有效活菌数为1×1011CFU/g)。预试期10 d,正试期30 d。结果表明:1)试验第10天,BS_BL组断奶山羊的体重极显著高于C组、BS组与BL组(P0.01);试验第30天,C组、BS组、BL组与BS_BL组的断奶山羊的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第1~10天,BS_BL组的平均日增重(ADG)极显著高于C组、BS组与BL组(P0.01);试验第21~30天,BL组与BS_BL组的ADG极显著高于C组与BS组(P0.01);试验第1~30天,试验组与C组的ADG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第21~30天,BS_BL组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极显著高于C组、BS组与BL组(P0.01);试验第1~30天,BS_BL组的ADFI显著高于C组、BS组与BL组(P0.05);试验第1~30天,试验组与C组的料重比(F/G)差异不显著(P0.05)。2)试验第1~10天、第11~20天,BS组、BL组与BS_BL组的腹泻率显著低于C组(P0.05);第1~30天,BS_BL组的腹泻率显著低于C组(P0.05)。3)试验第30天,BS组的血清葡萄糖(GLU)含量、碱性磷酸酶(ALP)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显著低于C组(P0.05),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和白蛋白(ALB)含量极显著低于C组(P0.01);BL组血清尿素氮(UN)含量显著高于C组(P0.05),BS_BL组血清AST活性和GLU含量显著低于C组(P0.05)。4)粪便进行16S rDNA测序发现,Chao1和observed-species指数显示BS_BL组所含物种数目较多,Shannon和Simpson指数显示BS_BL组多样性高。C组细菌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BS组细菌的优势菌门为放线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BL组细菌的优势菌门为拟杆菌门、变形菌门、浮霉菌门;BS_BL组细菌的优势菌门为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厚壁菌门。C组细菌的优势菌属为堆囊菌属、土地杆菌属、球孢菌属;BS组细菌的优势菌属为野野村菌属、嗜红杆菌属、堆囊菌属;BL组细菌的优势菌属为副足杆菌属、野野村菌属、扁平菌属;BS_BL组细菌的优势菌属为Marinilabiliaceae_unclassified、假单胞菌属、Clostridiales_vadinBB60_group_unclassified。综上所述,枯草芽孢杆菌与地衣芽孢杆菌联合饲喂能显著提高断奶山羊的生长性能,降低腹泻率,改善血清生化指标,改变粪便菌群的多样性以及丰富度。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不同浓度的枯草芽孢杆菌对蛋鸡血液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体重相近的19周龄健康"大午金凤"蛋鸡240只,随机分成4组,试验Ⅰ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Ⅱ组饲喂基础日粮+0.1%的枯草芽孢杆菌;试验Ⅲ组饲喂基础日粮+0.5%枯草芽孢杆菌;第Ⅳ组饲喂基础日粮+1%的枯草芽孢杆菌。预饲期7 d,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试验中期和末期,甘油三酯各组之间差异不明显(P0.05);总蛋白第Ⅲ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中期,尿素氮和尿酸第Ⅲ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氨第Ⅱ、Ⅲ组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第Ⅳ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IgA试验组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IgM、IgG试验Ⅲ、Ⅳ组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末期尿素氮第Ⅲ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尿酸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血氨第Ⅲ组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第Ⅳ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IgA、IgM试验Ⅲ、Ⅳ组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IgG试验Ⅱ、Ⅲ、Ⅳ组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由此表明,添加0.5%的枯草芽孢杆菌对血清指标的影响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8.
