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在高要市的示范应用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高要市2007~2008年连续2年开展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示范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与当地习惯施肥相比,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每667 m2产量早季增加26.98 kg、晚季增加52.95 kg.增产率分别为7.29%和12.64%;早季节省氮肥28%、节约肥料成本18%左右,晚季节省氮肥13%、节约肥料成本14.5%;每667 m2纯收益增加85.76-139.45元:氮肥利用率提高22.2%-59.5%,产投比提高11.3%-15.6%;同时,水稻"三控"施肥处理的稻株更健壮、抗倒性和抗病虫能力更强,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危害率分别减少了21.97%和48.00%.  相似文献   

2.
2008年晚季在韶关市曲江区开展了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示范,结果表明,与习惯施肥法相比."三控"施肥技术每667m2可减少肥料成奉62.6元、节省34.3%.增产稻谷46.1 kg,增产11.8%.增收节支196.3元,收益提高45%,产投比提高20%以上.  相似文献   

3.
氮肥减量后移对华南双季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氮肥减量和后移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方法】2014 年早季、晚季,设置 不施氮肥(T1)、习惯施肥法(对照,T2)和 2 个氮肥减量后移处理〔三控施肥法(T3)、氮肥重度后移(T4)〕 共 4 个处理,测定水稻群体动态、物质生产、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等指标。【结果】与 T2 处理相比,早季 T3、 T4 处理稻谷产量分别增加 8.8% 和 12.0%,晚季分别增加 12.7% 和 18.4%。早晚两季,T3、T4 处理总吸氮量、 氮肥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肥生产力均较 T2 处理显著提高。T3、T4 处理水稻生长和氮素吸收在穗 分化前比 T2 处理缓慢,此后则大幅加快。T3、T4 处理分蘖成穗率较 T2 处理分别提高 5.5~6.8、18.3~19.4 个百 分点。与 T2 处理相比,抽穗期 T3、T4 处理叶面积指数分别增加 11.5% 和 35.4%,叶片含氮量分别提高 27.7% 和 50.8%;早季库容分别扩大 12.7% 和 19.4%,晚季库容分别扩大 18.3% 和 47.6%。与 T3 处理相比,T4 处理产 量早季、晚季分别增加 3.0% 和 5.0%,分蘖成穗率分别提高 11.5、13.9 个百分点,抽穗期叶面积指数和叶片含 氮量分别增加 21.5% 和 18.1%,库容分别扩大 6.0% 和 24.8%,但结实率和千粒质量都下降,氮肥农学利用率分 别提高 8.0% 和 26.0%。【结论】氮肥减量后移使水稻源和库显著扩大,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在仁化县的示范应用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9—2010年晚季在广东省仁化县进行了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对比试验和连片示范。结果表明,与习惯施肥法相比,采用水稻"三控"技术每667 m2增产54.7~60.6 kg,增幅11%左右,增加收入121~168.4元。水稻后期倒伏大幅减轻,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害明显减少,少打农药2次。  相似文献   

