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玉米不同覆膜方式对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田间试验,分析了不同覆膜方式下降水后玉米生育期土壤含水率、玉米产量和降水生产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显著增加玉米生长前期土壤含水率,沟播垄覆膜处理在玉米生育期内土壤含水率均保持在13%以上,蓄水保水作用显著;大垄双行覆膜处理,产量和降水生产率最高.  相似文献   

2.
通过不同玉米叶混掺比例及混掺层埋深的垂直入渗试验,并以纯土为对照,研究玉米叶混掺对累积入渗量、入渗率及剖面含水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间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差异明显;相同土壤水吸力下,添加玉米叶的土壤含水率均高于纯土处理,且添加3%玉米叶的土壤保水性明显优于添加1%玉米叶;土壤密度一定时,累积入渗量均表现为纯土1%玉米叶处理3%玉米叶处理;添加3%玉米叶对剖面含水率的影响高于1%玉米叶。  相似文献   

3.
曲波  张谨华  王鑫  赵红梅 《农业工程》2018,8(7):128-131
以藜麦为材料,采用水培方法,设置2种光照时间(8和12 h)和2种温度(10和25 ℃)对藜麦幼苗进行交叉处理。研究不同温度和光照对藜麦幼苗的发芽率、鲜质量、干质量、含水量、株高和根长、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为藜麦的高产种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25 ℃下光照8 h时,幼苗整株鲜质量、干质量和株高最大,但与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10 ℃下光照12 h时,幼苗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最高。可见,低温延长光照时间有利于藜麦后期生长,并且藜麦适于高寒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4.
通过田间试验,探讨玉米各生育期覆膜滴灌与非覆膜滴灌条件下土壤含水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滴灌方式下土壤含水率会发生明显变化;在玉米全生育期内,覆膜滴灌方式下0~60 cm土壤含水率变化趋势要好于非覆膜滴灌方式,适合在辽宁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5.
秸秆还田下土壤水分时间稳定性与玉米穗质量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黑土区秸秆还田条件下农田土壤水分时间稳定性与玉米穗质量的相互关系,基于TDR法测得的土壤含水率(2017年6—9月)及称量法测得的玉米穗质量,在确定秸秆还田条件下农田土壤水分时间稳定性特征的基础上,量化分析其时间稳定性与玉米穗质量在单一尺度和多尺度上的相关特征。结果表明: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水分时间稳定性逐渐增强,且较深土层(40~60 cm、60~80 cm)土壤含水率较高的测点时间稳定性较强;随土层深度变化,土壤水分代表性测点有所不同,利用代表性测点土壤含水率可确定研究区域土壤最低含水率、最高含水率和平均含水率等信息,可为土壤水分估算与调控提供科学指导;时间稳定性与穗粒质量、穗轴质量相关程度随土层深度的变化趋势在单一尺度和多尺度上不同,大部分土层土壤水分时间稳定性与穗粒质量、穗轴质量的多尺度相关程度均大于单一尺度相关程度。多尺度相关分析能更深入地确定土壤水分时间稳定性与穗质量的相互关系,进而为深入揭示土壤水分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东北黑土区覆膜种植对土壤水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改善黑土旱作区作物的水分有效性,探索地膜覆盖不同播种模式在该地区的适用性,于2011年在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节水灌溉实验基地进行试验,设置覆膜条件下垄台种植与垄沟种植2种栽培模式。以传统垄作为对照,研究地膜覆盖条件下2种种植模式对夏玉米田土壤水分、产量及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条件下垄台种植和垄沟种植处理均能显著改善该地区玉米出苗期-拔节期土壤水分,形成较好土壤墒情,为玉米增产提供有力保障。其中垄台种植优于垄沟种植,增产效果明显,分别较对照增产15.05%和11.75%,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6.33%和14.66%。因此,地膜覆盖条件下垄台种植模式在改善土壤水分效用的同时能显著增产增收,是东北黑土旱作区玉米的高效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7.
温度胁迫下烤烟幼苗的生理生态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度是决定烤烟幼苗生长发育的重要因子之一,影响着烟叶最终的产量和品质。南方多数烟区育苗阶段早春低温和后期高温严重影响着健壮烟苗的培育。为此,选用云烟87,Msk326,中烟103和贵烟4号等4个烤烟品种烟苗在低温(8℃)、高温(39℃)和对照(25℃)分别处理3d,测定其部分生理生态指标,研究烤烟幼苗受到温度胁迫后的生理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4个品种在受到高温和低温胁迫后,电解质渗透率、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上升,且低温胁迫对烟草造成的危害高于高温胁迫造成的危害;而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POD和CAT酶活性则因不同品种的耐寒与耐热性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说明不同品种对温度胁迫存在着不同的生理生态响应机制。  相似文献   

