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静态多区域农业一般均衡模型,把A2气候变化情景和B2气候变化情景导致粮食产量变化作为政策模拟条件,本文研究了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消费及其经济增长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无论是A2还是B2气候变化情景,我国玉米、小麦和水稻总体产出增加态势较为明显,中间投入需求和家庭消费需求明显增加,同时模拟结果还显示我国各地区玉米、小麦和水稻的出口将会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大幅增加、进口随着产出的增加而大幅下降。在经济增长方面,绝大多数地区宏观经济呈增长态势,表现在实际GDP、实际投资、总进出口额的增加。基于研究结果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气候变化会导致我国粮食总产量增加,我国经济增长得以保障。气候变化所引起的粮食产量变化地区间有所差异,总的来说粮食主产区增长幅度要高于非主产区增长幅度,其中东北三省粮食增幅最为明显;不同作物产量因时(时间)因景(气候变化情景)有较大差异;虽然气候变化导致我国各地区粮食产量总体呈增加态势,但未来不确定因素较多,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仍不可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2.
采用静态多区域农业一般均衡模型,把A2气候变化情景和B2气候变化情景导致粮食产量变化作为政策模拟条件,笔者研究了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生产、消费及其经济增长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无论是A2还是B2气候变化情景,中国玉米、小麦和水稻总体产出增加态势较为明显,中间投入需求和家庭消费需求明显增加,同时模拟结果还显示中国各地区玉米、小麦和水稻的出口将会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大幅增加、进口随着产出的增加而大幅下降。在经济增长方面,绝大多数地区宏观经济呈增长态势,表现在实际GDP、实际投资、总进出口额的增加。基于研究结果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气候变化会导致中国粮食总产量增加,中国经济增长得以保障。气候变化所引起的粮食产量变化地区间有所差异,总的来说,粮食主产区增长幅度要高于非主产区增长幅度,其中东北三省粮食增幅最为明显;不同作物产量因时(时间)因景(气候变化情景)有较大差异;虽然气候变化导致中国各地区粮食产量总体呈增加态势,但未来不确定因素较多,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3.
三大粮食作物基础研究:中国开始引领世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我国水稻、玉米和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基础研究现状及我国在世界所处的位置变化,基于文献计量视角,对过去15年间(2002—2016)在生物学和农业科学高质量学术期刊上,刊载的水稻、玉米和小麦论文进行计量分析。结果显示:从所使用文献计量指标来看,通过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持续投入和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我国水稻和小麦基础研究,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开始领跑全球。玉米基础研究,中国科学家表现出强劲发展势头,部分优秀科学家已经走在了国际竞争最前沿。相信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持续投入,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基础研究很快将能全面引领全球,为保障我国和世界粮食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4.
我国粮食虽已连续5年获得丰收,水稻、小麦、玉米等谷物供求基本平衡、储备充足,但由于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对全球粮食产量的影响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定量研究历史和将来的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一直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关心的科学问题。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影响的研究现状,讨论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影响的机理、程度和范围,并介绍了应用综合评估模型对全球领域的粮食生产影响的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有32%~39%的地区表现出玉米、水稻、小麦、大豆的产量波动与气候变化呈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并且不同地区的粮食产量受到温度、降水以及它们之间的耦合作用的影响不同。通过综述研究显示,气候变化对世界农业生产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特别是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比较严重,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影响的程度主要取决于粮食作物的种类,CO_2的施肥效应以及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为新时期保障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粮食安全,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马铃薯是继水稻、玉米和小麦之后的世界第四大主粮作物,对稳定世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1]。我国是马铃薯生产第一大国,自2015年农业农村部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后,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马铃薯产业也在蓬勃发展,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精准扶贫、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耕作制度的变革,  相似文献   

