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肠道菌群对动物免疫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肠道菌群及其分布 1.1肠道正常菌群的概念 在动物体内环境中通常有一层微生物或微生物层,在正常情况下即动物处于健康状态时,并未表现异常或致病现象,称这一层微生物为正常菌群或固有菌群和原籍菌群。这些菌群是动物机体内环境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动物宿主是有益无害的。  相似文献   

2.
动物传染病是指在一定外界条件下,病原微生物进入动物体与之相互抗衡,发生的一系列病理性反应,这个过程为感染。病原微生物进入动物体,双方力量均衡时,动物不发生任何变化,称为带菌者。当机体出现轻微病变而不表现临床症状,称为隐性感染。当动物机体抵抗力弱或病原微生物毒力强,数量多时,动物表现一定的临床症状,称为显性传染,也称为传染病。  相似文献   

3.
<正>动物体内尤其是消化道、呼吸道等寄生着大量的微生物菌丛,构成了动物体内特有的微生物菌群平衡,简称动物微生态。动物体内的微生物菌群可以分为固有菌群和过路菌群两大类。固有菌群又称正常菌群丛,是生活在健康动物各部位,数量大种类较稳定,且一般是有益无害的微生物。动物正常菌群的微生物也存在着这样一类微生物,当机体由于防御性降低、生存部位的改变或因数量剧增等情况也会引起动物发生疾病,此类微生物称为条件致病  相似文献   

4.
1应用时机干扰素作用于动物体只是使得病毒自身复制出现错误,不在特定的靶组织或靶器官出现病变,体内病毒的清理仍然需要动物自身具有抗病力。否则,即使不在靶组织或靶器官引起病变的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增多,也会导致动物体正常新陈代谢异常。所以,临床使用干扰素时多用于体质强壮的早期病例,并且使用后只是缓解病情。对于由于混合感染引  相似文献   

5.
呼吸道是动物机体的一个开放性管道,在动物出生后不久就会有正常菌群定植.呼吸道菌群在正常情况下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一旦该平衡被打破,则易引起正常菌群比例的失衡,导致动物发病.本文对病原微生物感染呼吸道正常菌群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1 动物微生态系统概念及其理论概述 1.1 动物微生忿系统概念 动物的体内或体表存在着大量的正常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群系之间及微生物与动物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现代医学将这些正常微生物视为动物体的组成部分,参与了动物体的生长、发育、消化、吸收、营养、免疫、生物拮抗及其各种功能和结构的发生、发展和衰退的全过程,是一个象呼吸、循环、消化一样的系统。因此被称为微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7.
一、动物微生态系统概念及其理论概述1.动物微生态系统概念动物的体内或体表存在着大量的正常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群系之间及微生物与动物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现代医学将这些正常微生物视为动物体的组成部分,参与了动物体的生长、发育、消化、吸收、营养、免疫、生物拮抗及其各种功能和结构的发生、发展和衰退的全过程,是一个像呼吸、循环、消化一样的系统。因此被称为微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8.
饲料中长期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添加剂,能引起病原微生物产生抗药性,破坏动物体内正常菌群的微生态平衡,降低机体免疫功能,且药物在畜产品中残留,对人类健康有害.……  相似文献   

9.
<正>在动物体内环境中通常有微生物或微生物层,在正常情况下即动物处于健康状态时,并未表现异常或致病现象,称这层微生物为正常菌群或固有菌群和原籍菌群。动物的胃肠道栖息着大约30属500多种细菌,主要由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和需氧菌组成,其中专性厌氧菌占99%以上,而仅类杆菌及双歧杆菌就占细菌总数90%以上。这些菌群是动物机体内环境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正常情况对动物宿主是有益无害的。肠道固有菌群对动物免疫力有如下几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动物体内环境中通常有微生物或微生物层,在正常情况下即动物处于健康状态时,并未表现异常或致病现象,称这层微生物为正常菌群或固有菌群和原籍菌群。动物的胃肠道栖息着大约30属500多种细菌,主要由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和需氧菌组成,其中专性厌氧菌占99%以上,而仅类杆菌及双歧杆菌就占细菌总数90%以上。这些菌群是动物机体内环境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正常情况对动物宿主是有益无害的。肠道固有菌群对动物免疫力有如下几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感染概述     
所谓感染,就是指某种致病微生物进入宿主,并随后进行繁殖。必须出现这两种过程,才能形成感染。进入宿主,就是指病原微生物已经通过动物的组织。病原微生物仅仅随着食物到达胃肠,随着空气到达肺脏,随着交配到达公母畜生殖道,没有侵入这些器官的管道内膜,都还不能算感染。致病微生物在宿主体内繁殖,也可能为隐性感染,不一定引起临床可见症状。  相似文献   

