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一九八六年春,为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农学系作物专业开设了《农事实践基础》课,经过三年的实践,在培养学生学农爱农的思想感情,加强实践技能训练等方面,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在三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充实了教学内容,确立了课程体系,改善了教学条件,编写了教学大纲和试用教材,课程建设取得很大成绩,在专业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得到了确  相似文献   

2.
为了培养具有良好农事实践能力的毕业生,通过调查企事业单位用人标准,有目的性地培养学生的学农爱农意识,加强专业技能训练,使毕业生能够顺利走上为农的道路。但由于实践课时数不足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对学生农事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3.
学农而不爱农是农科院校涉农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专业课教学中加强学农爱农教育非常重要。作物栽培学是涉农专业的重要专业课,该文将探讨如何在作物栽培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和增强农科大学生的学农爱农意识。  相似文献   

4.
依据农业高校自身特点和学生特点,从入学教育、社会实践、职业规划、课程教学等教育环节入手,探讨了加强农业高职院校学生"学农爱农"思想教育,鼓励学生为祖国的"三农"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5.
农业院校开设专业实践课(也称农事操作)是引导学生学农、识农、爱农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劳动者素质尤其是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专业实践课的作用日益突出。部分学校对此也已有所认识,从量的方面增加了授课时间。在保证量的前提下怎样才能真正把专业实践教学进一步落到实处呢?在参考其它各农业院校做法的基  相似文献   

6.
加强农业高校职业理想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农业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结果表明职业理想教育亟待加强。通过加强与中学的联系交流,将职业理想教育前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农爱农务农意识;加强以学农爱农务农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将职业理想教育贯穿育人的各个环节;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农业人才等途径开展职业理想教育。  相似文献   

7.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按照校园文化的应有之意,加强农科学子的农本思想塑造与价值观养成,引导他们坚定学农、爱农的专业思想。通过开展社会实践、组建专业技能学习的“虚拟班”和共建校企合作平台,结合学生低年级开展课程实习、高年级开展专业实习、毕业前开展毕业实习,三段式渐进提升培养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提高了农科学子事农能力,锤炼了他们的“耕”、“勤”品质。形成了文化引领和实践锻造多层次相互融合的“农耕文化”育人模式,起到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薛俊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3,(24):10177-10178,10181
依据农业高校自身特点和学生特点,从入学教育、社会实践、职业规划、课程教学等教育环节入手,探讨了加强农业高职院校学生“学农爱农”思想教育,鼓励学生为祖国的“三农”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9.
经过长期实践与总结形成了"育人本位+社会本位+学生本位"的"三本位"人才培养理念。华南农业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三农"情怀教育融于课程教学,有效地解决不愿学农、学农也不爱农的问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按产业链和需求链设置专业,解决人才培养与现代农业发展脱节的问题;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分类培养,解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基于"三本位"理念,构建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以思想引领,将服务"三农"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以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为抓手,建成"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协同育人"机制,有效汇集了教育教学资源;创建了"温氏模式",校企协同培养卓越农林人才。  相似文献   

10.
专业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林专业学生有着严重的"弃农"思想,专业思想教育对他们尤为重要。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在分析了农林专业学生专业思想现状及原因的基础上,探索构建了以"营造家的氛围,以深厚情感凝聚人、发挥榜样作用,以成功典型鼓舞人、浓郁专业氛围,以特色内涵熏陶人、丰富课余文化,以多彩活动团结人和规划职业生涯,以美好前景激励人"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思想教育体系。探讨了从融合思政教育、彰显专业特色、构建协同机制等3方面开展工作,培养学生专业价值的认同感、增强兴农强农使命的责任感、提升学农事农精神的归宿感,以此增强专业思想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1.
学农而不爱农是农科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少学生从接到录取通知书那天起压力就来自四面八方,有的学生都羞于向亲朋好友说出自己是学农的,更不愿说自己是在农科院校学兽医的。抱着这种思想情绪必然对自己所学专业不热爱,思想情绪低落,  相似文献   

12.
课程思政建设对农业高职院校的育人目标和人才培养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农业高职院校的育人目标与学生"学农不懂农""学农不爱农"的矛盾日益突出,其课程思政建设也面临着不同于其他高职院校的现实问题。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并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通过有效途径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课程思政,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事业培养有能力、有理想、有追求的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3.
涉农高校作为培养“三农”人才的重要场所,应以新农科建设为契机,加强大学生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培养更多“学农、知农和爱农”的创新型人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新贡献。本文对高校现有教育基地资源进行分类,分析现阶段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包括开拓新实践基地、组建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丰富耕读教育活动形式及加强宣传。涉农高校可从耕读教育实践基地现状及学生实际出发,加强校地合作,开设与新农科发展相适应、适合学生参与的耕读教育课程,创建特色耕读教育实践基地。  相似文献   

14.
围绕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的大背景下,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十分重要。该文从课程思政改革目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实施路径等方面探索《动物遗传育种》课程改革,探究如何在专业知识讲授的同时,强化职业能力培养,塑造学生“学农、爱农、为农”的职业情怀,争做“一懂两爱”新型农业人才,实现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5.
《农作学》是本科农学专业重要的专业核心课,该课程的学习对于促进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把握农业,培养学生学农、知农、爱农的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我们对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其中包括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扩展和更新,增设课程实习和社会调查,增加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实践表明这些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作物育种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该课程的实践性尤其重要。开展作物育种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对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现代种业发展提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于四川省酿酒专用粮产业发展,开展作物育种学全程参与实践教学模式探索。通过该模式的实践,可以全面提高学生对酿酒专用粮新品种选育流程及关键环节的感性认知,提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感情认同,强化学农爱农专业思想,为学生毕业后在酿酒专用粮等农业行业就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农学概论》涉及作物学、农业气象学、植保、植物营养等多学科知识,理论内容范围广、实践性强,是农业院校非农学专业学生知农、学农的窗口。在河北农业大学作为农机、植保、资源与环境、农村区域发展等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经济管理、语言学、会计等非农学专业的公共选修课课程开设,每学期选课人数稳定在1 200人左右。基于新农科背景下我国对农业人才的要求,本文从学生知识基础、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角度总结了近几年《农学概论》授课过程中的“痛点”问题,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从课程设置、教师队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角度探讨改进方式,以期提高《农学概论》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知农、爱农、服务三农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8.
综合性大学的农科学生,入学前大多缺乏学习和从事农科专业的愿望和志向。因此,采取多种方法途径,强化他们"爱农、学农、为农"思想意识,对于促进其成长成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我国涉农专业如何在"五育并举"的基础上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从分析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特点出发,再提出使各方面工作形成合力,形成对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培养拥有德智体美劳的优秀品质和知农爱农的价值观和情怀思想的新型涉农专业人才,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以期为广西地区职业院校涉农专业培养新型人才探索新途径提供较强的理论指导、示范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江泽民主席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精神,认为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在新的国内、外环境下培养跨世纪农业科技人才应该:(1)加强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学农爱农、服务人民的精神的教育;(2)提高学生的理解宽容、广泛学习和创造能力;(3)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