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具有代表性的云南优质红茶为试样,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光谱法检测,分析红茶中的茶色素、咖啡因、茶多酚等主要生化成分在贮存过程中(第0、1、3、5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云南红茶中的咖啡因、没食子酸(GA)、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含量随着红茶储存年份的增加而减少;红茶中的茶黄素含量下降,而茶红素和茶褐素含量增加。该研究结果揭示贮存时间对红茶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为今后红茶科学存放提供参考依据。同时探究茶红素、茶褐素对小鼠皮肤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EGFR)的影响,探究红茶中的茶色素健康功效。  相似文献   

2.
茶红素是一类异质的酸性酚性色素的总称,其主要前体物为儿茶素和茶黄素类。科研人员在体外实验和动物学研究中发现,茶红素与儿茶素、茶黄素相比,有一些相似的生物学活性,如抗癌、抗肿瘤、抗菌、抗炎、抗氧化等作用。茶红素作为红茶中含量最为丰富的多酚类物质,对人体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对茶红素的制备方法和近年来有关茶红素活性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一系列综述,并探讨了未来在食用色素、化工及医药保健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云南红茶品质特点的比较分析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发挥云南红茶独特的品质优势,通过对云南主要红茶产区进行实地调查,并收集不同产区、不同生产厂家的部分红茶样品,测定红茶样品的水分、灰分、茶多酚、茶红素、茶黄素、茶褐素等主要理化指标,通过感官审评和理化分析对云南红茶的品质特点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红茶中的茶多酚、茶红素、茶黄素含量较高;工夫红茶中临沧地区的茶叶感官审评品质优于其它地区;灰分含量红碎茶稍高于工夫茶,茶多酚含量则相反;整体上云南红茶品质较好,地区之间有所差异,而以临沧地区的红茶品质较优。云南红茶在风味和地域性的香气组成及特点等方面值得更深入地去研究。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一、二、三、四套样红碎茶49个成品样进行了感官审评,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和茶多酚的含量分析及茶汤色泽与加奶乳色的色差测定,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3种色素物质的含量及其比例与茶汤色泽和加奶乳色之间,汤色与乳色之间及色差测色值与感官感觉之间的复杂关系。基本弄清了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紊对茶汤乳色形成所起作用的形式及其重要性;探讨了运用测色色差计评定茶汤乳色的可行性;首次提出了红碎茶茶汤中茶多酚的保留量明显影响加奶乳色的观点:并根据本研究结果的就目前红碎茶乳色分类的有关问题作了简扼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温度·时间·pH值对红茶有效成分浸提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多因素正交试验 ,研究了温度、时间、pH值 3因素对红茶有效成分茶多酚、氨基酸、茶黄素、茶红素浸提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3因素对茶多酚、氨基酸、茶黄素、茶红素浸提率均有显著影响。其中 ,对茶多酚浸提率的影响程度依次为 :温度 >pH值 >时间 ,最佳组合为 :温度 90℃ ,pH值 5 .5 ,浸提时间 15min ;对氨基酸浸提率的影响程度依次为 :pH值 >时间 >温度 ,最佳组合为 :温度 80℃ ,pH值 5 .5 ,浸提时间 15min ;对茶黄素浸提率的影响程度依次为 :温度 >pH值 >时间 ,最佳组合为 :温度 90℃ ,pH值 5 .5 ,浸提时间 5min ;对茶红素浸提率的影响程度依次为 :温度 >时间 >pH值 ,最佳组合为 :温度 80℃ ,pH值 5 .5 ,浸提时间 10min。  相似文献   

6.