12.
浅议动物体的微生态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 微生态系统的概念动物的体内或体表存在着大量的正常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群系之间及微生物与动物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现代医学将这些正常微生物视为动物体的组成部分 ,参与了动物体的生长、发育、消化、吸收、营养、免疫、生物拮抗及其各种功能和  相似文献   

13.
干扰生物医学实验研究的动物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利用动物(实验动物,实验用动物)作实验研究时,动物疾病可能成为研究实验的干扰因素。当然任何一种与自然感染有关的病原微生物都可能成为干扰因素,但一些隐性感染病原微生物,条件致病性微生物及某些正常菌群,感染动物后不显任何临床症状,因此应更加重视。这种隐性感染可导致动物各种生物学参数发生改变,干扰试验过程,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性,规律性和重复性。而且在实验处理的刺激下,隐性感染可能显性化,使动物发生疾病死亡,实验被迫中断。例如用乳酸脱氢酶病毒(LDHV)感染小鼠后,可干扰其免疫功能,导致血清中乳酸氢酶(LDHase)水平高达700…  相似文献   

14.
微生物菌群对动物机体健康至关重要,其变化可能引起病原菌的感染。病原菌可以利用微生物源性碳源和氮源作为营养物质,并利用调节信号实现自身的生长繁殖。炎症反应下,肠道环境会发生改变。研究旨在阐明微生物菌群、宿主和致病菌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微生物菌群在疾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钧利 《饲料广角》2002,(21):21-22
动物体的微生物细胞数量巨大,是动物体细胞数量的10倍,已经被看作动物的第10大系统。肠道中的菌群数量占动物体微生物细胞的大部分,在肠道内生长代谢所产生的营养是维持动物的生命和生长必不可少的元素,它来源于饲料,是经过肠道菌群加工所产生的,又与饲料成分有本质的区别,我们给它命名为动物的微生态营养。动物的微生态营养是肠道菌群与其宿主动  相似文献   

16.
肠道菌群的组成对宿主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肠道菌群与宿主肠道内营养物质相互作用,参与动物体生长、发育及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等全过程。文章通过综述鸡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因素(年龄、饲养环境、日粮及病原微生物感染等方面)及肠道菌群与物质能量代谢,肠道菌群与脂类、矿物质、纤维素相关关系综合解析肠道菌群对宿主代谢的作用,为人们了解、认识肠道菌群与宿主的代谢相互作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饲料工业》2002,23(11):51-51
在养殖业中,掌握常见的羊病预防与常规性诊治是非常重要的。在羊的生活过程中,疾病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发病的性质一般分为传染病、寄生虫病和普通病3大类。由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为传染病。传染病所具有的特性还有当羊注射了某种疫苗或得过某种传染病痊愈后就具有了对这种疾病的免疫能力。病原微生物是通过在动物体内生长繁殖,放出大量毒素或致病因子,损害动物机体,使动物发病,并通过动物的排泄物造成污染,使病流行。烈性传染病可造成大批死亡。由寄生虫如蠕虫、原虫等寄生于动物体引起的疾病为…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集约化和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家畜家禽感染各种疫病的危险性大大增加。为了预防畜禽疾病,促进动物生长发育和提高饲料利用率,大量抗生素等药物被用作饲料添加剂。不可否认,抗生素添加剂的使用,曾对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其长期、大量使用,负面效应也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如引起一些病原微生物产生抗药性、破坏动物体内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降低  相似文献   

19.
猪的免疫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的·免·疫·学·基·础章金钢(解放军农牧大学兽医学院,长春130062)钱爱东(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丘鹤英李万猛(英特威[香港]有限公司)第六讲抗感染免疫感染是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体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反应过程。当动物对某一病原体缺乏抵抗力或免疫力...  相似文献   

20.
动物微生态制剂(Microecologics)是指运用微生态原理研制的含有大量有益微生物的活菌制剂〔1〕,其具有在动物体内无残留、无污染、无毒无副作用、可以提高宿主健康水平和免疫力的特性,因此它又名“促生素”、“益生素”,在今后或将来有望成为“抗生素”最有潜力的替代品。1动物微生态制剂的主要作用原理1.1调整微生态平衡健康动物体内的微生物菌群处于平衡状态,有益微生物是优势菌群并起主要作用,但一旦机体受到疾病因素的影响,体内微生物处于失衡状态,病原微生物占优势时,就会诱发各种疾病。此时,及时饲喂微生态制剂产品,可以补充有益菌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