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通过微孔增氧与普通增氧两种不同增氧模式养殖长吻鱼危的对比试验,分析采用微孔增氧技术池塘养殖长吻鱼危的效益。结果表明:体质量约50.0 g的长吻鱼危,在普通增氧模式下养殖2、4、6个月后,体质量分别为147.4、210.2、376.5 g;在池塘微孔增氧模式下养殖2、4、6个月后,体质量分别为212.3、323.4、501.0 g。微孔增氧模式下长吻鱼危的生长率比普通增氧模式高38.7%,且两种不同增氧模式对长吻鱼危生长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在最终成活率方面,微孔增氧模式下长吻鱼危的成活率比普通增氧模式下提高了27.9%。  相似文献   

2.
试验比较了无油滑片式微孔曝气增氧机与传统的叶轮式增氧机对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养殖池塘的溶解氧、对虾生长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经过4个月养殖试验,结果发现,上午10:00时测得的池塘溶解氧都高于5.9 mg/L,但使用微孔曝气增氧的试验塘溶解氧在养殖过程中高于叶轮式增氧机增氧的对照塘;微孔曝气增氧的池塘,7月份和8月份养殖的南美白对虾的全长分别为6.68 cm和8.98cm,体质量分别为3.19g和9.21 g,显著高于叶轮式增氧的池塘(P<0.05),但9月份收获时终末体长、体质量与对照塘相比无显著差异;试验塘的饲料系数(1.05)低于对照塘的饲料系数(1.16);微孔曝气增氧提高了亩产量,销售利润(3454.1元/亩)是叶轮式增氧机增氧(2308.1元/亩)的1.5倍.微孔曝气增氧是南美白对虾池塘养殖较好的增氧方式.  相似文献   

3.
池塘养殖增氧方式效果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微孔增氧对池塘水体能量流动、水质及养殖效益的影响,对2种不同增氧方式下3个河蟹养殖池塘的养殖周期(4—9月份)进行了水质测定,获得了池塘不同水层的水温、溶氧、氨氮、亚硝酸盐及高锰酸钾盐指数数据。结果表明,夏季高温时采用微孔管道增氧能有效降低表层、底层的温差,一定程度上降低底层水温。微孔管道增氧能有效增加水体溶氧,开机90min水体底层溶氧增加速率是普通增氧机的5倍;6—9月份采用微孔增氧的池塘水体较普通增氧,NO2-N低70﹪以上,NH3-N低22.9﹪以上,高锰酸钾盐指数低20﹪以上,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引入微孔增氧设施,采用池塘高密度主养黄颡鱼,搭养鲢、鳙的养殖模式。试验结果表明,水花到商品鱼成活率60%~70%,放养全雄水花的池塘黄颡鱼平均规格75g/尾以上,放养雌雄混合的池塘平均规格50g/尾以上,667m2起捕黄颡鱼1000kg左右。搭养的鲢、鳙平均规格500g/尾左右,667m2起捕鲢、鳙150kg左右。  相似文献   

5.
试验长吻(鱼危)鱼种4 000尾,规格 75~100 g/尾,分5只网箱放养.经过 151~232 d 的饲养,共收获长吻(鱼危)3 852尾,总产3 192.5 kg,平均单产26.6 kg/m3,平均体质量0.829 kg/尾,成活率96.3%,平均利润439元/m3,投入产出比12.2.  相似文献   

