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1 毫秒
1.
甘肃盐池湾自然保护区有蹄类动物资源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肃盐池湾自然保护区是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高山有蹄类动物。为了解这个保护区10多年有蹄类动物资源的消长变化,2002年7~8月对保护区的有蹄类动物和当地环境进行调查,此次调查共记录到5种有蹄类动物:藏野驴(Equus kiang)、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鹅喉羚(Gazella subguturosa)、盘羊(Ovis ammon)和岩羊(Pseudois nayaur),其中岩羊的种群数量最高,0.894 6只/km2。与1987年相比,岩羊的数量明显下降,而鹅喉羚的数量明显增加,其它3种动物数量变化不大。水土流失、草场退化、虫鼠害猖獗、淘金与乱捕滥猎等是盐池湾自然保护区有蹄类动物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生境评价对物种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鹅喉羚为研究对象,2013~2017年通过对新疆各地区开展多次野外考察,共收集了180个鹅喉羚出现点数据,作为其分布点数据,选取19个气候因子、3个地形因子、植被因子、人类干扰因子等4类24种因子作为环境变量因子,利用MaxEnt模型分析了鹅喉羚的生境适宜性分布特征和主要环境变量因子对鹅喉羚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结果准确性较高,平均AUC(area under the curve,受试工作者曲线下面积)值为0. 973; Jackknife检验结果显示:海拔、最冷月最低温度(BIO6)、最干季平均温度(BIO9)、年均温(BIO1)、最冷季平均温度(BIO11)为对鹅喉羚生境分布影响最大的环境变量。鹅喉羚在新疆的适宜分布区主要是天山山脉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周边区域、天山山脉北部的准噶尔盆地周边区域、新疆东部的吐哈盆地周边地区、新疆最北部的阿勒泰山脉周边区域等。本研究不仅揭示了新疆鹅喉羚的实际分布状况,同时为了更有效地保护新疆鹅喉羚及其栖息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研究布鲁氏菌(布氏菌)菌株的分离和特性是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病学的课题之一。多年来我省在人、畜间获得了布氏菌的一些菌株,近年来又从野生的岩羊(石羊)和黄羊(包括藏原羚、鹅喉羚、蒲氏原羚)体内分离出布氏菌。本文就这些菌株的鉴定、分布及特点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玛多县大型野生食草动物种群数量对草畜平衡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黄河源区玛多县为研究区域,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调查了县域内藏野驴、藏原羚、岩羊等大型野生食草动物和家畜的种群数量,利用降尺度算法生成了2016年玛多县30 m空间分辨率的产草量数据,在此基础上估算了包括野生动物和家畜在内的草畜平衡状况,分析了大型野生食草动物对玛多县草畜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1)通过飞行样带内种群密度,推算了玛多县内大型食草动物种群数量,分别与统计数据、暖季调查结果对比验证,估算出2017年冷季藏野驴、藏原羚和岩羊分别为1.71、1.60和0.93万匹(只),家牦牛、藏羊和马分别为7.08、10.22、0.12万头(匹、只),大型野生食草动物和家畜总计47.5万羊单位,大型野生食草动物羊单位数量与家畜羊单位数量之比为1∶4.5;2)仅考虑饲养家畜,载畜压力指数为1.13,表明草地略微超载;在综合考虑饲养家畜和野生动物的情况下,载畜压力指数为1.38,表明草地中度超载;3)若没有将大型野生食草动物纳入草畜平衡核算体系内,载畜压力将被低估22%。超载过牧是造成玛多县草地退化一个主要驱动因素,需人工补饲7.90万t干草或减畜30%才能维持草畜平衡。  相似文献   

5.
天峻县是青海省海西州唯一的纯牧业县,预估放牧家畜在天峻县的生境适宜区,对合理放牧和保护大型野生草食动物栖息地具有重要意义。利用MaxEnt模型和地理空间分析技术,结合放牧家畜分布数据和主要环境数据,预测了天峻县放牧家畜(牦牛、绵羊、马)适宜区分布及其生态特征。结果表明,距居民点的距离和距道路的距离两个变量对放牧家畜生境适宜区分布影响最为显著;天峻县牦牛的适宜区面积18 857.22 km2,占天峻县总面积的79.89%,主要分布在苏里乡、龙门乡、木里镇;绵羊的适宜区面积18 908.73 km2,占天峻县总面积的80.11%,主要分布在苏里乡、龙门乡、木里镇、舟群乡、阳康乡;马的适宜区面积13 690.18 km2,占天峻县总面积的58.00%,主要分布在龙门乡、舟群乡、木里镇。  相似文献   

6.
