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鸡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及中药对大肠杆菌耐药性消除作用。选择22种抗生素采用Kirby-Bauer法对山西省部分地区分离的20株致病性鸡源大肠杆菌进行耐药性检测,对分离菌株进行质粒分析和耐药质粒转化试验,并分析多种中药对大肠杆菌耐药性的消除作用。结果显示,20株试验菌对测试抗生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5耐及5耐以上的菌株占分离菌株的90%,试验菌对青霉素耐药率最高(90%),其次为恩诺沙星(85%),而对黏杆菌素和呋喃妥因的耐药性最低;分离出12种质粒谱型,同一地区、同一鸡场菌株的质粒图谱相同或相似,不同地区菌株的质粒图谱不同,仅有部分相同或相近的流行质粒共存;对其中5株菌株进行耐药质粒的转化试验,发现同一质粒可编码1个至数个耐药性基因,不同质粒可以携带相同的耐药性基因;中药单剂或合剂对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有一定的消除作用,其中黄芩的消除效果最好,中药处理后部分菌株质粒图谱无变化,只有黄连和双黄连造成2条质粒带丢失;对中药提取物作用后的消除子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发现大肠杆菌对环丙沙星等多种抗生素恢复了敏感性。研究结果提示联合使用中药治疗鸡源大肠杆菌病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2.
该试验研究刺槐素对鸡源性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和耐药性消除效果。采用药敏纸片判断刺槐素的抑菌效果,对比前后2次MIC的浓度大小判断刺槐素对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消除效果。结果:刺槐素抑菌效果:大肠杆菌①的MIC为32μg/mL,大肠杆菌②的MIC为128μg/mL,大肠杆菌③的MIC为64μg/mL,大肠杆菌④的MIC为16μg/mL,大肠杆菌⑤的MIC为32μg/mL。耐药性消除试验结果:大肠杆菌①的MIC由1024μg/mL下降为128μg/mL,大肠杆菌②的MIC由512μg/mL下降为64μg/mL,大肠杆菌③的MIC由2048μg/mL下降为128μg/mL,大肠杆菌④的MIC由256μg/mL下降为32μg/mL,大肠杆菌⑤的MIC由512μg/mL下降为64μg/mL。结论:刺槐素对鸡源性大肠杆菌具有抑制作用,对头孢耐药性有消除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艾叶对3株禽源大肠杆菌(编号为DRE1、DRE2、DRE3)的耐药消除作用及抑菌效果,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利用亚抑菌浓度的艾叶提取物进行耐药消除试验,用平板影印法筛选耐药性消除的菌株,比较耐药消除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艾叶作用后消除子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显示:艾叶水提物对3株耐药株的MIC值为62.50、31. 25、62.50 mg/mL,艾叶醇提物对3株耐药株的MIC值均为12.50 mg/mL;艾叶醇提物和水提物对菌株的耐药性有不同程度的消除作用,随着培养时间增长,消除率增高,醇提物消除率最高可达28.50%,水提物最高可达24.34%;艾叶提取物作用后的消除子抑菌圈有不同程度的增大,DRE2恢复了对庆大霉素(GEN)、氨曲南(AZN)、头孢他啶(CAZ)、头孢噻肟(CTX)、头孢吡肟(FEP) 5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DRE3恢复了对美罗培南(MEM)、阿莫西林/克拉维酸(AMC)的敏感性。提示:艾叶提取物一定程度上能够消除禽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恢复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其醇提物组分作用效果更佳,可用于防控耐药大肠杆菌的传播。  相似文献   

4.
以杨树花超声波提取物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抗氧化活性。采用二苯代苦味酰基(DPPH)法、邻苯三酚法和甲基紫-Fe~(2+)-H_2O_2反应体系联合分光光度计法对杨树花3种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3种杨树花提取物均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具有一定的清除作用,并且呈现出一定的剂量效应,杨树花超声波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高于维生素E,低于维生素C,杨树花超声波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高于杨树花水提物和醇提物。杨树花黄酮类提取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且在各种提取方法中,超声波提取物抗氧化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5.
丁香叶中不同的化学成分有抗菌、抗病毒、抗炎镇痛、保肝利胆及增强机体免疫力等药理作用。本试验测得丁香叶提取液浓度为0.2 g/ml时对猪体内采集的大肠杆菌K1的抑菌圈直径为10 mm,对猪体内采集的大肠杆菌K2的抑菌圈直径为13 mm;浓度为0.8 g/ml的丁香叶提取液对猪体内采集的大肠杆菌K1的抑菌圈直径为20 mm,对猪体内采集的大肠杆菌K2的抑菌圈直径为21 mm。试验结果表明,丁香叶提取物抑菌效果良好,并且浓度增加,效果更佳。丁香叶总黄酮提取液对猪源性大肠杆菌K1和K2的最低抑菌浓度值为1 000μg/ml。  相似文献   

