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抗性淀粉(RS)不能被人体小肠所消化吸收,而是能在大肠中被消化吸收的淀粉及其降解产物的总称,在饲料和保健食品等领域被广泛应用。研究采用普鲁兰酶法处理制备小米抗性淀粉,考察其p H、普鲁兰酶添加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小米抗性淀粉含量影响的4个因素。普鲁兰酶法处理制备小米抗性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p H 5.0、普鲁兰酶添加量180 ASPU/g、反应温度55℃及处理时间12 h,此条件下制备的小米抗性淀粉含量最高值13.16%。  相似文献   

2.
抗性淀粉(RS)除能制成保健品外,在饲料工业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将小米中淀粉进行改性处理后制备成性能较好和附加值较高的功能性糖类,对小米本身价值的提高和饲料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使用交联剂对小米淀粉进行处理,获得小米抗性淀粉。考察交联剂用量、交联温度和交联时间对制备小米抗性淀粉的影响,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交联剂用量10.00%、交联时间4 h和交联温度50℃,此条件下小米抗性淀粉含量最高达23.67%。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研究小米、糯米、籼米和玉米4种不同谷物类饲料原料中淀粉(总淀粉、直链和支链淀粉、抗性和非抗性淀粉)含量及其在生长猪回肠末端和全消化道(粪)消化率.选择体重为(25±2.72)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生长阉公猪16头,实施"T"型瘘管手术,随机分为4个处理(小米、玉米、糯米和籼米),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分别直接饲喂小米、玉米、糯米和籼米单一日粮,试验期7 d.结果显示,在回肠末端和全消化道内,各日粮总淀粉的消化率分别是:小米组99.31%和99.88%,糯米组100%和100%,籼米组99.37%和100%,均显著高于玉米组98.26%和99.80%(P<0.05).由结果得知,以上4种谷物淀粉因其回肠末端消化率高而具有较高的葡萄糖供给效率.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探究熟化温度和时间对玉米淀粉糊化度及淀粉组分的影响。采用3×3双因素试验设计,温度和时间为自变量。温度为3个水平,分别为100、110、120℃;设时间为3个水平,分别为30、45、60 min;根据不同熟化条件对玉米进行整粒熟化。以玉米淀粉糊化度、直链淀粉、支链淀粉以及抗性淀粉值为参考依据,筛选出相对较优的熟化工艺参数。结果显示:熟化温度和时间对玉米淀粉的糊化度,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总淀粉以及抗性淀粉含量均有影响,其变化规律为:与未熟化的玉米相比支链淀粉含量降低,总淀粉、淀粉糊化度、抗性淀粉与直链淀粉含量升高。当控制熟化时间为45 min、熟化温度在110~120℃玉米淀粉糊化度增长到49.97%,影响极显著(P<0.01);支链淀粉含量增长到55.15%、总淀粉含量增长到71.04%,并且影响均显著(P<0.05);抗性淀粉含量降低到4.12%,虽然有减少趋势但影响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熟化温度110~120℃,熟化时间45 min为相对较优的熟化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研究淀粉消化性能的差异对生长猪回肠食糜中微生物氮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试验采用4×4拉丁方设计,选择4头回肠末端安装有简单T瘘管的杜×长×大三元杂交公猪进行消化代谢试验.结果显示,淀粉来源不同其回肠末端消化率存在差异,在生长猪的回肠末端抗性淀粉有83.07%被消化;糯米淀粉被100%消化,玉米和糙米淀粉介于二者之同,分别有97.63%和96.41%被消化;回肠食糜中氮的流量以采食抗性淀粉日粮组最高(为每千克干物质采食量7.44 g),而食糜氮中微生物氮所占比例以采食糯米组最高(为72.8%);各组回肠食糜氨基酸流量中微生物氨基酸所占比率变化范围为25.43%(玉米组)~45.09%(抗性淀粉组),其中抗性淀粉组Asp、Glu、Ser和Lys的比率明显高于玉米组(P<0.05),但Tyr却低于玉米组(P<0.05);糙米组Arg显著高于抗性淀粉组,而Ala和Leu却比抗性淀粉组低(P<0.05);糯米组Ala和Leu也明显较抗性淀粉组低.  相似文献   

