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该研究通过开展玉米联合收获秸秆还田作业质量以及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条件下的小麦旋耕精少量播种、小麦免耕播种作业质量对比试验,验证玉米秸秆还田小麦免耕播种技术在安徽省的适应性,为推广先进农机化技术提供试验支撑。结果表明,模式二(机械化收获→秸秆粉碎还田→小麦免耕播种)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
随着玉米产量的逐年提高,玉米秸秆还田量也逐渐加大,严重影响小麦的播种质量。本文主要从秸秆粉碎、精细整地、合理施肥、科学播种等方面介绍了玉米秸秆还田下小麦科学播种技术,以期为冬小麦在玉米秸秆还田下提高播种质量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麦玉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动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定位试验在玉米秸秆全量粉碎还田及小麦秸秆旋耕施肥播种同步完成的前提下,研究秸秆还田循环利用条件下小麦玉米两熟制土壤养分特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从玉米收获期至小麦成熟期,各处理的土壤全氮量有所降低,而土壤碱解氮在小麦整个生长发育时期呈现增加的趋势.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和玉米秸秆还田对稳定小麦生长前期(拔节期以前)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具有明显作用.秸秆还田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降低具有减缓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玉米秸秆还田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志 《河南农业》2012,(2):42-43
从玉米秸秆还田的作用、秸秆还田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简要介绍了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高产栽培的整地技术、播种技术,以期为小麦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保证小麦播种出苗,苗足苗壮,促使早分蘖、多分蘖、达到壮苗安全越冬,实现小麦的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5.
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出苗和光合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冬小麦品种烟农19为材料,研究小麦秸秆全量粉碎覆盖还田和玉米秸秆全量粉碎翻埋还田对冬小麦出苗和光合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可增加小麦的出苗数、出苗率和出苗均匀度,形成高产群体。播种过深和水分不足成为影响出苗的主要因素,秸秆阻碍对小麦出苗也有一定影响。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提高了小麦的成穗数、群体干物质积累,同时也提高了叶片光合性能及群体的光合生产效率。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主要促进了穗粒数的提高,穗数和千粒重也有所提高,进而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在本试验中小麦玉米秸秆两季连续全量还田处理对冬小麦出苗、光合生产以及产量的增加效应高于单季秸秆还田,玉米秸秆单季还田的增加效应高于小麦单季秸秆全量还田。  相似文献   

6.
玉米秸秆还田影响小麦黄苗死苗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多年的田间试验及生产调查,从当前玉米秸秆还田农机配套作业质量和整地播种质量两个方面分析了玉米秸秆还田后,小麦播种出现黄苗、死苗的主要原因。为防止小麦黄苗、死苗的发生,提出了选用高质量玉米收获机具、提高农机作业质量、备足底墒、玉米秸秆及早粉碎腐熟处理、提高整地播种质量,适时浇越冬水,盖土压麦、防寒保苗等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7.
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夏玉米及夏大豆播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详细介绍了在小麦秸秆还田作业的基础上夏玉米和夏大豆播种技术,以为小麦秸秆还田后的夏种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玉米秸秆还田基础上影响小麦产量的因素,介绍了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栽培技术,包括提高秸秆粉碎质量、整地、播种、水分管理、肥分管理、镇压保墒、查苗补缺、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以期为小麦高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农业生产上推广玉米秸秆还田小麦免耕播种技术,不仅能够节省人力、减轻劳动强度,而且还能够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培肥地力,在玉米秸秆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诸元素,而这些有机物正是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以增加其有机质,将直立的玉米秸秆用秸秆切碎机就地粉碎进行还田是农业上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主要探讨了玉米秸秆还田小麦免耕播种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0.
颍州区小麦秸秆综合利用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研,摸索阜阳市颍州区小麦秸秆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研究小麦秸秆还田最佳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减轻秸秆还田对下茬作物耕种的影响。调研内容包括: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秸秆还田的方式、秸秆还田对下茬作物耕种和出苗的影响、小麦秸秆打捆收储出售的具体做法、玉米和大豆播种方式等。  相似文献   

11.
<正>临漳县地处河北省南部,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14万亩,小麦57.1万亩。目前小麦即将进入越冬期,为了培育冬前壮苗、确保麦苗安全越冬,我们对全县小麦进行了考察,分析了小麦播种基础和存在问题,制定了如下冬前管理技术意见,供参考。一、小麦播种特点1、玉米秸秆还田面积大、质量高今年我县秸秆还田面积大,达到了55.6万亩,占今秋小麦播种总面积的97.3%;同时秸秆还田质量高,在前茬玉米收获后立即进行了秸秆还  相似文献   

12.
一、做好秸秆处理工作在应用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小麦种植技术时,需要做好玉米秸秆处理工作。一般来说,冬小麦的播种时间多在10月中上旬,而为了配合小麦的种植,夏玉米的种植时间以6月上旬为宜,这样在10月初就能收获玉米,小麦播种的整地工作也能够更好地开展。如在小麦种植时,能够做到随机收获,并及时粉碎玉米秸秆。  相似文献   

