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1 毫秒
1.
以位于黑龙江省尚志市的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苗圃为试验地,选取2年生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和1年生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树苗,按照长白落叶松纯林、1(长白落叶松)∶1(水曲柳)带状混交、3(长白落叶松)∶3(水曲柳)带状混交的混交比例盆栽培养,设置3个苗区,盆栽苗的株行距为50 cm×50 cm,每个苗区设置14行×15株;供试树苗于2020年5月份种植,混交生长1 a后,于2021年5月初,分别统计长白落叶松纯林苗区和2个混交苗区内落叶松的总株数及发生虫害的长白落叶松株数,计算落叶松球蚜的株发生率;采用棋盘式5点抽样调查的方法,统计标准枝上落叶松球蚜指名亚种(伪干母)的数量,计算虫口密度;分析长白落叶松-水曲柳混交对落叶松球蚜指名亚种(Adelges laricis laricis)的防御效果及其对害虫发生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落叶松纯林相比,1(长白落叶松)∶1(水曲柳)带状混交林、3(长白落叶松)∶3(水曲柳)带状混交林的落叶松球蚜指名亚种株发生率减小,差异不显著,但单位虫口密度显著降低(P<0.05);2种混交林间,株...  相似文献   

2.
云杉是寒温性常绿针叶林主要组成树种,其对华北山地次生林的天然更新、森林资源的再生产、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山西关帝山天然次生针叶(云杉林、华北落叶松林、云杉华北落叶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林分中云杉更新苗的萌发状况、年龄构成以及空间分布。结果发现,3种林分中均有云杉更新苗,云杉林中,更新苗密度为1.925万~2.225万株/hm~2,平均高12.6~13.4 cm;华北落叶松林中,更新苗密度为5 500~7 750株/hm~2,平均高20.7~22.8 cm;云杉华北落叶松混交林中,更新苗密度1.25万~1.35万株/hm~2,平均高10.6~12.4 cm;云杉林中,更新苗以1~15 a最为常见;云杉林与云杉华北落叶松混交林中,1~5 a更新苗数量远大于其他年龄阶段;云杉林与云杉华北落叶杉混交林中,云杉更新苗主要分布在母树下方,聚集格局明显;华北落叶松林中,更新苗聚集格局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在青海省大通县宝库河流域三趟沟选择7种不同林分的林地,分析不同林分之间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的的差异。并对青海云杉纯林、青海云杉华北落叶松混交林、杂灌丛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容重、总孔隙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林地类型对土壤容重和土壤总孔隙度的影响是极显著的;对容重而言,青海云杉纯林、青海云杉华北落叶松混交林的差异极显著,杂灌丛不显著;对总孔隙度而言,青海云杉纯林、青海云杉华北落叶松混交林、杂灌丛的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青海大通宝库河流域不同水源涵养林地的水分特性。选取青海大通宝库河流域的主要水源涵养林为对象,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研究林地的水分特性。表明不同水源涵养林地的水分特性差异极显著,土壤持水性能大小依次为青海云杉白桦混交林华北落叶松纯林杂灌丛青海云杉纯林青海云杉华北落叶松混交林白桦纯林中国沙棘林。土层深度对林地水分特性的影响表现不一。对于青海云杉纯林、青海云杉华北落叶松混交林,土壤饱和含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的差异极显著;对杂灌丛而言,土壤饱和含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的差异不显著。该研究得出水源涵养能力好的林分,为当地水源涵养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基于土壤质量指数(SQI),研究华北落叶松林不同混交方式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为其合理经营和地力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该研究以河北省塞罕坝林场华北落叶松纯林(落叶松纯林)、华北落叶松白桦混交林(落桦混交林)和华北落叶松樟子松混交林(落樟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集和分析0 ~ 20 cm土层的土壤进行土壤理化性质、生物性质的调查研究,利用SQI法进行土壤肥力质量评价。建立SQI包括3个步骤: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最小数据集(MDS),利用非线性得分函数计算MDS指标得分,利用加权求和模型计算SQI。  结果  不同混交方式间土壤理化和生物性质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与落叶松纯林相比,落桦混交林的土壤理化和生物性质有了明显改善;落樟混交林的土壤理化状况较差,土壤生物性质与落叶松纯林没有明显差异。在17个土壤肥力质量指标中,MDS由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全磷、氨氮3个指标组成。不同混交方式间SQI差异显著,表现为落桦混交林(0.59) > 落叶松纯林(0.47) > 落樟混交林(0.39)。  结论  土壤肥力质量在不同混交方式下差异显著,塞罕坝机械林场落叶松白桦混交林有利于改善土壤肥力。利用指数法建立SQI进行土壤肥力质量评价,可为其他树种或其他地区的森林土壤质量评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文峪河上游河岸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α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河岸林群落的结构特点,通过设置连续小样方样带调查法,对文峪河流域上游5个典型河岸林带进行了群落学调查,结果表明:该研究地区灌木Shannon-wiener指数在不同林型下的大小顺序依次为: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油松纯林>华北落叶松纯林>云杉纯林,Simpson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都是在阔叶混交林下最高,为0.809和0.909;草本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在不同林型下的大小顺序依次为:阔叶混交林>华北落叶松纯林>针阔混交林>云杉纯林>油松纯林,Simpson丰富度指数在阔叶混交林下最高,为0.888,Pielou均匀度指数针阔混交林下最高,为0.923。从不同林型河岸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的α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分布格局可以初步判定该河岸林的边界在距溪流30~50m处。  相似文献   

7.