山羊在高原应激中血液常规指标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山羊血液常规指标在高原应激中的变化及意义,试验采用1周岁的南江黄羊12头(♀),分别于平原时期和引进高原后不同时间(即第5,10,15,20,25天)采集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血红蛋白总量在高原第5,10,20天均显著高于平原时期(P0.0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在高原第5,10天均显著高于平原时期(P0.05);淋巴细胞在高原第5天极显著降低(P0.01),高原第15,25天均显著低于平原时期(P0.05);淋巴细胞比率在高原第5天极显著降低(P0.01),在第25天仍显著低于平原时期(P0.05);中间细胞含量在高原第15天显著降低(P0.05);粒细胞数在高原第5天显著增加(P0.01),第10天后与平原时期差异不显著(P0.05)。粒细胞比率在高原第5天时极显著增加(P0.01),在高原第15,20,25天均显著高于平原时期(P0.05)。其他指标与平原时期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高原应激对山羊部分血液学指标有很大影响,高原地区从低海拔地区引种时应做好高原应激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
试验采集了经过12个月育肥的8头大额牛×婆罗门(GBF1)阉牛和30头BMY阉牛血样,进行了肌酐、总蛋白、尿素氮等13项血液生化指标测定。结果发现,GBF1牛肌酐浓度显著高于BMY牛(P<0.05),其它指标两品种牛间差异不显著(P>0.05)。另外选取30头BMY牛和30头婆罗门牛,进行90 d的育肥,在育肥1、2、3月分别采血样,分析了肌酐、总蛋白等10个血液生化指标。结果发现,总蛋白在育肥3月极显著低于育肥1和2月(P<0.01);总胆固醇、谷丙转氨酶在育肥3月极显著高于育肥1和2月(P<0.01);甘油三酯、肌酐在育肥3月显著低于育肥2月(P<0.05);尿素氮在育肥2月极显著高于育肥1和3月(P<0.01);尿酸在育肥2月极显著低于育肥3月(P<0.01)。  相似文献   

10.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中药复方对断奶獭兔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120只平均体重为(700±50)g的35日龄断奶獭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Ⅰ组为空白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Ⅱ、Ⅲ、Ⅳ组则分别饲喂含1%健脾丸、1%参芪汤、1%加味四君子汤的基础日粮,观察不同中药复方对断奶獭兔腹泻率、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预试期7d,正试期30d。结果显示:参芪汤组和加味四君子汤组腹泻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15d加味四君子汤组料重比(F/G)极显著低于参芪汤组(P0.01);15~30d加味四君子汤组平均日增重(ADG)显著高于健脾丸组(P0.05),参芪汤组和加味四君子汤组F/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第15天,健脾丸组血清尿素氮(BUN)含量显著高于加味四君子汤组(P0.05),加味四君子汤组血清葡萄糖(GLU)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并显著高于健脾丸组(P0.05),加味四君子汤组血清甘油三酯(TG)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健脾丸组(P0.05);试验第30天,健脾丸组血清总蛋白(TP)含量极显著低于加味四君子汤组(P0.01),显著低于参芪汤组(P0.05)。综上所述,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1%加味四君子汤及1%参芪汤能有效降低断奶獭兔腹泻率,提高其生长性能与抗病能力,且加味四君子汤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研究了环境温度对杂交肉羊呼吸代谢室内氧气(O2)、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氨气(NH3)和硫化氢(H2S)的浓度以及微生物数量和肉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设3个环境温度范围:10~15℃、20~25℃、30~35℃。选择1岁左右、体况良好、体重(35.34±1.07) kg的杂交公羊(杜泊羊×小尾寒羊♀) 2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羊。预试期7 d,正试期10 d。正试期内利用呼吸代谢室进行气体和微生物检测试验。正试期第10天早晨采血,测定肉羊血清中肾上腺皮质酮(CORT)、免疫球蛋白(IgG)浓度和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结果表明:1)温度对呼吸代谢室内CH4、NH3浓度有极显著影响(P0.01),其中10~15℃呼吸代谢室内CH4浓度极显著高于20~25℃和30~35℃呼吸代谢室内CH4浓度(P0.01),30~35℃呼吸代谢室内NH3浓度极显著高于10~15℃和20~25℃呼吸代谢室内NH3浓度(P0.01);但对CO2和H2S浓度无显著影响(P 0. 05)。