将银杏叶提取物和罗汉果提取物分别添加到红茶发酵过程中开发功能性红茶,考查了天然提取物对发酵红茶中茶色素(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罗汉果提取物进行发酵所得茶叶的茶黄素含量要高于添加银杏叶提取物和未添加提取物进行发酵的;茶红素的含量均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先增大后下降;随着天然提取物添加量的增加茶褐素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
以日照白毫乌龙茶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初制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如茶多酚、儿茶素总量、游离氨基酸、咖啡碱以及儿茶素组分(EGC、C、EGCG、EC、ECG),儿茶素氧化产物(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水浸出物含量高于国家标准;茶多酚、儿茶素总量明显下降;游离氨基酸含量在整个初制过程中总体呈上升趋势;咖啡碱与可溶性糖含量在整个初制过程中总体呈下降趋势;儿茶素组分以酯型儿茶素EGCG和ECG变化剧烈;儿茶素氧化产物TF、TR和TB含量呈上升趋势,毛茶的TR/TF比值约为12.10。此外,还对日照白毫乌龙茶与红茶、闽台乌龙茶主要生化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以研究日照白毫乌龙茶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不同含水量对普洱茶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破坏性实验方法人为改变普洱茶中的含水量,并在贮藏过程的不同时间段对其进行感官审评和化学成分测定,研究贮藏过程中普洱茶(饼)的含水量对其品质的影响,分析贮藏过程中普洱茶品质的变化与其含水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含水量为26%以上的茶样在平均温度为15℃、平均湿度为65%的环境中贮藏60d时出现霉斑,其余较低含水量的茶样能够正常贮藏且无霉变;茶样含水量为11%时茶褐素含量增加值最大;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普洱茶中灰分、茶多酚的含量减小,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的含量增加;茶黄素、茶红素的含量与茶样含水量之间的变化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茶鲜叶处理方法对悬浮发酵红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鲜叶破碎程度、萎凋及冷冻处理对茶鲜叶匀浆悬浮发酵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鲜叶破碎程度的增大,茶红素含量明显增加;适度萎凋可促进茶黄素的形成;冷冻处理明显提高水浸出物、茶黄素等含量从而改善了红茶品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雅安藏茶促进胃蛋白酶的活性级分评价,为丰富雅安藏茶的生理代谢机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从雅安藏茶中系统萃取分离出7个级分,使用酶标仪与96孔板酶反应体系,对雅安藏茶水浸出物及各个级分促进胃蛋白酶的活性成分进行了系统的评价。【结果】雅安藏茶水浸出物(0.04~0.39mg/mL)及其4个级分的添加浓度(0.03~0.23mg/mL)与其对胃蛋白酶活性的促进作用之间均具有显著的量效关系;对胃蛋白酶的激活倍数进行比较,茶黄素(theaflavin,TFs)级分为5.26倍、儿茶素(catechin,Cs)级分为4.40倍、茶红素(thearubigins II,TRsII)级分为2.52倍、茶红素(thearubigins I,TRsI)级分为2.19倍。【结论】结合主要成分含量分析,认为各级组分中对胃蛋白酶活性起到良好促进能力的活性成分主要为:茶黄素、儿茶素和茶红素。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湖南安化红茶的品质,研究用60Co-γ不同辐照剂量处理对提高安化红茶品质的效果。结果表明:60Co-γ辐照处理可改善安化红茶品质,辐照剂量在0~4 kGy时,安化红茶中茶黄素和茶氨酸的含量增加显著;辐照剂量在0~10 kGy时,茶红素含量先降低后升高,茶红素/茶黄素(TRS/TFS)的比值先增高后降低;辐照剂量在10 kGy以下时,辐照处理对安化红茶中茶多酚、游离氨基酸、生物碱及水浸出物总量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黄化英红九号和英红九号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分析不同萎凋时间加工红茶的生化成分特征,对更好地了解2个品种(系)的特性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夏秋英红九号和黄化英红九号红茶中茶多酚含量显著降低,咖啡碱则显著增加;夏季黄化英红九号红茶中游离氨基酸随萎凋时间的延长显著增加,茶黄素、茶红素和可溶性糖含量则没有显著变化;英红九号红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但差异不显著,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降低;2个品种(系)的秋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随萎凋时间延长没有显著变化;2个品种(系)的夏秋茶儿茶素组分增加,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含量降低。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黄化英红九号夏秋茶品质与英红九号不同,且季节间品质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3.
