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用桑枝条、蚕粪栽培黑木耳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建京 《蚕学通讯》2006,26(2):17-18,29
我国蚕桑生产历史悠久,蚕茧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0%,蚕业资源极其丰富。2005年全国共有桑园面积71.3万hm2,每年剪伐桑枝条干物约3 725 000 t,由于桑枝条是再生资源,每年可生产156亿袋食用菌。桑枝条、蚕粪的营养成分,非常适合黑木耳的生长。《唐本草注》记载:桑、槐、槠、榆、枊  相似文献   

2.
利用桑枝条蚕粪栽培黑木耳新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建京 《蚕桑通报》2006,37(3):62-63
我国蚕桑生产历史悠久,蚕茧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0%,蚕业资源极其丰富.2005年全国共有桑园面积71.3万hm2,每年剪伐桑枝条干物约372.5万t,桑枝条是再生资源,如都能用于食用菌栽培,年可生产156亿袋菌菇.  相似文献   

3.
桐乡市桑枝条综合利用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纯清 《蚕桑通报》2011,42(4):31-32
桐乡市蚕桑生产历史悠久,蚕业资源极其丰富,目前是全省第一蚕茧生产大市(县)。现有年报桑园面积约8500hm2,每年剪伐桑枝条约72000t。长期以来,桑枝条仅作为薪柴使用,近年已有部分作为胶合板(中密度板)的生产原料,2008年开始引进食用菌生产技术,从事桑枝条培植黑木耳。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4.
黄先智 《蚕学通讯》2019,39(2):23-24
桑枝条是蚕桑生产最大的副产物,近年来已有部分专家和试验站开展了桑枝食用菌、桑枝板材的研究和试验示范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十三五”期间,作者承担桑枝叶加工岗位相关工作,在桑枝叶活性成分及功能研究、健康食品开发和饲料化利用方面进展较顺利,但在桑枝条产业化利用方面进展缓慢。借此机会,提出问题,开展讨论,希望各位专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加快桑枝条的产业化利用。  相似文献   

5.
蚕桑生产的稳定与否,关键在于效益,主要看单位面积桑园的经济收入。近年来蚕茧价格剧烈波动,蚕茧质量不稳,蚕农生产信心严重受挫,为提高蚕桑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我站在桑园综合开发上下功夫,发动蚕农积极开展桑园套种、套养和利用桑枝条栽培黑木耳等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6.
海安县大公镇蚕桑生产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进 《中国蚕业》2009,30(4):86-87
通过对大公镇蚕桑生产现状调查分析后认为,连片桑园出现毁桑改种,桑疫病在部分村组蔓延扩大,桑、蚕药销售市场混乱,蚕茧收购秩序不稳等因素,对大公镇目前蚕桑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建议从加强宣传教育,稳定蚕农情绪;加强桑疫病防治,控制病害蔓延;加强执法检查,整顿桑、蚕药销售市场;执行蚕茧收购政策,稳定收购秩序等方面着手,因地制宜地解决好存在的问题,促进蚕桑生产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桑疫病已成为我市主要病害,发生面广,危害较重,对我市蚕桑生产造成较严重影响。桑疫病主要有桑缩叶型细菌病和黑枯型细菌病。经专家鉴定,近年在我市发生的主要为缩叶型细菌病。该病为害枝条和叶片,被感染的叶片初期出现油渍状病斑和褐色病斑,后期穿孔;叶脉受害后,叶片向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现有桑园160万亩每年剪伐桑枝条达1000万t左右,利用其为原料生产桑枝食用菌,既可保护生态环境,又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于稳固蚕桑产业基础,延长产业链条,提高蚕桑产业综合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唐初阳  傅强 《江苏蚕业》2007,29(3):59-60
<正>根据桑树枝条或新梢节部的根原体压入土中可形成新根的原理,把母株上的枝条压入土中,露出新梢,即可使枝条节部生根,新梢成长。经过一定的生长阶段,然后割断压条枝与母株的联系,便成为独立的苗木。生产上利用压条补植缺株效果很好,已被广泛应用。为探索以繁育桑苗为目的成林桑压条繁苗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价值,睢宁县蚕桑站于2005 -2006年,派驻4名蚕桑技术人员,在姚集镇程刘村负责示范、指导,组织部分蚕农帮助实施,进行多种形式的压条繁苗试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柯红成 《江苏蚕业》2007,29(2):31-32
<正>蚕作安全是蚕桑生产稳定发展的基础,但受各种因素影响,在一些蚕区经常发生一些比较严重的区域性农药中毒事件,严重挫伤了蚕农的培桑养蚕积极性,影响蚕桑产业的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罗尤海 《北方蚕业》2000,21(2):46-47
桐梓县是我市蚕桑重点发展县,蚕桑生产从八十年代初发展至今,已初具规模,全县桑园面积达1600多公顷.在近几年全国蚕桑生产普遍滑坡,挖桑毁桑严重的情况下,桐梓县蚕桑公司根据本县具体情况,抓住"东桑西移"的有利时机,于1997年初及时提出了"人下我上,人毁我兴",在"低潮中发展,高潮中受益"的蚕桑生产发展战略,广泛宣传,加强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工作,三年来蚕桑生产不仅没有下滑,反而稳中有升.桑园面积,发种数量逐年增加,蚕茧产量质量也得到提高.据资料,1997年用种量6000张,产茧171000kg,张产27.5kg;1998年用种量7000张,产茧200150kg,张产25.6kg;1999年用种量8000张,产茧250500kg,张产31.4kg,蚕桑生产已初步成为"富民强县"具有特色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2.
磐安县冷水镇小章村距冷水镇政府不足1km,有磐(安)缙(云)公路经过,而且连接高速公路,交通十分方便。该村现有农户151户395人,蚕桑和食用菌生产是该村的两大支柱产业。1桑菇模式小章村自80年代起充分利用本村土地资源种植桑树10.7hm2,发展蚕桑生产,并推广了先进的方格蔟养蚕技术,生产出优质的蚕茧,成为磐安县蚕桑生产第一大村。同时磐安冷水香菇生产的兴起也助推了该村菇类生产的发展,特别是秋冬季作为蚕桑生产空闲时间,主劳力转移至种菇上,空蚕房正好变成菇房,且大量剪伐下来的桑枝条也正好作为灭菌加温材料利用。目前全村有110多户既养蚕又种菇。  相似文献   