5.
【目的】开展多个因素集成的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研究,为水稻产量与资源利用效率协同提高的栽培模式提供技术途径。【方法】在南方双季稻区,设置4种栽培模式,分别为不施肥模式(早、晚季基本苗62.5和50.0万/hm2,不施氮肥,CK),当地农民模式(在N0模式的基础上早、晚季分别施纯氮150和165 kg·hm-2,基肥:蘖肥为7:3,FM),高产高效模式(在FM模式的基础上早、晚季基本苗增加1倍以上,早、晚季施氮量分别减少20%和增加27%,基肥:蘖肥:穗肥比5:3:2,锌肥作基肥施入,T1)、再高产高效模式(在T1模式的基础上早、晚稻基本苗增加20%以上,增施有机肥,晚季施氮量增加14%,基肥、蘖肥和穗肥比例为4:3:3,垄厢栽培,T2),研究这些栽培模式对“早籼晚粳”双季稻光氮利用效率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T2处理的平均周年产量为15.1 t·hm-2,显著高于T1和FM处理,与FM处理相比,T2处理的早籼稻和晚粳稻产量分别提高了13.3%和24.9%;与FM处理相比,T2处理显著增加了早籼稻和晚粳稻公顷穗数,使得群体颖花数显著提高。T1处理平均周年产量为13.3 t·hm-2,高于FM处理,表现为晚粳稻产量平均提高了9.5%、早籼稻产量略有下降。早稻季,T2处理成熟期干物质为12.30 t·hm-2,显著高于T1和FM处理,群体生长速率高于T1和FM处理,表现为移栽—齐穗期群体生长速率显著提高;晚稻季,T2处理成熟期干物质为17.96 t·hm-2,显著高于T1和FM处理,齐穗—成熟期群体生长速率显著高于CK,高于T1处理,且2018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与FM处理相比,T2处理的早、晚季辐射利用率分别为1.05和1.25 g·MJ-1,分别显著提高了31.7%和63.4%;T2处理早、晚季的氮肥农学利用率(AEN)分别为28.8、14.7 kg·kg-1,分别显著提高了61.6%和31.9%。【结论】 基于南方双季稻生态特点,以“定苗定氮”、垄厢增氧、其他措施增强灌浆活性为主集成了再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实现了产量与光氮利用效率协同提高10%—20%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是一种高产高效施肥及配套技术体系,具有高产稳产、节本增收、 安全环保、操作简便等特点,近 10 多年来在南方稻区得到广泛应用。总结分析该技术在南方稻区的应用效果和 推广方法,可为其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汇总 2008 年以来广东、广西、江西、浙江、江苏、 福建等省区公开发表的 47 篇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的试验示范论文数据,综合分析其应用效果。【结果】与农 民习惯栽培相比,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的氮肥用量平均减少 29.5 kg/hm2 、减幅为 16.0%,氮磷钾总施肥量平均 减少 11.6%;水稻产量平均提高 626.3 kg/hm2 、增幅为 8.8%;氮肥偏生产力平均提高 27.3%;无效分蘖数平均减 少 89.0 万 hm2 、减幅为 37.7%,成穗率提高 9.7 个百分点;纹枯病、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为害分别减少 50.7%、 28.6% 和 46.6%,倒伏大幅减轻;平均增收 1 902.0 元 /hm2 。从建立全国性技术推广协作网、整合资源发挥政策 引导和激励作用、建立稳定的示范基地多措并举助推技术落地、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速技术推广等方面, 总结了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的推广经验和启示。【结论】水稻“三控”施肥技术能稳定实现水稻减肥增产增收, 其推广经验和方法可供借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在雷州市的示范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早季在雷州市进行了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示范应用试验,结果表明,与习惯施肥处理相比,水稻"三控"施肥处理每667 m2稻谷产量为550 kg,增产24.6 kg,增产率为4.7%;每667 m2产值为1 023元,产值增加45.76元,节省肥料和农药成本35.20元,纯收益增加80.96元。此外,水稻无效分蘖减少,成穗率提高,基部3个伸长节间缩短,抗倒性增强,纹枯病和稻飞虱危害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8.
覆草旱作和常规水作对水稻品种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早晚季覆草旱作和常规水作在两种施肥方式下的试验,对广东省常规优质稻主栽品种丰华占和粤香占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研究.方差分析表明,早季,水分管理和施肥方式对两品种产量及构成因素无显著影响;晚季,两品种覆草旱作时产量显著低于常规水作,粤香占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分别受施肥方式的影响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粤香占产量、丰华占单科穗数受水分管理与施肥方式互作效应的影响分别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因此,广东早季实行水稻覆草旱作是完全可行的,建议晚季采用常规水作以获最大产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改传统的水稻双季种植为早季直播 + 晚季再生新型种植模式,通过应用早季直播稻一次性施肥技术与再生稻喷施促根促蘖液肥 2 项关键技术,拟解决再生稻穗数少、穗形小导致产量低的问题,实现产量与生产效益的提高。【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探讨一次性施肥对水稻根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早季直播稻一次性施肥与再生稻喷施促根促蘖液肥对两季水稻产量、再生稻发育以及整体效益的影响。【结果】一次性施肥的水稻分蘖早、分蘖数略高于分次施肥,增加了水稻成穗数,且有利于培育水稻庞大根系。一次性施肥处理的水稻产量比等养分的分次施肥处理依次增产 3.7%、8.7% 和 31.3%,说明一次性施肥方式增产显著。一次性施用 600、750 kg/hm2 控释肥处理并结合喷施两种促根促蘖液肥,水稻穗数、穗粒数均高于对照,说明具有促穗增加穗粒数的效果,且促根促蘖液肥Ⅰ效果较好。3 种施肥量结合配施促根促蘖液肥处理的年效益均显著高于双季稻常规种植,其中,750、900 kg/hm2 控释肥处理结合促根促蘖液肥年效益分别提高6 859、8 291 元 /hm2。【结论】一次性施肥技术具有提高水稻产量的效果,促根促蘖液肥Ⅰ可有效增加水稻分蘖,双季稻早季直播稻采用一次性施肥技术、再生稻喷施促根促蘖液肥效益比常规种植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在新会区的示范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2007年在江门市新会区开展了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应用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肥法相比,"三控"施肥法氮、磷、钾肥施用量分别减少17.64%、38.81%和20.79%;肥料总量及其成本分别比对照减少23.56%和25.24%;增收节支20.54%,产投比提高52.88%2年的示范推广均取得了省肥抗倒、节本增效的明显效果.为"三控"施肥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在增城市的示范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在增城市2年3造的示范应用效果。与习惯施肥相比,"三控"施肥技术的氮肥和磷肥用量分别减少31.9%和57.8%,钾肥用量增加8.3%,总肥料用量减少27.5%。每667 m2平均增产稻谷37.3 kg(增幅10.4%),节省肥料成本41.36元,增收节支125.74元。同时,"三控"施肥技术抗倒性增强,病虫害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2.
总结了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在阳东县两个试验点的对比试验和连片示范效果.在每667 m2施氮量分别为9.43 kg和8.28 kg的情况下,“三控”施肥法每667 m2稻谷产量比习惯施肥法分别增加55.1 kg (12.9%)和46.6 kg(11.3%),经济效益每667 m2分别增加154.28元和130.48元,群体成穗率分别提高3.1%和7.2%,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53.7%和53.3%.在6.7 hm2连片示范中,“三控”施肥法的氮肥施用量比对照减少20.8%,稻谷产量比对照提高8.2%.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出适宜在福建省龙岩市推广应用的水稻节本增效栽培技术,在当地早稻栽培中应用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并对技术应用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应用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可提高氮磷钾肥农学利用率、水稻成穗率、水稻产量(增产4.5%),可实现水稻生产节本增效,值得在当地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在汕头市的示范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在汕头市龙湖区开展的早,晚造的"三控"施肥示范试验,结果表明,比习惯施肥相比,"三控"施肥技术均省肥节本.早造节约肥料川最和肥料成本25%左右,晚造节约20%左右,氮肥偏生产力提高50%以上;每667 m2增产稻谷5%-10%.增收节支85~120元;产投比提高45%以上."三控"施肥技术增产增效的主要原因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增加.肥料利用率高.  相似文献   

