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灌溉水与稻白叶枯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各地多年来调查研究都指出:秧田受淹,本田病重;本田受涝、深灌,加重发病;且病害有随灌溉水流蔓延邻田的现象,甚至有些地方的群众称白叶枯病为“水瘴”。因而近年来,在防治上试行提出浅水勤灌,拔节期烤田,以及采取封锁病田“毒水”等措施。但迄今对水层影响发病及其原因,尚无实验证明,因而在控制灌水防病的实际应用上,如何掌握重点,提出具体要求,还缺少理论依据。江苏苏州专区农科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在  相似文献   

2.
<正> 随着引黄灌溉条件的改善,我县水稻种植面积己发展到30余万亩。近年来,水稻白叶枯病由间歇性变为常发性,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1990年全县发病4.7万亩,病重地块病株率达89.1%,稻叶干枯,损失严重。白叶枯病己成为我县水稻生产上的重要问题之一。根据几年来水稻白叶枯病发生发展的情况分析,其猖獗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乱引乱调种子。由于种子经营渠道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水稻白叶枯病已成为怒江州水稻的重要病害。2000年以来该病在该州表现出发病率高、发病面积大的特点。在防治措施上笔者采取以预防为主,通过水稻品种选择、栽培管理等农业防治措施,结合化学防治,从而减轻水稻白叶枯病发病程度和危害。1发病原因1.1发生的地理与气候特点水稻是怒江州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6 666. 67 hm2左右。怒江州地处低热、高温多雨地区,土壤肥沃,海拔落差大,年平均气温16.8~20.1  相似文献   

4.
纹枯病是世界上水稻产区普遍发生的重要病害之一,与稻瘟病、白叶枯病构成水稻的三大主要病害.据统计,目前全国发病面积达1333万hm2以上(占总面积的40%),近年来淮北地区的纹枯病发生面积也有上升趋势.目前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主要药剂有井冈霉素、纹枯净、爱苗等药剂.笔者于2011年在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棉花庄镇对这3种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进行了一系列对比试验,结果显示爱苗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病情指数控制及药效期上较佳.  相似文献   

5.
正1.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白叶枯病是水稻中、后期的重要病害之一,发病轻重及对水稻影响的大小与发病早迟有关,抽穗前发病对产量影响较大。1.1发病症状:白叶枯病主要在叶子上表现症状,有叶缘型和凋萎型。叶缘型常见于分蘖末期至孕穗期发生,病菌多从水孔侵入,病斑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生黄褐或暗绿色短条斑,沿叶脉上、下扩展,病、健交界处有时呈波纹状,以后叶片变为灰白色或黄色而枯死。籼稻病斑为黄褐色,为灰  相似文献   

6.
<正> 白叶枯病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发生频次高,发病程度重.70年代六安地区白叶枯病发生严重.80年代初,由于采取以推广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病害基本得到控制.近两年特别是1987年,忽视了抗病品种的作用,扩大了感病的杂交稻,致使该病有很大程度的回升.在研究水稻白叶枯病发生规律的过程中,初侵染源的问题一直受到重视.50年代,南京农业大学和江西省农科院研究证明,我国水稻白叶枯病初次侵染源以稻种为主.60年  相似文献   

7.
<正>水稻秧田期病虫害防治技术,包括白叶枯病、苗稻瘟、黄化死苗和秧田害虫的发生与防治,现将水稻秧田期病虫害防治介绍如下。1.白叶枯病搞好秧田期白叶枯病的化学预防工作,能有效延迟大田白叶枯病的发生时间并减轻其危害程度,防治重点是该病的老病区及易感病品种。防治时间在移栽前5~7d,秧田用50%灭菌成可湿性粉剂600~900g/hm2,对水750kg均匀喷雾进行防治。2.苗稻瘟  相似文献   

8.
王春林  王文相  陈雨  杨雪  张爱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3,(36):13887-13887,13960
2012 ~2013年对安徽省256份水稻区试品种(系)进行白叶枯病抗性鉴定,明确了近年来新品种(组合)抗性的基本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安徽省区试品种(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一般,杂交籼稻对水稻白叶枯病抗性较差,中粳稻、单季晚粳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相对较好.抗性较好的品种有两优807、两优160、两优560、两优831、扬育粳2号、丰糯1246、皖垦糯1号、明粳1号等品种.  相似文献   

