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近年来人们营养保健意识逐步增强、消费逐步趋向多元化,对黄米等杂粮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提出把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作为确定育种目标的重要依据,今后应根据糜子消费市场逐步细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从为糜子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的角度,开展多元化育种,培育能够支撑糜子产业发展、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优质高产品种、优质富硒保健品种、优质富铁保健品种、优质富钙保健品种,并就多元化育种方法和产业发展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刁现民  程汝宏 《中国农业科学》2017,50(23):4469-4474
谷子(Setaria italica Beauv.)和糜子(Panicum miliaceum L.)是中国起源的古老粟类作物,在旱作生态可持续农业建设和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应对未来更加干旱环境的战略储备作物。自2001年到2015年,全国农技中心组织国家谷子糜子区域试验,对这个时期培育的谷子糜子品种的产量、适应性和品质进行综合鉴定,积累这个时期谷子糜子育成品种的产量和农艺性状表现的基础数据。本期《中国农业科学》发表了6篇对过去10—15年谷子糜子育成品种产量和农艺性状表现的分析评价文章,这些文章从整体上梳理了中国华北夏谷区、西北早熟区、西北中晚熟区、东北春谷区和糜子育成品种的产量水平、育种进步的性状和存在问题等,也提出了近期及将来的育种目标。本文是对这6篇文章进行的简评,希望能引导这6篇文章的深入研读。谷子糜子育种的突破有赖于关键性亲本的发现、创制和利用,以及有益产量性状累加育种技术的突破;商品性优质、食味优质、功能性优质专用和中矮秆适合机械化轻简化栽培应成为谷子糜子育种最应关注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整理分析近17年间全国糜子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的产量和农艺性状变化,探讨中国糜子品种改良进展和育种水平变化,为未来中国糜子的遗传改良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多元回归、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1998—2014年国家糜子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不同年份主要性状的变异,比较主要育种单位选育糜子品种性状的差异。【结果】1998—2014年糜子参试品种性状变异显著。随年份推进,粳性糜子品种产量和单株粒重以及糯性糜子品种产量、单株粒重和穗长持续增加。17年间粳性和糯性糜子产量分别增加了50%和21%,单株粒重分别增加了90%和7%,穗长分别增加了19%和29%,生育期长度、株高、主茎节数量和千粒重等性状变化不明显。来自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和宁夏等9个糜子主产省(区)的17家育种单位提供了65个糜子区域试验品种,其中7家同时提供了粳性和糯性糜子品种,2家只提供了粳性糜子品种,8家只提供糯性糜子品种。来自内蒙古、甘肃和宁夏的3家育种单位贡献了参试品种的55.4%。近6年来自这3家单位的品种产量表现优异,是中国糜子育种的中坚力量。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粳性糜子的生育期长度、主茎节数量和单株粒重决定了产量82.8%的变异,糯性糜子的主茎节数量和单株粒重决定了产量78.6%的变异。相关性分析表明,粳性和糯性糜子的主穗长和单株粒重均与单株产量显著正相关,而其他性状间相关性在粳性和糯性糜子中均有所不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粳性糜子育成品种分为2类,糯性糜子育成品种分为3类。【结论】1998—2014年,国家区试中粳性和糯性糜子参试品种产量稳步增加,表明中国糜子育种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育种手段相对单一,育种方法多样性程度较低。糜子区试对产量相关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关注不够,培育高产、优质、适口性好、蒸煮品质优良、抗性淀粉含量高、耐落粒、适合机械化的糜子品种是未来糜子育种的发展方向。强化杂交、远缘杂交、诱变育种、双单倍体以及多倍体育种等传统技术的应用,充分利用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学研究方法,加强传统育种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结合,是系统提升糜子育种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综合评价糜子品种资源对黑穗病的抗性,筛选抗病资源,建立黑穗病田间评价鉴定体系。【方法】以301份糜子种质资源为材料,采用人工饱和接种法,于2017-2018年连续两年对糜子资源进行黑穗病抗性鉴定,并对连续两年均表现高感和感病品种的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301份糜子种质资源中抗黑穗病资源较少,其中连续两年均免疫品种10份,占3.32%,分别是五原小黄糜、狗尾蛋、紫秆红黍、一点黄黍、正宁红粘糜、灰糜子、夯糜子、B85-25、赤黍1号、陇糜2号;连续两年均高抗品种3份,占1.00%;连续两年均表现稳定抗病品种34份,占11.30%;一年表现抗病、一年表现高抗品种17份,占5.65%;连续两年均表现稳定感病和高感品种36份,占11.96%。高感和感病糜子资源农艺性状调查结果表明,糜子感染黑穗病后,株高降低、茎粗减小,分枝数、节数、叶片数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升高,穗子畸形,整个植株表现为矮化型、小叶丛生型、丛枝型。【结论】表现免疫、高抗、抗病糜子资源可用于糜子育种和品种改良;在生产中,可利用株高、茎粗、分枝数、节数、叶片数、穗形对糜子黑穗病进行快速鉴定。  相似文献   

5.