6.
试验旨在探究不同类型和含水量玉米在储存期间理化性质和糊化特性的变化。选择半马齿型玉米(鲁单818)和马齿型玉米(金海5号),经过晾晒得到含水量分别为10%、13%、16%、19%的玉米,探究玉米在室内干燥环境中储存0、20、40、60 d后总淀粉、抗性淀粉、非抗性淀粉、总戊聚糖、水溶性戊聚糖和糊化特性的动态变化,以及相关的α-淀粉酶、β-淀粉酶和植酸酶的活力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2种类型玉米α-淀粉酶、β-淀粉酶和植酸酶活力逐渐降低,且高含水量玉米的植酸酶活力高于低含水量玉米;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2种类型玉米抗性淀粉含量呈下降趋势,非抗性淀粉和总淀粉含量呈上升趋势,且高含水量马齿型玉米的抗性淀粉含量下降程度更大,非抗性淀粉和总淀粉含量更高;2种类型高含水量玉米的总戊聚糖含量更高,低含水量玉米的水溶性戊聚糖上升程度更大;2种类型高含水量玉米的糊化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崩解值和回复值下降程度更大,糊化峰值时间和糊化温度上升程度更大,半马齿型玉米的糊化峰值时间更长,糊化温度更高。由此可见,高含水量(19%)储存方式能提高玉米植酸酶活力、淀粉含量和糊化温度,降低抗性淀粉含...  相似文献   

7.
淀粉复配可改善单一淀粉的部分使用性质,研究前期以玉米淀粉为主料与绿豆淀粉、马铃薯淀粉和木薯淀粉按4∶2∶1∶3的比例复配,改善了玉米淀粉的透明度、冻融稳定性、抗老化性和凝沉性,但淀粉糊热稳定降低。试验以复配淀粉为原料,以磷酸二氢钠为酯化剂,尿素为催化剂,采用半干法工艺制备磷酸酯淀粉,考查影响复配淀粉磷酸酯化的因素酯化剂、催化剂用量及反应温度、时间和p H等;最佳工艺条件:反应温度140℃,反应时间30 min,p H 6.0,使用磷酸盐及尿素分别为6%和3%,改性后的淀粉含结合磷量最高可达1.7849%,优于国内市场同类产品(结合磷含量约0.2%~0.4%)。复配淀粉磷酸酯化后遇碘及甲基蓝均显色,与玉米淀粉及复配淀粉相比,其热稳定性、溶解度、透明度和冻融稳定性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8.
范洪琼 《中国饲料》2019,(14):33-37
文章旨在研究乳酸浸泡处理小麦和玉米对植酸磷、抗性淀粉及营养成分的影响。试验选择玉米、小麦和小麦+玉米(1∶1混合),分别在0、10和25g/kg乳酸中浸泡0、6、12、24和48h。然后直接分析样品的营养成分或在21℃下保存4周直至分析。结果显示:乳酸对小麦、玉米、小麦-玉米养分的影响随乳酸浓度和浸泡时间的增加而更加明显,培养48h后以25g/kg乳酸处理的影响最大。在25g/kg乳酸中浸泡48h后,玉米、小麦和小麦-玉米总磷含量降低9%(P<0.05),植酸磷含量分别降低24%、30%和25%(P<0.05)。浸泡48h后,小麦和小麦-玉米中植酸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虽然乳酸处理对总淀粉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浸泡在25g/kg乳酸中,小麦的抗性淀粉含量增加了51%(P<0.05),而玉米和小麦-玉米的抗性淀粉含量分别降低了52%和19%(P<0.05)。综上所述,乳酸处理小麦和玉米可以有效降低谷物中植酸磷的含量。在本试验条件下,小麦和玉米在25g/kg乳酸中浸泡48h是降低植酸磷含量的最适方案。  相似文献   