9.
2013-2014年对不同致病菌水稻白叶枯病在浙西北单季稻田发病动态的系统调查研究表明,水稻白叶枯病(P6、浙173)在单季稻田年内与年际间发病消长动态基本一致。水稻健株在伤口期接触白叶枯病菌至叶部显症时间为5~7 d;在白叶枯病菌侵染显症后至14 d为病情激增期,至21 d时病情稳定期;但年际间发病程度差异较大。针对2014年已在浙江省部分地区发生较重,而在浙西北单季稻区潜在威胁仍较严重,提出了对该病需提前或及时准确预警并采取有效药剂适时防控。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水稻超稀植栽培不同灌溉制度与灌水、田间需水量关系,不同灌溉制度对产量的关系,不同水层对温度的影响和超稀植水稻的需水规律等方面试验研究了分析,明确了寒地水稻超稀植栽培的最优灌溉制度和超稀植水稻的需水规律,为应用水稻超稀植培的节水灌水技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水稻白叶枯病是澜沧县上允镇常年发生的水稻病害之一,严重的影响了上允镇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因此,了解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症状并对发病条件进行分析,提出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技术为农业生产服务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水稻白叶枯病是目前水稻种植中的主要病害之一.2008年,该病在宿城区表现特点为发病率非常高,发病面积特别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应当以预防为主,可通过选用抗病性强的作物品种、加强田间栽培管理等农业综合防治措施,并结合化学防冶来减轻病害发生程度以及降低病害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13.
水稻灌溉技术是水稻高产、稳产的前提和基础,是稻作栽培中最简单却最有学问的技术,经过各地专家数十年的潜心研究,已取得水稻高产灌溉的大量数据。现将其实用技术综合如下: 1.浅水插秧采取浅水插秧,有利于插浅、插直、插匀、插固,达到不深不浮、保证密度苗数。插完后,立即灌水至活棵期水层。 2.深水活棵初移栽的秧苗,老根已伤,吸水力弱,容易失去水分平衡。栽后应保持不没叶耳的水层。另外,经常保持一定的水层,可为秧苗创造一个比较稳定的温、湿度环境,减少幼嫩苗的  相似文献   

14.
<正> 水稻白叶枯病是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又是国内植物检疫对象。往年本病在我省发生面积不大。1990年由于水稻引种带菌及气候条件适宜发病等原因,在郑州稻区大面积发生蔓延,造成减产10%左右。14%克菌铜水剂是郑州农化厂生产的一种新型广谱性杀菌剂,对水稻白叶枯病具有特殊的保护和治疗作用。1990年我们对水稻白叶枯病进行药  相似文献   

15.
深水灌溉是寒地栽培水稻防止孕穗期低温冷害的基本措施。过去研究认为,防止孕穗期低温冷害的灌水深度,要保持15厘米的水层。但也有人研究认为,14厘米以下的水层不能防止低温引起的不孕,而21厘米深的水层是完全有效的。这种不同结论与试验方法有关。  相似文献   

16.
水稻控制灌溉又称水稻调亏灌溉,是指在秧苗本田移栽后的各个生育期,田面基本不再长时间建立灌溉水层,也不再以灌溉水层作为灌溉与否的控制指标,而是以不同生育期、不同的根层土壤水分作为下限控制指标,确定灌水时间、灌水次数和灌水定额的一种灌溉新技术.这种灌溉技术通过合理的土壤水分调节和控制,不仅可以减少灌水次数和灌溉水量,大幅度地节约了水量,而且能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发达,控制水稻地上部株型的无效生长,提高水肥利用的有效性.适时适量的灌溉供水,能较充分地发挥水稻生长的补偿效应,从而形成较合理的群体结构和较理想的株型,达到节水高产的目的.具有节水、高产、优质、低耗、抗倒伏、抗病虫害等优点.2012年胜利农场进行了水稻控制灌溉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盐边县中北部地区是盐边县的粮食主产区,而水稻白叶枯病是盐边县中北部地区水稻生产上的重要病虫害之一.为了有效地防治白叶枯病,我们从1999~2003年在中北部的粮食主产乡之一的永兴等乡镇进行了发病因子和防治技术措施等的调查、试验和总结,探索在我县的这种气候条件下水稻白叶枯病的最佳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8.
根据墨江县2006-2012年水稻田间病虫害调查资料,简述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病现状及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白叶枯病发生的相关因素,提出建立健全白叶枯病预测、预防制度和综合防治措施,以期有效控制白叶枯病的发生为害,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19.
水稻控制灌溉是指在秧苗本田移栽后,田面保持5~25mm薄水层返青;返青后的各个生育阶段,灌水后田面不再建立水层,以根层土壤水分作为控制指标,确定灌水时间和灌溉水量。视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土壤水分下限控制值为土壤饱和含水率的60%~70%,灌水控制上限为土壤饱和含水率。  相似文献   

20.
衢州水稻白叶枯病发生及综合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勇  贝雪芳  卢王印 《浙江农业科学》2018,59(12):2196-2198
近年来由于灾害性天气多发、菌源的累积、稻种调运频繁、水稻品种抗性下降以及田间肥水管理不当等原因,导致水稻白叶枯病呈上升势头,局部地区发生严重,对水稻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针对水稻白叶枯病发生规律和发病因素,通过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控对策及技术措施进行探究,以期为水稻白叶枯病的综合防治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