6.
鸡源大肠杆菌耐药性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菌药物在畜禽养殖上的应用,无论对治疗和预防动物疫病、促进生长,还是提高畜牧业生产效能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性变得越来越严重。动物源性耐药菌株的存在,直接使抗菌药物疗效降低,病程延长,导致患病动物死亡率升高,带来经济损失;也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进入食物链传播给人,造成难以控制的感染,更可能通过动物与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之间耐药基因的传递而构成潜在危害。同时,耐药性问题的加剧,  相似文献   

7.
采用琼脂稀释法分别测定杨树花、千里光、连翘与头孢噻呋、氟苯尼考、恩诺沙星3种抗菌药联用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结果显示,3味中药与头孢噻呋联用以协同作用为主,与恩诺沙星联用以拮抗作用为主,杨树花和连翘分别与氟苯尼考联用均100%表现为协同作用,千里光与氟苯尼考联用90%表现为协同作用,10%表现为无关作用。结果表明,杨树花、千里光、连翘在体外均可与氟苯尼考联用,且以连翘与氟苯尼考联用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采用琼脂稀释法分别测定杨树花、千里光、连翘与头孢噻呋、氟苯尼考、恩诺沙星3种抗菌药联用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结果显示,3味中药与头孢噻呋联用以协同作用为主,与恩诺沙星联用以拮抗作用为主,杨树花和连翘分别与氟苯尼考联用均100%表现为协同作用,千里光与氟苯尼考联用90%表现为协同作用,10%表现为无关作用。结果表明,杨树花、千里光、连翘在体外均可与氟苯尼考联用,且以连翘与氟苯尼考联用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鸡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性监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鸡大肠杆菌病是由埃希氏大肠杆菌(E.coli)的某些致病性菌株所引起的多种疾病的总称,多采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及不合理应用,细菌耐药性日趋严重,特别是多重耐药现象更加严重。近年来氟喹诺酮类抗菌药以抗菌谱广、口服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组织分布广、半衰期长等特  相似文献   

10.
鸡源大肠杆菌耐药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肠杆菌是人及动物消化道中的正常寄生菌群,一般情况下对机体无害,并且在肠道内能合成维生素B和维生素K,产生大肠菌素,对机体有益。但由于人们对抗生素药物使用不当,诱发形成了抗药菌株,并使其不断增加与扩散,在多种动物体内呈现致病作用,成为致病性大肠杆菌。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大肠杆菌病在猪、鸡、鸭、鱼乃至人类中均有发病的报道。大肠杆菌病的广泛流行,不仅危及人、畜健康,还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大肠杆菌及大肠杆菌病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探讨罗勒叶精油对临床分离鸡源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特征。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罗勒叶精油,采用GC-MS分析罗勒叶精油成分,采用药敏片法测定临床常用药物对15株鸡源大肠杆菌的敏感性,测定罗勒叶精油对鸡源大肠杆菌抑菌圈和最小抑菌浓度、最小杀菌浓度。结果显示,罗勒叶精油主要成分是芳樟醇、草蒿脑等,相对含量分别为19.58%,57.65%;鸡源大肠杆菌对临床常用药物呈现多重耐药性;罗勒叶精油对鸡源大肠杆菌作用的抑菌圈为9.26~14.41 mm,MIC为5~20μL/mL;MBC为5~40μL/mL。研究表明,罗勒叶精油对鸡源多重耐药大肠杆菌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具有替代现有抗菌药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试验旨在研究肠杆菌肽对临床分离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抑菌作用特性。采用药敏纸片法、微量肉汤法测定肠杆菌肽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抑菌圈直径和最小抑菌浓度,通过微量棋盘法测定肠杆菌肽与硫酸粘杆菌素联合抑菌效果,并测定肠杆菌肽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显示,肠杆菌肽对鸡源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在4~8 mg/L和4~16 mg/L之间;抑菌圈直径在6.0~21.6 mm和6.0~22.5 mm之间。肠杆菌肽与硫酸粘杆菌素的联合抑菌指数(FIC)在1.0~1.5之间。研究表明,肠杆菌肽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与硫酸粘杆菌素无联合抑菌效应。  相似文献   

