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8种杀菌剂对梨树黑斑病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5 0%异菌脲悬浮剂、5 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和1 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对梨树黑斑病菌有较高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2.
魏书琴  刘俊霞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530-9531
[目的]筛选对刺五加黑斑病菌具有抑菌效果的药剂。[方法]用11种药剂在2 500、1 250和833 μg/ml 3种浓度条件下分别对刺五加黑斑病菌进行处理,研究不同药剂和稀释浓度对刺五加黑斑病菌的抑菌效果。[结果]不同药剂和稀释浓度对刺五加黑斑病菌的抑菌效果影响很大,其中10%世高水分散剂、30%福嘧霉悬浮剂、50%扑海因WP和20%黑星叶霉唑超微WP对刺五加黑斑病的抑菌效果最佳,在各浓度处理条件下的抑菌率均为100%;3%多抗霉素WP的抑菌效果也很好;50%菌安利WP在浓度为2 500 μg/ml时,75%达科宁(百菌清)WP在浓度为1 250 μg/ml时,对刺五加黑斑病也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他药剂对刺五加黑斑病的抑制作用不大。[结论]在11种药剂的3种浓度处理中,筛选出5种对刺五加黑斑病菌具有较明显抑制作用的药剂。  相似文献   

3.
11种杀菌剂对梨树黑斑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筛选出防治梨黑斑病的高效低毒杀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1种杀菌剂对梨树黑斑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40%氟硅唑乳油对梨树黑斑病菌丝的毒力最强,EC_(50)值最低,为0.401 6μg/mL;其次是10%苯醚甲环唑乳油、20%丙环唑乳油、25%戊唑醇乳油,EC_(50)值分别为1.478 0、2.018 5、4.101 0μg/mL;1.5%噻霉酮乳油和75%百菌清可湿性粉对菌丝的抑制效果相对较差,EC_(50)较高,分别为886.52、759.468μg/mL。11种杀菌剂对梨树黑斑病菌菌丝生长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从江苏句容酥梨黑斑病病叶上分离得到1株对梨黑斑病菌有明显抑制作用的拮抗细菌,代号JR-C,经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胞外酶检测显示:该菌产生蛋白酶和纤维素酶,不产生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此外,该菌的代谢产物粗提物可抑制梨黑斑病菌菌丝的正常生长。代谢产物粗提物处理后的梨黑斑病菌菌丝愈发致密、短粗,分支也明显减少。室内测定该菌对梨轮纹病菌、梨腐烂病菌、梨炭疽病菌和稻瘟病菌等多种病原真菌均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梨黑斑病主要是叶部病害,而拮抗细菌JR-C菌株从梨树叶片上分离获得,拮抗活性高,拮抗谱广,这为后续利用该菌研制生防菌剂防治梨黑斑病及其他作物病害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为给冬枣(Ziziphus jujube Mill.)黑斑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优良菌株资源,以冬枣黑斑病菌为靶标,从冬枣健果中进行拮抗微生物资源的筛选。利用梯度稀释法从健康冬枣果实表面分离出细菌397株,其中K5-4对冬枣黑斑病菌的抑菌效果最为明显,抑菌带宽度为10.06 mm,该菌的无菌发酵液也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活体防病试验发现,该菌能够有效地抑制冬枣黑斑病的发生,浓度为1×108cfu/m L时对黑斑病的防效为78.50%。该菌能够在冬枣果实中定殖,在接种后48 h内K5-4菌数增长为初始值的31.62倍,有无黑斑病病原菌存在对K5-4的定殖影响不大。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以及16S r DNA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该菌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其在防治冬枣黑斑病上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解淀粉芽孢杆菌XZ-1是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甘薯病虫害防控课题组从甘薯根际土壤中筛选到一株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的生防菌株,本文拟研究该菌株对甘薯黑斑病的室内生物防治效果。【方法】采用平板对峙法、显微观察法等测定了XZ-1对甘薯黑斑病菌菌丝形态以及孢子萌发的影响,并采用不同浓度XZ-1发酵液对薯块黑斑病的防治效果进行研究。【结果】XZ-1对甘薯黑斑病菌有明显的拮抗活性,其抑菌带平均直径可达25.3 mm;该菌株对黑斑病菌菌丝没有明显的致膨大或致畸作用,但可以导致黑斑病菌产孢类型的改变,同时该菌株发酵液还可以抑制黑斑病菌孢子的萌发。