8.
水肥一体化下不同滴灌带配置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水肥一体化下不同滴灌带配置方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合实际探究了当铺设50 m长滴灌带、设置6种不同首部压力时,毛管首、中、尾部的土壤含水率、干物质质量积累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带类型差异使得土壤的平均含水率在生育期内变化规律有所差异,滴头采用内镶贴片式(N0. 30)时土壤含水率变化规律呈较明显的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且随着滴头流量的增大,在全生育期土壤含水率变化越平缓;滴头采用侧翼迷宫式(L0. 15)时土壤含水率变化趋势平缓,且随着滴头流量的增大,在全生育期土壤含水率变化越显著。L0. 15下全生育期土壤含水率均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可以为作物提供充足水分;流入滴灌带的肥液流速越低、长度越长,附着在管壁的肥料质量越多,尾部作物的肥料利用率越低,致使养分吸收少,作物产量降低。对不同处理下毛管的首、中、尾部产量均匀性进行分析表明,随着滴灌带长度的增加,N0. 30的作物产量均匀性逐渐降低,L0. 15的作物产量均匀性逐渐上升,故不同滴头流量对沿滴灌带长度方向的产量均匀性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新型土壤改良剂对夏玉米生理生长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大田玉米试验,验证新型土壤改良剂对夏玉米生育期土壤水分、紧实度及玉米生理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改良剂PJG和PFL夏玉米全生育期平均株高、叶面积分别高于对照20.7%、19.75%和51.88%、72.37%;2种改良剂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存在差异,影响效果依次为茎干重>叶干重>根干重。夏玉米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受土壤改良剂影响较大,PJG和PFL分别高于对照29.96%、24.48%和73.36%、68.53%。在0~10 cm土层内,施用PJG和PFL后土壤紧实度分别低于对照44.44%和42.91%。施用改良剂PJG后,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维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7.9%左右,未施用改良剂土壤,夏玉米生育期表层土壤含水量起伏变化较大。土壤改良剂PJG在夏玉米的施用效果略好于PFL。  相似文献   

10.
温度与土壤水分对玉米种子活力和贮藏物质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适宜的玉米田间管理,以玉米种子先玉335、良玉99为试验材料,置于人工气候箱中,研究了不同温度(15、20、25℃)和土壤质量含水率(20%、25%、30%、35%)对玉米种子活力及贮藏物质转运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土壤湿度相同时,随温度的下降,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幼苗叶长、幼苗质量、贮藏物质运转率均呈降低趋势;当温度相同时,随土壤湿度升高各指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5℃条件下,土壤质量含水率25%时各指标均达最大值,最适于种子萌发生长。当温度降到15℃,土壤质量含水率35%时种子不能正常发芽,幼苗生长受到抑制。持续低温、高土壤水分条件不利于玉米种子的正常萌发和生长。  相似文献   

