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康平县位于辽宁西北部 ,西瓜种植已初具规模。为提高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产出 ,我县进行多项对比试验研究 ,经 2年的努力研制出玉米、荞麦、西瓜间套复种栽培技术。其栽培形式是在目前推广的中早熟西瓜育苗移栽的基础上 ,选择生育期 90~ 95d ,积温 2 0 0 0~ 2 10 0℃的玉米品种 ,西瓜开花座果中后期采用穴播方式在西瓜两株间种植 ,西瓜采收后在行间适时种植生育期 5 0~ 6 0d ,积温10 0 0~ 12 0 0℃的荞麦或其它下茬作物 ,通过合理搭配组成玉米、荞麦、西瓜间套复种模式。 2年的研究表明 ,该项技术不影响西瓜产量 ,还可获得玉米 45 0 0…  相似文献   

2.
不同品种玉米与小麦间套作的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省大部分地区一季有余二季不足 ,采用玉米小麦间套作 ,可有效地利用土地、气候等环境资源 ,提高粮食产量和经济收入。但是 ,由于搭配的玉米品种不同 ,产量有很大差异[1] ,针对这一实际问题 ,我们于 1999年采用不同的玉米品种与小麦进行间套作 ,探讨采用什么玉米品种效果较好 ,从而为生产提供科学依据。1 材料与方法试验地为沈阳农业大学东试验地 ,纯面积为 6 6 7m2 。1.1 操作规程试验操作规程见图 1。图 1 玉米小麦间套作操作规程示意图   ( 1)起垄 :早春顶凌起垄 ,垄距 6 0cm。( 2 )返土 :每隔两行 ,将一垄的土返到左右行间。…  相似文献   

3.
通过多年试验示范,总结出一套完整的以大垄密植技术为核心,合理轮作、科学整地、耐密品种为基础,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组合调控、全程机械化为保证的综合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进行玉米大豆间套作群体配置试验研究。结果说明,当地玉米大豆间套作最佳群体配置为行比2:2,播幅宽1.8 m,玉米最佳种植密度为1 900穴/667m~2,每穴定苗2株,3 800株/667m~2;大豆最佳种植密度为4 500穴/667m~2,每穴定苗2株,9 000株/667m~2。  相似文献   

5.
2005~2006年,在宁远开展了春大豆间玉米套红薯高产高效栽培模式与配套技术示范,提出了“因地制宜,选择良种;精细整地,施足基肥;适时播种,规范种植;提高播种质量,保证一播全苗;加强管理,确保丰收”等一整套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既充分利用了当地的温、光、水等自然资源,又做到了用地与养地的结合,有利于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同时还达到了高产高效的目的,显示出了十分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大豆间套作种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间套作技术是一种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土壤产出率,增加农民受益,生态环保的农业种植技术。大豆间套作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应用。文章对现有的大豆间套作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玉米-大豆、甘蔗-大豆、马铃薯-大豆、木薯-大豆、幼树-大豆及大豆的其它间套作类型,对各间套作体系中的品种选择、播期、行比配置、养分调节及光合特性等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概括,指出耐荫性大豆品种缺乏、机械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并对大豆间套作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大豆间套作种植技术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研究机械化条件下玉米-大豆间作的生产效益,为优化玉米-大豆间作模式提供理论基础.设置玉米单作(MM)、大豆单作(SM)、玉米大豆行比2:4间作(2/4I)和玉米大豆行比4:4间作(4/4I)种植模式,分析不同种植模式的作物产量、经济效益和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结果表明,2/4I和4/4I模式均具有间作优势,土地当量比分...  相似文献   

8.
南方间套作大豆生产发展的现状与对策(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3西南地区大豆种植模式西南山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大豆面积1000万亩左右。由于人多地少,口粮中玉米还占有一定比例,因而玉米种植面积较大,大豆很少清种,多与玉米间作套种,其中四川近年来以“麦/玉/豆”模式为载体的套种大豆发展很快,2009年,全省示范推广面积达480万亩,比上年增加37.1%,大豆总产近60万吨。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国内外有关玉米—大豆间套作种植方式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间套作对群体内光分布及光强度、CO_2含量和水分调节、病虫害防控、重金属固定和吸收的影响,阐明了间套作对玉米、大豆根系生长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解释了间套作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原因,并根据国内外玉米大豆间套作模式研究现状,提出我国间套作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玉米—马铃薯间套作不同分带平衡丰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法,对玉米—马铃薯分带及密度在中低产旱地上的平衡丰产技术措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马铃薯和玉米产量的关键因素是种植密度,其次是带距。通过计算机模拟寻优,得出马铃薯最大产量的带距平均为1.79m,平均密度是57465穴·hm-2,最大平均产量可达18930.2kg·hm-2;玉米最大产量的带距平均为1.69m,平均密度是52815株·hm-2,最大平均产量可达6007.2kg·hm-2;马铃薯—玉米间套作模式的最佳栽培农艺措施为:带距1.72m,马铃薯49065穴·hm-2,玉米52200株·hm-2,利润可达10488.15元·hm-2。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玉米花生不同的套种规格,不同的栽培密度进行研究,通过对其产量和性状的考察,初步得出:不同套种规格、不同栽培密度,产量差异显著,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立体间套栽培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玉米间套作种植方式研究综述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李彩虹  吴伯志 《玉米科学》2005,13(2):085-089
阐述了国内外有关玉米间套作种植方式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间套作的生态效应、生理效应以及对作物病虫草害的影响和控制水土流失的作用,提出我国间套作应注意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不同机械作业对玉米子粒收获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9,他引:14  
在玉米收获季节,通过6组不同收获机械收获玉米子粒的对比试验与测试,研究不同机械作业对玉米子粒直收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械收获子粒后,子粒破碎率普遍较高,大多超过5%的国家标准;杂质率和落粒损失率普遍较低,分别低于3%和5%的国家标准。子粒破碎率和落粒损失率在不同收获机械及其作业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杂质率差异相对较小,收获机械作业是造成玉米子粒破碎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西南山区玉米大豆2:3间作大豆增产栽培关键技术,包括品种选择、适宜播期、田间配置、施肥及管理等措施。  相似文献   

