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外源DNA导入大豆其后代的同工酶酶谱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翠华  雷勃钧 《大豆科学》1994,13(2):167-170
采用聚丙稀酰胺凝效电泳的方法,对通过外源DNA导入法所获的大豆变异后代,进行过氧化物酶和酯酶的酶谱分析。其结果是酶谱带清晰,变异后代与亲本的谱带有明显差异,并与该材料的表型性状相一致。因此,我们认为可以用同工酶分析法做为鉴定外源DNA导入大豆的生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芸豆和玉米总DNA导入大豆及后代同工酶酶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卢翠华  雷勃钧 《大豆科学》2000,19(2):174-179
本文报道了利用花粉管能道技术,将芸豆、玉米的总DNA导入大豆的实验结果及采用不连续双垂直板聚丙烯凝胶电泳法,对其导入后代进行过氧化物酶及多酚氧化酶的酶谱分析。结果表明:远缘材料的外源总DNA导入大豆,其后代发生明显变异,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酶谱发生了变化,说明了外源遗传物质已转移到大豆基因组中,并且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3.
早熟大豆外源DNA导入的RAPD分子验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李希臣  谢纬武 《大豆科学》1994,13(2):152-156
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直接导入外源总DNA,从而进行农作物品种改良,在国内外许多作物上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外源总DNA是否能够通过花粉管通道进入受体。后代的变异是不是由于外源总DNA片段与受体基因组整合,表达所引起的,一直没有得到直接的分子生物学证据,本文利用RAPD这一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通过花粉管通导入外源总DNA所获得的大豆早熟后代进行了分子验证。结果表明:在后代基因组中找到了供体具有而受体没有  相似文献   

4.
人工诱变与外源DNA直接导入相结合创造遗传变异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光荣 《作物研究》1994,8(2):15-15,34
根据人工诱发突变的原理和实践,结合外源DNA导人的方法,提出诱发突变与外源DNA导入相结合创造遗传变异的百种新途径。并从理论上分析了这种结合的特点和可行性。实践上以水稻为受体导入玉米、高粱、大豆、稗于等植物的DNA,进行了具体研究。结果表明,诱发突变与外源DNA导入的农业分子育种相结合,是一种效果更佳的育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水稻分子育种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综述了水稻分子育种的兴起、发展与研究现状。较全面地介绍了分子育种的由来,外源DNA导入的方法,导入后代性状的变异与遗传,外源DNA导入的分子验证,DNA的提取与纯化,育种效果与育种程序等。作者根据多年从事该项研究的实践,对外源DNA导入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及有关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外源DNA直接导入大豆遗传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花粉管通道导入法,将外源DNA导入栽培大豆中,供体的一些抗逆性,优质和其他优良性状,在受体的导入后代中得以表达,分析受体遗传变异规律,发现大豆蛋白质这一生化指标独立于其他农艺性状,是由简单基因控制的遗传,并且从变异后代中筛选出有突出优点且综合性状优良的新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7.
利用外源总DNA直接导入技术将半野生大豆高蛋白DNA转移到栽培大豆,获得了一批优良的高蛋白品系及群体。研究表明.利用该技术是资源创新和品种改良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花生DNA导入大豆育种效果的研究/王丕武,张晓玲,张军…∥林农业科学。一1994,(3).一18~20利用花粉管通道在大豆自花授粉后将花生DNA导入栽培大豆受体中,引起受体的结荚习性、株高、成熟期、主茎节数、分枝数、产量性状的遗传变异。对变异株进行选...  相似文献   

9.
外源总DNA直接导入植物后的整合与分子验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已有的几例外源总DNA直接导入植物后的变异研究分析,提出外源DNA导入植物后,在种细胞中先与蛋白结合形成“小染色体”,同源结构“单元”经“拟联会复合体”与受体基因组发生重组,非同源性外源DNA可能以“B染色体”方式存在的假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分子育种可能从对总DNA的操作发展到对重组结构“单元”的操作与对这种结构单元的直接验证。  相似文献   

