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香港茶具文物馆藏品中,有一把举世罕见的宜兴紫砂六瓣圆囊"供春壶",如把壶的底款用特写镜头放大,可见"大明正德八年供春"的刻字赫然在目,其端庄遒劲,工整秀丽的字体,非一般书法家所能及.捐赠此壶的香港罗桂祥博士,曾在他的著作中写到:"供春是士人吴颐山的侍童,作为一位侍童的供春教育水平自然不高,就是工整地写出自己的名字也或许有困难.因此他要请求其主人替他在壶底署款,而后由自己亲手刻上.从此,壶底秀丽的楷书刻款,就成为明代宜兴紫砂壶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2.
时大彬,号少山,又称大彬、时彬。他是继供春之后知名度和影响最大的人。后人提及他的作品皆赞不绝口。诸如:“千奇万状信手出”,“宫中艳说大彬壶”,更有人推崇他为“明代良陶让一时”。大彬的作品存世不多,文物鉴赏和紫砂爱好者视“时壶”为珍品,是因为“时壶”在当时和后世的  相似文献   

3.
访金沙寺记     
访金沙寺记浙江湖州楼明初宜兴紫砂茶具之源,往往从金沙寺僧制陶说起。明代士绅吴颐山在寺中读书,侍僮供春也以紫砂仿寺内一株大白果树瘤捏成树瘿壶,由此名声大振,现世上有供春所制壶一,供春成为紫砂茶具的鼻祖。因为论及紫砂陶必说金沙寺,但从来也未见过一篇关于金...  相似文献   

4.
说到茶具,我国素有所谓“景瓷宜陶”的说法,就是说瓷茶具以景德镇为首,陶茶具以宜兴紫砂为最。这种格局,自明代至今,一直未变。江苏宜兴的紫砂陶问世于明朝,并很快兴盛起来。明人周高超所著《阳羡茗壶录》中说:“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瓮,而尚宜兴陶。”特别是到了明代中期以后,士大夫饮茶用紫砂更加蔚为风尚。紫砂壶业的兴盛何以如此之快?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紫砂壶具有优越的实用功能。紫砂茶壶素胎无釉,胎质细腻,含铁量达9%。据前人总结用紫砂壶作茶具有七大优点:一、用以泡茶,不失原味,并能保持“色香味皆蕴”,使“茶  相似文献   

5.
紫砂制品刚问世,就受到了人们的欣赏和赞美,把它喻为天地间的珍宝。“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这是北宋大文豪欧阳修的诗句。另一位开一代诗风的北宋诗人梅尧臣则写到:“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紫砂艺术自起源起,便与中国传统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是历代文人雅士,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雕塑等诸多艺术手法融于紫砂壶中,使它的内涵显得深邃而幽远。宋朝大学士苏东坡晚年不得志,曾退隐宜兴蜀山讲学,当地的金沙泉水阳羡茶是素负盛名的好水好茶,再配以紫砂茶壶,让苏东坡感到了人生的赏心惬意。他曾亲自参与设计定…  相似文献   

6.
标题上“千载一时”的“时”,指的是明代制壶艺人时大彬。明清文人有关紫砂器的笔记、诗文里,对时大彬的赞誉可谓俯拾即是,下面信手拈来几句: “时壶名远甚,即遐陬绝域犹知之。其制始于供春,壶式古朴风雅,茗具中得幽野之趣者。后则如陈壶、徐壶,皆不能仿佛大彬万一矣。”这是明代陈贞慧《秋国杂佩》中的记载。“明代良陶让一时。”明代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里,尊时大彬为“大家”。“余不及见供春手制,见大彬壶,叹观止矣。”清代乾隆年间著有《阳羡名陶录》的吴骞,对时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黄土高原旱薄地区春玉米生长期间各生育阶段土壤速效养分和玉米植株吸收养分的连续测定,以二者之和反映各生育阶段的土壤供肥总量,总结了该地区土壤供肥的一般规律,并对土壤动态供肥的部分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春玉米的生产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朱郁华 《农业考古》2003,(2):114-118
文人与紫砂壶在门类众多的茶具中最具特色最富文化内涵的莫过于宜兴紫砂茗壶。它不仅具有泡茶的特殊功能 ,更重要的还在于有一定的文化品味 ,是一种耐人寻味的饮茶工具。紫砂茗壶在其制作和发展过程中 ,不断受到同时代文人茶客的干预 ,吐露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并以它独特的文化意蕴倍受历代茶人、文人艺术家、收藏家的殊爱和青睐。紫砂茗壶不轻浮、不媚俗、不眩耀 ,它的气质与文人追求“天然去雕饰”极为相近 ,体现出紫砂壶的冰肌玉骨与文人的默契。反过来 ,文人茶客古雅精致的品味也影响了紫砂壶的艺术风格 ,他们的审美导向促使制造者不断创…  相似文献   

