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大鸨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越冬的历史,仅就我的记忆,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记得小时候,我们管大鸨叫"老鵏",每年冬天家里都会有"老鵏肉"吃。过去,我们这里有"1只鵏相当于1只羊"的说法。听父亲讲,之所以把大鸨比作羊,一是因为越冬大鸨均是雄鸨,身体高大健壮,与成年羊大小相当;二是那时候的大鸨相当多,走过来就像是一群羊,铺天盖地的;三是冬季所见的雄鸨基本都是"长须飘飘",很像是"羊胡子",当地人亲切地叫它"羊须鵏"。大鸨的基因很守旧,它们的祖先就在兴安盟越冬,所以代代相传下来。冬季的  相似文献   

2.
飞羽视界     
<正>大鸨炫耀大鸨是生活在开阔地带的大型草原鸟类。在中国,它们近年主要在内蒙古、吉林西部、黑龙江西南部和新疆北部地区繁殖,在黄河流域的局部地区越冬。雄性大鸨具有集群炫耀的行为。炫耀到高潮时,颈部纤羽几乎平直伸张,两侧颊下纤羽向斜上方翘起。摄影/刘晶敏(鸟网·鸟已飞过)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新疆分布着珍贵的"三鸨":大鸨、小鸨和波斑鸨。也只有在面积广大、人烟稀少的新疆,才有可能存在三鸨竞妍的格局。新疆三鸨以婀娜的身姿和诱人的风采成为新疆大地的至美精灵。大鸨,伊犁河谷和塔城盆地的家三鸨并提是有原因的。分布在中国的鸨科鸟类只有3属3种,即大鸨、小鸨和波斑鸨。著名鸟类学家郑作新院士将它们纳入同一属,即鸨属。近年不少学者主张将它们各自独立为不同的属,即大鸨属、小  相似文献   

4.
正在孵化期内,雌鸨取食大多选择在南坡中坡腰以下或临近的坡底,并且非常警觉,取食时常注视巢方向的动静,一有情况,便远离巢飞往更远的地方。营巢、产卵和孵卵是大鸨繁殖周期中的几个重要阶段,也是它们生活史中较为脆弱、容易受到环境影响的关键时期。我们在内蒙古自治区的扎赉特旗、科右前旗和吉林省镇赉县的交汇处——马鞍山附近,对大鸨繁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监测和  相似文献   

5.
珍禽大鸨     
大鸨,属鹤形目鸨科鸨属,英文名:Great Bustard,又称地鵏、老鸨、鸡鵏等。从形态特征而言,颈、腿、脚趾细长,应该是适应涉水行走的鸟类,具有涉禽的特点;从分类学角度,科学家们又将其列入具有"三长"特点,适合水域生活的鹤形目之中。  相似文献   

6.
正2009年3月,中国国家林业局委托北京林业大学召开了"首届中国大鸨保护与管理研讨会"。为了更有效地保护濒危的大鸨,会后成立了"中国大鸨保护与监测网络",由北京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研究所负责大鸨网络日常管理。中国大鸨保护与监测网络成立以来,得到国家林业局保护司的有力支持,在大鸨保护与监测网络的平台上,大家齐心协力,为保护大鸨献计献策,身体力行,使大鸨保护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正历史上,东北平原是大鸨的重要繁殖地。清顺治皇帝1644年入关建都,百万满族随军入关达90万人,关外"荒城废堡,败瓦颓垣,沃野千里,有土无人,一片荒凉"。有关大鸨的情况虽未见文献记载,但逻辑上可以推知,此时期东北平原当为大鸨繁殖的乐园。关东是清朝"龙兴之地",为强疆固本,清廷屡颁诏令,命地方官"招徕流民",开垦荒田。1653年开放辽东,移居东北者甚多,许多地区因移民而"地利大辟,户  相似文献   

8.
大鸨分布     
正北京每年的2月-4月和11月-12月,大鸨两次迁徙途经北京地区。它们主要途经延庆野鸭湖自然保护区和密云水库北岸不老屯镇周边区域,这两处是大鸨南北迁徙的主要中转站和停歇地。这两个地方湿地面积较大,既方便大鸨长距离助跑起飞和降落,又便于它们寻找到丰富的玉米、草籽、杂粮、豆类等食物。迁飞到北京的大鸨会有受伤的情况。近年来,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共救助了9只大鸨。受伤大鸨的地点涉及大兴区、  相似文献   

9.
正东北林业大学的鸟类学家刘伯文教授曾经告诉我一段旧事: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繁殖的大鸨冬天来中国越冬,可是到了春天回到俄罗斯繁殖地的大鸨数量减少很多。俄罗斯的科学家十分不解,就来中国寻找原因。大鸨是我国草原上最大的鸟。全长约120厘米,体高在60厘米-70厘米,站在那差不多跟一个小孩一样高,一只大鸨重十几千克。大鸨的雄鸟比雌鸟大,有时雌雄体形差出一倍,大的雄鸟体重可以达到15千克,肉跟一只羊相差不多,在食物缺乏  相似文献   

