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未减数配子的结合实现染色体自动加倍,是多倍体物种起源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作物单倍体育种效率的重要手段。我们前期从四倍体小麦发掘出控制未减数配子形成的强效QTL位点QTug.sau-3B,并通过人工合成小麦为“桥梁”,将其导入到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小麦新品系中。本实验使用5份含未减数配子基因的优良小麦新品系与不含未减数配子基因的小麦推广品种的F1杂种作母本与3份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进行远缘杂交,共授粉4610朵小花,结实1965粒,经幼胚拯救获得244个幼胚,其中50个幼胚发育正常生长为50个小麦单倍体植株。由于小麦单倍体植株未减数配子基因的表达易受环境影响,因此,对单倍体植株在相同光周期(18 h光照/6 h黑暗)下进行了不同温度25℃/18℃、25℃/15℃和25℃/10℃处理,结果表明, 25℃/18℃和25℃/10℃条件下编号为H31单倍体植株能够结实,自交结实率分别为4.35%和2.41%。该研究结果为建立“基于小麦-白茅杂交实现染色体消除和未减数配子基因实现染色体自动加倍”的小麦单倍体育种技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半浸根法加倍小麦远缘杂交幼胚再生植株染色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染色体加倍是小麦单倍体育种和克服远缘杂种不育的重要技术之一.多年来,应用秋水仙素对花培产生的单倍体植株的染色体加倍进行了大量研究[1~4],但对小麦远缘杂交幼胚再生植株的染色体加倍技术研究很少.传统的全浸根法染色体加倍技术成功率低,而且死苗严重.和现昌等[5]用半浸根法就地挖坑加倍小麦花粉植株,加倍率达80%以上,幼  相似文献   

3.
用小孢子培养创建大白菜双单倍体永久作图群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高抗TuMv的高代自交系91-112和高感TuMV的小孢子双单倍体系T12-19杂交的F1植株进行小孢子培养,多次继代培养使小孢子再生苗安全越夏,再经移栽驯化后进行低温处理,定植到日光温室。通过加强田间管理,有效地提高了小孢子培养生产双单倍体的成功率和结实水平,得到一个具有146个白菜双单倍体系的作图群体。  相似文献   

4.
小麦×玉米远缘杂交技术以及在单倍体育种上的应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小麦作物育种选择的精确性和效率,应用小麦亲本杂交后代F1(或F2)代与玉米进行远缘杂交,经激素诱导和组织培养形成单倍体胚及植株,加倍单倍体(DH)育种结合分子标记和性状表达,达到了单代纯化培育小麦新品系的生产能力;本文阐述了小麦×玉米远缘杂交发展进程,分析了小麦×玉米远缘杂交较孤雄生殖、球茎大麦技术等具备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植物激素对石刁柏花药培养中染色体倍性变异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石刁柏花药培养过程中,2,4-D在引起愈伤组织细胞染色体倍性变异方面起主导作用,高浓度的2,4-D虽然能提高愈伤组织中单倍体细胞的频率,但同时又加剧其多倍化。不同激素配比的分化培养基在诱使再生植株染色体倍性变异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在附加1.0ppmBA和0.2ppmIBA的培养基上,再生植株茎尖单倍体细胞频率最高,达31.17%。比较愈伤组织和再生植株的染色体倍性变异幅度,发现后者明显地大于前者。  相似文献   

6.
芥菜型油菜与白菜种间杂种的获得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芸薹属植物芥菜型油菜和白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常规正反杂交后子房的离体培养,通过离体子房培养获得的杂种种子经MS培养基诱导成苗,获得了芥菜型油菜与白菜的杂种F1代植株,表现出杂种优势;通过细胞学的方法,鉴定了杂种F1幼蕾体的细胞染色体数为2n=28,为母本芥菜型油菜(2n=36)和父本白菜(2n=20)的单倍体染色体数之和;芥菜型油菜与白菜常规杂交后,经离体子房培养获得了“胚性芽”,确立了植物胚挽救的另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7.
小麦花药培养中染色体加倍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小麦花药培养中染色体加倍技术李志武,徐惠君,叶兴国(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北京10008l)小麦花培主要包括离体培养产生单倍体和单倍体植株的纯合加倍两大技术,对花培产生单倍体植株的技术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朱至清等,197...  相似文献   

