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不同方法处理棉花秸秆的粗纤维(CF)、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半纤维(HC)在绵羊瘤胃中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处理过的棉花秸秆和未经处理的棉花秸秆相比,三化复合处理后的棉花秸秆CF、NDF、ADF分别下降20%、17%、6%;KMnO4溶液处理的棉花秸秆CF、NDF、ADF分别下降21%、20%、15%。经处理后,棉花秸秆体内消化率(瘤胃尼龙袋降解)均有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2.
(一)秸秆分解剂作用原理秸秆分解剂是一种酶制剂,可将秸秆中的纤维素和粗蛋白降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可被畜禽直接吸收,提高秸秆利用率。(二)秸秆的选择与处理选择干净、无毒、无特异味的植物秸秆,如玉米、大豆、小麦、油菜、水稻、树叶、根茬、各类毛草等干黄、鲜嫩秸秆等。将秸秆用秸秆粉碎机粉碎,粉碎程度过5毫米直径筛孔即可。(三)用秸秆分解剂1.秸秆分解剂的稀释。取秸秆分解剂500克,用150~200千  相似文献   

3.
氨化对油菜秸秆营养成分及山羊瘤胃降解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旨在研究氨化对油菜秸秆营养成分及山羊瘤胃降解特性的影响。将粉碎的油菜秸秆用30%水和不同比例(10%、15%、20%)碳酸氢铵进行氨化处理,并于处理后7、14和21 d采集样品,与未氨化处理的油菜秸秆(对照)同时进行营养成分分析。然后采用尼龙袋法测定氨化和未氨化处理油菜秸秆的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的瘤胃降解率。结果表明:氨化后油菜秸秆CP含量增加,粗脂肪(EE)、NDF和ADF含量下降,DM、粗灰分含量基本保持不变。氨化组油菜秸秆DM和CP有效降解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5%、20%碳酸氢铵氨化处理油菜秸秆ADF有效降解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合得出,添加15%和20%碳酸氢铵氨化能显著提高油菜秸秆DM、CP和ADF的山羊瘤胃降解率,油菜秸秆经15%碳酸氢铵、30%水分条件下氨化处理效果最好、最经济。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研究了肉羊对氨化处理和微生物处理,以及晒干处理蚕豆秸秆的喜食程度,分析对比了肉羊对不同处理秸秆饲料的采食量和采食速度等指标,试验结果表明,氨化处理和微生物处理两个试验组肉羊的日采食量(DM)较晒干处理(对照组)分别提高了33.3%和35.7%,说明肉羊更为喜食氨化处理和微生物处理的蚕豆秸秆。  相似文献   

5.
尿素和氢氧化钙处理作物秸秆提高营养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秸秆经尿素氨化处理后干物质瘤胃降解率和尿素残留量明显受秸秆含水量、尿素用量、处理温度和时间的影响。用尿素处理作物秸秆含水量以40%最佳,尿素用量在40—60克/公斤干物质之间为宜,在0℃、15℃和25℃的环境下,处理时间分别在90天,60天和40天以上的处理效果较好。单独用Ca(OH)_2处理秸秆虽然可明显提高秸秆干物质在瘤胃中的降解率,但秸秆发霉严重,加入20克/公斤干物质以上的尿素便可防止发霉,并大幅度继续提高秸秆干物质降解率(P<0.01)。用尿素和Ca(OH)_2同时处理秸秆明显优于单独处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秸秆及生物炭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油菜/玉米轮作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等碳量还田”原则设置了常规施肥(CK)、秸秆还田(CS)、秸秆+速腐剂还田(CSD)、生物炭还田(BC)、秸秆+生物炭1∶1还田(CSBC)处理,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秸秆与生物炭还田下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碳组分的变化,以期为秸秆和生物炭还田及紫色土培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 1) 与对照(CK)相比,各处理均能显著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增幅为31.26%~107.82%,其中以BC处理最显著,达到107.82%,且BC、CSBC处理显著高于CS、CSD处理,生物炭更有利于土壤固碳。