9.
王学铭 《农业考古》2005,(4):103-104,114
“何当脱屣谢时去?壶中别有日月天”是李白暮年写的诗。其中“壶中日月”是指道家生活的仙境。当然这“壶”不是紫砂壶。传说中紫砂壶的问世,是和一个怪异的和尚有关。和尚“引村叟指山中产土之穴”后隐去,村叟发现是“果备五色,灿若披锦”的紫砂泥。紫砂泥的出现,附会在一个怪并和尚身上,把做壶用泥“神”化了。其实紫砂泥是经宜兴陶工祖祖辈辈的长期实践发现的,用“本山土砂”制壶,“能发真茶之色香味”。紫砂泥并非泥土,它是矿体,是一种块状岩石,开采时质坚如岩石,是一种水云母、石英、高岭石类黏土,含较多铁矿物,含铁量高,助燃荆含量低,与陶土相差较大,这些紫砂泥都是夹杂在其他泥土矿中,大约开采1千吨原料,才能得到1吨紫砂泥,开采后,还要用机械和人工反复加工,才可成为制壶用的熟泥。  相似文献   

10.
精巧绝伦的陈鸣远文物出版社姚敏苏紫砂发展到清代初年,出了一位制壶大家陈鸣远。陈鸣远名叫陈远,字鸣远,号壶隐、鹤峰、鹤,宜兴人。关于他的家世,吴骞《阳羡名陶录》等几部记载紫砂源流的文献里只提过一个"陈子畦","或云即鸣远父",除此未见其他记述。我们也就...  相似文献   

11.
紫砂器的历史不很久远,从文献记载和至今发现的实物看,开始于明代中期,约16世纪初。紫砂器的使用范围也不很广泛,主要产品是茶壶,有些文献干脆用“宜兴壶”一词来代指紫砂这一品种。关于紫砂器的记载很多,有明代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许次纾的《茶疏》、张岱的《陶庵梦忆》、陈贞慧的《秋园杂佩》、清代周澍的《台阳百咏注》、吴骞的《阳羡名陶录》、张燕昌的《阳羡陶说》、李渔的《闲情偶寄》、李斗的《扬州画舫录》、民国时期李景康、张虹的《阳羡砂壶图考》等等,多是文人笔记。常州府、宜兴县的志书中也多有记述。在记录紫砂器历史、工艺、造型、工匠的同时,文献中还充满着对它的赞美之辞、说它“朴雅坚栗,妙不可思”、说它“上者至与金玉等价”。  相似文献   

12.
林志宏 《农业考古》2001,(2):233-233
近年兴起收藏热 ,适当的玩物不但不丧志 ,而且还能怡情养性。收藏既可以加深了解该藏品历史、时代背景及发展情况 ,又可以调剂生活 ,增加乐趣 ,在繁重工作中 ,休息时欣赏藏品 ,可以减压 ,使身心舒畅 ,还有保值的作用。你喜欢收藏什么 ?可按你的条件及爱好去选择。笔者热爱收藏紫砂壶 ,每次旅行 ,必会往紫砂壶店欣赏选购 ,充实自己的收藏阵容。紫砂壶为什么值得收藏呢 ?它是我国历史悠久的陶瓷业中独树一帜的产物 ,内外不施釉 ,古拙朴实 ,它既是实用品 ,又是艺术品。由于我国江苏省宜兴的紫砂泥有特殊的结构 ,所以有以下的优点 :一、泡茶不失…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新疆地区土壤养分供应量,为新疆耕地质量评价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收集新疆自2000年至2019年文献土壤养分供应数据,结合全国测土配方施肥行动新疆开展的“3414”方案数据、“三区示范”研究新疆土壤氮磷钾养分供应量。在“ 3414”方案或“ 三区示范”中通过空白处理来计算土壤养分供应能力,比较土壤有效氮、磷、钾含量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结果。【结果】 (1)现阶段土壤平均供氮量(N)为199.50 kg/hm2;土壤平均供磷量为(P2O5)为90.33 kg/hm2;土壤平均供钾量(K2O)为204.34 kg/hm2;作物对土壤氮磷钾的依存率分别为:59.92%、67.00%、73.96%;近20年来(2000~2019年)土壤供氮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土壤供磷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土壤供钾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自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土壤碱解氮(塔城地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除外)和速效磷含量均增加,土壤速效钾含量下降。【结论】 现阶段新疆3大区域土壤供氮量东疆地区最高,北疆地区次之;土壤供磷量东疆最高,南疆最低;土壤供钾量南疆地区最高,东疆最低。新疆耕地土壤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都呈增加的趋势,而土壤速效钾含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4.
筱草 《农业考古》2001,(2):160-161
20 0 0年 ,是宜兴紫砂高级工艺师王小龙、高丽君夫妇整 6 0岁的一年 ,两人同窗学艺 ,在“2 0 0 0江苏陶艺展”和“西湖世博会”高级工艺师和陶艺大师级的作品评展中 ,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双双获得一等奖的一年。几十年的辛勤磨励 ,王小龙的“龙头一捆竹”和高丽君的“鸣蝉瓜”在两个展中均获一等奖 ,终不同凡响。王小龙是我国本世纪初陶艺大师王寅春 ( 1 897- 1 977)的儿子 ,1 4岁就跟父亲学艺。在王寅春 80岁去世前曾对长子王石耕和小儿子王小龙说 :“我在三十年代就被上海的古董商请去仿制时大彬、陈鸣远、陈子畦、徐友泉等名家的壶并可以乱…  相似文献   