11.
针对陕西黄土高原旱地雨养苹果园季节性干旱缺水严重的实际问题,以9年生信浓红苹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集雨保墒措施对苹果园土壤水分、温度和叶片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60 cm土层,起垄覆膜+行间秸秆覆盖、起垄覆膜和秸秆覆盖措施可分别提高土壤水分含量11.78%~20.94%、7.90%~13.52%和5.86%~8.24%;60~200 cm土层,起垄覆膜+行间秸秆覆盖、起垄覆膜和秸秆覆盖措施可分别提高土壤水分含量9.22%~10.87%、5.63%~7.76%,和4.12%~4.89%;在苹果生育期,起垄覆膜提高土壤温度2.1℃,起垄覆膜+行间覆盖秸秆措施提高0.9℃,秸秆覆盖则使土壤温度下降1.8℃.起垄覆膜+行间覆盖秸秆措施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最高,起垄覆膜次之,秸秆覆盖再次之,对照最低,不同处理的叶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差异不显著.建议陕西黄土高原苹果生产中采用起垄覆膜+垄沟覆草的集雨保墒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不同保墒措施对枣园土壤温、湿度及枣树生长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覆盖方式对山地枣林土壤温、湿度及枣树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几种保墒措施的土壤水分,随时间变化和剖面分布,相对于对照均有明显提高,其中地下25 cm处铺玉米秸秆+地表铺玉米秸秆和地膜覆盖处理效果最好,但是二者土壤含水量相差0.72%。地膜覆盖有明显的增温效应,覆盖玉米秸秆对温度的影响则表现出"双重"效应:高温时具有降温效应,低温时具有保温特点。不同的保墒处理对枣树生长有不同影响,但各处理的新梢生长量、干周净增量、百叶鲜物质量、平均单果重比对照均有提高。  相似文献   

13.
秸秆覆盖对土壤水分及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秸秆覆盖是减少棵间无效水分蒸发,提高根层土壤含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在北京大兴县的3年使用表明,覆盖秸秆3.0t/hm2,可有效保持表层土壤结构,使表层土壤含水量提高2%~11%,且越是干旱年份保水保墒效果越显著,夏玉米出苗率提高4%~13%;可使作物总干物质产量提高26%,籽粒产量提高20%。研究结果显示秸秆覆盖技术具有明显节水增产效果,在半干旱的夏玉米种植区,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不同覆盖和水分处理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和耗水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防雨棚下的测坑,研究了夏玉米在3种土壤水分下限控制条件下(占田间持水量的75%、65%和55%)不覆盖、地膜覆盖以及秸秆覆盖对作物生长发育、产量、耗水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和秸秆覆盖的株高、叶面积指数、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大于不覆盖;高水分秸秆覆盖的株高和叶面积指数高于地膜覆盖和无覆盖,中、低水分时地膜覆盖的株高和叶面积指数高于秸秆覆盖和无覆盖;中水分秸秆覆盖的增产效果最好,增产率为44.80%,高水分地膜覆盖的增产效果最差,增产率仅为9.32%;高、中水分条件下地膜覆盖的WUE提高率最大,分别为19.09%和50.64%,而低水分条件下秸秆覆盖的WUE提高率最大.由此可见,地膜和秸秆覆盖效应各有优势,土壤水分下限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65%时覆盖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传统耕作、玉米原垄留茬耕作、玉米原垄留茬全覆盖、玉米留茬条带覆盖、浅松覆盖和深松覆盖6种耕作方式下土壤含水率、棵间蒸发量和地温的变化。结果表明,条带覆盖对大豆不同生育期土壤剖面含水率影响最大;其他耕作方式对棵间蒸发的抑制作用均小于传统耕作;日平均地温在苗期变化明显;保护性耕作对日平均地温影响较大,传统耕作最高,留茬全覆盖最低。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东北黑土区秸秆覆盖还田及其腐解率对土壤温湿度和玉米产量的影响,2019年和2020年在大庆市肇州县进行了秸秆覆盖全量还田(试验组)和留茬10cm左右还田处理(对照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秸秆腐解率4月仅为4.3%和4.5%,5月为17.8%和16.8%,6月为22.3%和27.8%,秸秆腐解主要集中在7、8月。土壤温湿度受地表残余秸秆影响较为明显,5月试验组土壤含水率比对照组分别低1.2、1.1个百分点,但随着秸秆腐解率增大,试验组土壤含水率在6—9月平均高出对照组约3个百分点。试验组0cm处土壤温度在5—8月日间大气升温阶段受到抑制,相同时段温度与对照组最大差值为4.8、3.8℃,10、20cm处土壤温度在5、6月受地表秸秆覆盖影响较为明显,7—9月影响不显著,30cm处土壤温度除6月影响明显外,其他月份相比对照组变化较小。在每天大气降温时段,试验组不同深度处的土壤温度降温较对照组平缓,保温保墒作用较明显。地表秸秆覆盖影响作物出苗,试验组比对照组出苗分别晚4、3d,在拔节期对照组比试验组的作物株高分别高7.3、7.4cm,茎粗大0.2、0.1cm,但在抽穗期和灌浆期试验组的株高和茎粗均大于对照组;2019年试验组的玉米产量为10716.0kg/hm2,比对照组增产193.5kg/hm2。综合分析,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温湿度具有双向阻碍作用,秸秆腐解程度对双向阻碍作用有一定影响,秸秆覆盖全量还田的保温保墒作用促进了玉米的生长和产量提升。  相似文献   