2)土壤各活性有机碳含量在油菜角果期和玉米灌浆期最高,除玉米季土壤可溶性碳外,各处理微生物量碳(MBC)、可溶性碳(DOC)和易氧化态碳(ROC)含量大小顺序均为:CSD>CS>CSBC>BC>CK处理,秸秆与生物炭还田各处理的MBC、DOC和ROC含量分别为125.53~172.02 mg·kg-1、102.73~79.07 mg·kg-1和2.00~6.01 g·kg-1。3)秸秆和秸秆+速腐剂的微生物熵、DOC/SOC、ROC/SOC显著高于生物炭和秸秆+生物炭。与CK相比,CS和CSD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ROC/SOC,而BC和CSBC处理却显著低于CK处理14.33%~18.38%。秸秆、秸秆+速腐剂还田能促进微生物可直接利用的活性碳转化,提高土壤有机碳活性,改善土壤生物肥力。生物炭还田尽管其微生物活性较低,但土壤有机碳稳定性较高,可以促进土壤固碳。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研究益生菌与石灰复合处理玉米秸秆对东北细毛羊瘤胃发酵的影响.选用4只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成年雄性东北细毛羊,按4×4拉丁方试验设计,分别饲喂玉米秸秆(CK组)、6%石灰处理秸秆(A组)、益生菌处理秸秆(M组)、益生菌与石灰复合处理秸秆(C组),研究其对东北细毛羊瘤胃液pH、氨态氮(NH3-N)浓度、微生物蛋白...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不同厌氧处理方式对鲜小黑麦秸品质、体外瘤胃发酵的影响,试验以小黑麦全株和秸秆为原料,设置全株微贮组、秸秆黄贮组、秸秆微贮组、秸秆氨化组和秸秆碱化组5个处理组,全株微贮组、秸秆微贮组原料经铡切处理后分别喷洒5×10~4cfu/g混合菌悬液,秸秆黄贮组添加相同质量的无菌水;秸秆氨化组按照干物质5%喷洒尿素溶液,秸秆碱化组按干物质4%喷洒生石灰熟化澄清液,测定了不同厌氧处理后小黑麦及小黑麦秸的感官品质、营养成分和体外模拟瘤胃发酵的产气量、消化率、CH_4产量及挥发性脂肪酸(VFA)的含量。结果表明:全株微贮组、秸秆微贮组感官性能优于其他处理组;全株微贮组、秸秆氨化组均可显著提高蛋白质含量(P0.05)、体外模拟瘤胃发酵产气量和消化率(P0.05);全株微贮组纤维含量显著低于秸秆氨化组(P0.05);全株微贮组发酵液中氨态氮(NH_3-N)、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丙酸、戊酸、异丁酸及异戊酸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说明全株小麦经微生物处理储存效果优于秸秆处理组。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研究薰衣草秸秆和薰衣草秸秆青贮的瘤胃降解特性,比较其瘤胃降解规律的差异。试验选用4头1.5岁、平均体重为(415±20)kg的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利鲁公牛(利木赞牛×鲁西黄牛),采用尼龙袋法评定薰衣草秸秆和薰衣草秸秆青贮的干物质(DM)、有机物(OM)、粗蛋白质(CP)和中性洗涤纤维(NDF)的瘤胃降解率和瘤胃降解参数。结果表明:青贮处理显著降低了薰衣草秸秆的OM含量(P0.05),显著提高了粗脂肪(EE)含量(P0.05),有提高CP含量(P=0.07)和降低NDF含量(P=0.08)的趋势,对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青贮处理显著提高了薰衣草秸秆72 h DM、OM和NDF瘤胃降解率(P0.05),对72 h CP瘤胃降解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薰衣草秸秆青贮的DM、OM、CP和NDF有效降解率均显著高于薰衣草秸秆(P0.05)。