7.
基于县域的三大粮食作物生产优势的空间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阐明主要粮食作物生产优势的空间特征,可以为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本研究以我国2006年县(市)作物播种面积和单产为基本单元,系统分析了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的效率比较优势、规模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的空间特征。结果显示,我国三大粮食作物生产优势的空间特征明显,效率优势和规模优势在空间布局上存在明显差异。但综合分析发现,水稻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较高的地区为华南、华东和华中地区,其指数分别达到了1.45、1.30和1.14;小麦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较高的地区为西北和华北地区,优势指数分别为1.33和1.02;玉米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较高地区为华北和东北地区,优势指数分别为1.43和1.37。我国粮食生产布局应该走优势互补的道路,依据作物综合比较优势,稳定区域优势粮食作物生产规模,深入挖掘后备区域的生产潜力,适当调整劣势粮食作物生产规模,实现生产效率最大化,以确保中长期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8.
水资源和粮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需求,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干旱逐渐加剧,进而影响粮食作物的产量,对农业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产生了巨大挑战。同时水资源持续短缺也给农业灌溉用水带来了巨大挑战,利用各种高效节水技术对作物进行抗旱性锻炼,保障作物不减产或产量提高的情况下降低作物无效耗水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必要基础。小麦、玉米、水稻作为人类的主要粮食作物,其高产稳产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因此,本文主要讨论了干旱胁迫对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产量的影响,为小麦、玉米、水稻试适宜的干旱胁迫程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科学评估与预测病虫害对粮食安全的潜在影响,对于制定有效的病虫害风险管控措施,确保粮食稳产增产意义重大。基于中国农业产业模型(CASM),模拟分析了高、中、低风险以及不同防控措施强度组合情景下病虫害风险对我国粮食安全的潜在影响。研究表明:1)随着病虫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加剧,按照“十三五”防控水平,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减产损失有扩大风险,粮食产量损失率将由2016—2020年的2.13%提高到2.58%。高风险低防控情景下,“口粮绝对安全”甚至无法得到有效保障;2)经过科学防控,挽回的粮食直接经济损失大于防控成本。高风险情景下,不同防控措施下挽回的粮食经济损失为4 512~5 056 亿元,大于当前防控成本(179亿元);3)转基因抗虫玉米产业化是玉米降低病虫害危害、节约农药成本的重要措施之一。预计种植转基因抗虫玉米可使得病虫害造成损失率从2.2%下降到1.0%,同时可节约60%农药成本。综上,为有效应对病虫害高发频发对粮食安全的不利影响,最大限度降低粮食病虫害减产损失,本研究建议尽快开展病虫害粮食危害损失评估与预测分析、提升重大病虫害疫情监测预警能力、加快推进生物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应用、强化智能植保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以及积极参与全球生物安全治理。  相似文献   

10.
<正>小麦是我国种植面积和总产最大的粮食作物之一,是我国北方居民的主要口粮。小麦产量的高低不仅跟农民朋友的收入有关,更关乎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在我国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区,很多地方的小麦单产在600kg以上,有的地方,小麦单产可以高达700kg,宛城区小麦常年单产在420kg  相似文献   

11.
《油气储运》2010,(7):48-49
当前,粮食安全问题日益为全球所关注,对于“用世界上十分之一的土地养活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而言,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出更多粮食,显得尤为急迫。而受耕地、水资源、气候等因素变化的影响,玉米、小麦、水稻等传统粮食作物继续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如何挖掘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2.
<正>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饲料作物,同时也是重要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小麦和水稻,居世界谷物第三位,单产居谷类作物之首,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玉米种子质量问题是农业生产中的一大突出问题,因此玉米亲本种子质量的高低,不仅决定着玉米杂交种子质量、玉米产量的高低,而且影响着我国玉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3.
小麦在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山东省是我国单产水平较高的小麦主产区之一,2003-2012年实现了连续十年增产。未来小麦生产在品种和技术方面尚有较大增产潜力可挖,但不同区域间小麦产量水平和增产潜力存在显著差异。根据山东省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需求、目前的小麦平均单产水平和增产潜力,山东小麦种植面积应保持在5500万亩左右。继续提高小麦总产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单产,技术路线主要有改造中低产田,选育选用适宜品种,创新和推广小麦高产高效抗逆栽培关键技术,农机农艺结合,创新和推广小麦机械化标准化栽培技术,创新集成优化的小麦增产技术模式,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普及,实现更大面积的均衡增产。  相似文献   