青海大通地区人工林林下植被结构及其生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样地、样线调查法,对青海省大通县的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林为草本、灌木的发育和植物群落的演替提供了必要的场所。针叶林如紫果云杉纯林、华北落叶松纯林及青海云杉×华北落叶松混交林的林下植被类型为耐荫植物;阔叶林如青杨纯林、白桦纯林的林下植被类型为喜光性杂草;混交林如青杨×沙棘、青杨×青海云杉、白桦×青海云杉混交林的林下植被类型为喜阴性植物。阔叶纯林及阔叶混交林的林下植被生物量相对较大,而针叶纯林及针叶混交林下植被生物量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8.
青海高寒区5种典型林分土壤呼吸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环节,也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研究土壤呼吸及其对环境因素的响应,对准确估计全球碳循环系统的收支平衡有重要意义。高寒区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该区域环境因素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有助于深刻了解高寒区的土壤碳循环过程。本研究采用动态密闭气室红外CO2分析法,以青海高寒区的5种典型林分(华北落叶松林、云杉林、云杉-华北落叶松混交林、云杉-白桦混交林、白桦林)为对象,研究不同林分类型生长季土壤呼吸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5种林型土壤呼吸速率的大小为云杉林白桦林云杉-华北落叶松混交林华北落叶松林云杉-白桦混交林。土壤呼吸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并在7月份达到最大值。云杉-华北落叶松混交林的土壤呼吸季节间变化幅度最大,华北落叶松林的变化幅度最小,最大土壤呼吸分别是最小土壤呼吸的17.36和1.83倍。华北落叶松林的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没有相关关系,与大气温度正相关(R2=0.75)且呈幂函数模型,与土壤水分含量负相关,其他4种林型的土壤呼吸与大气温度和土壤温度均呈现很好的正相关关系(R2=0.80~0.94),且与大气温度和土壤温度均呈幂函数模型,与土壤水分含量不相关。土壤呼吸对凋落物量的增加产生正响应,且凋落物呼吸在混交林内所占的比重大于纯林。   相似文献   

9.
水曲柳落叶松纯林与混交林土壤微生物主要生理类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盆栽和现实林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水曲柳落叶纯林和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生理类群。结果表明,水曲柳纯林和落叶松混交林的微生物总量均较高,而落叶松纯林的数量相对较低。在水曲柳纯林土壤中,磷细菌,巨大芽孢杆菌和蜡状芽孢杆菌的数量最多,混交林与落叶松林均较低。要际土与非根际土(林地土)之间微生物总量的变化因树种而异,水曲柳无论在纯林和混交林中,根际土的微生物数量无高于林地土。增加幅度为11%~62%。而落叶松要际土的微生物总数等于或略高于林地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落叶松混交林和纯林生长和林下植被方面的差异。[方法]以落叶松-东部白松混交林和落叶松纯林为研究对象,调查了样地树高、胸径和冠幅等生长指标,以及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高度、多度和盖度等植被指标。[结果]落叶松-东部白松混交林中落叶松的胸径、树高、冠幅和单株材积分别达到7.69 cm、6.65 m、2.02 m和0.020 m3,混交林蓄积达到29.63 m3/hm2,分别是落叶松纯林的2.00、1.58、1.19、6.67和4.03倍,且混交落叶松形质指标优于落叶松纯林。从数量上看,物种总数量和草本植物数量表现为落叶松纯林略高于落叶松-东部白松混交林,灌木植物则相反。除了草本植物丰富度指数之外,其他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落叶松-东部白松混交林优于落叶松纯林。[结论]该研究结果表明落叶松混交林在生长和林下植被方面优于落叶松纯林,在今后发展落叶松人工林时应多营建落叶松混交林。  相似文献   

11.