青贮处理对薰衣草秸秆DM和OM的快速降解部分(a)比例没有显著影响(P0.05),显著提高了DM和OM的慢速降解部分(b)和可利用部分(a+b)比例(P0.05),有提高DM慢速降解部分降解速率(c)的趋势(P=0.06)。薰衣草秸秆和薰衣草秸秆青贮CP的快速降解部分、慢速降解部分和可利用部分比例差异不显著(P0.05),薰衣草秸秆青贮CP的慢速降解部分降解速率有增加的趋势(P=0.06)。青贮处理显著提高了薰衣草秸秆NDF的快速降解部分、可利用部分比例和慢速降解部分降解速率(P0.05),有提高NDF慢速降解部分比例的趋势(P=0.08)。由此可见,青贮处理可以改善薰衣草秸秆的品质,提高肉牛对薰衣草秸秆的利用效率,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薰衣草秸秆资源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研究揉丝处理对不同收获期水稻秸秆营养成分及奶牛瘤胃降解特性的影响。试验样品分别在9月末与11月初采集,经相同试验前处理,共4组样品,分别为9月末水稻秸秆、9月末揉丝水稻秸秆、11月初水稻秸秆和11月初揉丝水稻秸秆。测定样品中营养成分的含量,并用尼龙袋法测定上述样品在奶牛瘤胃中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中性洗涤纤维(NDF)以及酸性洗涤纤维(ADF)的降解率,得到各营养成分的动态降解参数。结果表明:9月末水稻秸秆CP含量高于11月初水稻秸秆,粗灰分含量低于11月初水稻秸秆。9月末水稻秸秆CP、NDF和ADF的瘤胃降解率显著高于11月初水稻秸秆(P 0.05)。揉丝处理对9月末水稻秸秆的DM、CP、ADF的有效降解率(ED)影响不显著(P0.05),但对11月初水稻秸秆的DM、CP、ADF的ED有显著提高的作用(P0.05)。综合得出,9月末水稻秸秆相比11月初水稻秸秆更适合作为粗饲料饲喂动物;揉丝处理11月初水稻秸秆可以提高其营养价值和瘤胃降解率。  相似文献   

11.
秸秆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1 物理处理法秸秆的物理处理法包括切短、磨碎及蒸煮法等,较为简单,常作为其他方法的前处理。物理法能提高秸秆的适口性,增加采食量,但是不能提高秸秆的营养价值和消化率。另外还有高压蒸汽处理、膨化等。秸秆中的木质素在温度达到170℃时才可以软化或是部分水解,这种处理需要特定的设备输送热量、控制温度,成本较高。近年来,又见到一些关于用辐射技术处理秸秆的报道,当辐射剂量超过20×107时能促使秸秆的细胞壁含量降低,提高体外消化率(孟庆翔等,1992)。2 化学处理法21 酸、碱处理法 化学处理秸秆的方法开始于本世纪初。1900年,Kel…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研究荞麦秸秆经不同酶活纤维素酶处理对其发酵前后纤维结构、营养成分、微生物数量以及滩羊肉品质的影响。本试验分为两部分,第1部分为酶处理试验,第2部分为饲养试验。酶处理试验共设计3个组,分别为对照组(未经酶处理的荞麦秸秆),试验I组(纤维素酶I处理的荞麦秸秆),试验Ⅱ组(纤维素酶Ⅱ处理的荞麦秸秆),每组3个重复。荞麦秸秆在发酵罐中密封贮存30 d后取样,然后测定其处理前后纤维结构、营养成分和微生物数量。饲养试验选择体重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3月龄宁夏滩羊24只,采用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分为3组,每组8只。日粮精粗比为30∶70,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未经处理的荞麦秸秆,试验I组饲喂基础日粮+纤维素酶I处理的荞麦秸秆,试验Ⅱ组饲喂基础日粮+纤维素酶Ⅱ处理的荞麦秸秆。预饲期15 d,正饲期60 d。正饲期结束后,每组选择5只体重接近的羊只禁食24 h后屠宰,测定羊肉理化指标和营养成分。