9.
谷物中抗性淀粉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性淀粉广泛存在于谷物中,对动物营养及健康有重要的影响。应用Megazyme公司提供的方法对高直链玉米淀粉、玉米、早籼稻糙米和糯米抗性淀粉含量进行了测定,其抗性淀粉含量分别为44.98%、3.89%、1.52%和0。  相似文献   

10.
选择28 d断奶、平均体重约8kg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52头,以玉米、早籼稻糙米、糯米和抗性淀粉(Hi-Maize 1043)作为淀粉来源,配合4个等能、等氮、等淀粉试验日粮,进行为期21d的饲养试验和4×4拉丁方代谢试验,研究日粮淀粉来源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和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饲喂玉米组平均日增重最高,分别比抗性淀粉、糯米和糙米组高36%(P<0.01)、24.53%(P<0.01)和10.77%(P<0.05),料重比也分别比抗性淀粉、糯米和糙米组低12.73%(P<0.05)、18.18%(P<0.01)和7.88%,抗性淀粉组的采食量最低(P<0.05)。与其它日粮组相比,抗性淀粉组蛋白质表观消化率较低(P<0.05),排泄粪氮较多(P<0.05),而糯米日粮组则排泄较多的尿氮,整体蛋白质沉积以玉米组最佳(P<0.05)。  相似文献   

11.
饲料淀粉糊化的适宜加工工艺参数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确定饲料加工中淀粉糊化的最适宜工艺参数 ,试验研究了实验及生产条件下影响淀粉糊化的主要因素。试验一 ,采用三因素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 ,研究玉米中淀粉糊化度与加热温度和时间、物料水分的关系。温度范围为60~120℃ ,时间为5~65分钟 ,水分为12.5 %~50 %。试验二 ,按调质条件进行随机试验 ,选择现行工业生产中蒸汽制粒工艺 ,固定蒸汽压力 (0.5MPa)、调质时间 (10秒 ) ,研究调质条件对产品淀粉糊化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温度、水分、时间具有不同程度地影响淀粉糊化的作用 ,水分、时间极显著促进淀粉糊化。在生产及实验条件下 ,水分均是明显决定产品糊化度的第一限制性工艺参数。在实验条件下 ,水分大于31.25 % ,淀粉糊化度迅速增加。适宜淀粉糊化度的优化工艺参数为 :温度88.6℃~95.8℃、时间26.24~33.26分钟、水分46.83~48.10 %。在生产条件下 ,提高物料水发 ,将显著增加淀粉糊化度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探究粗脂肪水平和不同调质温度对颗粒饲料硬度的影响。在粗脂肪水平分别为3.37%、4.0%和4.65%时,调质温度为60℃、70℃和80℃时进行制粒为9种饲料,测定制粒后不同风干时间颗粒饲料的硬度、颗粒耐久性指数(PDI)等加工质量指标。结果表明:对于未经风干的颗粒饲料,当调质温度为60℃,当粗脂肪含量由3.37%提高到4.65%时,颗粒饲料硬度降低了30.6%(P0.05);而当粗脂肪含量为3.37%,调质温度从60℃升高到80℃,颗粒饲料硬度升高了138.5%(P0.05);与粉料相比,调质温度为60℃、70℃和80℃时颗粒饲料淀粉糊化度分别显著增加了67.9%、88.1%和130.5%(P0.05);随着颗粒饲料风干时间的延长,饲料水分降低,颗粒硬度却随之增加(P0.05);PDI与颗粒硬度呈显著的正相关(R~2=0.954,P0.05)。综上可知,颗粒饲料的粗脂肪含量、调质温度和水分含量均会影响颗粒饲料的硬度。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通过提高调质温度,降低饲料中粗脂肪或水分含量,进而提高颗粒饲料的硬度。  相似文献   

