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穗发芽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加工品质,河北省也经常遭受小麦穗发芽为害,开展小麦种质穗发芽抗性鉴定、筛选抗穗发芽材料对河北省小麦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选择河北省小麦主栽品种和优异种质共计193份材料,在干旱和正常灌溉2种环境下种植,利用发芽指数对参试小麦品种的穗发芽抗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小麦材料在干旱环境与正常灌溉环境下的发芽指数相关系数为0.78,说明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下小麦品种的穗发芽抗性较为稳定。2种生长环境下不同发芽指数的小麦材料数量均呈现正态分布规律,这与小麦穗发芽抗性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相吻合。河北省小麦种质穗发芽抗性普遍较弱,仅有3份材料在干旱生长环境下达到高抗穗发芽水平,而高感穗发芽材料所占比例高达39.38%(干旱)和64.25%(正常灌溉)。河北省抗穗发芽小麦品种缺乏,抗穗发芽小麦育种工作亟需加强。  相似文献   

2.
针对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小麦穗发芽发生频繁,严重影响粮食生产安全的现实,选育并推广抗穗发芽小麦品种至关重要.为给长江中下游地区选育及推广抗穗发芽小麦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采用整穗发芽法,对长江中下游安徽地区的39份小麦推广品种和31份选育品系及1份对照进行了穗发芽抗性分析.结果表明,目前长江中下游推广的品种(品系)整体穗...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白皮小麦地方品种抗穗发芽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4 ̄1997年选用原产江苏的49份白皮地方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用周转箱保湿法进行抗穗发芽性筛选鉴定,每年保留穗发芽率在5%以下的材料进行复鉴。筛选出11个抗穗发芽性强而稳定的白皮地方品种,其抗性不仅明显强于国内外抗穗发芽对照品种,而且还强于大面积推广种植的红皮品种“扬麦5号”。剥粒发芽试验结果表明,筛选出的11个白皮抗穗发芽地方品种中,除“大玉花”为非种子休眠因素所致外,其余10个品种的抗性  相似文献   

4.
白皮小麦抗穗发芽性的鉴定及抗性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3~1994年度对30个白皮小麦品种(系)穗发芽抗性复写结果表明,在白皮品种(系)中也有抗性较强的品种,白皮品种宁麦7号抗性强,休眠深度超过了红皮对照品种杨麦5号和扬麦158。小麦穗发芽抗性与籽粒吸水速率有关,而与含水量无关。穗发芽指数是衡量抗生强弱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5.
对235个小麦品种(系)成熟期穗发芽抗性鉴定的研究结果表明,红粒品种普遍抗穗发芽,但不少白粒品种抗性亦较强,颖壳颜色与抗性无关,山西省育成品种(系)的抗性稍差于国外品种。从山西省的152份白粒品种中鉴定出8份较抗穗发芽的品种,以供育种及专题研究利用。  相似文献   

6.
1999~2002年三个生长季节,选用长江中下游地区常见的和扬州大学农学院小麦育种研究组选育的25个小麦品种(系),测定了其穗、粒发芽敏感性。对穗、粒发芽率数据的方差分析表明:小麦的穗、粒发芽敏感性受阴雨时问长短和品种的遗传基础共同作用;收获前小麦的穗发芽性和种子的休眠性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对25个品种(系)进行聚类分析,根据其抗性可分为强、中、弱三类。  相似文献   

7.
通过4年穗发芽鉴定,从260份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种质中筛选出高抗穗发芽品种鄂麦352,同时结合子粒发芽、子粒+芒、子粒+穗轴、子粒+颖壳4种处理,发现其高抗穗发芽不仅与其较强的子粒休眠性有关,还与芒、穗轴和颖壳有关。利用其作为穗发芽抗性亲本配制2个杂交组合,分析表明容易选出抗穗发芽后代,具有较高的育种价值。  相似文献   

8.
小麦穗发芽与抗穗芽种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决小麦穗发芽的根本途径是培育抗穗发芽的小麦品种。开展抗穗芽育种主要是解决抗穗芽亲本、穗发芽抗性鉴定方法及科学的选择等问题,它是穗发芽抗性机理和遗传规律的综合运用。近年的抗穗芽育种实践证明,抗穗芽后代材料的抗芽性差异显著,容易识别。  相似文献   

9.
从长江流域白粒小麦地方品处中开拓抗穗发芽种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长江流域收集保存的白粒小麦地方品种中筛选出8份抗穗发芽种质,其抗性主要是由种子形成后直至成熟的休眠性获得的,在育种中这各休眠性易与丰产性状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小麦穗发芽抗性与选择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在小麦收获期,对124份材料进行了种子发芽和穗发芽抗性比较,筛选出抗性差异显著的材料196份;2006年在小麦生理成熟期,抗穗发芽鉴定了179个品种及上一年筛选的全部材料.结果表明,品种间穗发芽抗性差异十分显著.不同材料的种子发芽率和穗发芽率在收获期的分布范围分别为20%~100%和18%~100%;在生理成熟期的分布范围均为0%~100%,其中两者均在10%以下的抗性品种占4%.红粒品种整体上的抗性高于白粒品种,但也存在白粒抗性品种.同一品种个体间的抗性差异较大,表明通过筛选可以获得抗穗发芽资源.种子休眠是抗穗发芽的重要因素,品种穗部特征对穗发芽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