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贵高原喀斯特山区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息烽县为试验区,针对人一一地关系这一主要矛盾,应用联合国卡萨姆公试测算,积极考虑人对土地的影响作用,科学计算土地生产潜力,采用多目标规划方法,在土地利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寻求土地承载人口的最佳容量和提高土地承载力的有效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是实现喀斯特山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生态农业安全高效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研究喀斯特山区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对改善喀斯特山区生态农业发展条件和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以贵州遵义县尚嵇镇省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例,围绕生态农业发展,具体分析了生态农业发展背景下的土地平整工程设计、农田道路工程设计、农田水利工程设计、农田林网与沃土工程设计,并对该工程设计从农田建设、道路建设、水利设施建设和其他工程建设四方面进行了评价。通过该项目的实施,项目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条件改变较大,基本农田的面积和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农田灌溉保证率、道路通达度也大幅提高,坑塘整治和农田水利工程得到完善,田、水、路、林得到整治,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美化了农村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3.
鄱阳湖区土地整理潜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鄱阳湖区土地利用结构特点及空间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结合鄱阳湖区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和土地利用目标,从农业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项目区土地整理、湿地整理等方面分析了鄱阳湖区土地整理潜力,并针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整理,提出了土地整理潜力实现的途径。强调不同地区的土地整理具有不同的侧重,鄱阳湖区土地整理除了增加土地利用面积、提高土地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外,更重要的是结合“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工程的实施,改善当地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达到“抗灾、脱贫、改貌、增效”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为促进喀斯特山区在土地利用过程中经济效益达到最优效果,提升土地利用、城镇建设与优化用地水平,通过土地经济密度计算分析土地经济密度动态变化趋势,并借助地理信息技术(ArcGIS)分析空间分布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时间序列上,贵州各州市土地经济密度呈增长趋势,增速较快的为黔西南州;在空间分布上,时空差异显著,整体空间分布呈"西北高-东南低"的走向。城市之间土地经济密度协同发展仍是未来经济带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5.
对土地整理潜力的内涵、表现、来源和评价方法进行分析,探讨我国在土地整理潜力分析方面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6.
土地整理潜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土地整理潜力的内涵、表现、来源和评价方法进行分析,探讨我国在土地整理潜力分析方面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7.
周密  葛霖 《安徽农业科学》2015,(16):300-302
为打破新时期喀斯特山区城镇建设发展所面临的用地瓶颈,实现农村闲置土地开发整理效益最大化,分析了喀斯特山区农村闲 置土地资源开发整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利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喀斯特山区土地开发整理可行性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地力因素、地形因素、农业基础设施类3个二级指标层和土壤类型、土层厚度、地形坡度、垦殖率、交通条件等8个指标因子建立了3层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了各指标因子相对准则层及目标层的指标权重.构建的3层评价指标体系可用于喀斯特山区今后开展农村土地开发整理可行性评选,计算出各计划项目可行性的综合得分,按照高分优先的原则进行开发整理,最大限度地保证喀斯特山区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经实地调查发现目前喀斯特山区农田水利工程存在布局不合理、设计标准过低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在规划农田水利工程时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兼顾农业用水和人畜用水的原则,优先考虑社会需求,以兴建小型蓄排水工程为主。在具体做局部地区的规划方案时,较优的有3种类型4种布局方案:(1)旱地集中区农用水利工程布局;(2)旱地集中区农用水利工程与道路配套布局;(3)农户性畜用水利工程布局;(4)灌排和农户人畜兼顾型水利工程布局。此外,转变喀斯特山区农民的用水观念,构建利水型农业和利水型社会,实现人—土地和水—环境的协调统一,应是各级政府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9.
旨在构建完整的土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为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以及在实施土地整理中确定土地整理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奠定基础。分别采用了因果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实证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土地整理的目标、土地整理潜力以及影响因素等分析入手,以重庆市为例,构建了省级层次的耕地整理、农村居民点整理、废弃土地复垦、未利用土地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0.
以河北省平山县为研究对象,对居民点整理潜力进行评价研究,首先分析了平山县土地利用现状:平山县的土地利用主要以农用地为主,存在耕地面积下降,人地矛盾突出,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占用耕地,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等问题。根据土地整理潜力评价模型及相关评价标准,对平山县居民点整理潜力进行测算和评价,结果表明:河北省平山县居民点土地整理实际潜力最大的是杨家桥乡,最小的是西柏坡镇,现实潜力除了受到理论潜力大小的影响外,还受到自然、社会经济生态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1.
喀斯特地区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中生物多样性保护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喀斯特地区土地整理工程特点,从工程的总体规划布局、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道路工程等方面探讨了喀斯特地区土地整理工程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的有机结合,通过在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中引入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有机地植入土地整理项目的前期设计,旨在通过结合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土地整理行为,达到改善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和治理石漠化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新晃侗族自治县土地开发过程中采取的措施,以期为边陲山区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14.
低山区土地整理中的农田水利工程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璇  陈倩  王秀茹  王希  吴骁博  张静雯 《湖北农业科学》2011,(16):3395-3398,3402
农田水利工程作为土地整理工程之一,设计工作的好坏对整个工程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科学合理的设计非常重要。以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西柏山村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为例,介绍了低山区土地整理中的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方法以及相关水力计算,重点对灌溉水源选择、水源工程和输配水工程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分析计算得出井深200 m,输水铸铁干支管径分别为125 mm、100 mm,排水沟渠分为斗沟和农沟,符合该项目的蓄水、排水要求,可以使土地整理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5.
黄海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7):9486-9488
将模糊神经网络方法与空间数据挖掘相结合,发挥模糊神经网络方法在处理空间数据上的优势,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资源大调查数据,挖掘农村土地整理潜力信息,为制定土地整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丘陵山区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总量规模,是关系经济均衡发展的重大问题。以五指山市丘陵山区为例,基于Arcgis平台构建耕地整治潜力基础信息数据库,以行政村为评价单元,在测算出耕地自然潜力的基础上,构建"生产能力—景观格局—基础设施—整理需求"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进行修正。同时运用熵权法、修正层次分析法确定耕地现实潜力修正的各因素指标权重,综合考虑主观和客观因素,确定耕地整理潜力大小,划分潜力综合分区。该研究方法有利于实现评价结果的动态化更新,评价结果更加客观贴近实际,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用于指导宏观尺度土地整治战略安排和重大工程布局。  相似文献   