13.
为了了解和掌握鸡群中大肠杆菌耐药菌株的产生情况和耐药程度,了解其对各种抗菌药物的敏感程度,自哈尔滨地区部分鸡场分离、鉴定出80株鸡源大肠杆菌临床株,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30株分离菌株对1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鸡源大肠杆菌分离株对各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且多重耐药现象严重;分离的菌株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氨苄西林、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为100%,但对氨曲南、安普霉素、多黏菌素B高度敏感,对庆大霉素、新霉素较敏感。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中药对大肠杆菌抗生素耐药性的消除机制,以小檗碱为处理药物,使用小檗碱浓度为250 μg/mL (1/2最小抑菌浓度(MIC))的LB肉汤培养临床分离的禽源耐药大肠杆菌,每隔24 h传一代,共传3代。对第3代菌液以影印法分离突变菌,以微板法测定突变菌的左氧氟沙星MIC。经测定发现突变菌对左氧氟沙星的MIC由16 μg/mL降至8 μg/mL,说明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具有消除作用。为了解小檗碱作用大肠杆菌的分子机制,通过转录组测序方法对耐药性消除前后禽源大肠杆菌基因表达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小檗碱作用后共有45个基因的表达量发生显著变化,其中有30个基因表达量上调,15个基因表达量下调。经过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发现上调主要为:与色氨酸合成有关的基因,磷酸吡哆醛结合相关3个基因,表达转酮酶基因;下调主要为:双组份系统中多个基因,十一异戊二烯焦磷酸磷酸酶(UppP)编码基因ybjG,酰基辅酶A脱氢酶合成有关的基因。推测大肠杆菌体内酶活性降低是小檗碱抑菌的主要机制;大肠杆菌多重耐药外排泵表达降低、细胞膜和细胞壁成分的改变是小檗碱耐药性消除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为调查太原市周边地区鸡源大肠杆菌(E.coli)的流行情况,本研究从规模化养鸡场采集患腹泻病鸡的粪便样品进行E.coli分离、血清型鉴定及耐药性检测,通过接合试验检测质粒在抗生素抗性水平转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分离到81株E.coli属于15种不同血清型,其中28株属于5种优势血清型,即O1、O8、O78、O84和O143;所有分离菌株对13种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qnrA、tetM、tetA、sul2、strA、aadA、floR为检测到的主要耐药基因;分离菌株质粒携带的7种耐药基因可通过接合作用转移.该研究结果证明E.coli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已普遍存在,其携带的耐药基因可通过接合作用在细菌之间传递.  相似文献   

16.
试验以杨树花黄酮类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为依据,设计以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料液比和浸提液浓度为四因素的三水平L9(34)正交试验,采用超声波萃取技术优化杨树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通过2倍稀释法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MIC)。试验结果表明,杨树花提取液对大肠杆菌的MIC为16~64 mg/m L,对沙门菌的MIC为64~128 mg/m L,故其对2种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大肠杆菌的抑制效果优于沙门菌。  相似文献   

17.
为了了解内蒙古地区腹泻犊牛中大肠杆菌的污染状况、耐药情况及蒲公英水煎液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耐药性的消除作用。本试验采用革兰染色、生化试验和PCR方法对采集到的107份犊牛源病料进行大肠杆菌的分离和鉴定,采用K-B法检测分离菌株对1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PCR方法进行8种耐药基因的检测,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蒲公英水煎液对分离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通过将菌株与蒲公英水煎液作用后进行耐药消除试验。结果显示,从107份病料中分离鉴定出44株犊牛源大肠杆菌,分离率为41%;大肠杆菌分离株对氨苄西林、头孢噻吩、头孢噻肟、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达到50%以上;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中blaCTX-M基因携带率为86%,喹诺酮类耐药基因中qnr(S)基因携带率为32%;蒲公英水煎液对筛选出的耐药菌株的MIC为200 mg/mL;经蒲公英水煎液处理后的大肠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增强,而且更不容易出现耐药。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腹泻犊牛中大肠杆菌的耐药情况严重,而蒲公英水煎液对大肠杆菌的多重耐药有一定的消除作用,可降低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增加临床疗效,本...  相似文献   

18.
正大肠杆菌感染是目前肉鸡养殖中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在各地区、各养殖场的发生概率均较高。同时,大肠杆菌具有血清型多、发病率高、继发性强等特点,是危害养鸡业的一种重要疾病。近几年来,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鸡大肠杆菌病在广西玉林市有明显上升趋势,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特别是临床上盲目滥用抗菌药物,致使大肠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严重,给大肠杆菌病的防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调查玉林地区鸡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15株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谱的调查,采用浓度为1000mg/L的地锦草提取物、黄芩苷提取物、苍术油、连翘提取物、雪胆提取物和十大功劳提取物对大肠杆菌作用20h,观察作用前后大肠杆菌对6种抗生素的耐药率的变化。耐药谱调查结果显示,10耐及10耐以上的大肠杆菌达80%。经不同中药提取液作用后,地锦草提取液具有比较好的耐药性恢复作用,十大功劳、黄芩和雪胆提取物的效果次之,而苍术油和连翘提取液并无恢复耐药性的作用。说明部分中药可恢复耐药性大肠杆菌对抗生素药物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20.
为了了解山东、河北和河南等省部分地区养殖场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血清型及耐药性,试验采用细菌分离和生化鉴定方法对鸡大肠杆菌进行分离和鉴定,通过动物试验确定分离大肠杆菌的致病性,应用血清学方法和药敏试验对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血清型及耐药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分离鉴定的119株大肠杆菌中致病性菌株有110株,其中92株致病性菌株能够定型,分别属于15个血清型,有5株出现交叉凝集,O14、O35、O1、O2、O78、O88为优势血清型;分离鉴定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对环丙沙星、头孢噻肟、头孢哌酮等最敏感,对林可霉素、头孢克肟、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的耐药率达60%以上。说明分离的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存在复杂性,对大部分临床常用药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