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目的:分析桉树人工混交林营造技术在实践应用过程中的有效策略。方法:就桉树人工混交林营造技术的意义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我国当下人工混交林营造技术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结合,重点阐述桉树人工混交林营造技术的要点。结果:桉树人工混交林营造技术在实践中能够显著提升桉树的成活率,相较于与传统的造林技术而言有着十分明显的应用效果。结论:人工混交林营造技术在桉树种植过程中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林业发展的迅速推进,国家对林业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大。目前,我国在1949年以后营造的林木由于各种原因有生态退化的趋势。因此,人工混交林的营造和建设刻不容缓。本文主要对人工混交林营林技术的应用进行探讨和研究,以期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当前林业发展飞速,基本上是采取混合种植的方式,特别是在南方,根据地域特点和气候,采取混交林种植,可以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且有利于保护森林物种的多样性。结合工作经验,选取其中一种混交林技术营造模式之一,对人工混交林的营林技术要点进行分析,并提出今后混交林技术营造模式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4.
人工混交林是现代的新型营林管理方法。通过人工将各种适应环境的林木通过合理的布局混杂栽种在一起,形成树木互助的的生长模式。人工混交林可以根据人们生产的需要选择树种,在经营的过程中还可以起到保护环境,涵养土地的作用,是目前国内较为理想的林业经营模式。和单一林木的营林技术相比,混交林有很多优点,在抵抗病虫害表现尤为突出。但人工混交林在经营管理上需要考虑更多,要合理安排结构布局。本文将对人工混交林营林技术要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任豆混交林营建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对不同树种、不同混交比例、不同造林密度进行任豆混交林试验。结果表明:3种因子对混交林蓄积量的影响大小表现为:树种>密度>比例;任豆×杉木混交林蓄积量与任豆×马尾松混交林、任豆×木荷混交林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任豆×马尾松混交林与任豆×毛竹混交林差异不显著;3种任豆混交林的比例中最佳配置为6∶4。任豆×杉木不同混交模式生态评价分析表明,星状混交>行状混交>块状混交。  相似文献   

6.
森林资源对人类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价值,为迅速解决已经被破坏的森林资源,人工混交林发挥了重要的功能。本文就人工混交林的营林技术要点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7.
介绍杜仲与毛竹人工混交林栽培技术,包括杜仲育苗、毛竹母竹的选择和挖取、混交造林,以为杜仲与毛竹人工混交林的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营造混交林时要注意树种的选择,详细掌握树种的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进行合理配置,以达到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9.
杉木人工纯林与混交林下土壤肥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文对杉木人工纯林,杉木与马尾松、木荷、厚朴构成的混交林下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混交林能有效地改善林地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和营养元素的含量,并通过降低土壤酸度,增加了养分有效性.在所研究的3种混交模式中,以杉木与木荷混交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杉木人工纯林与混交林下土壤肥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宝川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138-139,88
对杉木人工纯林,杉木与马尾松、木荷、厚朴构成的混交林下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混交林能有效地改善林地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和营养元素的含量,并通过降低土壤酸度,增加了养分有效性.在所研究的三种混交模式中,以杉木与木荷混交为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1.
酸枣人工混交林涵养水源功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分别从林冠层、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及土壤层对酸枣×马尾松、酸枣×杉木混交林及马尾松、杉木纯林涵养水源功能的研究结果表明:林分组成结构的不同导致了其涵养水源功能的较大差异.不同林分的持水量大小排序为:酸枣×杉木混交林>酸枣×马尾松混交林>杉木纯林>马尾松纯林.林分不同层次的持水量大小排序为:土壤层>林冠层>凋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酸枣混交林具有比其纯林更好的涵养水源功能  相似文献   