8.
利用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与玉米(Zea mays L.)进行远缘杂交,是获得小麦单倍体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获得双单倍体(Double haploid,DH)植株、构建小麦遗传群体的重要途径之一。为创建小麦抗吸浆虫DH群体,在温室条件下对5个小麦抗、感吸浆虫杂交组合进行了单倍体诱导试验。结果表明:小麦不同基因型对诱导单倍体胚形成有较大影响;小麦授粉后适宜的2,4-D点药时间为6-36h;适宜的2,4-D药液为10-30mg/L;授粉后适宜的剥胚培养时间为14-16天,授粉后茎秆离体培养有较好的诱导效果,培养温度以20~25℃为宜。提出了在温室条件下高效诱导小麦单倍体植株的方法及条件。  相似文献   

9.
染色体加倍新技术小麦染色体加倍技术是小麦单倍体育种和远缘杂交的重要技术措施。单倍体植株染色体加倍后可获得纯合二倍体,用作遗传研究或筛选优良品种。远缘杂交F1染色体加倍后,可获得异源双二倍体,创造新物种或用农艺性状好的亲本回交,选育具外缘优良基因的新种……  相似文献   

10.
以小麦-冰草附加系与中国春-柱穗山羊草杀配子染色体2C附加系杂交,对杂交F1的形态学及细胞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为利用杀配子染色体诱导小麦ABD组和冰草P组染色体变异,创造小麦-冰草染色体易位系奠定基础。对8个小麦-冰草二体附加系同中国春-杀配子染色体附加系杂交F1的形态学、育性以及细胞学特性的观察结果表明,小麦-冰草不同附加系P染色体的传递能力存在差异。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存在染色体异常,平均35.3%的细胞含3个以上的单价体,74.0%的四分体含有微核,20.3%和23.8%的细胞含有染色体断片和桥,在某些组合中有多价体、四分体多裂和退化现象。杀配子染色体的诱变在配子形成的过程中已经开始发生作用。不同杂交组合之间F1植株自交结实率为51.67%-71.37%,反映出杀配子染色体2C在小麦-冰草不同附加系背景下对其育性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用1%邻苯二酚溶液处理20个小麦品种(系)进行纯度检验,并与田间纯度检验进行比较,发现过高地估计了品种纯度;而用0.125%邻苯二酚溶液处理这20个品种,又过低地估计了品种田间纯度。对另外4个品种用0.125%邻苯二酚处理,染成浅色和黑色种子进行穗发芽抗性鉴定,发现与PPO活性密切相关的穗发芽抗性存在较大的变异。对18个小麦杂交组合的F2种子用0.125%邻苯二酚处理,分别将浅色和黑色F2种子种植并测定株高,结果表明:PPO活性与株高并无相关性。实验证明酚染色法检验小麦品种纯度尚缺乏准确性,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2.
以小麦-冰草附加系与中国春-柱穗山羊草杀配子染色体2C附加系杂交,对杂交F1的形态学及细胞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为利用杀配子染色体诱导小麦ABD组和冰草P组染色体变异,创造小麦-冰草染色体易位系奠定基础。对8个小麦-冰草二体附加系同中国春-杀配子染色体附加系杂交F1的形态学、育性以及细胞学特性的观察结果表明,小麦-冰草不同附加系P染色体的传递能力存在差异。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存在染色体异常,平均35.3%的细胞含3个以上的单价体,74.0%的四分体含有微核,20.3%和23.8%的细胞含有染色体断片和桥,在某些组合中有多价体、四分体多裂和退化现象。杀配子染色体的诱变在配子形成的过程中已经开始发生作用。不同杂交组合之间F1植株自交结实率为51.67%~71.37%,反映出杀配子染色体2C在小麦-冰草不同附加系背景下对其育性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王家旭  陆漱韵 《作物学报》1998,24(2):139-146
甘薯组A系列野生种I.triloba和B系列栽培种徐薯18杂交授粉后11~20天的胚珠培养获得了试管苗和杂种植株,观察比较了杂种和两亲的形态特征,进行了细胞学鉴定。同时一植株的不同细胞中,染色体数均多于30,但有变异,变动在38~56范围内,杂种植株的花器中,雌雄蕊结构发生变异,全部花朵没有出现雄蕊,雌蕊却有1~5套。用B系列2个野生种和栽培种的6个品种的花粉与杂种植株回交授粉,均不结实,这些异常  相似文献   

14.
农杆菌转化小麦幼胚获得转bar基因再生植株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农杆菌转化小麦授粉10d后的幼胚,经5‰PPT筛选获得大量正常再生植株。PCR及PCR-Southern杂交检测证明其中23%(18株)再生苗为转化bar基因植株,这些植株可明显提高对basta的抗性。还总结了农杆菌转化小麦幼胚高效获得转基因再生植株的处理程序。  相似文献   