10.
外源DNA直接导入大豆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本文报道了在大豆自花授粉后,利用其形成的花粉管通道,将外源DNA直接导入栽培大豆的研究结果。 通过对10组大豆实验材料进行外源DNA导入的结果看出:转化的后代主要表现在熟期、株型、花色、种皮包、百粒重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异;变异的D_2代单株或株系的过氧化物同功酶酶谱和酶活性显示了明显的差异,其中发生“疯狂分离”的单株,其酶带显示不规律;表型变异不明显而蛋白质含量高于受体的8701组合的D_2代各株系,其酶活性明显增强,并主要表现在A_1和B区。 实验结果表明:外源DNA片段直接导入受体植物卵细胞、合子或早期胚细胞,部分片段可以被受体细胞DNA整合和表达。还表明:利用花粉管通道途径来实现外源DNA直接导入大豆,进行大豆种质创新和品质改良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1.
利用淀粉凝胶电泳技术鉴定外源DNA导入后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淀粉凝胶电泳技术,对外源DNA直接导入栽培大豆的变异后代,进行了磷酸己糖异构化酶(GPI)、异柠檬酸脱氢酶(IDH)和葡糖磷酸变位酶(PGM)的同工酶酶谱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将向日葵的DNA导入栽培大豆后,三种酶的谱带清楚,后代与受体及供体间谱带存在差异。有的出现了供体特异带,有的出现了供体和受体所不含有的新型带,有的酶谱带加强或减弱,这说明外源DNA已导入到受体基因组中,并在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上得到了表达。  相似文献   

12.
导入外源总DNA获得优质高蛋白和双高大豆新品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导入外源总DNA获得优质高蛋白和双高大豆新品系利用开花植物受粉后形成的花粉管通道,直接导入外源总DNA,进而实现某些目的基因转移,实现农作物的分子育种,已被世人所公认,并不断在扩大它的应用范围和对其理论的深入探讨。该技术已成为目前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中最...  相似文献   

13.
李希臣  卢翠华 《大豆科学》1996,15(2):166-169
利用淀粉凝胶电泳技术,对外源DNA直接导入栽培大豆的变异后代,进行了磷酸己糖异构化酶、异柠檬酸脱氢酶和葡萄磷酸位酶的同工酶酶谱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将向日葵的DNA导入栽培大豆后,三种酶的谱带清楚,后代与受体及供体间谱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花生DNA导入大豆变异后代的品质分析/黄承彦(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赵经荣,周同度…∥山东农业科学。-1994,(6).-19~20以大豆品种鲁豆4号为DNA受体,花生品种鲁花4号为DNA供体。用改良苯酚-氯仿异戊醇法提取花生DNA,大豆自花授粉后3...  相似文献   

15.
外源DNA的直接导入(简称“分子育种”)是利用植物远缘杂种优势的有效途径。作者认为,获得适当的总DNA,采用最有效的DNA导入方法以及对变异株系的选育方法是“分子育种”中的3个基本要素。从总DNA的特性、种细胞的概念以及利用远缘杂种优势的原理、步骤和育种策略等方面谈了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6.
外源DNA导入水稻引起性状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玉米、高梁、稗子作供体。栽培水稻品种为受体,采用花粉管通道法进行外源DNA导入,其后代在抽穗期、株高、穗长,每穗穗数、着粒密度,芒性、色素、抗性等性状上产生了明显的变异,表明外源DNA已转入水稻,并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17.
遗传工程水稻GER-1试种结果初报遗传工程水稻研究课题组(湖南农业大学长沙,410128)遗传工程水稻GER-1是湖南农业大学万文举等人,运用“外源DNA浸胚导入法”将玉米DNA片段导入水稻,并对其变异后代进行多年定向选育而成。为了探明GER-1的生...  相似文献   

18.
利用生物技术育成大豆新品种黑龙江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和该院克山小麦所合作,利用外源DNA直接导入技术,培育成功我国第一个大豆生物技术品种,近日经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并正式命名为“黑生101”,该品种的育成和推广表明我国生物技术———大豆...  相似文献   

19.
外源DNA导入大豆变异后代的SOD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刘德璞  袁鹰 《大豆科学》1991,10(3):194-199
以花粉管通道途径向大豆导入外源DNA,变异后代已达D_4代。 受体为栽培品种吉林20号、吉林16号;供体足野生豆、半野生豆和栽培豆。从439个D_1植株中得12株变异株,变异率为3%。变异性状明显表现供体特征,并且是可遗传的。超氧物歧化酶(SOD)同工酶电泳鉴定,在有的变异株中检测到供体具有的亚基谱带b_1、b_2。结果表明,外源DNA导入技术在大豆育种上是可以利用的。  相似文献   

20.
应用花粉管通道法将大赖草DNA导入小麦,已从受体761转化后代中选育出稳定遗传的大穗变异系。主要特征为:⑴大穗变异系生育期晚,株型高大,叶片宽大,穗长、穗粒数和单株粒重显著增加,同时籽粒长、宽和千粒重明显提高;⑵大穗变异系除蛋白质含量有显著变化外,其胚乳谷蛋白和醇溶蛋白电泳图谱发生了明显变化,出现了新的蛋白组分和受体一些带的消失。由此可见,大赖草DNA导入小麦后发生广泛变异,可能是外源DNA片段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