抚育间伐对华北落叶松林下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华北落叶松纯林和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抚育前、后林下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分析抚育间伐对林下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抚育间伐后,华北落叶松纯林、混交林林下物种的丰富度、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整体呈增加的趋势,但个别样地有所降低,其中纯林草本多样性的增加约为混交林的2倍,混交林丰富度的增加为纯林2.7倍,其余指数约为纯林4倍。通过SPSS配对样本t检验得出,抚育后华北落叶松纯林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显著增加,灌木层增加不显著,混交林草本层多样性增加不显著,灌木层除丰富度外显著增加,抚育间伐有利于华北落叶松林下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通过设置4种不同典型的森林类型样地(P1:天山云杉林纯林;P2:天山云杉林+落叶阔叶林;P3:天山云杉林与落叶松混交林;P4:天山云杉林与灌木混交林),监测其林下土壤物理性质和营养元素的含量,分析不同森林类型的土壤状况。研究结果:土壤容重在0.74~1.05g/cm3,其中天山云杉纯林的土壤容重最大。土壤总孔隙度在60%~71%,其中天山云杉与灌木混交林的土壤总孔隙度最大。土壤自然含水率在15%~51%,其中天山云杉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的自然含水率最大。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8~112g/kg,其中天山云杉与落叶松混交林的有机质含量最大。速效氮、磷、钾的变动范围分别为:49~470mg/kg、80~350mg/kg、97~245mg/kg。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秦岭山区陕西周至县厚畛子镇安沟流域立地条件基本相同的锐齿栎、楸树 、油松和 日本落叶松4种典型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定位试验监测,结果表明,当地森林的土壤微 生物从数 量上主要以细菌为主,约为微生物总量的87.86%~97.65%,其次为放线菌,真菌最少。 微生物数 量的季节动态明显,夏季高出冬季74.43%~354.05%。纯林与混交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关系 为:阔 叶林纯林>针叶林与阔叶林1∶3比例混交>针叶林与阔叶林1∶1比例混交>针叶林纯林。外 源 性C、N混合干扰使微生物数量比对照区增加了35.30%~945.88%。枯落叶客置使针叶林纯 林 的微生物数量增加了25.59%~73.87%,阔叶林减少了29.95%~68.12%。因此采用外源性 C、 N干扰,客土混合及枯落叶客置的定位模拟试验 ,进一步探讨不同树种的种间关系,为 指导当地人 工纯林的管理和更新改造提供理论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4.
楠木杉木混交林生长效应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采用3个处理4次重复的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对楠木与杉木混交林生长效应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楠木与杉木混交对林木生长有促进作用, 混交林中楠木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均明显高于楠木纯林, 分别为楠木纯林的121 2%、134 6%、194 4%和104 8%; 混交林中杉木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也明显高于杉木纯林, 分别为杉木纯林的124 36%、104 2%和164 1%, 其杉木蓄积量也达到了杉木纯林的82 9%; 楠杉混交林林分生物量高于各自纯林, 分别为楠木纯林和杉木纯林的254 4%和134 8%; 不同林分林下植被生物量大小排序为楠木纯林>混交林>杉木纯林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青海大通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发展方向,2002年至2003年,通过对青海省大通县20世纪80年代退耕还林后,现存人工林群落标准地调查和解析木分析,研究了青杨灌木混交林、白桦云杉混交林、落叶松纯林、紫果云杉纯林、白桦纯林等5种类型的林木生产力和林木水分生产潜力.结果表明,研究地区的植物气候生产潜力约为8 462 kg/(hm2·a),2 100~3 333株/hm2密度的青杨灌木混交林、白桦纯林、紫果云杉纯林和白桦云杉混交林的生产力指标可作为该地区常规造林技术条件下乔木成林的现实生物量生产潜力标准.其中,紫果云杉纯林和白桦纯林成林的现实潜在水分生产率分别为17.22和22.14 kg/(hm2·mm·a),青杨灌木混交林和白桦云杉混交林成林的现实潜在水分生产率分别为21.14和19.09 kg/(hm2·mm·a).表明上述类型的造林模式是今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木麻黄湿地松混交林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 1 4年生不同密度木麻黄湿地松混交林及同一密度不同混交比例木麻黄湿地松混交林、木麻黄纯林和湿地松纯林的生物量结构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不同密度混交林蓄积量和生物量随密度增大而减小 ,林分密度为 1 0 3 5株· hm-2 混交林蓄积量、生物量最大 ,分别达6 1 .47m3 · hm-2 和 1 97.6 4 t· hm-2 ,优于木麻黄、湿地松纯林 .