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武宣县“稻-稻-菇”生产实践,建立“稻-稻-菇”生态循环技术模式。该模式以水稻秸秆综合利用为纽带,使双季稻和蘑菇生产的两个相对独立单元,发展为“早稻+晚稻+(双孢)蘑菇”的周年循环生产的全新生产模式,其技术核心是生产季节的有机链接和高效的稻田地棚式蘑菇栽培。该模式的成功建立和应用,实现了双季稻和蘑菇双丰收,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重点介绍该模式的生产季节要求和技术要点,并对该模式的生产效益和应用前景作出客观分析。  相似文献   

2.
"稻-灯-鱼-菇"生态循环高效农业种植模式,即在稻田中种植一季超级稻,在田间装诱虫灯杀虫,减少稻田农药使用量和使用次数,同时在稻田中放养禾花鱼,形成立体种养相结合的模式,水稻收获后利用稻草作为种植双孢蘑菇的原料就地堆制经发酵后种植双孢蘑菇,收菇后菌渣作为良好的有机肥还田应用,是一种具有生态、循环、高效特点的现代农业种植新模式。"稻-灯-鱼-菇"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不仅稳定粮食生产,还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实现"t粮万元"的目标,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符合国家宏观产业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3.
<正>广西全州县是我国传统的水稻生产大县,全县水田面积54万亩,年水稻种植面积约90万亩。为提高稻田种植效益,全州县从2004年开始大力发展稻田双孢蘑菇生产,即稻—菇模式。2005年县农业局开始试验探索水稻、双孢蘑菇有机结合高效生态循环生产模式,即在确保稻田粮食单产提高和总产稳定的前提下,着力提高单位面积稻田产出效益。通过配套技术集成创新,在农民种植稻—菇常规模式的基础上成功引进了稻田养鱼和安装诱虫灯杀虫,形成稻—灯—鱼—菇生态循环高效模式,模式的构成  相似文献   

4.
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提升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早熟水稻品种日渐得到消费者的追捧。通过早稻-大球盖菇的轮作,真正实现了稻秸秆的再利用和粮食生产整体效益的再提升。本文提供了一套适合长三角地区,切实可行的稻菇轮作模式,以此生态循环模式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稻菇轮作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爱国 《中国农技推广》2008,24(11):26-27,14
稻菇高效栽培技术采用种稻后稻草种菇,菌渣还田,充分利用稻田发展循环农业,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途径。2007年广西全州县绍水镇豆家底村稻菇高效栽培示范点,连片种植8.6hm^2超级稻Y两优1号,秋冬种蘑菇3.2万m^2.稻菇栽培模式共增收280410元.示范点人均纯增收801元。  相似文献   

6.
稻—菇轮作栽培模式的经济、生态效益分析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水稻收割后的冬闲田露天栽培双孢蘑菇是近几年在我国四川、湖北等省出现的一种新的"稻-菇"轮作栽培模式。据初步统计,2007年湖北安陆市的稻田栽培双孢蘑菇面积已发展到近400亩,笔者对这种稻田双孢蘑菇栽培技术及出菇现场情况进行了考查,以下就稻-菇轮作栽培模式的经济和生态效益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产业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河北滨海稻区拥有丰富的稻田资源,利用水稻收割后的冬闲田进行小棚栽培蘑菇,通过水稻品种的筛选、平菇品种的引进以及种植技术、生产工艺的优化,提出适宜滨海区稻菇轮作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这种稻菇轮作模式延长了稻田种植期,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不仅能满足滨海城镇建设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和高品位蔬菜的需求,更有利于沿海盐碱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为盐碱地高效利用及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探索一条新途径,为滨海优质、高效农业生产探索出一  相似文献   