15.
紫砂竹编茶具属于筋纹类茶具。此类型茶具的造型特点是在几何型(主要是圆器)的壶身上,横向分成若干等份,组成若干纵向条纹。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营养液供液量及供液频率对高糖度番茄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设计营养生长期每株每天供液量为150mL(W1)、210mL(W2)、270mL(W3),开花结果期加倍,供液频率为1次(T1)、2次(T2)、3次(T3)。结果表明:高糖度番茄果实品质随营养液供液量的增加而降低,供液量为W1、W2处理的可溶性总糖质量分数、有机酸质量摩尔浓度显著高于W3处理。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表现为T3处理高于T1、T2,W1T3、W2T3处理的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分别达到8.37%、8.33%;W2T3处理的株高、茎粗和光合速率最大,与W1T1相比分别提高30.6%、26%、68.9%;供液频率为T3处理时,W2T3处理的产量、单果质量、单株结果数最大,与W3T3处理相比,产量提高11.3%,而W1、W2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W3。综合分析,W2T3处理最佳,即番茄在营养生长期每株每天营养液供液量为210mL,在开花结果期供液量加倍,每天供液3次,有利于促进高糖度番茄的生长,提高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17.
土壤供肥量是测土配方施肥所需的五大参数之一。"3414"试验中处理1和处理2、4、8都反映了土壤的供肥量。用不施肥区(处理1)产量估算施肥量有很大的缺陷,特别是缺素区和不施肥区产量差异较大时,配方会产生重大错误,采用缺素区(处理2、4、8)作为土壤供肥量更合理也更准确。  相似文献   

18.
陈耀铭  寇丹 《农业考古》2002,(2):157-159
紫泥砂器的起源 ,自 1 976年宜兴羊角山发现烧制紫砂器的龙窑 ,并有六角、龙首圆形和带提梁的水柱、流、盖、的等完备的壶形实物以来 ,把紫砂壶器的出现 ,从明代推至北宋 ,也就是说推前了 50 0年左右。与实物相印证的文字有 :梅尧臣 :“紫泥新品泛春华” ,“雪贮双砂罂”。欧阳修 :“喜共紫瓯饮且酌”。米芾 :“雪溅紫瓯圆”。蔡司 :“余于白下获一紫砂罐 ,有‘且吃茶 ,清隐’草书五字”。但是 ,紫泥或紫瓯是不是现代的紫砂 ,有人就有不同看法 ,例如叶荣枝先生 1 979年在《香港新亚书院三十周年校庆艺刊》上著文认为“梅尧臣的诗句……是…  相似文献   

19.
明代的茶文化繁荣鼎盛,瀹饮开启千古茗饮之宗,茶具也有了革命性的变革,紫砂壶的问世,更是给茗饮世界注入了一股清风。明代收藏家、鉴赏家周高起通过给宜兴的制壶大师品评归类,对他们的制作风格、作品的创新之处及地位作出了中肯的评价,同时,对泥料的产地和配制、种类及其特点,对紫砂壶的收藏与鉴别、保养也相应作了科学性的介绍。可以说,《阳羡茗壶系》就是一部宜兴紫砂壶的发展史,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考古价值。  相似文献   

20.
柴砂壶从诞生之日起,作为杰出的工艺品,受到朝廷和达官贵族的青睐,是不争的事实,但紫砂壶造型的文化特征,一直没有脱离开民间艺术的巨大影响,多以反映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和生活意愿的题材出现,洋溢着浓郁的平民精神,鲜见王权思想。制作者充分利用紫砂泥料的柔软可塑的特点,创造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