普洱茶(熟茶)发酵过程中不同堆层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选取云南普洱茶主产区临沧的晒青茶原料,在其进行大生产加工过程中取样,参照国标检测项目及分析测定方法,系统地研究在普洱茶(熟茶)后发酵过程中各堆层的主要生化指标的变化,从而探究后发酵工艺条件对普洱茶(熟茶)主要物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普洱茶(熟茶)的后发酵过程中,茶坯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水溶性糖、茶黄素、茶红素、氨基酸、原果胶的含量均减少,其中氨基酸、原果胶的含量变化呈波动状态;茶褐素、咖啡碱和水溶性果胶的含量则增加,其中水溶性果胶的含量变化呈波动状态;茶红素含量减少较明显,而茶褐素、水溶性果胶含量则增加较明显。从不同层次来看,上层茶坯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水溶性糖、咖啡碱、茶红素、茶褐素、水溶性果胶的含量变化幅度较大,中层茶坯的堆温、氨基酸、茶黄素、水溶性果胶含量变化幅度较大,下层茶坯的氨基酸、原果胶含量变化幅度较大。通过对不同发酵阶段及不同层次发酵情况的研究,可以增加对普洱茶(熟茶)的后发酵过程物质变化的可控程度,为进一步研究开发普洱茶(熟茶)深加工产品提供部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勐海县的晒青茶为原料,开展研究了普洱茶渥堆发酵过程中的理化指标变化,结果表明:茶坯含水率随着翻堆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堆温则上升,且中层比下层温度高、升幅也大;儿茶素、茶红素、水溶性糖、氨基酸、茶多酚、原果胶和水浸出物7种内含化学成分随着翻堆次数的增加呈减少之势,而茶褐素、水溶性果胶、茶黄素和咖啡碱4种物质则增加;其中,儿茶素、茶红素减少较明显,茶褐素、水溶性果胶则增加较多。从五次翻堆的上、中、下不同层次的茶坯中11种内含物质的增减多少快慢比较研究又说明:上层转化最快、程度最深,下层转化速度较慢,中层介于二者之间,为创新工艺、稳定品质提供了一定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发酵时间对可可红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不含咖啡碱只含可可碱的新茶树资源可可茶2号进行了红茶加工工艺的研究,通过茶叶生化成分分析与感官评审,研究了发酵时间对可可茶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可可茶制作红茶的发酵时间以8 h为最佳。由可可茶制作而成的红茶依然不含咖啡碱,儿茶素中以C和GCG保留量最高,茶黄素和茶红素的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6.
对不含咖啡碱只含可可碱的新茶树资源可可茶2号进行了红茶加工工艺的研究,通过茶叶生化成分分析与感官评审,研究了发酵时间对可可茶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可可茶制作红茶的发酵时间以8h为最佳。由可可茶制作而成的红茶依然不含咖啡碱,儿茶素中以C和GCG保留量最高,茶黄素和茶红素的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7.
对广东特色岭头单丛茶渥堆过程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渥堆期间翻堆次数、渥堆茶坯水分高低与茶多酚、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水浸出物、粗纤维和氨基酸含量变化有显著或极显著关系,其中茶多酚、茶黄索、茶红素、水浸出物、氨基酸和粗纤维含量随渥堆次数及茶坯水分的增加而下降,而茶褐素含量则随渥堆次数及溽堆茶坯水分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8.
以丹霞2号春季鲜叶为原料,研究不同萎凋和发酵时间对红茶品质风格及其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萎凋时间的不断延长,红茶中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咖啡碱含量在4%~5%之间变化;茶红素和茶褐素的变化趋势一致,萎凋38 h时含量达到最大,之后下降;茶黄素含量变化不大,维持在较低水平;茶多酚含量总体表现下降趋势,水浸出物则不断增加.在发酵过程中,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红茶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均呈下降趋势,12h之后下降趋势减慢;茶褐素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呈增加趋势,茶红素刚好相反;茶黄素含量有缓慢降低的趋势.综合分析不同萎凋和发酵程度成品红茶感官审评及其主要理化成分含量结果,认为丹霞2号茶树品种加工红茶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萎凋33~36 h、发酵12~16 h.  相似文献   

19.
对秦巴山和大别山红茶加工现状调查表明,秦巴山和大别山红茶生产季节多在夏秋季,萎凋和发酵专用设备普及率较高,机械化加工技术比较先进。代表性红茶感官品质和理化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茶样外形条索较紧,色泽润度好,符合宜红茶品质要求,但个别茶样还存在香气和滋味高火、闷气、叶底花杂的现象。内质分析结果表明,秦巴山和大别山红茶氨基酸含量2.48%~3.16%、可溶性糖含量2.33%~3.40%,均处于较高水平,茶叶内含物质丰富;茶多酚保留量7.39%~8.72%,处于一个正常水平,茶叶滋味苦涩味不明显。茶黄素含量0.066%~0.130%、茶红素含量2.28%~3.85%、茶褐素含量2.76%~3.56%,变化相对较小。秦巴山和大别山红茶茶红素和茶黄素含量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而且两者比值均较高,说明两个茶区红茶的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建议改进秦巴山和大别山红茶加工的技术措施为:进一步引进红茶加工专用设备,实现标准化加工;严格规范加工环境,确保卫生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对不同贮藏时间的普洱熟茶中的主要内含成分及抗氧化活性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5个样品中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茶红素、茶褐素含量、DPPH及羟自由基清除率都呈下降趋势;样品间茶黄素含量差异不显著,而咖啡碱含量呈波浪形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