2) 30~35℃呼吸代谢室内大肠杆菌数量极显著高于10~15℃和20~25℃吸代谢室内大肠杆菌数量(P0.01)。在30~35℃和20~25℃呼吸代谢室内沙门氏菌和总菌数量极显著高于10~15℃呼吸代谢室内的沙门氏菌和总菌数量(P0.01)。3)温度对肉羊血清中CORT、IgG浓度和CK、LDH活性未产生显著影响(P 0.05)。综上所述,不同环境温度可影响肉羊有害气体的排放及微生物的数量,但对肉羊血清生化指标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不同发酵时间对益生菌发酵饲料营养成分、体外消化率及饲料品质的影响,试验按照27.5%豆粕、50%酒糟粉、15%菜籽粕和7.5%血粉将饲料原料混合均匀,接种5%益生菌发酵液和35%水分,30℃密封发酵,测定在不同发酵时间时发酵饲料的营养成分、体外消化率、干物质回收率、乳酸菌数量、乳酸含量和pH值。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饲料中粗蛋白(CP)含量持续显著升高(P0.05),发酵第10天与发酵第15天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发酵第15天真蛋白率显著低于发酵第30分钟(P0.05);铵态氮(NH_3-N)含量和CP体外消化率均随着发酵时间延长极显著增加(P0.01);与发酵第30分钟相比,各时间点干物质回收率均显著降低(P0.05);饲料中乳酸菌数量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先上升后下降,发酵第10天乳酸菌数量最高;乳酸含量随着发酵时间延长持续极显著升高(P0.01);pH值随着发酵时间延长持续极显著降低(P0.01)。说明在此次发酵条件下,最佳发酵时间为6 d,饲料营养成分含量、体外消化率、乳酸含量和乳酸菌数量均处于较好水平,干物质回收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水平发酵豆粕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对血清激素指标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设5个组,分别添加0、5%、10%、15%和10%(风干)的发酵豆粕。试验选用300头健康状况良好的三元杂交(杜×长×大)断奶仔猪,体质量在17 kg左右,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20头猪。预饲期5 d,正饲期28 d。试验结果表明:生长性能方面第3组和第4组日增质量均显著高于第1组(P0.05),其中第3组料重比最低,显著低于第1组(P0.05),腹泻率也最低,极显著低于第1组(P0.01),第4组和第5组的采食量均显著高于第1组和第2组(P0.05);血清激素指标方面第3组和第4组生长激素显著高于第1组和第2组(P0.05),其他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粪中有害菌群及p H表现为在大肠杆菌上,第3组和第4组极显著低于第1组(P0.01),第3组和第4组粪中的沙门菌显著低于第1组和第5组(P0.05),在p H上,第4组显著低于第1组(P0.05)。综合各指标,在断奶仔猪的日粮中添加10%发酵豆粕效果最佳,湿的发酵豆粕的应用效果要优于风干发酵豆粕。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主要研究了夏季发酵床养殖模式奶牛舍与拴系式养殖模式奶牛舍内环境指标的差异。测定了牛舍的温度、噪声、相对湿度、氨气浓度和细菌密度等环境指标,并分析了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发酵床牛舍的细菌密度为0.10×10~4个/m~3,极显著低于拴系式牛舍的2.33×10~4个/m~3(P0.01);氨气浓度为3.92mg/m~3,也极显著低于拴系式牛舍的9.68mg/m~3(P0.01);噪声强度为57.6d B,极显著低于拴系式牛舍的65.3d B(P0.01);但温湿度、温湿度指数以及其他指标在两种牛舍间没有显著的差异。另外,拴系式牛舍内的温度和噪声存在显著相关关系(Sig.(2-tailed)0.05)。综上,发酵床牛舍的环境细菌浓度、噪声强度与氨气浓度较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奶牛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研究补喂瓜氨酸对妊娠90 d湖羊母羊繁殖性能和泌乳性能的影响,为瓜氨酸在湖羊母羊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选取妊娠90 d的湖羊母羊50只,随机分成2组,每组25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瓜氨酸10 g/d进行补喂。试验一直进行到母羊产后45 d,记录羔羊初生重和45日龄体重。每组选取6只母羊,测定产后16~30 d泌乳量及乳成分变化,采集母羊产后第15、30、45天晨饲前颈静脉血样。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羔羊初生重极显著提高了19.6%(P <0.01);试验组羔羊45日龄体重显著提高了6%(P <0.05);试验组母羊产后第16~30天平均日泌乳量和总泌乳量分别极显著提高了19.6%(P <0.01);试验组母羊产后第1天乳蛋白率极显著提高了20%(P <0.01);试验组母羊产后第7~15天以及20~30天乳脂率分别极显著提高了21%和16.7%(P <0.01);试验组母羊产后第15天血浆中催乳素(PRL)含量极显著提高了167%(P <0.01),其血浆中孕酮(P4)含量显著降低207%(P <0...  相似文献   

16.