8.
平湖市在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实践中,不断创新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摸索生态循环模式。在介绍稻-菇-笋生态循环种植模式特点及路径的基础上,总结该模式的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9.
遂昌县在杂交稻制种区开展了"蚕豆、杂交稻制种、蘑菇、废菇料还田"高效生态循环农业的示范推广,通过水旱轮作、蚕豆秸秆和废菇料还田等措施,不仅能培肥土壤地力,还能利用稻草培育蘑菇,提高产品附加值,该模式经济、生态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0.
蔡昭雄  蒋德赏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3):121-121,125
概述了全州县近年来以食用菌生产这个高效新兴产业为切入点,创新、发展"稻-灯-鱼-菇"高效循环农业模式;依托现代农业(水稻)示范项目,开展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发展"稻-灯-鸭"、"稻-灯-鱼"种养结合的农业模式,实现了钱粮双增等绿色防控示范建设情况与成效,以及主要经验与做法,以期为其他地区开展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笔者根据多年的稻菇轮作种植经验,从水稻栽培和蘑菇栽培两个方面介绍了稻菇轮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希望能为广大种植能手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农技服务》2019,(8):44-45
为稻-鸭种养模式在重庆市荣昌区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2017~2019年荣昌区农业技术推广站进行了"稻田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示范"项目。结果表明:稻-鸭种养模式比水稻单一种植模式增收601.5元/亩,具有较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水稻-大球盖菇轮作技术是利用水稻秸秆在稻田里种植大球盖菇、实现"一地双收"的一种生态高效种植技术模式,是近年来上海市发展循环农业,助推农民增收、农业致富的新途径,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对水稻-大球盖菇轮作模式的种植技术要点及生产效益进行总结分析,以期推动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进一步优化现有的稻鱼共生结构,探寻解决稻鱼共生模式现存问题的方法,对稻鱼共生中的物质循环及生态效益进行研究。采用理化因子测定及数据分析法,测定了稻田土壤理化因子变化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分析稻鱼共生中的物质循环。使用采样测定法及生化指标对比法测定了稻鱼共生对双极水稻群体及本地鲫鱼产量的影响。最后分析稻鱼共生的生态效益,对稻鱼共生中的物质循环及生态效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稻鱼共生模式能有效提高水稻种植区域的物质循环速率,有助于提高水稻种植的生态效益,应用优化后续的种养技术,可以提高农业经济产值。  相似文献   

15.
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稻渔共生互利、生态循环的农业技术模式,推进了种养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该文探讨了克氏原螯虾、水稻、鳜鱼生态种养融合技术,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产品品质方面进行了养殖效果的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虾稻轮作、稻鳜间作的循环种养,综合效益较水稻单作提高5倍;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实现了绿色环保,品质天然。该模式是对传统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创新与升级,实现了稻田休耕与农产品品质提升的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当地农村使用的栽培配方进行比较试验,并对2种蘑菇设施栽培模式开展比较研究,总结出一套稻菇轮作高产栽培蘑菇技术。该技术的应用,充分利用了农村废草资源和富余劳动力资源,改善了土壤肥力,形成了以稻产菇,以菇促稻的良性循环,极大提高了稻田产值。  相似文献   

17.
蛙稻生态种养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种养技术,即水稻和蛙共生、共养,形成以蛙护稻、以稻养蛙的生态食物链循环。蛙稻特约种植模式是将蛙稻生态种养技术推广到实际生产上的一种新型种植模式。现对蛙稻生态种养技术标准下的蛙稻特约种植模式进行分析,并对其经济、生态、社会效益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对其推广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达到改善生态环境、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正"稻菌轮作"是指在种植一季水稻后,在水稻田上种植食用菌,将已出菇的菌棒作为肥料还田的一种种植模式。"稻菌轮作"不仅能有效地解决作物秸秆循环利用、土地的季节性抛荒等问题,提高经济效益,还可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实现农业绿色化,改善生态环境。"稻菌轮作"适合在水稻主产区和适宜羊肚菌生长的地  相似文献   

19.
介绍利用洞式标准化菇房或废弃土、砖窑洞作场所,麦屑、鸡粪作原料在夏季高温时段进行反季节栽培双孢蘑菇,从菌种选育、原料加工、出菇场所选择以及出菇管理等方面进行阐释,体现了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理念,为陕西关中平原和渭北高原的双孢蘑菇夏季生产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大球盖菇与水稻轮作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大球盖菇与水稻轮作,是指水稻收割后利用稻草等废弃物在原稻田里种植大球盖菇,大球盖菇采收结束后,菌渣直接作为肥料还田的一种循环种植模式。利用稻草等农业废弃物种菇可降低原料成本,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减轻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具有投资少、劳动强度低、效益好、见效快,以及稳定粮食生产、确保食品安全等优点,实现农业生态良性循环。近几年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