10.
正在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常常可以见到一种神奇的生态群落,它们被称为红树林。一片片红树林,引来虫儿鸟儿和鱼类到这里繁殖栖息,在天海地之间,形成独特的生态系统。很多人初次看见红树林,心中都会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要把一片翠绿的海边树林叫成红树林呢?名称的由来或许它们是自然界最名不副实的树木,之所以叫红树林,不是因为其树叶或花瓣的颜色,  相似文献   

11.
鹤舞中国     
<正>黑颈鹤属大型涉禽,是世界上唯一一种高原鹤类,被我国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国人与鹤有着深厚的渊源。同为地球公民,鹤与中国人相伴已久。从成语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自古以来就很崇尚鹤的高雅、欣赏它们的舞姿、羡慕它们的长寿,认为鹤又是正义和贤德的象征,是神灵化身,是天庭与人间沟通的使者。在中国,人们早已把"仙"与"鹤"连在一起。但"仙鹤"到底是哪种鹤?说法不一。  相似文献   

12.
正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区周边的呼伦贝尔草原都有大鸨繁殖的记录。在呼伦湖保护区贝尔湖西北莫嫩塔拉草原、乌兰诺尔湿地、呼伦湖东北部、呼伦湖西南岸以及克鲁伦河两岸盐碱地草原地区,一般都能观测到3只-5只的小群大鸨。2003年5月2日,呼伦湖保护区管护站工作人员巡护时,发现一只正在草丛中孵卵的大鸨,其巢内已有2枚卵。经过一个夏天的跟踪调查,发现巢附近只有一只亲鸟在活动,从个体大小和形态特征观察,这是一只雌鸨。我们以此巢为中心,把监  相似文献   

13.
<正>4月10日、11日,100多位从事大鸨保护、管理与研究的中外专家在北京林业大学聚首,召开"首届中国大鸨保护国际研讨会",共商保护这一濒危物种的大计。  相似文献   

14.
正白鹳的外形与东方白鹳很像,但嘴为红色。它们亲近人类,常在屋顶上筑巢,是德国的国鸟,在欧洲被视为吉祥的"送子鸟"。它们曾在中国新疆有分布,20世纪80年代前后被认为已在中国境内绝迹,现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外形特点是红嘴红脚。它们喜欢栖息于开阔的平原浅水池塘和湖泊沼泽,以鱼、蛙类和昆虫为食。在非洲,白鹳还会捕食大量蝗虫。曾是中国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常见的繁殖鸟,如今被认为已在中国境内绝迹。  相似文献   

15.
正人类对野外大鸨的求偶行为一直缺乏细致研究,目前一些零散的描述性资料大部分是在饲养条件下获得的。2000年到2008年,我们在内蒙古扎赉特旗图牧吉西南部的草甸草原上,选择距离大鸨50米-200米的隐蔽地方,用20倍望远镜对15只大鸨进行了详细的跟踪观察和记录。炫耀繁殖季节,雌雄大鸨会聚集到求偶场。求偶场面积3.89平方千米-5.41平方千米,是临时性的,5月中旬以后作为求偶场的功能便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6.
觅食     
正冬季,大鸨喜欢在麦田地带活动那里有它们重要的食物小麦苗以及地下一些昆虫的卵  相似文献   

17.
白糖存放过久颜色就会有一定的改变,用30倍放大镜便可见到久存的白糖上面有许多全身长满毛刺的小虫子,它们在白糖上爬来爬去,使白糖污染。这种小虫子叫螨虫,属食甜虫科,它们喜食白糖,并在上面生长、繁殖。当一些人吃下这些变质的白糖后,螨虫就会随之进入人体的消化道,并在消化道內寄生,引起程度不  相似文献   

18.
鹦鹉是与人关系最亲密的鸟类之一,它们色彩绚丽、聪明伶俐、舌亦似人,自古就很惹人追捧。但你知道中国也有野生鹦鹉吗?它们或飞翔在山林间,或翱翔在田间地头,或营巢育雏于大树之上,鲜为人知,并面临着生存的隐忧。  相似文献   

19.
信号(下)     
信号(下)蝉的鸣叫是人们十分熟悉的。蝉出像鹿一样,雄的用叫声吸引雌的。但是蝉发音跟人不一样,它们没有声带,只是在腹部两侧长着一层薄膜。当它们鸣叫时,这层薄膜便像鼓民一样震动起来。青娃和蟾蜍在繁殖季节都是最吵人的动物。它们喉部那巨大的声囊可以将声音扩大...  相似文献   

20.
《林业资源管理》2013,(5):91-94
2013年1月29日至3月1日,采用随机问卷的方法,对陕西黄河湿地大鸨生存现状及受胁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结果表明:人们对大鸨的认识和关注程度不高,人为干扰、基建、过牧和毒饵是影响大鸨生存的主要因素,噪音污染和围垦等加速了大鸨的濒危进程。应加强大鸨的宣传力度,增强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