结果表明:1)未经酶处理的荞麦秸秆细胞壁结构完整,经纤维素酶处理的荞麦秸秆细胞壁结构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坏;2)试验I组和试验Ⅱ组中荞麦秸秆的酸性洗涤纤维分别显著降低18.71%和13.78%,中性洗涤纤维分别显著降低19.75%和17.81%(P0.05);3)试验I组和试验Ⅱ组荞麦秸秆中的乳酸菌数量显著增加(P0.05),霉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4)纤维素酶Ⅱ处理荞麦秸秆能够显著提高肌肉熟肉率(P0.05),纤维素酶I和纤维素酶Ⅱ处理荞麦秸秆后使得羊肉剪切力分别显著降低9.31%和11.84%(P0.05);5)试验I组和试验Ⅱ组的羊肉粗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4.22%和14.2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纤维素酶处理荞麦秸秆可以有效破坏秸秆细胞壁结构,改善秸秆营养成分,提高秸秆饲料品质和肉品质。在本试验日粮条件下,纤维素酶I处理荞麦秸秆的饲喂效果较优。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处理水稻秸秆对瘤胃发酵模式、甲烷产量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以3头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健康荷斯坦奶牛作为瘤胃液供体,各处理分别以干秸秆(对照)、青贮秸秆、氨化秸秆和碱化秸秆为发酵底物,通过体外产气量法,测定培养72 h内的产气量、甲烷产量、瘤胃发酵参数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变化。结果表明:青贮、氨化和碱化处理均显著增加了秸秆体外培养72 h的产气量和24 h的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P0.05),碱化处理显著增加了72 h的甲烷产量(P0.05),青贮和氨化处理显著增加了24 h的丙酸含量(P0.05),显著降低了乙酸/丙酸(P0.05)。各处理中以碱化秸秆的产气量(220.3 m L)和甲烷产量(43.23 m L)最高。与未处理的干秸秆相比,氨化和碱化处理显著提高了体外培养24 h培养液中琥珀酸丝状杆菌的相对数量(P0.05),氨化处理显著降低了甲烷菌的相对数量(P0.05),而各处理对培养液中的白色瘤胃球菌、黄色瘤胃球菌、真菌和原虫的相对数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由此可见,对水稻秸秆进行青贮、氨化和碱化处理,可以不同程度地改变体外瘤胃的发酵模式、甲烷生成以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组成;从甲烷减排角度考虑,可选择青贮和氨化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4.
研究旨在揭示不同真菌处理对玉米秸秆的二级分子结构和纤维组分的影响。试验以Lentinus edodes菌株的3个亚种和Pleurotus eryngii为试验菌株,分别与玉米秸秆共同培养,处理0、1、3、6、9、12周,分别使用ANKOM 2000全自动纤维分析仪分别测定4种菌株处理玉米秸秆后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木质素等纤维组分,使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测定样品的二级分子结构,并对二者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真菌处理对玉米秸秆中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含量与木质素吸收峰的峰高(LH)及峰面积(LA)、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吸收峰的峰高(STCHOH)、纤维素吸收峰的峰高(FH)及峰面积(FA)、总碳水化合物第一亚峰峰高(TCHO1H)及峰面积(TCHO1A)、总碳水化合物第二亚峰峰高(TCHO2H)及峰面积(TCHO2A)、总碳水化合物吸收峰的总峰高(TCHOH)均呈极显著影响(P<0.01),其中Lentinus edodes处理效果极显著优于Pleurotus eryngii,且Lentinus edodes处理中Lentinus edodes-513最优,不同处理时间对饲料NDF、ADF及ADL含量与FH、FA、TCHO1H、TCHO1A、TCHO2A、总碳水化合物第三亚峰峰高(TCHO3H)及峰面积(TCHO3A)、TCHOH和TCHOA影响均极显著(P<0.01)。