十五年区试数据分析展示谷子糜子育种现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谷子(Setaria italica Beauv.)和糜子(Panicum miliaceum L.)是中国起源的古老粟类作物,在旱作生态可持续农业建设和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应对未来更加干旱环境的战略储备作物。自2001年到2015年,全国农技中心组织国家谷子糜子区域试验,对这个时期培育的谷子糜子品种的产量、适应性和品质进行综合鉴定,积累这个时期谷子糜子育成品种的产量和农艺性状表现的基础数据。本期《中国农业科学》发表了6篇对过去10—15年谷子糜子育成品种产量和农艺性状表现的分析评价文章,这些文章从整体上梳理了中国华北夏谷区、西北早熟区、西北中晚熟区、东北春谷区和糜子育成品种的产量水平、育种进步的性状和存在问题等,也提出了近期及将来的育种目标。本文是对这6篇文章进行的简评,希望能引导这6篇文章的深入研读。谷子糜子育种的突破有赖于关键性亲本的发现、创制和利用,以及有益产量性状累加育种技术的突破;商品性优质、食味优质、功能性优质专用和中矮秆适合机械化轻简化栽培应成为谷子糜子育种最应关注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6.
回顾遵义市"十一五"烤烟育种工作,分析了烤烟育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围绕行业对烤烟品种需求的演变和遵义市烤烟生产的品种需求,从种质资源基础研究、调整育种目标、完善目标性状检测评价体系、育种目标实现途径、自育品种区域化推广应用等方面提出了遵义市"十二五"烤烟育种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7.
糜子优质品种评价与品质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十·五”以来各省审定(鉴定)并在生产上应用的糜子品种以及“十一·五”国家糜子区域试验中表现突出的糜子品种进行种植,统一评价其适应性、丰产性,并进行品质鉴定,为培育糜子优良品种,指导生产和育种方向以及品种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SSR的中国糜子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40份来自中国的糜子种质资源为材料,利用5对糜子特异性SSR引物研究上述试材的遗传多样性,以期为糜子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数据。结果表明,40份试材中共检测出14个等位基因位点,每对引物的等位位点数在2~5之间,平均为3.5。PIC值在0.42~0.69之间,平均为0.52。相似性系数分析表明,遗传相似系数在0.61~0.99之间,平均为0.8;聚类分析结果发现,在相似系数0.68处将40个品种分为5大类群,第一类群共12个品种,属于北方春糜子区;第二类群共7个品种,属于西北春夏糜子区;第三类群共16个品种,大多属于华北夏糜子区;第四类群的4个品种来自不同的生态区,包括东北春糜子区、北方春糜子区、黄北高原春夏糜子区和华北夏糜子区;第五类群只有来自山东的1个品种,来源于华北夏糜子生态区。该结果可为中国糜子的分类以及育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糜子育成品种农艺、产量及品质性状综合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近年育成糜子品种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及品质性状进行综合评价,比较粳性和糯性糜子间的差异,分析糜子品种改良工作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为中国糜子育种及产业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近年育成的22个粳性糜子品种和18个糯性糜子品种为材料。田间考种获取农艺性状(生育期、株高、节数、粒色、花序色和穗形)和产量性状(千粒重、穗粒重和主穗)。