13.
温度和水分对中华羊茅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采用室内盆栽法对不同温度和水分互作条件下中华羊茅幼苗生长的形态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设定4个土壤水分梯度(80%,65%,50%和35%FWC,FWC为田间最大持水量)和3个生长温度(15,20和25 ℃)来模拟自然生长条件来探究适宜中华羊茅幼苗生长的温度和土壤水分条件。结果表明,中华羊茅在25 ℃、65%水分条件下的出苗率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温度和水分处理(P<0.05),而对照和其他水分处理的幼苗株高在20 ℃条件下均显著高于15和25 ℃处理(P<0.05);3种温度下中华羊茅幼苗的茎粗在65%水分条件下均达到最大,在35%水分条件下最小,且与其他水分处理差异显著(P<0.05);在15和20 ℃条件下,中华羊茅幼苗的叶宽、组织含水量、株高胁迫指数和干物质胁迫指数均在65%水分条件下最大,在35%水分条件下最小,而在25 ℃条件下,其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降低而逐渐减小,且在80%水分条件下达到最大;3种温度下中华羊茅幼苗的根冠比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降低而逐渐增大,其在35%水分条件下最大,且显著大于对照和其他水分处理(P<0.05);20 ℃条件下,中华羊茅幼苗的根长在35%水分条件下最大,而在15和25 ℃条件下,其根长在50%水分条件下最大,且均与对照和其他水分处理差异显著(P<0.05)。因此,由结果得出20 ℃温度和65%水分条件最适于中华羊茅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
选择28 d断奶、平均体重约8 kg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52头,以玉米、早籼稻糙米、糯米和抗性淀粉(Hi-Maize 1043)作为淀粉来源,配合4个等能、等氮、等淀粉试验日粮,进行为期21 d的饲养试验和4×4拉丁方代谢试验,研究日粮淀粉来源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和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饲喂玉米组平均日增重最高,分别比抗性淀粉、糯米和糙米组高36%(P<0.01)、24.53%(P<0.01)和10.77%(P<0.05),料重比也分别比抗性淀粉、糯米和糙米组低12.73%(P<0.05)、18.18%(P<0.01)和7.88%,抗性淀粉组的采食量最低(P<0.05).与其它日粮组相比,抗性淀粉组蛋白质表观消化率较低(P<0.05),排泄粪氮较多(P<0.05),而糯米日粮组则排泄较多的尿氮,整体蛋白质沉积以玉米组最佳(P<0.05).  相似文献   

15.
以喷浆玉米皮为原料,对混菌固态发酵制备蛋白饲料的工艺进行探讨。在发酵菌种配比及发酵p H的研究基础上,探讨初始水分含量、接种量、发酵温度及发酵时间对发酵产物中粗蛋白含量和还原糖含量的影响。通过响应面分析得到适宜发酵条件为初始水分含量75%(质量/质量)、接种量15%(体积/质量)、发酵温度32℃、p H 6.0和发酵时间72 h。在此条件下,产物中粗蛋白含量为23.79%(干物质基础,质量/质量),提高8.29%。  相似文献   

16.
不同淀粉来源对生长猪氮代谢及血液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旨在研究日粮淀粉来源对生长猪氮代谢和血液中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择17头体重(21.09±0.72)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阉公猪,以玉米、早籼稻糙米、糯米和抗性淀粉作为淀粉来源,配合4个等氮、等能、等淀粉试验日粮和1个无氮日粮,进行1个按5×5拉丁方设计的氮代谢试验和1个为期8 d的单因子饲养试验.结果表明,抗性淀粉组蛋白质表观和真消化率均最低,表观消化率分别比玉米组、糯米组、糙米组低9.28%、11.31%和11.05%(P<0.05),真消化率分别低8.79%、10.80%和10.50%(P<0.05);蛋白质沉积率以玉米组最高,分别比抗性淀粉、糯米和糙米日粮组高25.98%(P<0.05)、1.32%(P>0.05)和1.37%(P>0.05).血液生化指标分析结果显示,抗性淀粉组试验猪的血液中葡萄糖、胰岛素浓度及胰岛素/血糖变化比较平稳,其他各组采食后升高幅度较大,1 h后达到高峰;其中糯米组采食后1 h血液中葡萄糖、胰岛素含量及胰岛素/血糖最高,分别为1.21 mg/mL、52.35μU/mL和43.27μU/mg,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由结果可知,日粮淀粉来源影响生长猪氮代谢和血液部分生化指标,抗性淀粉组的血糖和胰岛素变化幅度较小,蛋白质的沉积率也较低.  相似文献   