ADL和NDF均与FA含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尤其ADL与FA相关系数最高,达0.806,说明真菌处理能通过改变FA的结构来影响秸秆纤维成分含量。研究表明,真菌处理会对玉米秸秆的二级分子结构产生影响,改变玉米秸秆的二级分子结构和纤维组分,降解玉米秸秆中的木质素,提高其营养价值,其中,Lentinus edodes的处理效果比Pleurotus eryngii更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探讨青贮用多种微生物发酵菌剂对玉米秸秆青贮品质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应用DPS数据统计软件分析评价了7种青贮用微生物发酵菌剂处理玉米秸秆后的各营养成分,以及与饲用品质相关性状.[结果]表明不同微生物菌剂处理组间秸秆水分(MC)、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可溶性糖(WSC)、粗纤维(CF)、粗脂肪(EE)、粗蛋白(CP)等含量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而与饲用品质相关的4个性状变异程度不同,以可溶性糖(WSC)含量变异系数最大.而以利用sila-Max200、郑州益加益、西安新天地等3种微生物发酵菌剂处理后的玉米秸秆饲料可溶性糖(WSC)含量高而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粗纤维(CF)含量降低.[结论]sila-Max200、郑州益加益、西安新天地等3种秸秆青贮用微生物发酵菌剂是最优发酵菌剂,适宜在玉米秸秆开发利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研究了4种配方生产的白腐真菌曲种对奶牛常用粗饲料玉米秸秆的发酵效果,旨在筛选出以玉米秸秆为主料生产白腐真菌曲种的最佳配方,从而为奶牛等反刍动物提供优质的粗饲料。试验菌种培养基分成4个处理组,主料为74%的粉碎玉米秸秆与1%石灰,加入不同配比的玉米粉和麦麸(比例分别为处理Ⅰ20%、5%,处理Ⅱ15%、10%,处理Ⅲ10%、15%和处理Ⅳ5%、20%),用生产好的白腐真菌曲种进行发酵玉米秸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处理30d,各处理组曲种均能发酵玉米秸秆,提高粗蛋白(CP)含量,降低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白腐真菌曲种对发酵玉米秸秆CP含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NDF含量影响显著(P0.05)。74%的粉碎玉米秸秆和1%的石灰添加5%的玉米粉、20%的麦麸配合生产的白腐真菌曲种对玉米秸秆的发酵效果最好,更适宜作为生产白腐真菌菌种的配方。  相似文献   

17.
饲料油菜与玉米秸秆混合青贮营养品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阴法庭  张凤华 《草业科学》2018,35(7):1790-1796
以盛花期刈割收获的饲料油菜(Brassica napus)与玉米(Zea mays)秸秆为原料,按不同比例混贮;通过营养品质分析,探讨二者混贮的适宜配比。结果表明:1)饲料油菜不能单独调制青贮饲料;2)混贮处理后的粗蛋白(CP)、粗脂肪(EE)、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粗灰分(Ash)含量均介于饲料油菜与玉米秸秆单贮之间,营养品质均得到显著改善,达到提高青贮品质的目的;3)饲料油菜与玉米秸秆7∶3混贮处理的CP、EE含量显著高于玉米秸秆单贮与3∶7的混贮处理,而ADF与NDF含量显著低于玉米秸秆单贮与3∶7的混贮处理(P0.05);4)混贮处理的pH较玉米秸秆单贮与饲料油菜单贮处理显著降低(P0.05),其中7∶3混贮处理的pH最低;5)饲料油菜与玉米秸秆7∶3混贮处理的V-Score青贮发酵品质得分显著高于玉米秸秆单贮与3∶7的混贮处理。