17.
不同秸秆覆盖量对冬小麦生理及土壤温、湿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在干旱条件下,采用小区试验,研究了农田不同秸秆覆盖量对冬小麦土壤含水率、土壤温度的影响,比较了冬小麦生理及产量状况。试验设4个处理,秸秆覆盖量分别为0(CK)、0.3(F0.3)、0.6(F0.6)和0.9(F0.9)kg/m2。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全生育期内秸秆覆盖可有效地保持土壤水分;在小麦返青后F0.6保持了较高的土壤温度,有利于小麦的拔节;实际产量F0.6最高,单方水产量以F0.6最高,F0.9次之,认为在此试验条件下适宜的秸秆覆盖量为0.6 kg/m2。  相似文献   

18.
不同水分和覆盖处理对土壤水热和夏玉米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基于大田对比试验,研究了3种水分条件和覆盖处理对土壤水分、温度以及夏玉米地上部生长、产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和秸秆覆盖通过调节土壤水分和温度变化改善了夏玉米根区水热状况;3种水分条件下,地膜和秸秆覆盖增加了夏玉米地上部干质量和产量,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中、低水分下2种覆盖方式的节水增产作用大于高水分;同一水分条件下,秸秆覆盖对土壤水热状况及夏玉米生长的影响效应随秸秆覆盖量的增加而增大。试验区土壤水分下限控制在65%FC、地膜覆盖或秸秆覆盖量7 500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9.
液态地膜覆盖下种植方式对土壤水分和玉米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13—2014年间采用大田试验方法,探讨了平地无覆盖种植(CK)、平地全液态地膜覆盖种植(YM1)、垄覆液态地膜沟种植(YM2)及连垄全液态地膜覆盖种植(YM3)4种种植方式对土壤水分变化和夏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盖种植方式下,2 a土壤储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着播种后天数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再降低,再升高再降低"的波浪起伏状态;前期降水16.1 mm后,YM1、YM2、YM3处理雨后土壤储水量分别比CK对照高出1.23%、4.29%、4.79%,且差异显著(P0.05),后期雨后储水量均与CK无显著差异;对土壤0~200 cm总储水量和耗水量研究发现,YM1、YM2、YM3处理收获后2 a平均储水量分别较CK增加了2.74%、2.87%、9.79%,2 a平均耗水量均比CK对照减少了1.26%、2.03%、8.17%,其中覆盖YM3处理与CK对照差异显著(P0.05)。与CK对照相比,覆盖YM1、YM2和YM3处理2 a平均增产1.88%、11.32%、21.96%,2 a平均水分利用效率较CK对照提高3.17%、13.51%、32.67%,其中,覆盖处理YM3增产保水效果显著(P0.05),处理YM1与CK无显著差异。研究认为,液态地膜与连垄全覆盖种植方式结合(YM3)更有利于发挥液态地膜的效果,促进产量的增加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