杨超  李宛姝  黄丹  戎郁萍 《草地学报》2016,24(2):251-257
以草木樨(Melilotus suaveolens Ledeb)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贮藏温度和含水量对种子活力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贮藏温度和含水量对草木樨种子发芽率、电导率、可溶性糖和丙二醛含量均有极显著性影响(P < 0.01),温度和含水量的交互作用对草木樨种子的发芽率、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同样具有极显著性影响(P < 0.01)。随着草木樨种子含水量和贮藏温度的增加,发芽率均先增加后降低,含水量为10%,贮藏温度为4℃的草木樨种子发芽率最高,含水量为12%,贮藏温度为20℃时发芽率降为0;随着含水量和贮藏温度的增加,电导率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先降低后增加,含水量为12%,贮藏温度为20℃时二者均达到最大值;丙二醛含量随着含水量增加而显著降低,随着贮藏温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相关分析表明,草木樨种子的发芽率与电导率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呈极显著的负线性相关(P < 0.01)。综合各项活力指标,草木樨种子的最适宜贮藏温度为4℃,最适宜含水量为10%。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γ-氨基丁酸(GABA)对夏季热应激鸡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选择120羽28日龄淮南麻黄母鸡,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6羽鸡。Ⅰ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Ⅱ、Ⅲ、Ⅳ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0、100和150mg/kgGABA。预试期7d,正试期30d。每日记录鸡舍内温度、相对湿度及各组鸡耗料量。第10、20和30天,每组随机抽取5羽鸡,称重后采集血清,检测血清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酮(Cor)、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GABA含量;Ⅰ、Ⅲ组鸡断头取脑,检测脑组织中GABA含量。结果表明:1)第10、20、30天时,Ⅲ组的直肠温度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组(P<0.05或P<0.01)。2)第21~30天,Ⅱ、Ⅲ组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第1~10天、第11~20天和第21~30天,Ⅲ、Ⅳ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组(P<0.05或P<0.01)。3)第10天时,Ⅱ、Ⅲ组血清中CRH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低于Ⅰ组(P<0.05或P<0.01);第30天时,Ⅲ、Ⅳ组血清中CRH含量显著低于Ⅰ组(P<0.05)。第10、30天时,Ⅱ、Ⅲ组血清中ACTH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低于Ⅰ组(P<0.05或P<0.01);第20天时,Ⅲ组血清中ACTH含量显著低于Ⅰ组(P<0.05)。第10天时,Ⅲ组血清中Cor含量显著低于Ⅰ组(P<0.05);第30天时,Ⅱ、Ⅲ、Ⅳ组血清中Cor含量均极显著低于Ⅰ组(P<0.01)。4)第10、30天时,Ⅱ、Ⅲ组血清中HSP70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低于Ⅰ组(P<0.05或P<0.01);第20天时,Ⅲ组血清中HSP70含量极显著低于Ⅰ组(P<0.01)。