17.
水氮耦合对郑麦9023结实期叶片衰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郑麦9023为材料,设置3个氮肥水平和两个水分处理来探讨水氮耦合下小麦叶片衰老差异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后7 d,在同一水分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旗叶中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有所提高,而丙二醛(MDA)含量及相对电导率则降低,茎鞘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则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与200 kg N/hm2(N2)相比,300 kg N/hm2 (N3)处理茎鞘中可溶性糖及淀粉含量降低了10.6%与10.1%;在同一氮肥水平下,与对照 (W1) 相比较,水分胁迫(W2)处理降低旗叶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可溶性糖及淀粉含量,增加了旗叶MDA含量及相对电导率,N3处理尤为明显。花后21 d不同处理间趋势与花后7 d一致;产量方面:在同一水分条件下,随施氮量的增加,小麦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与N1(0 kg N/hm2)处理相比,N2处理小麦产量平均提高72.1%,N3提高了61.4%,而N3处理比N2处理平均下降了6.6%;在同一氮肥处理下,水分胁迫后小麦产量有所增加,但与对照(W1)无明显差异。表明适宜的水分胁迫与氮肥使用能够产生耦合效应,促进同化物向籽粒运转,提高籽粒结实率及粒重,有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7种能量饲料淀粉降解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6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浏阳去势黑山羊为实验动物,利用瘤胃尼龙袋技术研究大麦、大米、高粱、荞麦、小麦、小米、玉米等7种常用谷物饲料淀粉在羊瘤胃内的降解率规律。结果表明各种饲料淀粉有效降解率(%)顺序为:大麦>小麦>玉米>大米>荞麦>高粱>小米。其中以大麦的淀粉有效降解率最高达97.05%,小米的最小为36.43%,其它依次为96.28%、55.37%、45.23%、44.10%、42.58%。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探讨瘤胃灌注不同来源淀粉对牦牛瘤胃发酵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体况良好、体重相近[( 244±15) kg]的去势牦牛,采用3×3拉丁方试验设计,对照组按照1.2倍维持能量水平饲喂单一燕麦草(未灌注淀粉),玉米淀粉组和抗性淀粉组分别在对照组的饲喂基础上瘤胃灌注玉米淀粉和抗性淀粉900 g/d.试验分为3期,每期试验18 d(15 d预试期和3d采样期).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灌注玉米淀粉和抗性淀粉显著降低瘤胃pH(P <0.05),极显著降低瘤胃氨态氮含量(P<0.01),灌注4h后显著提高瘤胃微生物蛋白质和挥发性脂肪酸含量(P<0.05).在灌注后4和6h,玉米淀粉组和抗性淀粉组血糖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甘油三酯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瘤胃灌注玉米淀粉和抗性淀粉,降低了牦牛瘤胃氨态氮含量,提高了微生物蛋白质和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提高了血糖含量,降低了血清尿素氮含量,说明牦牛能有效利用不同来源的淀粉.  相似文献   

20.
<正>非淀粉多糖(NSP)是植物组织中除了淀粉以外所有碳水化合物的总称,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类物质和抗性淀粉4部分组成,不能被单胃动物自身分泌的消化酶所水解。NSP能结合大量水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