薯块黑斑病防治试验结果表明XZ-1原液,XZ-1 10×稀释液和XZ-1 100×稀释液处理的薯块黑斑病发病体积分别为12.64,13.84和15.75 mm3,3种不同浓度的XZ-1发酵液处理的薯块黑斑病发病体积均与对照病斑体积35.08 mm3呈极显著水平差异;而多菌灵处理的薯块黑斑病发病体积为26.00 mm3,与对照薯块发病体积没有显著性差异。防治效果分析表明,XZ-1原液,XZ-1 10×稀释液和XZ-1 100×稀释液处理对黑斑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5.02%,58.19%和54.14%,而多菌灵1600倍液处理对黑斑病防治效果仅为23.99%,XZ-1 3种不同浓度的发酵液对黑斑病的防效与多菌灵对黑斑病的防效呈极显著水平差异。【结论】本研究表明XZ-1对储藏期甘薯黑斑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为储藏期甘薯甘薯黑斑病的防控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多黏类芽孢杆菌HT16对梨黑斑病菌(Alternaria kikuchiana)的抑制作用,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多黏类芽孢杆菌HT16对梨黑斑病菌的体外抑制率为53.2%,其粗提蛋白严重破坏了梨黑斑病菌的菌丝和孢子,显著抑制了梨采后黑斑病的发生,呈现出极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8.
利用甘薯黑斑病菌的孢子悬液诱导甘薯块根几丁质酶活性。结果表明,黑斑病浸染使甘薯块根几丁质酶活性上升,抗病品种南京-92块根内几丁质酶活性比感病品种烟台-252提高速度快、活性高、保持时间长,有利于抵抗病原菌的侵害。体外抑菌试验显示几丁质酶液对甘薯黑斑病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核黄素和脱乙酰几丁质处理均能诱导甘薯块根几丁质酶活性提高。  相似文献   

9.
为了测定不同杀菌剂对月季黑斑病菌的毒力,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7种杀菌剂对月季黑斑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的抑制效果。供试7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其中400 g/L氟硅唑SC和430 g/L戊唑醇SC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最好,EC50分别为0.080 g/L和0.082 g/L,其次为40%晴菌唑WP和10%苯醚甲环唑WG,EC50分别为0.223 g/L和0.245 g/L,30%吡唑醚菌酯SC、30%嘧菌酯SC和40%多菌灵SC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较差,其EC50分别为1.182、3.162、10.194 g/L。该研究结果可为月季黑斑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白菜黑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不同光源照射对白菜黑斑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测量了黑斑病菌孢子生长的菌落直径,对适合白菜黑斑病菌孢子萌发的培养基进行了筛选。[结果]通过同一种培养基PSA进行培养,8株白菜黑斑病菌株中火烧坪BHB1的产孢量最好;最适宜黑斑病菌孢子萌发的培养基是PSA培养基,PDA培养基、豆芽培养基和玉米培养基也较适合黑斑病菌孢子的萌发。白菜黑斑病菌孢子在0~35℃能够萌发,最适宜的温度是15℃。该菌在日光灯照射下产孢量显著高于紫外照射,且日光灯不宜长时间照射,紫外灯照射不利于孢子萌发。黑斑病菌菌落在第4~7天生长最快。[结论]为白菜黑斑病的抗病育种研究和防控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在室内测定了6种杀菌剂对甘薯黑斑病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 Ellis et Halsted)的毒力,结果表明,1%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和2%宁南霉素对甘薯黑斑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居前2位,其中后者对该病菌的EC50值为0.30μg/mL。探讨了7种药剂对甘薯苗期黑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以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对苗期黑斑病的防治效果最佳,防效达100%。  相似文献   

12.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在室内测定了6种杀菌剂对甘薯黑斑病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 Ellis et Halsted)的毒力,结果表明,1%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和2%宁南霉素对甘薯黑斑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居前2位,其中后者对该病菌的EC50值为0.30μg/mL。探讨了7种药剂对甘薯苗期黑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以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对苗期黑斑病的防治效果最佳,防效达100%。  相似文献   

13.