5)第10天时,Ⅱ、Ⅲ、Ⅳ组血清中GABA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组(P<0.05或P<0.01);第20、30天时,Ⅳ组血清中GABA含量极显著高于Ⅰ组(P<0.01)。6)第10、30天时,Ⅲ组脑组织中GABA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GABA降低了夏季热应激鸡的直肠温度及血清中CRH、ACTH、Cor、HSP70含量,其中以Ⅲ组效果最佳。GABA具有抑制夏季热应激鸡HPA轴激素分泌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试验采集了经过12个月育肥的8头大额牛×婆罗门(GBF1)阉牛和30头BMY阉牛血样,进行了肌酐、总蛋白、尿素氮等13项血液生化指标测定。结果发现,GBF1牛肌酐浓度显著高于BMY牛(P<0.05),其它指标两品种牛间差异不显著(P>0.05)。另外选取30头BMY牛和30头婆罗门牛,进行90 d的育肥,在育肥1、2、3月分别采血样,分析了肌酐、总蛋白等10个血液生化指标。结果发现,总蛋白在育肥3月极显著低于育肥1和2月(P<0.01);总胆固醇、谷丙转氨酶在育肥3月极显著高于育肥1和2月(P<0.01);甘油三酯、肌酐在育肥3月显著低于育肥2月(P<0.05);尿素氮在育肥2月极显著高于育肥1和3月(P<0.01);尿酸在育肥2月极显著低于育肥3月(P<0.01)。  相似文献   

19.
试验旨在研究白藜芦醇对山羊冷冻精子质膜、DNA完整性和温度耐受性的影响。采用假阴道法采集8只云上黑山羊精液,用含不同浓度(0、0.1、1、10和20μmol//L)白藜芦醇的Optidyl稀释液稀释后进行细管分装,对照组不添加白藜芦醇。在5℃平衡4 h后,将细管于液氮蒸气中预冻10 min,最后在液氮中保存30 d。37℃水浴解冻后,采用低渗耐受性试验检测质膜完整性和温度耐受性,精子染色质扩散法检测DNA碎片率等指标。结果显示,10μmol/L白藜芦醇冷冻组精子弯尾率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组(P0.05),而其他各冷冻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10μmol/L白藜芦醇冷冻组精子DNA碎片率极显著高于鲜精组(P0.01),极显著低于未添加白藜芦醇冷冻组(P0.01)。温度耐受性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白藜芦醇冷冻组精子37℃水浴1 h后的精子弯尾率以10μmol/L冷冻组最高,与其他各冷冻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精子弯尾率随着孵育时间的延长而呈逐步下降的趋势,当孵育4 h时,10μmol/L白藜芦醇冷冻组精子弯尾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透射电镜结果表明,10μmol/L白藜芦醇组精子质膜完整率显著高于不添加白藜芦醇对照组(P0.05)。上述结果表明,在冷冻稀释液中添加白藜芦醇可显著改善山羊冻精质膜状态、DNA完整率和温度耐受性,其最佳作用浓度为10μmol/L,但白藜芦醇是否能改善山羊冻精的人工授精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不同保存条件下生鲜乳体细胞数(SCC)的变化规律,试验采用SCC-100型体细胞计数仪,探讨防腐剂、保存温度和保存时间对生鲜乳中体细胞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防腐剂并在4℃保存的生鲜乳,6 d内体细胞数无显著差异(P0.05),但无防腐剂乳样只能保存3 d。30℃高温条件对生鲜乳中体细胞数影响较大,即使添加防腐剂,从保存第3天开始体细胞数仍极显著降低(P0.01);而无防腐剂只能保存不到1 d。生鲜乳体细胞数与保存温度和保存时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P0.01)。说明4℃添加防腐剂的乳样最适合使用SCC-100型体细胞计数仪进行体细胞测定,在该条件下可最大限度地保证乳样体细胞数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