13.
利辛县小麦秸秆全量还田直播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利辛县小麦秸秆全量还田直播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小麦秸秆处理、选用高产品种、施肥、播种、间定苗、追"三肥"、排水、除草、病虫害防治、适时晚收和玉米秸秆还田技术推广等方面内容,以促进该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介绍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条件下,玉米秸秆整株还田对土壤水肥及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重点介绍玉米整株还田技术,所需配套机具有操作工艺,技术要点和3年的实验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整株还田,秸直经过一年的腐解,腐解率达90%以上,玉米整珠还田耕深20cm,秸杆在土壤8cm深度以下秸秆覆盖率达95%以下,能够保证冬小麦播种质量,小麦播种出苗后基本苗蘖测定分别比粉碎还田(对照)增加23株和0.2个,小麦生育期干物质和千粒重分别增加8.95%和1.33%,小麦产量提高3.18%。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修武县承担河南省保护性耕作项目的第二年,小麦保护性耕作分为玉米秸秆还田--免耕播种模式和玉米秸秆直立--免耕播种模式.小麦传统耕作模式一般是指玉米秸秆还田1~2遍,旋耕耙耱后播种小麦的耕作方法,为了进一步探讨小麦保护性耕作不同模式与传统耕作模式在不同质地土壤(黏土和壤土)的表现,特在壤土和黏土地分别设立了以传统耕作为对照的不同耕作模式对比试验,在试验过程中实施常规管理方法,并对小麦生长过程实施系统调查,现将试验调查结果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秸秆还田对小麦玉米轮作田土壤有机碳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小麦-玉米轮条件下不同秸秆还田方式进行定位试验,对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进行了6a11季的连续监测,结果表明:单施化肥和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均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3种还田方式均能显著提高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表现为玉米秸秆还田>两季秸秆还田>小麦秸秆还田;3种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增长速率为玉米秸秆还田>两季秸秆还田>小麦秸秆还田。小麦季玉米秸秆还田对有机碳活性提升效果优于两季秸秆还田和玉米季小麦秸秆还田。  相似文献   

17.
[目的]优化小麦-玉米周年秸秆还田方式,实现系统碳效率及经济效益协同提高,促进小麦-玉米周年可持续生产.[方法]基于8年小麦-玉米周年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分析小麦、玉米秸秆双季还田(D)与小麦秸秆单季还田(S)对作物秸秆产量和碳投入量的影响,明确不同碳投入量对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及其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影响;系统分析碳效...  相似文献   

18.
李德智 《北京农业》2005,(11):35-36
新型免耕播种机为了解决秸秆聚积阻塞难题,确保免耕播种机顺利播种,天津市蓟县农机推广站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试制成功了既具有秸秆切碎功能,又能一次完成秸秆处理、破茬松土、化肥深施、玉米播种、覆盖镇压等作业工序的新型玉米免耕播种机。它的突出特点是:在保持玉米免耕播种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秸秆切碎功能。可在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实现直接播种。不仅提高了功能、降低了成本,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解决了秸秆聚积难题,实现秸秆覆盖还田,杜绝了秸秆焚烧,是对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的一项创新。目前该机已开始小批量生产。小麦免耕播种…  相似文献   

19.
当前,秸秆还田技术在诸多地区已广泛推广和应用,但许多农民对秸秆还田原理及作用还不了解,没有掌握相对全面的技术,导致秸秆还田小麦播种后,常常有出苗不全、早春黄苗以及越冬死苗以的情况发生,小麦的长势不良势必影响到收获时的产量。基于此,结合近年来在玉米秸秆还田过程中所掌握的技术经验,提出秸秆还田种麦的六要点:还田时间、打杆要求、增施氮肥、足墒播种、深耕旋匀以及镇压沉实,以期供农民朋友参考。  相似文献   

20.
秸秆还田的土壤酶效应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探讨秸秆还田适宜模式。【方法】试验地位于陕西关中平原的三原县,在小麦-夏玉米一年二熟轮作模式下,采用田间试验,进行2因素3水平试验设计,分别设置小麦、玉米秸秆还田2个因素,每个因素下设3个水平(小麦秸秆还田:小麦秸秆高留茬覆盖还田模式、小麦秸秆粉碎还田模式和小麦秸秆不还田模式;玉米秸秆还田: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模式、玉米秸秆粉碎深松还田模式和玉米秸秆不还田模式),共组成9种模式,分析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5~30和30~60cm土层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含量及β-葡萄糖苷酶、FDA水解酶、蔗糖酶、多酚氧化酶、碱性磷酸酶、脱氢酶活性和总体酶活性(TEI)的变化特征。【结果】与对照(玉米秸秆不还田+小麦秸秆不还田)相比,8种秸秆还田模式有机碳、易氧化碳含量均明显增加,其中小麦秸秆不还田+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模式5~3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幅最大,达到34.72%;小麦秸秆粉碎还田+玉米秸秆不还田模式5~30cm土层土壤易氧化碳含量增幅最大,达到27.02%。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模式总体上提高了5~60cm土层β-葡萄糖苷酶、FDA水解酶、蔗糖酶、多酚氧化酶、碱性磷酸酶和脱氢酶6种酶的活性,除脱氢酶外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在5~60cm土层,所有秸秆还田模式TEI均高于对照,总体上差异达显著水平,其中小麦秸秆不还田+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模式5~30cm土层TEI增幅最大,达到40.23%。土壤FDA水解酶、蔗糖酶和TEI可在一定程度上用于表征秸秆还田模式的优劣。【结论】综合考虑可知,小麦秸秆不还田+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模式是陕西关中地区适宜的秸秆还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