研究小茴香挥发油对红枣黑斑病菌抑菌活性及其初步作用机制,为开发植物源防治红枣黑斑病菌农药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小茴香挥发油对红枣黑斑病菌的最低抑菌体积分数(MIVF),并研究小茴香挥发油对红枣黑斑病菌离体(菌丝、孢子萌发和生物量抑制作用)和活体的抗菌活性。采用碘化吡啶染色法测定小茴香挥发油对红枣黑斑病菌孢子细胞膜的损坏。结果表明,小茴香挥发油对棉花黄萎病菌的MIVF为0.312mL/L,小茴香挥发油对红枣黑斑病菌生物量、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且呈体积分数依赖关系。由碘化吡啶染色试验结果可知小茴香挥发油能严重破坏红枣黑斑病菌孢子的细胞膜而达到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4.
 78株对水稻稻瘟病具有拮抗作用的芽孢杆菌中,有32株分别对所参试的经济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明显的抑菌效果,占参试菌株的41.03%,同时显示,随着抑菌谱的增加,拮抗菌株数量随之下降,在78株芽孢杆菌中,仅有一株99-13菌株对7种经济作物病原真菌(柑桔黑腐病菌、柑桔炭疽病菌、番茄早疫病菌、玉米大斑病菌、油菜菌核病菌、甘薯黑斑病菌和芦荟黑斑病菌)具有显著的抑菌效果,占参试菌株的1.28%。芽孢杆菌之间对不同病原真菌的抑菌效果存在较大差异。99-13发酵液和代谢产物对上述植物病原真菌具有广谱抑菌效果(抑菌效果在56%~82%),其代谢产物具有耐高温和耐酸碱等特点,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5.
芽孢杆菌抑制多种经济作物病原真菌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78株对水稻稻瘟病具有拮抗作用的芽孢杆菌中,有32株分别对所参试的经济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明显的抑菌效果,占参试菌株的41 03%,同时显示,随着抑菌谱的增加,拮抗菌株数量随之下降,在78株芽孢杆菌中,仅有一株99-13菌株对7种经济作物病原真菌(柑桔黑腐病菌、柑桔炭疽病菌、番茄早疫病菌、玉米大斑病菌、油菜菌核病菌、甘薯黑斑病菌和芦荟黑斑病菌)具有显著的抑菌效果,占参试菌株的1 28%。芽孢杆菌之间对不同病原真菌的抑菌效果存在较大差异。99-13发酵液和代谢产物对上述植物病原真菌具有广谱抑菌效果(抑菌效果在56%~82%),其代谢产物具有耐高温和耐酸碱等特点,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6.
以苹果梨为试验材料,研究大蒜粗提取液对梨黑斑病室内毒力测定和梨果实体内损伤接种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蒜粗提取液在200mL/L抑制率高达90.65%,菌落的普遍生长量为7mm,毒力最强EC50为6.304mL/L;大蒜粗提取液对梨黑斑病菌有抑制作用,200mL/L浓度蒜粗提取液抑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从健康林下参叶片中分离筛选人参黑斑病内生拮抗真菌,为人参黑斑病生物防治提供优良菌种。釆用组织分离培养法筛选人参黑斑病菌内生拮抗真菌,根据形态特征及基于18S r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对拮抗菌株进行了鉴定,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优化该菌株最适培养基及产生抑菌活性物质的发酵条件。结果表明,从健康林下参叶片分离的内生真菌中,获得1株对人参黑斑病菌具有良好拮抗作用的内生菌株FS-01,经鉴定该内生真菌菌株为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该菌株最佳培养基配方与发酵条件:淀粉1.50%、酵母浸粉1.00%、磷酸氢二钾0.05%、硫酸镁0.10%,pH值为7.0,培养温度为30℃,接种量为6.0%,培养时间为5 d。筛选获得的林下参内生真菌Chaetomium globosumFS-01对人参黑斑病菌具有显著的拮抗作用,可开发为人参黑斑病的生防菌株。  相似文献   

18.