17.
周娜 《现代农业科技》2011,(13):386-387
指出睢宁县农村居民点整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当地实施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动力和潜力,对整理效果进行评价,以提高睢宁县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及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为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耕地占补平衡目标实现提供前期研究。借助Mapinfo与VBA建立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调查数据库,建立潜力测算模型。通过区域权属图库的快速构建、区域地形条件、区域农民收入基础数据库的建立,以及农田整理、村庄整理、土地开发和土地复垦潜力测算,借助GIS实现土地开发整理潜力综合评价,并对土地整理重点区域和重大工程的划分标准进行了分析。笔者研究将河南省划分为十个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分区,确定了农田整理、村庄整理、土地开发和土地复垦重点区域,同时确定了河南省五大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  相似文献   

19.
基于农用地分等的土地整理潜力分析——以吉林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农用地分等成果分析吉林省生产潜力区域差异,利用农用地分等成果,从理论上得出适宜进行土地整理地区。  相似文献   

20.
贵州喀斯特山区农村可持续发展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贵州喀斯特山区农村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认为要实现山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抛弃传统的以种植业为基础的传统发展模式,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喀斯特山区特色的发展模式,并提出了4大发展模式,即: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及发展模式,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复合发展模式,农村特色经济发展模式,山区农村庭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最后提出贵州喀斯特山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对策: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并完善以生态补偿机制为主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以产业支持为主,增强喀斯特农村自主发展能力;加强教育扶贫,提高农民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