6.
2001年6月27日至11月28日在江苏省南京市进行集约化流水养殖长吻鱼危鱼种试验。从四川省引进长吻鱼危鱼苗36000尾,全长为3.9±0.5cm,体重为0.97±0.12g,分养于6个面积均为200m2的圆角长方形水泥池中。养殖期间的水温15~33℃,pH变幅为7.2~7.6,溶氧高于6.0mg/L。投喂频率为3次/d,早、中、晚分别投日粮的35%、25%、40%,以30min内吃完为限,每5d调整一次投喂量。经过5个月的生长,长吻鱼危体重达110.3±12.5g,成活率为92.4%,特定生长率平均为3.1%,生长效率为47.6%,饲料系数为2.1。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微孔增氧对河蟹池塘养殖的作用,选择A组池塘5口2.35hm2,安装底部微孔增氧设备作为试验池塘,B组池塘5口2.33hm2不安装底部微孔增氧设备作为对照池塘,2008-2010年连续3年进行重复试验。结果表明:A组比B组平均增加河蟹产量820.9kg/hm2,达80.05%;成蟹平均规格135.6g,每只增加15.2g,达12.62%;平均产值增加48 725.5元/hm2,达86.92%;平均利润增加29 044.1元/hm2,达128.89%;投入产出比提高17.96%。说明:底部微孔增氧可改善蟹塘水质,大幅减少鱼药的使用,提高河蟹安全质量水平;促使蟹池底部有机质转化为水草可吸收利用的硝酸盐氮,提高水草生物量,蟹池生态系统向良性方向发展;河蟹池塘微孔增氧健康养殖技术是河蟹池塘养殖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惠筠 《河南水产》2009,(3):11-13
长吻[鱼危]是我国特有的名贵淡水经济鱼类,在自然情况下主要分布于长江的干流及各大支流中,经过人工驯化后可在湖泊、池塘中栖息。长吻[鱼危]喜栖息于稍有流水的水体中,营底栖生活,群集成团,对生态环境适应性较强。以前长吻[鱼危]没有进行人工饲养,市场所销售的商品鱼主要从长江中捕获。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长吻[鱼危]的市场需求量逐渐增大.而长江中的长吻[鱼危]由于近年来的乱捕酷渔.其资源量迅速锐减。  相似文献   

9.
网箱养殖长吻鮠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四川购入长吻鱼危鱼苗 ,经 2 0天培育 ,体长达 6cm进箱 ,当年规格达 10 0~ 15 0g ,成活率 80 86 % ,翌年转入成鱼养殖 ,年底规格达 6 15~ 10 5 3g ,平均单产 11 0 4kg/m3 ,折合亩产 184 0 9kg ,成活率 90 % ,单箱利润 92 31 3元。  相似文献   

10.
黄颡鱼养殖使用微孔增氧技术与机械增氧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孔增氧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增氧新技术,虽然造价高于一般增氧机械,却有许多优点,能够使水体底层溶氧丰富均衡,多用于鱼、虾、蟹类养殖。为了将此项技术引进到"优质高效黄颡鱼池塘养殖示范"项目,2010年在江苏省涟水县马棚农场的黄颡鱼池塘高效养殖示范区,进行了微孔增氧与机械增氧机使用效果的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11.
长吻鮠网箱养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网箱培育长吻鮠冬片鱼种,应用5 m×5 m×3.5 m的网箱,放养规格为3~4 cm/尾的长吻鮠夏花鱼种,放养密度56~790尾/m2,投喂粗蛋白为42%~46%的配合饲料,经7个月养殖,长吻鮠鱼种平均规格达165g/尾,成活率82.5%,单产9 kg/m2,饲料系数1.26,投入产出比1∶2.04;2006年网箱养殖长吻鮠商品鱼,应用5 m×5 m×4.5 m的网箱,放养规格为133 g/尾左右的长吻鮠冬片鱼种,放养密度32~50尾/m2,投喂粗蛋白为42%~43%的配合饲料,经6个半月时间的养殖期,养成个体规格在0.5kg/尾以上的长吻鮠商品鱼比例达86%以上,成活率82.6%~87.0%,饲料系数1.38,单产22.83~26.24 kg/m2,投入产出比1∶1.59。  相似文献   

12.
微孔曝气式增氧机的性能及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微孔曝气增氧机的增氧性能和池塘应用效果,按照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了增氧性能的试验和不同水深对增氧性能影响的试验,并在池塘中进行应用效果的试验。结果显示:微孔曝气式增氧机具有比叶轮式增氧机等增氧机更强的增氧能力,但不同配置的机型,增氧能力随配套功率和曝气管长度的增加而增强,动力效率则呈明显下降趋势;增加曝气管布置深度可以提高增氧性能,安装深度从2 m增加到4 m,增氧能力增加285%,动力效率增加207%,与其它养殖池塘机械增氧设备相比,池塘水体越深,微孔曝气式增气机的增氧优势越明显。目前,池塘采用微孔曝气式增氧机的配置方式不具优势,需要改进提升。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中游长吻鱼危幼体长江丽棘虫感染率高达 84 5 % ,感染强度为 1 6 4 (1~ 48)。 1龄长吻鱼危感染率 96 3% ,感染强度 1 7 1 ;2龄鱼为 76 6 %、1 5 6 ;3龄鱼体内未检出长江丽棘虫。 80 %长江丽棘虫集丛分布在长吻鱼危小肠的前段 ,雌体明显多于雄体。长江丽棘虫在长吻鱼危幼体种群中的分布为聚集分布型式  相似文献   

