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进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潜力评价,有助于考察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与理想的可持续利用状况的差距。从土地利用条件、土地利用结构与程度、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可持续利用潜力4个方面构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用信息熵法和层次分析法分别确定指标层和准则层的权重,引入各指标的合理值,运用综合评价法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进行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潜力评价。结果表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潜力处于可持续利用的发展阶段,其中南宁市、北海市处于基本可持续利用阶段,钦州市处于可持续利用的发展阶段,防城港市处于可持续利用的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2.
为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以武汉市为例,将最低碳排放量与最大经济效益作为目标函数,采用灰色多目标线性规划方法,对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后耕地面积为338 000.0 hm2,林地面积为103 100.0 hm2,草地面积为280.0 hm2,建设用地面积为185 000.0 hm2。因此在进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过程中应限制建设用地过度扩展,适度退耕还林。 相似文献
3.
4.
文章以北部湾经济区作为出发点,研究其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状况,系统科学地分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农产品物流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从基础设施建设、物流企业、标准化、人才战略等方面发展提升农产品物流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科技人才开发现状,发现其存在未能形成人才的集聚效应,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用人机制和体制不完善,科技人才区域分布不合理、各重点发展产业科技人才配比不科学,缺少高层次、创新性科技领军人物及其团队等问题。提出了应采取以产业集聚吸引科技人才、形成人才集聚效应,做好科技人才引进的规划、储备和开发工作,做好现有科技人才的培养和调整工作,重点做好高层次、创新性科技领军人物及其团队的引进、开发工作等措施,以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科技人才开发。 相似文献
6.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近年来在推动区际地方政府公共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合作层次不深、合作治理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和信息交流共享平台等问题。笔者通过对国内外同类区域合作治理经验的分析,提出应着力构建区域行政合作复合治理、网络化组织治理和专题项目式府际合作治理模式以及灵活长效的区域行政合作机制对策与建议,以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DPSIR模型的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理清农业产业化内涵的基础上,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5个方面,介绍了基于农业产业化的DPSIR模型。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选取了23个指标构建了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加权法对其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驱动力因素依然处在较差的状态;工业、住房宅基地以及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等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压力;“状态”和“影响”因子的得分说明农业产值规模、劳动力规模以及农民收益等仍处于起步阶段;“响应”因子得分较低,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环境及机遇和挑战。基于此,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研究土地利用类型转变所引起的碳排放效应,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区域土地低碳利用提供决策基础。运用Arc GIS软件对北部湾经济区1990、2000及2010年3个时期的遥感影像进行处理分析,得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进而核算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碳排放转移矩阵。结果表明,在整个研究期内,因地类转移造成总净减少的碳排放量达987 550.37 t,经研究发现碳汇地类及未利用地向碳源地类转变、碳源地类间由低排放向高排放地类的转变会导致区域碳排放量明显增加。碳源地类向碳汇地类的转变而减少的碳排放量为631 690.25 t,碳减缓能力与转向地类的碳汇/碳排放能力有一定关系。针对新兴发展区域的土地利用趋势,从低碳经济的发展角度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认识与理解,分析、探讨了广西园林的定位与发展,指出广西园林要从师法自然、以人为本、民族文化、天人合一四个方面去发展,最终实现提升南国绿都、壮乡风情品牌形象,塑造广西园林新景和弘扬广西文化,协调广西园林的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1.
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结构优化研究——以江苏省江阴市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研究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矛盾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结构优化的目标、原则和方法,选用多目标线性规划的妥协约束法建立约束条件与决策变量的时序预测模型群,并以江苏省江阴市为例,对土地利用系统结构进行了优化。 相似文献
12.
13.
