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荒漠化扩展原因及防治措施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荒漠化土地面积仍以惊人的速度扩展。本文就荒漠化扩展的主要原因进行了探析,并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荒漠化防治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北地区的生态问题,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土地"三化"(土地沙化、盐渍化和植被退化),而且后者尤为突出,其扩展快、危害大,严重制约了东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快东北地区荒漠化防治工作,遏制荒漠化土地扩展趋势,是确保粮食安全、加快城乡协调发展、谋取我国在东北亚战略利益的需要.必须以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为契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将荒漠化防治纳入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总体战略中.  相似文献   

3.
东北地区的生态问题,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土地“三化”(土地沙化、盐渍化和植被退化),而且后者尤为突出,其扩展快、危害大,严重制约了东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快东北地区荒漠化防治工作,遏制荒漠化土地扩展趋势,是确保粮食安全、加快城乡协调发展、谋取我国在东北亚战略利益的需要。必须以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为契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将荒漠化防治纳入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总体战略中。  相似文献   

4.
谈青海省荒漠化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谈青海省荒漠化防治对策/张胜邦青海省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和青海湖畔,面积达1064.8万公顷,每年还以2.2%的速度扩展。荒漠化已严重威胁和危害着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随着经济建设逐步向西部转移,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问...  相似文献   

5.
<正>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1.04万平方千米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2424平方千米,沙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千米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1980平方千米,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沙区经济持续发展、民生不断改善,提前实现了联合国提出的到2030年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联合国荒漠化防治公约》副执行秘书普拉迪普·蒙珈在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纪念大会上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荒漠化防治取得巨大成就,中国的森林覆盖率由1949年的9%提高到目前的近23%,土地荒漠化得到有效逆转,7000多万依赖退化土地生活的人们实现了脱贫。  相似文献   

6.
文章阐述了内蒙古自治区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因素,防治现状,防治的重要内容,并提出荒漠化土地防治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国土绿化》2007,(5):22-22
甘肃省金塔县目前有荒漠化土地面积1815.7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4.39%,且以每年0.5万亩的速度扩展。金塔县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快土地荒漠化治理: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榆林和延安地区的吴旗、榆林、神木、府谷、子州、横山、靖边、定边、绥德、米脂、佳县、清涧等县市。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约301万hm2,荒漠化类型主要有风蚀、水蚀、盐渍化及其它类型。从目前我国的大环境看,国家开展新思路、大动作的的荒漠化防治工作时机已经成熟,党的十五大将荒漠化防治工作作为新一代党的领导集体的一项重要工作列入了议事日程。作为荒漠化危害严重的省区,也应在荒漠化防治方面有新思路和大动作。我省的荒漠化防治工作,应在全国荒漠化防治工作推进的同时,加大建设力度,加速荒漠化地区脱贫…  相似文献   

9.
土地荒漠化是当今国际社会重视的环境问题之一。根据2004年监测结果,我省共有荒漠化土地298万多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4.5%。全省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北部榆林地区古长城沿线,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风蚀、水蚀和盐渍化并存,加重了荒漠化程度。二是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或经济特性退化。三是植被较少,且分布不均匀。总体而言陕西省荒漠化土地面积比重较大,防治荒漠化的任务还十分艰巨。我国荒漠化发生发展的特点和国情决定了防治荒漠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当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预防为主,积极防治,科学合理利用的指导…  相似文献   

10.
在阐述土地荒漠化现状、成因的基础上,结合山东省土地荒漠化和林业生态环境建设防治措施之实际,论述了林业建设与土地荒漠化的利害关系,强调了植树造林、加强林业建设是根本。  相似文献   

11.
刘畅  黄夏 《辽宁林业科技》2001,(3):27-27,42
论述了辽宁省土地荒漠化的现状、成因及发展趋势,阐明生物措施是防治荒漠化的根本措施,同时,还应建立有效的监管机构,以确保荒漠化防治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2.
Key Strategies Against Desertification in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及其成因.提出了中国在防治荒漠化工作中所采取的主要战略措施,其中包括:(1)通过大众传媒加强荒漠化防治的宣传与教育力度;(2)加强法制教育和执法力度,进一步完善各项法律、法规;(3)通过加强先进科学技术推广与人员培训,促进荒漠化防治工作、巩固成效;(4)制定优先政策,加大投资力度,促进荒漠化防治工作的大力发展.最后,本文介绍了中国荒漠化防治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3.
新疆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言 新疆是我国荒漠化及沙化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省区,也是世界上荒漠化和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新疆的土地荒漠化及沙化问题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新疆的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已严重影响到我区各族人民的生存、生活及社会的稳定、发展,成为制约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防治荒漠化在新疆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为掌握全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现状及动态变化趋势,为国家和自治区制定防治荒漠化和防沙治沙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自治区林业厅在国家林业局统一部署下,分别于1994年和1999年组织完成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荒漠化监测工作,其成果为全区生态建设和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并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武威市荒漠化现状、成因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威市土地荒漠化主要包括沿北部腾格里和巴旦吉林两大沙漠边缘的土地风蚀荒漠化、石羊河下游尾端因农田弃耕而引起的土壤次生盐渍化、武威和古浪南部祁连山中低山区的草场和耕地退化。其荒漠化成因主要是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土壤以沙质为主,植被稀少,大风天气频繁,自然生态环境系统极其脆弱等自然因素和人为破坏活动。并提出了今后荒漠化防治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5.
正今年6月17日是第27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我国确定的主题是"山水林田湖草沙共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前,我国已成功遏制荒漠化扩展态势,荒漠化、沙化、石漠化土地面积以年均2424平方公里、1980平方公里、3860平方公里的速度持续缩减,沙区和岩溶地区生态状况整体好转,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2%。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面积为1007万公顷。长期以来,我国荒漠化石漠化防治工作坚持依法防治、科学防治,不断健全法律法规,优化顶层设计,持续深化改革,加强监督考核,实施重点工程治理,  相似文献   

16.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但人类对土地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土地退化。中国有2.62亿公顷土地正在荒漠化和已变成荒漠或沙漠,中国防治荒漠化的任务十分艰巨。荒漠化土地分类是防治的基础。这对于掌握土地退化规律,以及应采取的治理措施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我国今年的主题为"防治土地荒漠化助力脱贫攻坚战",旨在倡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土地荒漠化防治,逐步改善沙区生态状况,加快发展沙区绿色产业,实现治沙增绿和致富脱贫协调发展。土地荒漠化是全球共同面临的严重生态问题。《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生效20多年来,全球的荒漠化防治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认真履行《公约》,  相似文献   

18.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是国际社会达成防治荒漠化公约共识的日子。荒漠化已成为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之首,全世界现有荒漠化土地3600万平方公里,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约有10亿。荒漠化土地还以每年5至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不断扩大。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初步统计,全国有332万平方公里的荒漠化土地,近四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危害。新疆又是全国荒漠化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省区。中国的沙漠,三分之二分布在这里。全区16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荒漠化土地面积就占51%,绿洲面积…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荒漠化防治──祝光耀副部长在亚非防治荒漠化论坛上的讲话(摘要)(一九九六年八月五日)1中国的荒漠化概况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积较大、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有荒漠化土地面积332.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4.6%。其中,风蚀区沙漠及风蚀荒漠化土...  相似文献   

20.
张掖市荒漠化土地治理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引起荒漠化土地加剧发展的人为因素,从人类生态观构建、政府决策、恢复退化植被的理论和规划、提高荒漠化防治科技含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投入支持力度、建立荒漠化土地监测与预警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为今后进行荒漠化防治提出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