室内通过正丁醇提取法测定黄色素含量、索氏抽提法测定粗脂肪含量、双波长法测定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结果】粳性糜子品种平均产量为3 465.5 kg·hm~(-2),变幅为2 976.0—3 915.0 kg·hm~(-2);糯性糜子品种平均产量为3 163.4 kg·hm~(-2),变幅为2 575.5—4 002.0 kg·hm~(-2)。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表明,糜子产量与生育期、千粒重、主穗长、穗粒重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平。数据分析表明,育成品种在生育期、株高、节数、千粒重、穗粒重、主穗长、产量等方面变幅较小。粳性糜子品种黄色素含量平均为2.7 mg·kg~(-1),变幅为1.7—3.3 mg·kg~(-1);糯性糜子品种黄色素含量平均为2.4 mg·kg~(-1),变幅为2.1—2.9 mg·kg~(-1)。粳性糜子品种粗脂肪含量平均为3.6%,变幅为1.7%—5.6%;糯性糜子品种粗脂肪含量平均为4.1%,变幅为2.7%—5.5%。粳糯糜子之间黄色素含量和粗脂肪含量差异性不显著。粳性糜子品种直链淀粉含量平均为32.22%,变幅为11.31%—38.67%;支链淀粉含量平均为35.01%,变幅为21.43%—64.02%;总淀粉含量平均为67.23%,变幅为58.59%—77.87%;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含量比值平均为1.00,变幅为0.18—1.73。糯性糜子品种直链淀粉含量平均为3.69%,变幅为2.24%—5.55%;支链淀粉含量平均为57.37%,变幅为49.40%—68.01%;总淀粉含量平均为61.06%,变幅为54.18%—72.11%;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含量比值平均为0.07,变幅为0.05—0.11。其中,陇糜5号和陇糜8号直链淀粉含量较高,宁糜17号和榆糜2号直链淀粉含量适中,晋黍9号和雁黍7号直链淀粉含量较低。粳性糜子籽粒蛋白质含量平均为11.13%,变幅为9.64%—13.26%;糯性糜子籽粒蛋白质含量平均为13.72%,变幅为12.10%—15.72%,糯性糜子籽粒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粳性糜子。【结论】近年育成的糜子品种在多种农艺及产量性状中变幅较小,品种类型相对单一,不能满足生产和市场对糜子品种多元化需求。针对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挖掘、利用和创新优异糜子资源,将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新技术结合,开展多元化、多目标育种,培育性状优良、抗性强、适应性广、产量高、品质优良的糜子新品种是糜子品种改良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农作物育种是一门紧密为当前农业生产服务的应用科学。它的主要任务和最终目的是选育市场所需要的优良品种。因此衡量作物育种成就的大小 ,主要看育成品种的数量和质量。评价一个品种的价值 ,主要看它在生产上的覆盖面。因此审定品种只是阶段成果 ,只有新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种植 ,才是最终成果。为了提高育种工作的预见性 ,减少盲目性 ,从而提高育种工作的效率 ,在育种工作中注意提高育种工作的学术水平 ,这是十分必要的。但作物育种工作受生态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提高学术水平要有一个过程。应边出品种 ,边提高学术水平 ,因此在科研时间和人…  相似文献   

11.
在台湾,蔬菜是仅次于稻米、畜产品和果品的重要农作物,蔬菜育种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本文从蔬菜育种机构的工作模式、主要蔬菜品种的育种目标及成果、育种途径与技术等几方面综述台湾蔬菜育种进展,目前常规育种仍是台湾蔬菜育种的主要手段,而生物技术作为重要的辅助手段,有效提高了蔬菜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2.
