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建省在转移农村劳动力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仍然达17.5万人,加上原有的富余劳力,农民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因此必须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离土容易落脚难”的问题,主要原因有: 1.市场发育不够完善外出转移组织化程度不高。劳动力市场供需脱节、信息不灵的问题较为突出,一些地方“有人没活干”和“有活没人干”的现象并存。 2.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不健全 农  相似文献   

2.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对于涪陵推进新创业,加快工业化、建设大城市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文章就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措施和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作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3.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一直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有的人把农村劳动力剩余的表现归为社会改革的产物,并主张走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路子解决这个问题。也有人认为,目前现阶段农村出现劳动力过剩、转移和就业问题.与计划经济条件形成的生产要素流动受阻,农村经济结构单一、重“农”轻“副”缺少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4.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当前农村面临的重大问题,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各级政府部门必须重视和认真思考的课题.本文从信息资源利用的角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信息资源对劳动力就业的意义和作用进行分析.对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途径与方法作了一定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及转移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东平  彭建强  闫震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874-13877
利用官方的统计数据,分别阐述了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和转移的总体现状,并根据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及转移过程中的”结构性”问题,分析指出,农村女性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农村中老年妇女大量滞留农业、社会保障制度缺失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因素是制约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和转移的主要原因。因此,针对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及转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①提高农村女性劳动力文化素质和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②完善劳动力市场,健全社会保障制度;③发展劳动密集型乡镇企业,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促进我国劳动力有序转移和推进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发展大局。一方面,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将达到3.99亿人;另一方面,“缺技术”制约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技术就当然成为农业职业技能开发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7.
论职业教育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晓霞 《农业考古》2006,(3):247-251
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和职业技术缺乏是制约其转移的关键因素和深层次障碍.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必须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职业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宏观层面来看,职业教育能提高劳动力的总体素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社会就业;从微观层面来看,职业教育能培养就业技能,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个体素质,有利于劳动力的“乡-城“流动.为了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政府应增加教育投入,扩展职业教育规模,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职业教育应面向社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转变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模式、办学机制.  相似文献   

8.
浅析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分利用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扩大劳务输出,既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当前农民自身素质、就业环境等诸多问题的影响。农民转移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解决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难题,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农民的从业技能,拓宽就业空间,优化就业环境,完善就业服务,引导和保障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农业、走出农村,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步伐。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结构性富余已是普遍现象,如何搞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发挥农村劳动力的优势发展经济已是各级政府“三农”工作的重点。通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分析,结合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农村劳动力现状和本县经济发展状况,积极探索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方法和途径,提出适合阜蒙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健全面向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党中央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到了民生之本的高度。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日益增多。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大促进了机械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进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也使大量农村劳动力逐渐从农业生产领域中游离出来。如何有序、有效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是当前“三农”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劳动力资源和人力资本配置的主要内容,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三农三牧”问题基本思路和重要措施之一。文章就内蒙古锡林郭勒(以下简称锡盟)地区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情况及就业培训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总结该盟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现状并与全区水平进行了对比,接下来从五个方面对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五点解决措施,对今后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省农民奔小康的主要问题,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因素之一.本文系统阐述了制约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提出了促进劳动力转移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新时期、新阶段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也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玉溪市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经过多年的转移和输出,截止200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的人员达25.4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2%;实现劳务收入12.5亿元,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72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1.8%.然而,在培训和转移就业过程中,存在着农民思想观念陈旧,不愿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培训和转移就业服务体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4.
1.实施“阳光工程”的重大意义农民增收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就业问题。富裕农民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目前,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多,转移就业的任务非常艰巨。全省现有160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且每年将新增50多万。二是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开展农村劳动力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有异地转移和就地转移两种模式,虽然异地转移在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根据河南经济发展实际和劳动力转移的新趋向,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以实现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十分繁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目前有1.5亿多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未来5年每年还将新增劳动力600万人。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不仅需要必要的职业培训,更需要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取得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通行证”。  相似文献   

17.
韩国新村运动不仅是成功的乡村建设,也是发展中国家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典范。为了保证农村劳动力顺畅转移,韩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分散城市工业、创造劳动密集型就业载体、进行“精神启蒙”、鼓励农户兼业等。韩国经验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仅是“三农”自身的问题,而必须置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背景下考虑。只有注重产业政策、就业政策、城市发展战略等协调搭配,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需要,才能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创造可行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养老保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灵红  任咏梅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82-582,585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已经成为中国农村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笔者阐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当今农村养老问题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提出了改善农村养老状况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很多欠发达地区的领导同志往往把农村劳动力转移,片面地等同于劳务输出,过分强调和推动劳动力外出就业而忽视劳动力本地转移,给劳动力输出地和流入地的协调发展带来了隐患。在新形势下.欠发达地区应按照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扩大劳务输出和促进本地转移就业“两条腿”走路,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出路,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在经历起始、加速、缓慢发展和迅猛扩张后,已进入了平稳发展的新阶段.阐述了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暴露的诸多问题,进而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来分析制约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认为主要是缺乏就业条件和制度条件,并提出了新阶段实现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