15.
玉米大豆间作空间比例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品种麒单8号和大豆品种滇豆86-5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播幅(幅宽133cm、150cm、170cm、200cm)对玉米大豆间作的产量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幅对产量及效益有较大影响,玉米大豆间作最佳播幅为幅宽150cm。  相似文献   

16.
石建国 《玉米科学》2000,8(3):046-050
本项试验根据系统工程学最佳模拟配合法的原理,应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选择玉米密度(X1)、小麦播量(X2)、玉米施N量(X3)、施P2O5量(X4)作为主要影响目标函数(Y)的决策变量,经田间试验将结果利用计算机运算分析,建立小麦∥玉米间套作高产函数模型,并进行模拟寻优获得667 m2产量≥1000 kg的最佳农艺措施组合方案,结合传统栽培技术和经验,制定生产技术规程和模式图表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7.
《花生学报》2012,41(1):30-30
据初步了解,到2011年山东省花生联合收获机已发展到123台。今年山东省花生收获机械化创新示范市县均召开了以花生联合收获为主推技术的花生收获机械化现场作业演示会,标志着山东省花生联合收获机械化技术开始应用和发展。近几年来,山东省把发展花生收获机械化工作作为推广经济作物机械化的重点来抓:一是积极组织机具研制开发,实行产、学、研、推相结合,加快了机具技术创新步伐;二是加快花生收获机械化创新示范工程建设力度,近两年先后建立了12个以花生联合收获机械化为主要试验示范内容的国家示范区、省创新示范工程基地(点);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将花生联合收获机列入经济作物重点补贴机具,今年补贴花生收获机具234台,其中花生联合收获机74台;四是不断加大对花生联合收获机械化技术培训力度,把花生收获机械化技术列为主要培训内容。  相似文献   

18.
通过多年试验示范,总结出一套完整的以“大垄密植”技术为核心,合理轮作、科学整地、耐密品种为基础,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组合调控、全程机械化为保证的综合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9.
玉米行距对大豆/玉米间作作物生长及种间竞争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大豆玉米间作系统中玉米种植行距对间作作物生长及种间资源竞争的影响。在固定带宽的大豆/玉米间作系统中,设置10,20,45,60和70 cm 5个间作玉米种植行距,分析间作系统的间作优势、作物生长情况以及大豆相对于玉米的资源竞争力变化。结果表明:随间作玉米行距增加,间作优势增加,70 cm行距间作优势最大,达4 271.4 kg·hm-2。Logistic生长拟合曲线表明:随玉米行距增加,大豆生物累积量减小,达到最大日生长速率峰值的天数缩短,玉米生物累积量最大值出现在D45处理下,达43 471.1 kg·hm-2,D45处理达到最大日生长速率峰值的天数最长,达130 d,且生长后期日生长速率持续高于其它处理;共生期内,伴随作物生长,大豆相对于玉米的资源竞争力Asm逐渐降低,共生后期,表现为随间作玉米种植行距增加,大豆相对于玉米的竞争力Asm逐渐减小。综合分析表明:河西灌区大豆/玉米间作系统中,玉米是强竞争力作物,玉米种植行距为45 cm,有利于大豆和玉米的生长及产量形成,大豆和玉米种间竞争力较弱,可作为河西灌区大豆/玉米间作系统中间作玉米的最佳行距配置。  相似文献   

20.
设置玉米间种大豆不同行比以及净种处理栽培种植,收获后计算产值。结果表明,净种大豆产值最低,玉米间种大豆行比为1:1时产值最高。通过栽培研究、产值分析比较,总结出了适合保山市既增加耕地复种指数,又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