13.
面对影响蚕桑生产发展的诸多因素,如皋市通过调优养蚕布局,规避自然风险,提高蚕茧产量;调优桑、蚕品种布局,提高蚕茧质量;调优蚕桑区域布局,提高规模效益,全面提升蚕桑生产抵抗各种风险的能力,促进了如皋市蚕桑生产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4.
影响如皋市蚕桑生产的气象因素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如皋市近10年来蚕桑生产与气象条件进行了诊断与分析,阐明了晚霜冻害、台风暴雨、高温及低温阴雨等主要气象灾害对蚕桑生产的影响。提出基于目前的蚕桑布局,减轻异常气象因素对蚕桑生产影响,建立农业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有计划地控制新桑、蚕品种的推广比例;优化产业布局,保护蚕桑生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宋俊荣 《江苏蚕业》2005,27(2):47-48
<正>蚕桑生产是扬州农村经济的一项传统产业。近几年业,在市场经济中,一家一户的蚕农经不起市场风浪的颠簸,出现了大面积的砍桑改种,目前全市桑园面积只剩下不足8万亩。扬州的蚕桑生产要想走出低谷,进入稳步发展的健康之路,就应当因地制宜地发展蚕桑生产的区域经济,在一个地区将蚕桑生产逐步形成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同时要把蚕户逐步发展成具有适度规模的家庭蚕桑生产  相似文献   

16.
<正>蚕桑生产是珥陵镇传统的骨干副业,曾为致富农民、振兴珥陵镇经济作出过很大的贡献。1994年珥陵镇的蚕桑生产达到顶峰时期,桑田面积达一万亩,年发种数四万余张,亩桑经济收入就达到2000余元,在全镇农副总收入中占主导地位,是农民经济  相似文献   

17.
蚕桑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组织立体型生产,即立体蚕桑,包括原有的桑、蚕、茧、丝绸生产,蚕桑资源的综合利用及多层次利用三个方面.目前蚕桑生产很不乐观,只有组织立体生产,多层次循环利用,才能提高蚕桑生产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蚕桑综合利用是提高蚕桑产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江苏省是蚕桑生产大省,桑、蚕及其附属物和衍生物资源丰富,综合利用的潜能很大.文章结合江苏省蚕桑综合利用实际,分析蚕桑综合利用几种发展模式及经济效益.分析了当前江苏省蚕桑综合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蚕桑综合利用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9.
<正>桑树夏伐是蚕桑生产的常规措施,手工操作的桑剪是桑树夏伐的常规用具。但随着农业生产结构性调整,相当部分承包户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蚕桑承包户,使用桑剪夏伐,费力、费时、费工,劳动强度大,已不适应蚕桑大户生产需要,寻找新的机具替代桑剪,已成为大户的急需。经设想和筛选用于工业磨光和切割的磨光机,相对较为适应桑田使用。现把试用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余荣峰 《北方蚕业》2001,22(3):38-39
"九五”期间,我县蚕桑生产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前期由于受国际茧丝绸市场持续低迷的影响,茧价始终在低价位运行,蚕农生产积极性受挫,出现了大面积毁桑弃养现象,蚕茧产量大幅下降.中后期一是由于县政府对蚕桑生产作了较大调整,加大了蚕桑生产扶持力度;二是充分发挥了一体化的茧丝绸总公司的积极作用,从而使蚕桑生产得到了恢复性增长.概括起来有以下成绩和问题. 1 主要成绩 1.1 蚕桑生产得到恢复性增长.到"九五”期末,全县拥有桑园总面积2466.7hm2,养蚕户2.25万户,年发种量6.4万张,产茧2480t,桑园面积增长466.7hm2,发种量增加了0. 9万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