本文概述了贵州烤烟育种工作的进展,分析了当前贵州烤烟育种及品种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贵州烤烟品种工作应坚持优质兼顾产量的育种目标,构建限制产量的烤烟品种评价指标体系;加强种质资源的鉴定及性状遗传基础研究,培育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核心亲本;促进育种新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的融合,实现定向化和精准化育种;加强工商研合作,加快品种选育与应用的品种工作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
我国作为茶树原产地和世界产茶大国,有着悠久的茶树育种历史和深厚的研究基础,育成了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茶树品种,无性系茶树品种和无性繁殖技术最早出现于我国。改革开放后,我国茶树遗传育种研究工作加速,进入21世纪后在育成品种数量及多样性、育种技术、育种基础理论等多个领域取得了较好成果,特别是在茶树全基因组测序与组装、功能基因组学等领域引领世界,并有力支撑了我国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回顾了我国茶树遗传育种研究的历史及成就,梳理了在茶树主要性状遗传规律、育种技术、突破性品种创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在茶树遗传育种基础理论创新、育种技术创新和品种创新方面的研究重点,以期为茶树遗传育种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优良品种在农作物增产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目前品种对农业生产力提高的贡献约占35%,而作物育种较为发达的国家可高达50%.作物育种单位的持续发展对出品种、尤其是有突破性的好品种至关重要.科研工作是一种高级的脑力劳动,它需要调动每个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其特长.如何建立起一种开放竞争、协调高效、开拓进取、团结有序的育种科研组织体系,从而使作物育种工作可持续发展,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笔者根据十余年棉花育种工作的体会,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的作物育种系统的特点,探讨了作物育种工作可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的十大关系.  相似文献   

15.
近百年来我国的棉花品种改良工作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亚洲棉、草棉以及一些过时的陆地棉品种都已经被陆地棉推广品种所取代,各地正在采用近代的育种方案进行棉花品种改良工作。 在棉种改良的过程中,有两个引人注意的转折,一是由完全依赖外国棉品种转变为依靠由我国育种家自己培育的品种;一是由初级的、简单的育种方案转变为此较高级的、复杂的育种方案。 引种曾经起过重要作用,但它的重要性迅速地低落。我国各地研究或生产单位培育的品种比由国外引进品种更适于我国种植,更受生产者的欢迎。我国培育的品种逐渐取代了外来品种。系统育种也曾起过重要作用,但这一作用也逐渐低落。目前杂交育种成为棉花育种中的主要方案,复合杂交的趋势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育种效果。  相似文献   

16.
云南山茶是云南重要的特色花卉品种,在1500多年的栽培历史中,形成了很多的园艺品种,近年来,云南山茶的育种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怎样培育出新颖奇特的云南山茶花园艺品种也成为越来越多园艺工作者的重点研究课题,本文从育种的基础工作出发,探讨了新的育种方法,为云南山茶花的育种工作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关于作物育种攻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对我省作物育种攻关研究工作的成就和问题作了坦率的分析,对育种攻关工作中应注意的方向,方法和技术路线作了论证,提出了突破性和修饰性品种并重的观点,讨论了培育突破性品种和修饰性品种的不同方法,提出了培育多样化品种的方案。以期几年内使我省农业生产再上一个新台阶。提出了几种培育突破性品种的方案。对育种攻关中的一些技术,政策和解决育种科研经费的方法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回顾了吉林省大豆育种工作的历史、成就。吉林省大豆育种工作始于1913年。建国后,在党的领导下,大豆育种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先后选育出106个大豆新品种,使生产上应用品种得到4~5次全面更换。大豆品种丰产性不断提高,抗病虫性增强,品质也不断提高。先后对国内外大豆品种资源进行了搜集、研究,率先进行野生大豆考察、收集研究,并发现了新类型,大大丰富了大豆基因库。生物技术和杂优利用研究也取得了新进展。最后对大豆育种工作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小麦品种的现状及以对今后育种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20a甘肃省小麦育种工作的回顾,认为80年代以来甘肃省小麦育种在品种的丰产性、抗锈性、品质、适应笥等方面的改良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还存在着抗锈品种的遗传背景较为狭窄、专用优质品质的选育和开发亟待加强,抗旱性与丰产性的结合肯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对今后如何建立小麦育种工作自身发展的机制、增加投入入、提高育种队伍水平、扩大国内外合作以及育种主攻目标等方面提  相似文献   

20.
茄子育种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通过对茄子品种资源的整理分析,弄清了辽宁茄子品种资源分类图谱,明确了对茄子消费的习惯和多样性,对茄子品种资源进一步研究和育种工作的回顾,总结了茄子育种特点及实际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