为探究城市群耕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异质性及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本研究在综合评价框架下,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构建评测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Dagum基尼系数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2021年北部湾城市群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耕地集约利用指数为0.334,基尼系数为0.183,以低度集约为主且存在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超变密度(50.33%)和省域内差异(45.60%)是空间非均衡的主要来源。气温(0.491)、农业播种面积占比(0.273)、高程(0.165)和城镇用地集约度(0.146)的地理加权回归系数相对较大且为正,降水(-0.440)、城镇化率(-0.207)和建设投入强度(-0.170)的回归系数相对较小且为负,各因素存在空间非平稳性。研究表明,北部湾城市群耕地集约利用空间异质性表现为格局的空间非均衡性和因素的空间非平稳性,多因素之间体现了耕地利用自然因素是基础本底、农用土地集约经营正向促进、非农用土地集约利用负向抑制的作用机理,提高城镇用地集约度、统筹农业播种规模、量化耕地报酬是提升耕地集约利用的关键抓手。 相似文献
14.
在广西自治区北部湾经济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农业经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等农业发展总体情况进行了分析;利用广西自治区、南宁市、防城港市、钦州市、北海市面板数据,借鉴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和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从该区域第一产业人均增加值、粮经比、农产品产出、人均农产品占有量4个方面对该区域存在的非均衡发展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基于经济、产业、条件等基础层面分析非均衡发展现象的成因,并提出了强化北部湾农业产业分工与协同、强化北部湾农村改革试验的集成研究、强化北部湾农业产业升级与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阐述北部湾划界的内容与划界对渔民生产生活面临的新形势的基础上,剖析了北部湾划界后广西北部湾渔区渔民转产转业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促进广西北部湾渔区渔民转产转业。 相似文献
16.
17.
基于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利用科左后旗农牧户的调研数据,研究农牧交错区农牧户生计策略与土地利用状况。结果表明:1)农业依旧是当地最主要的生计来源,农户生计与土地利用状况与区域自然环境有密切联系,水土条件差、蒙族聚集的区域,农户生计以种养结合为主,土地利用的投入集约度偏低;而土壤条件好,降雨充沛的区域,农户生计以种植为主,土地利用投入集约度明显较高。2)不同自然条件下的农户家庭生计策略选择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趋同,表现为农户的土地投入集约度随种植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的升高有明显变大的趋势。3)农户在土地利用过程中仍然存在开垦行为,这种行为在自然条件较差的区域表现的更加显著。基于以上分析,以减少农户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提高生计水平为目标,采取分区、分对象的手段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定广西北部湾方格星虫的氨基酸,进行营养价值分析评价,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广西北部湾方格星虫的氨基酸含量,利用荧光法测定色氨酸含量,并根据FAO/WHO的氨基酸评分标准模式进行氨基酸营养价值评价。[结果]共测定18种氨基酸,总量为(73.93±2.80)%;鲜味氨基酸为(30.60±1.05)%,占氨基酸总量的41.39%;必需氨基酸为(26.22±1.01)%,占氨基酸总量的35.47%;非必需氨基酸含量为(39.12±1.43)%,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例为67.05%,符合FAO/WHO标准。[结论]广西北部湾方格星虫营养价值较高、品质优良,具有较高保健价值和药用价值,值得进一步开发。 相似文献
19.
以2000-2011年423景SPOT-VEGETATION逐旬NDVI数据为基础,采用MVC、标准差、线性趋势分析和HURST指数等数理统计方法对北部湾经济区植被覆被时空变化特征及未来趋势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1年北部湾经济区NDVI值呈波动上升趋势,快于广西区年NDVI平均增长速率。NDVI均值存在着明显的分段特征,且转折点出现在2006年,2006年以前研究区植被覆盖呈现下降趋势,2006年以后呈现显著增加趋势。NDVI均值在空间上呈现出西北和西南植被覆被低、东南植被覆被高的态势,NDVI均值纬向分布呈现出北高南低,经向分布线性倾向率比较小,仅为0.5952/1N°。NDVI标准差的变幅较大,表现为波动小主要分布在NDVI均值的两个极端,波动较小与波动较大并存,波动较大分布比较零散的空间格局。NDVI的Hurst指数反持续(10.03%)持续性序列(89.97%),说明经济区植被的变化趋势处于持续性改善的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