14.
正水稻、玉米、小麦是中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促进三大粮食作物增产增收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日前,多位国内农业知名专家针对津大盛源自主研发的各种作物新型螯合肥进行了试验,针对我国施肥过程中较为关注的肥料利用率、土壤环境影响以及作物增量和作物品质问题,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并在水稻、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上获得可喜成果。  相似文献   

15.
山东小麦生产发展潜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麦在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山东省是我国单产水平较高的小麦主产区之一,2003-2012年实现了连续10年增产。未来小麦生产在品种和技术方面尚有较大增产潜力可挖,但不同区域间小麦产量水平和增产潜力存在显著差异。根据山东省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需求、目前的小麦平均单产水平和增产潜力,山东小麦种植面积应保持在366.7万公顷左右。继续提高小麦总产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单产,技术路线主要有改造中低产田、选育选用适宜品种、创新和推广小麦高产高效抗逆栽培关键技术、农机农艺结合、创新和推广小麦机械化标准化栽培技术、创新集成优化小麦增产技术模式,并使其能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普及,实现更大面积的均衡增产。  相似文献   

16.
东北稻作系统对气候变暖的实际响应与适应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目的】明确气候变暖对作物生产的实际影响,降低对未来粮食安全预测的不确定性。【方法】依据东北水稻生产和气候变化的长期观测数据,并结合田间开放式增温试验(free air temperature increase,FATI),系统研究稻作系统对气候变暖的实际响应与适应。【结果】历史数据分析发现,近几十年来东北水稻单产与其生长季的气温呈明显递增趋势,相关显著,但与降水量变化相关不显著。理论推算表明,水稻生长季最低气温升高1℃,水稻单产可提高6.0%以上。田间试验发现,在目前的气温背景下,水稻冠层气温升高1℃,单产可提高10%左右。近四十年来东北水稻新品种的生育期每10年约延长3 d,与近二十年来田间观测到的水稻实际生育期延长幅度基本一致,达5 d左右;与1970年相比,2010年黑龙江省的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了24倍,种植重心向北位移了近110 km,与东北水稻生长季≥10℃有效积温带北移的幅度一致。【结论】气候变暖对东北水稻的直接增产效应显著,稻作系统可以通过品种改良、栽培改进和区域调整等策略来逐步适应气候变化的趋势。在应对气候变化的稻作制度调整上,应充分挖掘增温的增产效应及作物系统的适应潜力,调整时机和幅度应适当迟后于预测的气候变化进程。在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要注意因水稻生育期延长和种植区域北扩而可能遭遇的低温冷害等极端性天气。  相似文献   

17.
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我国学者重点研究的问题。通过对比分析了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等四大粮食作物成本收益,得出了种植玉米成本最高、利润最低,而种植水稻成本高但利润也最高等结论。据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着眼于农业支持政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利用2007~2017年23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GMM模型,研究了小麦、水稻、玉米产区农业政策支持对粮食生产力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当前农业政策支持对我国粮食生产力有显著的激励效应.其中,财政支农政策通过同时影响小麦、水稻、玉米播种面积和单产来影响生产力,固定资产投资通过提高小麦、水稻单产来提高生产力,产业结构通过减少小麦、水稻、玉米播种面积来降低生产力,粮食价格对三种粮食生产力影响较小,农业保险政策、抗灾能力、化肥用量、机械化程度对我国粮食生产力都有正向效应.最后提出调整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方向,增强两区农业基础投入,优化区域布局和要素投入,实行差异化粮食价格、农业现代化技术补贴标准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英两国科学家经过3年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将有可能降低我国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影响粮食安全。这是记者从今天在北京召开的中英合作项目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影响研究成果报告会上获悉的。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环境下,给全球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重要的影响,进而直接导致我国北方的农业种植制度、栽培措施与种植面积发生改变。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浪潮的推进,我国粮食生产趋势得到增长。黑龙江省作为我国水稻的主要种植大省,对我国粮食安全的作用不可忽视。本文在水稻生产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气候变化导致的正面与负面影响因素,提出了水稻生产与种植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