12.
通过观测和调查混交林生长情况,目的在于了解各混交树种的特性、生长和各混交树种个体在空间分布幅度和状态,为今后设计和研究混交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说明人工混交林的作用的基础上,简述了人工混交林的基本理论,提出了人工混交林营林的技术要点,希望可以起到加速人工混交林营林的速度,提高人工混交林营林的质量,尽快恢复已经遭到严重破坏的森林资源,实现林业的长远开发和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人工混交林结构和生长可视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行研究。[方法]根据人工混交林结构特点和生长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分别建立人工混交林结构与生长可视化模型;采用C#语言和开源图形引擎MOGRE开发,建立人工混交林结构和生长可视化系统。[结果]建立了人工混交林结构与生长可视化模型,同时建立了人工混交林结构和生长可视化系统。[结论]实现了人工混交林结构重现和生长动态模拟。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讨论了人工混交林营林技术的必要性,分析了该类技术具有的改善立地条件、充分利用营养、提高抗灾能力、改善林品质量4种作用,同时深入从混交树种选种、混交比例、栽种方法、种间优化调整4个方面论述了人工混交林营林技术要点。希望形成的内容对新时期人工混交林的营林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木荷人工混交林涵养水源的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冠层、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及土壤层对木荷×马尾松、木荷×黄山松及其纯林涵养水源功能的研究结果表明,林分组成结构的不同导致了其涵养水源功能的差异.不同林分的持水量排序为:木荷×黄山松混交林>木荷×马尾松混交林>黄山松纯林>马尾松纯林.林分不同层次的持水量排序为:土壤层>林冠层>凋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木荷混交林较其纯林具有更好的涵养水源功能.  相似文献   

17.
人工更新与萌芽更新形成的针阔混交林,保持原生态特点,维护森林群落的自然原貌。能降低投资成本,增加短期经济效益,提高功能作用,是辽东山区今后应大力推广的混交模式。  相似文献   

18.
<正> 由林业部下达给我校的“华北主要树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研究”课题的一部分,“北京西山地区油松人工混交林的研究”项目,于1986年10月30日通过技术鉴定。鉴定会由林业部科技司主持,我国著名造林学专家候治溥研究员任鉴定委员会主任,共有九名专家、教授参加鉴定。林业部造林经营司的负责同志也出席了会议。该课题的研究由沈国舫教授主持,北  相似文献   

19.
对混交林生长和土壤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松、侧柏是主根型树种,垂直根系主要分布在40~80 cm,沙棘为侧根型树种,根系主要分布在10~40 cm,二者分布协调,种间根系生长无排斥现象。混交林平均高度、胸径、蓄积量、生物量较纯林高14.5%、27.4%、62.2%、42.1%;油松、侧柏、沙棘混交林的叶量分别比纯林高14.9%、13.5%、6.3%,叶绿素含量高21.0%、36.8%、3.1%,叶子中 N、K2O、CaO含量较纯林高;混交林土壤容重和坚实度比纯林低9.6%和18.0%,孔隙度、通气度、持水量和含水量比油松纯林分别提高13.8%、20.1%、15.7%、4.8%,比侧柏纯林分别提高7.9%、{11.6%}、5.7%、12.7%。不同土层土壤容重和坚实度由上到下逐渐增大,土壤中层持水量、含水量最高,低层次之,表层最低;孔隙度和通气度表层较高,向下逐渐减少。混交林有机质、全N、P2O5、速效P、速效K高于纯林。  相似文献   

20.
在原牡丹品种园的基础上,采取集中保存方式,重新规划圃地,划出28.67 hm^2土地营建基因库,其中8.67 hm^2为品种区(主要为中原牡丹),包括品种展览区、品种繁殖区和新品种种植区;3.33 hm^2为野生牡丹区(含紫斑牡丹);16.67 hm^2作为实生苗繁殖区,将每年采收的种子播种,从中选育新品种、作为砧木或药用等。重新鉴定原有品种,并拍照,登记造册,将收集的牡丹品种按色系进行分类定植,每个品种定植10--15株,对收集交流及繁育的新品种也按每个品种5--15株定植,以便于管理、观察、记载、对比及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