为了对柑橘黑斑病和柚黑斑病提出更科学的化学防治方法,该文研究了柑橘黑斑病菌和柚黑斑病菌对杀菌剂多菌灵的抗性频率、抗性水平及其抗性分子机制。结果表明:在江西114个柑橘黑斑病菌株中发现了2个多菌灵抗性菌株,抗性频率为1.75%,抗性系数分别为5 333.6和379.2;在四川32个柑橘黑斑病菌株中发现了1个多菌灵抗性菌株,抗性频率为3.13%,抗性系数为303.3;在浙江23个菌株和重庆3个菌株中没有出现抗性菌株。在广东收集的54个柚黑斑病菌株中发现了1个抗性菌株,抗性频率为1.85%,抗性系数为13 719.5;在广西和福建分别收集的34个柚黑斑病菌株中没有发现抗性菌株。柑橘黑斑病菌和柚黑斑病菌对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存在正交互抗性,对嘧菌酯和多菌灵无交互抗性。因此,建议多菌灵可继续在柑橘黑斑病和柚黑斑病防治中使用,鉴于高抗菌株已出现,使用时应与其他作用机制的杀菌剂轮换使用。本实验还发现,柑橘黑斑病菌存在2种抗苯并咪唑类的分子机制,即β-微管蛋白基因上第198位氨基酸位点由谷氨酸突变为赖氨酸(抗性系数为5 333.6的菌株)和第200位氨基酸位点由苯丙氨酸突变为酪氨酸(抗性系数为379.2的菌株);而柚黑斑病菌抗苯并咪唑类的分子机制则与β-微管蛋白基因第198位氨基酸由谷氨酸突变为丙氨酸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枣黑斑病菌的分子检测方法,研究枣黑斑病菌田间侵染动态,分析病害防治的最佳时间,为枣黑斑病的高效防治奠定基础。【方法】利用文献公布的枣黑斑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 HSP70序列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技术进行引物特异性验证与灵敏度检测,优化反应体系,建立病原菌分子检测技术,并应用该技术确定枣黑斑病菌侵染动态监测和越冬场所。【结果】该检测技术对枣黑斑病菌的检测的最低浓度为4.886 pg/μL,可在病害症状未显症之前检测到病原菌,对病原菌的越冬场所进行检测与验证病果、病叶及冠下表层土壤是枣黑斑病菌越冬的主要场所。【结论】建立的枣黑斑病菌检测技术能够快速准确的检测和鉴定病原菌,可应用于枣黑斑病菌田间侵染动态和越冬场所的监测与验证,为阿克苏地区枣黑斑病的流行监测和早期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为了有效防控枣黑斑病,以解淀粉芽孢杆菌ZJ01为试材,进行了枣黑斑病菌LG与解淀粉芽孢杆菌ZJ01的平板对峙和玻片对峙试验,观察了解淀粉芽孢杆菌ZJ01对枣黑斑病菌LG菌落生长及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平板对峙培养8 d时,解淀粉芽孢杆菌ZJ01对枣黑斑病菌LG菌落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达到53.3%;对峙区的枣黑斑病菌LG菌丝出现了顶端膨大、原生质割裂、不正常产孢等异常现象。解淀粉芽孢杆菌ZJ01无菌发酵液可有效抑制枣黑斑病菌LG的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