14.
长吻(鱼危)鱼种集约化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6月27日至11月28日在江苏省南京市钱包进行集约化流水养殖长吻(鱼危)鱼种试验.从四川省引进长吻(鱼危)鱼苗36000尾,全长为3.9±0.5cm,体重为0.97±0.12g,分养于6个面积均为200m2的圆角长方形水泥池中.养殖期间的水温15~33℃,pH变幅为7.2~7.6,溶氧高于6.0mg/L.投喂频率为3次/d,早、中、晚分别投日粮的35%、25%、40%,以30min内吃完为限,每5d调整一次投喂量.经过5个月的生长,长吻(鱼危)体重达110.3±12.5g,成活率为92.4%,特定生长率平均为3.1%,生长效率为47.6%,饲料系数为2.1.  相似文献   

15.
水产养殖中使用微孔增氧技术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爱华 《齐鲁渔业》2010,(12):45-45
<正>微孔管道增氧养殖技术就是利用标准化池塘配套微孔增氧设施,利用科学投喂、生态防病等技术,实行集约化养殖,它能有效改善养殖水体环境,提高养殖过程中鱼虾蟹类的成活率,控制发病率,降低饵料系数,显著增加产量和效益,被认为是一项节能、高效、生态型的实用技术。1池塘微孔管道增氧设备配套标准微孔管道增氧系统包括主机、主管道和充气管道  相似文献   

16.
由四川购入长吻鱼危鱼苗,经20天培育,体长达6cm进箱,当年规格达6cm进箱,当年规格达100~15g,成活率80.86%,翌年转入成鱼养殖,年底规格达615~1053g,平均单产11.04kg/m 3,折合亩产18409kg,成活率90%,单箱利润9231.3元.  相似文献   

17.
卵形鲳鲹不同养殖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杰  杜涛 《水利渔业》2008,28(1):70-71,116
在高位池塘和海区网箱进行养殖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的比较试验.9个月的养殖中,通过定期测量鱼的体长、体重,比较这两种养殖方式的成活率和生长情况.结果显示,在高位池塘养殖和海区网箱养殖的成活率分别为88.6%和90.3%,两者差别不明显;但卵形鲳鲹在高位池塘养殖比在自然海区网箱养殖生长快.  相似文献   

18.
采用静态急性毒性试验法,在水温14.5~19.0℃条件下,研究了氯氰菊酯、环烷酸铜、辛硫磷、甲苯咪唑等4种常用水产药物对体长为(13.43±1.19)mm、体质量为(17.52±3.43)mg的长吻鱼危(Leiocassis longirostris)稚鱼的急性毒性效应,以安全质量浓度(SC)为标准来判断长吻鱼危稚鱼对药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4种药物对长吻鱼危稚鱼的48 h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0.88μg/L、4.70μg/L、57.55μg/L、0.27 mg/L;安全质量浓度(SC)分别为0.16μg/L、0.89μg/L、12.49μg/L、0.05 mg/L。参照《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中药物对鱼类的毒性分类标准可知,氯氰菊酯、环烷酸铜、辛硫磷对长吻鱼危稚鱼表现为剧毒,甲苯咪唑为高毒。结合药物在生产中的实际用法与用量,氯氰菊酯、环烷酸铜、甲苯咪唑应禁用,辛硫磷需慎用。  相似文献   

19.
冯毅 《水产养殖》2014,(9):27-29
<正>安徽省六安市精养池塘25万多亩,中华鳖养殖是当地农民一条重要经济收入来源。近年来池塘中华鳖生态养殖在当地逐步兴起。自2010年以来,作者一直从事利用微孔增氧、生物技术改善池塘养殖环境的探索。现将池塘微孔增氧生态养殖中华鳖的试验情况报告如下。1养殖条件与方法1.1时间与地点养殖时间为2012年4月—2012年10月。地点为六安市帮群水产养殖公司的1—6号池塘,1—3号为微孔增氧生态养殖中华鳖试验塘,4—6号为中华鳖传统养殖对照塘。  相似文献   

20.
微孔增氧技术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一项增氧新技术,虽然其造价高于一般增氧机械,却有许多优点,能够使水体底层溶氧丰富均衡,多用于底栖性的鱼虾蟹类的养殖。为了将此项技术引进到“优质高效黄颡鱼池塘养殖示范项目”,2010年江苏省涟水县水产工作站在涟水县马棚农场的黄颡鱼池塘高效养殖示范区进行微孔增氧与增氧机使用效果的对比试验,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