综合比较分析发现,以饲料油菜与玉米秸秆7∶3的混贮处理较好,可作为较佳的混贮配比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不同厌氧处理方式对鲜麦秸品质、活体外瘤胃发酵及甲烷产量的影响,试验分为5个处理组,分别为全株微贮组、秸秆黄贮组、秸秆微贮组、秸秆氨化组和秸秆碱化组。其中全株微贮组、秸秆微贮组秸秆经铡切处理后分别喷洒5×104cfu/g混菌悬浮液,秸秆黄贮组喷洒相同质量的无菌水;秸秆氨化组按照干物质5%喷洒尿素溶液,秸秆碱化组按秸秆干物质4%喷洒生石灰熟化澄清液。结果表明:秸秆微贮组、全株微贮组感官性能优于其他处理组;与秸秆黄贮组相比,全株微贮组、秸秆微贮组、秸秆氨化组及秸秆碱化组粗蛋白质含量分别提高219.21%(P<0.05)、16.75%(P>0.05)、112.81%(P<0.05)、13.79%(P>0.05);全株微贮组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约是其他处理组的1/2(P<0.05);与秸秆黄贮组相比,秸秆微贮组、秸秆氨化组、秸秆碱化组中性洗涤纤维显著降低8.24%、13.01%、9.09%,酸性洗涤纤维显著降低17.67%、17.68%及15.61%;产气量:全株微贮组>秸秆氨化组>其他处理组;秸秆黄贮组比全株微贮组、秸秆氨化组体外消化率降低了56.39%、24.03%;与秸秆微贮组相比,全株微贮组体外发酵液NH3-N、TVFA、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异丁酸及异戊酸含量分别提高41.29%、20.99%、10.48%、41.99%、14.61%、166.67%、43.75%及64.71%(P<0.05)。由此可知,秸秆氨化处理和全株小麦经微生物处理均可提高其感官性能,提升产气量、挥发酸及消化率,全株小麦经微生物处理性能优于各秸秆处理组。  相似文献   

19.
向日葵秸秆与全株玉米混合青贮饲料品质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以向日葵秸秆与全株玉米为原料,以不同比例混贮,通过感官评定及青贮饲料品质分析,研究调制青贮饲料时二者较为适宜的混合比例.将向日葵秸秆和全株玉米分别按照0∶10,4∶6,5∶5,6∶4,7∶3,8∶2,9∶1和10∶0的重量比混合调制青贮饲料.结果表明,向日葵秸秆虽是菊科牧草,但青贮后能得到良好青贮饲料,青贮以异型乳酸发酵(hererolactic fermentation)为主;向日葵秸秆与全株玉米混合青贮后,4∶6混合处理组青贮饲料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和粗脂肪(EE)含量极显著高于而粗灰分(Ash)、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钙(Ca)和磷(P)含量极显著低于向日葵秸秆青贮饲料(P<0.01);各处理组青贮饲料pH值均低于4.0,各混合处理组青贮饲料乳酸占总酸的百分比(LA/TA)、丙酸占总酸的百分比(PA/TA)较向日葵秸秆青贮饲料提高,乙酸占总酸的百分比(AA/TA)较向日葵秸秆青贮饲料降低,丁酸占总酸的百分比(BA/TA)没有检测到,在混合处理组,除4∶6混合处理组外,其余处理组青贮饲料氨态氮占总氮的百分比(NH3-N/TN)均低于向日葵秸秆青贮饲料.由此得出,全株玉米与向日葵秸秆混贮能有效提高向日葵秸秆青贮饲料的青贮品质.  相似文献   

20.
刘敏  李杰  刘坦  荆义 《草业学报》2011,20(5):87-92
试验旨在研究温度对侧耳菌处理玉米秸秆饲料营养价值及纤维分解酶活性的影响。在16,20和24℃温度条件下,采用侧耳菌处理玉米秸秆饲料,测定处理秸秆纤维素、半纤维和木质素含量、纤维素和木质素分解酶活性及秸秆养分瘤胃消失率。结果表明,在3个温度条件下,处理秸秆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均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16℃组3种纤维含量降低速度(P<0.05)、酶活性(P<0.01)及干物质瘤胃消失率(DMD48)(P<0.05)显著低于20和24℃组,而20℃组与24℃组以上指标没有显著差异,这2组秸秆DMD48随着时间延长而增加,21 d后趋于稳定。结果显示温度显著影响侧耳菌处理秸秆饲料的纤维含量和营养价值,16℃处理秸秆显著低于20~24℃,而20℃与24℃处理秸秆饲料的纤维含量和营养价值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