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2.
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生物修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不仅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威胁到人类生存和健康。本文针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和危害进行概括,并进一步阐述了生物修复技术在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最后对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玉米和向日葵两种植物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考察了外源菌(DX-9)对植物修复的强化和协同效应,对"外源菌-植物"修复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在10000mg·kg-1污染浓度下,150 d玉米、向日葵试验区土壤中石油降解率分别为42.5%和46.4%,较对照区提高了100.5%和118.9%.外源节细菌的施加可使生物修复速度显著加快,150 d"DX-9-玉米"和"DX-9-向日葵"试验区石油烃降解率分别达到72.8%和76.4%,较同期单独植物修复的降解率提高了71.3%和64.7%.500 d各试验区土壤中石油烃降解率分别为95.5%、96.1%、97.6%和98.9%,土壤中石油烃含量均低于国家标准规定限量(<500mg·kg-1);土壤主要理化性质、生物群落分布、呼吸强度及植物不同部位中石油烃的残留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玉米、向日葵与节细菌对石油污染土壤的联合生物修复效果显著;经过两年修复,污染土壤恢复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4.
5.
6.
介绍了生物修复的特点及分类,从动物修复、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植物–微生物协同修复4个方面,综述了生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技术的研究进展,并从探寻重金属超积累植物,开发生物土壤改良剂和吸附剂,筛选耐重金属的根际微生物及创新应用联合修复技术几方面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8.
在实验室小试和现场中试的基础上 ,采用预制床处理工艺对辽河油田4种不同类型石油污染土壤进行实用规模的生物处理技术研究。工程运行结果表明 ,当稀油、稠油、特稠油和高凝油污染土壤中石油烃总量 (TPH)为25.8—77.2g·kg-1时 ,经过84d的运行 ,TPH去除率为38 %—60 %。TPH的降解速率除与微生物的生长环境有关外还与石油的理化性质密切相关。4种油污染土壤的降解速率依次为 :稀油>高凝油>稠油>特稠油 ,TPH的组分对其降解速率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为大规模石油污染土壤异位生物修复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10.
11.
古代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建成芦苇湿地循环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古代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的立地环境与气候条件,介绍了潮上带重盐碱荒地发展为人工芦苇湿地的具体情况,肯定了取得的效益并提出了维持湿地良性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滨海盐渍土改良找到新的有效途径。[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Encapsalt改良剂对黄河三角洲滨海盐渍土土壤盐分及作物的影响。[结果]Encapsalt改良剂的最佳施用量为9 000~12 000 ml/hm2,分2次施的效果较好。第1次施Encapsalt改良剂,可明显降低土壤的含盐量和pH,提高作物的出苗率。第2次施Encapsalt改良剂,可以维持土壤的含盐量不升高,使土壤不发生返盐现象,从而减少死苗现象,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提高作物产量。[结论]Encapsalt改良剂值得进一步试验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三角洲冲积平原湿地土壤尿酶活性与养分通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通径分析法研究了黄河三角洲冲积平原湿地土壤中尿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尿酶活性关于土壤养分的标准化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可以解释99.7%酶活性变化,剩余通径系数为0.059。有机质对尿酶活性的直接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值均最大,成为影响尿酶活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以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柽柳、杜梨、盐柳、白蜡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未造林荒地为对照,对不同人工林的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进行测定,利用隶属函数分析法对不同人工林的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与对照荒地相比,各人工林平均土壤有机质、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质量分数,分别提高了177.89%、76.47%、757.74%、32.76%、30.13%;土壤中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活性,比对照荒地分别提高了47.09%,11.52%,41.07%,76.00%;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分值,从大到小依次为白蜡(0.777)、杜梨(0.694)、柽柳(0.572)、盐柳(0.436)、荒地(0.030)。 相似文献
15.
以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区域内不同类型土壤进行取样调查,测算出黄河三角洲湿地6种土壤-植被生态系统的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进而对此生态系统的碳汇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中海土类型土壤的有机碳储量最高(132.43 t/hm2),最低的是灰砂质冲积土(85.54 t/hm2);植被碳储量范围在1.23~1.73 t/hm2之间,其中最高的是江土,最低的是壤质滨海盐土;土壤碳排量最高的是壤质滨海盐土(5.00 t/hm2),最低的是海土(3.56 t/hm2);黄河三角洲湿地的6种土壤-植被生态系统均为碳汇,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在82.98~128.88 t/hm2范围内,以海土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最高,以灰砂质冲积土最低。综上所述,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主要以碳汇形式存在,但其中植被固碳量较低,为巩固加强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应增加植被固碳量。 相似文献
16.
17.
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及生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我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阐述了黄河三角洲湿地类型,全面调查了湿地中的植物资源和动物资源,丰富的湿地类型和众多的生物资源构成了中国最美的六大沼泽湿地之一. 相似文献
18.
19.
以东营气象站1967 ~2011年气温与降水量实测资料为基础,采用滑动平均、趋势分析等方法,对黄河三角洲湿地近45年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60年代以来,该区域气温有显著升高趋势,倾向率为0.491℃/10a,年降水量有微弱的减少趋势,倾向率为-2.362 mm/10a;气候要素的综合变化使黄河三角洲湿地区域的湿润系数有比较显著的降低趋势;黄河三角洲湿地水循环诸要素中,人工补给量和渗漏量变化不大可忽略不计,降水量和上游来水量均处于减少状态,水分支出中蒸散发量呈增加趋势,且年均降水量少于蒸散发量,上游来水量少于入海量,湿地水循环整体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对黄河三角洲湿地水生维管束植物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湿地共有水生维管束植物64种,隶属25科40属;依其生态类群和群落特征划分为4个生活型26个主要的植物群丛.同时,对水生维管束植物的资源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就其保护、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