15.
用核型和GiemsaC—带技术对六倍体小黑麦×普通小麦的杂种后代(F4)83C3796和83C3804混系今的非整倍体进行了分析。在74个随机抽样的细胞中,染色体数从35条到43条都有分布,比率分别是4.05%、5.40%、2.7O%、9.46%、9.46%、12.16%、12.16%、41.89%和2.70%.发生小麦染色体丢失的植株频率超过55.39%,2n-13植株出现的比率最低(占2.70%).并从一般核型中观察到染色体游离片段和染色体“断裂一融合”过程.C一带分析观察到高频率的小麦一黑麦染色体易位,都属罗伯逊易位.易位包含了小麦的A、B、D组染色体和黑麦所有14条染色体臂,其中IRS易位频率最高(占48.3%),且全为纯合易位,其它易位染色体纯合的程度各自不同.研究中还观察到在一个细胞中有多个小麦一黑麦染色体易位共存的现象.文中还讨论了易位非整倍体在小麦育种上的利用问题。  相似文献   

16.
李浩兵  黄志仁 《作物学报》1998,24(6):660-664
以三种栽培大麦品种为母本,三种球茎大麦为父本进行杂交,诱导栽培大麦单倍体,结果杂交成胚率平均为47.9%。幼胚离体培养成苗率平均为54.0%。这些胚培苗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分别含有7,14,21条,不同组合杂交含有的染色体数目不同,所有含有7条染色体的后代,其染色体C-带带型显示为父本栽培大麦的染色体,表明该后代为栽培大麦单倍体,用滴加0.04%秋水仙素的Knop溶液进行单倍体植株的染色体加倍,结  相似文献   

17.
不同杂交技术对小麦×玉米产生单倍体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首次在小麦与玉米杂交产生小麦单倍体方法中应用改良垂直穗轴剪颖剪药授粉技术和不去雄授粉技术,并与常规去雄授粉技术进行比较。其结果:平均胚产生频率常规去雄授粉技术为29.9%,改良垂直穗轴剪颖剪药授粉技术为21.4%,不去雄授粉技术为17.2%。3种杂交技术之间植株产生频率十分接近,分别是81.0%、81.8%和78.9%。尽管统计分析表明3种杂交技术间胚产生频率存在着显著差异,但是改良垂直剪颖剪药技术工序少,操作简便,速度快,工效高,应是首先推荐使用的技术。4个小麦品种的胚产生频率在18.5%~29.1%间(平均22.6%),存在着显著差异。植株产生频率在74.4%~87.2%之间,平均为80.6%。  相似文献   

18.
利用自花结实的4D缺体小麦作母本,与中2、中5及中1001等八倍体小偃麦杂交,获得的杂种F1植株除4D缺体×中5育性极低外,其余组合略低于普通小麦×八倍体小偃麦的自交结实率。杂种F1体细胞2n=48。4D缺体×中2的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MI染色体配对的平均构型为18.81(15-22)Ⅱ+0.57(0-3)Ⅲ+0.11(0-2)Ⅳ+8.23(6-10)Ⅰ。观察结果同时表明:(1)单价体的分布在每个PMC中以8为众数;(2)单价体之中的两个在多数的PNCs中能形成次级联合配对,说明4D与4E染色体具有部分同源关系;(3)杂种F1多数花粉母细胞中多价体的出现表明八倍体小偃麦中E染色体组具有促进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基因。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利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地区冬季寒冷的气候特点以及形态学和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手段,对‘龙麦35’与6份寒地多年生麦草杂交后代F1进行选育和分析。结果表明,寒地多年生麦草同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组构成一致,具有出色的抗寒性;寒地多年生麦草1-1-4和7-31花期同‘龙麦35’同步,杂交结实率明显高于其他组合。杂种F1为两亲中间型,植株成活率低,减数分裂时期寒地多年生麦草的染色体可同‘龙麦35’染色体发生配对,但染色体组配对不完全,单价体数量多于二价体,导致植株不育。F1植株虽不具有抗寒性,但具有割后再生性。8个F1株系,仅株系F118731结实,GISH检测结果表明,F218731染色体组带有27条‘龙麦35’染色体,14条麦草染色体和1条小麦-麦草易位染色体,染色体数为42条。本研究可为寒地多年生麦草染色体组的研究和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黄瓜染色体制片及倍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黄瓜卷须为材料,对黄瓜染色体制片中的一些主要参数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了黄瓜染色体制片的系统操作规程。研究发现,黄瓜染色中心直径和异染色质数目与植株倍性呈正相关,可作为黄瓜倍性鉴定的间接指标,其中单倍体染色中心直径平均为5.1μm,双单倍体为13.3μm,单倍体异染色质数目平均5.0,双单倍体为1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