相同密度 ( 1 0 3 5株· hm-2 )混交林随着湿地松混交比例的增大 ,生长效果越差 ,其蓄积量、生物量大小顺序为 :混交比例1∶ 1 >2∶ 3 >1∶ 4.因此建议在营造木麻黄湿地松混交林时 ,造林密度为 1 0 3 5株· hm-2 ,混交比例控制在 1∶ 1为最佳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红水河流域地区不同混交比例、不同造林时间的马尾松和红椎混交林的水土流失特征。结果表明:2005年营造的马尾松纯林的水土保持效益高于2012年营造的马尾松纯林,2005年营造的马尾松纯林的总产流量、总产沙量分别为2012年营造的马尾松纯林的84.54%、68.20%;混交比例为9∶1的马尾松红椎混交林具有较好的水土保持效益,总产流量为马尾松纯林的86.12%,总产沙量为马尾松纯林的86.79%;混交比例为6∶1的马尾松红椎混交林水土保持效益越来越好,产流量排序从2下降到5,产沙量排序从2下降到4。  相似文献   

18.
长白落叶松-云杉-冷杉混交林林分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3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对长白山过伐林区特有的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云杉Picea jezoensis-冷杉Abies nephrolepis混交林进行了分析,目的是为长白落叶松-云杉-冷杉混交林林分结构的优化调整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该林分的平均角尺度为0.520,林木分布格局为团状分布;林分的平均混交度为0.64,说明它是一个由不同树种组成的呈现中度混交结构状态的较复杂森林群落;从直径大小比数来看,林分中针叶树种具有胸径优势,尤其是云杉的直径优势最突出,红松Pinus koraiensis则分化严重,生长处于劣势。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林分平均角尺度以及各树种的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分树种来确定采伐木,逐步使林分结构得到调整,接近最优结构。  相似文献   

19.
青海高寒黄土区典型水源涵养林健康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海高寒黄土区水源涵养林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该地区退耕还林(草)工程生态效益的发挥。以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塔尔沟林场的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林,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林,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青海云杉-华北落叶松混交林以及青海云杉-白桦混交林等5种典型水源涵养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森林健康相关理论和专家咨询法,构建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最后根据综合指数法进行水源涵养林健康指数计算并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青海云杉-白桦混交林为优质林,白桦林为健康林,青海云杉林和青海云杉-落叶松混交林为亚健康林,华北落叶松林为不健康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森林火险等级、叶面积指数和病虫害程度等3项指标的权重较大,依次为0.242 3,0.128 8和0.122 2,是影响森林健康的重要因子。总体上看,混交林健康程度优于纯林,阔叶林健康程度优于针叶林,青海云杉-白桦混交林是相对较好的水源涵养林树种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20.
水曲柳人工纯林与混交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实验站营造的29年生水曲柳纯林、水曲柳-落叶松混交林、水曲柳-云杉混交林和水曲柳-红松混交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中的C、N、P、K质量分数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水曲柳纯林的土壤C、N、P、K质量分数皆高于水曲柳-云杉混交林和水曲柳-红松混交林,土壤C、P质量分数皆低于水曲柳-落叶松混交林,土壤N质量分数与水曲柳-落叶松混交林差异不明显,土壤K质量分数高于水曲柳-落叶松混交林;水曲柳纯林的土壤w(C)∶w(N)低于水曲柳-云杉混交林和水曲柳-红松混交林,w(C)∶w(P)低于3种混交林,w(C)∶w(K)、w(N)∶w(K)和w(P)∶w(K)皆高于水曲柳-云杉混交林与水曲柳-红松混交林,低于水曲柳-落叶松混交林,w(N)∶w(P)高于水曲柳-红松混交林;研究区土壤C、N、P质量分数间耦合关系显著;土壤C、N、P质量分数是影响土壤w(C)∶w(N)、w(C)∶w(P)、w(C)∶w(K)、w(N)∶w(P)、w(N)∶w(K)和w(P)∶w(K)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