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试验了解氮、磷、钾肥料在旱地玉米上的增产效果,试验表明对旱地玉米产量贡献度最大的依次是氮肥、钾肥,磷肥;氮、磷、钾肥的2水平配合施肥量符合旱地玉米需求。氮磷钾单因素肥料随着施用量增加,玉米产量也在增加,但是肥料增加到一定量后,玉米产量就不再增加反而开始下降。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锌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掌握玉米生产中锌肥的适宜用量,2018年进行了锌肥不同用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适量锌肥能增加玉米光合作用,提高玉米穗粒数和千粒重,进而提高玉米产量,其中,在每667 m~2锌肥用量为0~0.93 kg时,玉米产量随锌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每667m2锌肥用量为0.93~1.86 kg时,玉米产量随锌肥用量的增加而降低。玉米产量与锌肥用量的关系式为一元二次方程(y=-56.449x~2+105.05x+484.03)(R~2=0.828 9)。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不同生态区气象因子对玉米产量影响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吉林农业科学》2015,(4):17-20
采用灰色关联度的方法,研究了吉林省不同生态区气象因子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部地区,日照时数和积温与玉米产量的关联度最为密切;在东部地区,玉米抽雄吐丝后的积温和日照时数与玉米产量的关联度最为密切;在西部地区,降水与玉米产量的关联度最为密切。在中东部地区,积温增加会带来产量的增加,而在西部地区,积温增加产量反而减少。因此,在生产上,应合理选用品种,并采取相应的栽培技术措施,以便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相似文献   

4.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加工原料作物,玉米的多用途和在饲料中的重要地位,使玉米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在我国耕地面积有限的前提下,不可能依靠增加玉米的播种面积来提高玉米的总产量。而玉米产量的提高主要靠玉米品种产量潜力和栽培技术的提高。因此,选育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是进一步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不同密度和种植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以大丰30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密度和种植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密植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产量随之增加,种植密度达到82 500株/hm2时,产量最高;而试验所设的3种种植方式对玉米产量没有太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玉米耐密品种由于栽培密度高,因此通风透光条件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玉米的产量,为了改善玉米生长环境,增加田间通透性和采光度合理调整玉米栽培密度,增加玉米产量,辽宁省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进行不同栽培模式试验,以验证产量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目前,玉米的经济产量随着栽培技术的进步、优良品种的更换而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通过提高玉米种植密度来增加经济产量也是一种增产的有效方法。但是,由于种植密度的增加,使玉米的抗倒伏能力减弱,降低了经济产量,致使种植密度难以进一步增加。为此对玉米在高种植密度条件下不同叶片展开时期喷施玉黄金,通过玉黄金的调控作用,来改善玉米的农艺性状,以提高玉米的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8.
于琳 《现代化农业》2011,(12):16-19
通过在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佳木斯)进行玉米施肥效应试验,探讨施肥量与玉米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玉米产量增加,当每公顷施纯N180kg、P2O5 75kg、K2O30kg时,玉米达到最高产量11134.9kg/hm2,当施肥量增加到较高水平后,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9.
以德利农7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行距及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行距条件下,玉米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规律不一致。在60和70 cm行距下,玉米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穗数、千粒重和产量方差分析显示,行距、密度及行距与密度的交互效应均达极显著水平;穗粒数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仅有密度差异的处理达到显著水平。在75和80 cm行距处理下,玉米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行距75 cm、密度90 000株/hm~2处理的玉米产量最大。  相似文献   

10.
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是吉林省主要粮食作物,随着经济发展,农业对玉米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玉米种植面积也在增加,但是产量和质量却不能让人满意。玉米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是玉米病虫害,病虫害会降低玉米产量,在玉米生长的不同时期都会发生。玉米病虫害种类很多,在防治的时候一定要了解各种病虫害产生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的防治。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金正好农用微生物菌剂在玉米上使用,观察玉米生育进程、农艺性状,测定籽粒产量,进行效益分析对比。结果表明:金正好农用微生物菌剂在玉米上使用,虽然能增加玉米产量,但不能增加综合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可显著增加玉米产量,在施氮量70~210 kg/hm2范围内玉米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氮量增加至280 kg/hm2玉米产量下降,根据玉米产量(y)和施氮量(x)拟合,得出适宜施氮量为178 kg/hm2。施用氮肥可显著增加玉米干物质和氮积累量,并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氮肥农学利用率、当季回收率和偏生产力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分别由14.1 kg/kg、46.2%和135.2 kg/kg下降至7.4 kg/kg、19.3%和37.6 kg/kg。  相似文献   

13.
以德美亚3号为种植材料,分析在不同行距不同密度下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对玉米产量影响不明显,在同一行距下,随着密度的增加,玉米产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行距65cm、密度80000株/hm2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4.
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单产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生产上一方面要提高玉米单穗产量,另一方面在合理密植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对产量的提高是最直接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正>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经济作物,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工业和农业使用玉米利用率极高。玉米具有成活率高,种植方便等优点,遍布我国各省市,分散在不同地区,培育种类多。本文探讨了用于增加玉米产量的新技术,并分别分析了这些新技术对提高玉米产量的影响。希望对玉米增长种植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玉米是我国重要的谷物,种类繁多,玉米产量逐渐增加。然而,玉米并没有跟上我国人口增长的步伐。因此,玉米种植技术的创新发展和突破正变得越来越有活力。只有改进的生长技术和玉米产量的增加才能解决玉米产量与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1玉米增产种植新技术解析  相似文献   

16.
对单种玉米产量与最佳施磷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磷肥施肥量的增加,玉米各产量构成因素成正比增加,产量增加,同时建立玉米产量(Y)与施磷量(X)之间的回归方程,Y=900.557 1+9.098 571 X-0.591 27 X2,得出单种玉米最佳施磷量为115.5 kg/hm2,此时玉米产量预报值为15 085.5 kg/hm2。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冀东地区玉米播期与禾蓟马发生量和玉米产量之间的关系,以生产常用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材,在4月30日~7月19日每隔10d设定1个播期,研究了9个不同播期处理对禾蓟马发生量和玉米产量的影响,以确定冀东地区玉米禾蓟马为害率较低且产量较高的适宜播种日期。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禾蓟马发生量呈增加一减少一增加的趋势,玉米产量呈减少一增加一减少的趋势,其中,4月30日播种的玉米未见到禾蓟马发生、产量最高,5月10日和6月29日播种的玉米虫害率较低、产量较高,但3个播期处理的玉米产量差异均不显著。建议冀东地区春播玉米选择4月30日~5月10日播种,夏播玉米选择6月29日前后播种,以降低禾蓟马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钾是植物生长的三要素之一,在植物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的生理生化作用,钾肥对无公害玉米的产量和性状有很大的影响,随着钾肥的增加,玉米的产量也增加,但随着施钾肥的进一步增加,玉米的产量却不增而下降。为了掌握最佳的钾肥施量,进行不同钾肥施用量、钾肥不同施用时期及NPK不同用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  相似文献   

19.
1999年进行的地膜玉米膜侧灌溉单因子灌水量对地膜玉米产量的试验结果表明,地膜玉米的产量并不是与灌水量成正比增加。当灌水量较小时,玉米产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当灌水定额达到4800m^3/hm^2时,玉米各项考种指标达到最优,产量达最大值;其后如再增加灌水量时,玉米产量则下降。  相似文献   

20.
研究氮肥不同施用量和施肥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施肥水平范围内,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玉米产量随之增加;3种施肥方式以底肥加追肥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