15.
2008年早、晚造存茂名市茂南区的示范结果表明,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比习惯施肥每667 m2可增产3%~10%,增收节支80-100元,产投比提高20%~60%,节约肥料成本20%~40%,肥料偏生产力提高10%以上.同时,"三控"施肥技术抗倒性强,病虫害减轻,在茂南区不同地点、季节、品种表现一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在信宜市的示范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信宜市2013年早造开展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示范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与当地习惯施肥相比,采用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无效分蘖减少,水稻茎秆第一、第二、第三伸长节间分别缩短1.1 cm、0.9 cm和2.6 cm,分别缩短42.3%、17.3%和26.5%;纹枯病发病株率和病指、稻飞虱虫口密度均较低;每亩增值108.68元,肥料、农药及其他成本分别减少15.40元、15.30和20.00元,纯收益增加159.38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推广广东省农科院研发的“三控”施肥技术虽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因需要三元素配备换算,不便农民掌握,对此进行了大胆探索。根据“三控”技术原理,不另施尿素和磷、钾肥,只用成品45% 氮、磷、钾三元素复合肥,则可取代长期以来尿素、磷肥、钾肥3 肥施用陋习,并能取得更简单、更方便“控苗、控氮、控病” 的“三控”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马铃薯种薯的选择,尤其是要掌握施肥要点,强调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施肥方式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同时抓住有利时机适时播种,在管理上注重早追化肥及叶面肥、开花期早灌水、病虫害早防治、适时化学控旺的“三早一控”原则,就能达到高产预期。  相似文献   

19.
2001年晚季和2002年早季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华南双季超级稻为试材,按“国标”方法测定7项指标并对其作了分析,结果表明:(1)华南双季超级稻米质总体好于目前本稻区的生产推广品种,特别是蒸煮品质有较大的提高;(2)早、晚季米质性状差异显著性经t测验,整精米率和垩白度达1%显著水平,垩白粒率和粒型达5%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0.
通过水稻氮肥不同比例"三控"施肥技术(N 4∶2∶3∶1和5∶2∶2∶1)与习惯施肥对比试验,验证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在促进禾苗田间生长、控制苗峰、提高成穗率、千粒重、单位面积产量等综合效应,从而实现高产稳产。结果表明:早稻分别增产718.5、637.5 kg/hm2、增收1 893.75、1 691.25元/hm2、纯收入增幅14.2%和12.7%;晚稻分别增产627.0、484.5 kg/hm2、增收1 727.7、1 357.2元/hm2、纯收入增幅10.5%和8.2%,增产增收增效显著。而2种不同氮肥比例"三控"施肥试验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