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将会使生物多样性降低甚至是物种灭绝。研究气候变化对物种栖息地的影响,对未来研究物种多样性和保护生态系统功能完整性提供实践意义。以梅花鹿(Cervus nippon)为研究对象,将23个环境因子通过去相关性后得到8个环境因子,利用最大熵(MaxEnt)模型模拟了梅花鹿基准气候条件下在中国潜在生境分布,并预测了ssp245和ssp585两种气候变化情景下2021—2040年(2030s)、2041—2060年(2050s)、2061—2080年(2070s)梅花鹿潜在分布。23个环境因子中,对3个不同的梅花鹿亚种,降水季节性、海拔、最干月降水量这3个因子是影响梅花鹿生境分布的主要因子。基准气候条件下,梅花鹿的潜在生境面积占总研究区域总面积的3.72%。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区内梅花鹿东北亚种当前潜在生境面积明显增加,其中ssp585情景增加程度大于ssp245情景。在ssp585情景2050s阶段,总潜在生境面积将增加524.79%;梅花鹿华南亚种当前潜在生境面积明显减少,在ssp585情景下,梅花鹿适宜生境面积减小幅度将大于ssp245情景下梅花鹿适宜生境面积减小幅度,其在相应阶段分别减少77.61%、96.29%和93.62%。适宜生境逐渐消失。梅花鹿四川亚种在ssp245、ssp585两种情景下,适宜生境面积变动较小,并且都有5%—10%的新增适宜生境。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不同主要功能群适宜生境的空间分布格局、主控气候因子及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变化趋势,基于青藏高原第2次科考数据(2019-2021年),利用MaxEnt模型预测川滇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主要功能群的4种典型物种(莎草科-矮嵩草;禾本科-垂穗披碱草;杂类草-鹅绒委陵菜;豆科-异叶米口袋)在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其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结果表明,矮嵩草、垂穗披碱草、鹅绒委陵菜和异叶米口袋在当前气候条件下的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为11.09万、9.23万、17.12万和16.53万km2,主要位于川滇高原中部和北部区域。环境因子贡献率和响应曲线显示,4个物种生境适宜性对生存环境具有相似的生态要求,且影响其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均为气温年较差、等温性和年均温等与温度有关的环境因子。在未来气候背景下,4个物种适宜生境面积均呈扩张趋势且平均海拔均升高了100~200 m,但变化速率趋于减缓,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和稳定性可能随着气候变化而增强。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适宜生境的空间分布及生境需求,对其栖息地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以陕西宜川原麝省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应用GIS结合保护区红外相机、野外实测原麝分布点数据,利用R语言对MaxEnt模型优化后建模,对保护区原麝栖息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并分析各变量因子的权重值。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结果良好,保护区内原麝适宜栖息地面积约为61.36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0.75%;次适宜栖息地面积约为100.32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0.28%;不适宜栖息地面积约为37.86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8.97%。植被类型、海拔、坡度和距河流距离是贡献率排前4的环境因子。保护区内人为因素干扰比较小,原麝在针阔混交林、海拔1 200~1 500 m和坡度20°以上的生境中出现概率较高,建议根据生境适宜性调整保护区范围(尤其是实验区范围),并在山体之间建立廊道,加强对原麝及其生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卡尔墩为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有蹄类动物野牦牛(Bos grunniens),藏野驴(Equushemionus)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普氏原羚(Procapra przewalskii)的集中分布区域,面积为3550平方公里。这里水草丰茂,自然条件优越,是野生有蹄类动物的理想栖息繁殖地,具有高原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性。了解这个地区的有蹄类动物的分布和数量,对认识我国面积最大的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的动物资源及合理开发、利用这一自然资源颇具意义。 1984年至1986年,笔者曾四次深入到这个人迹罕至的无人区,着重对有蹄类动物的分布与数量进行了调查统计,现将三年来的  相似文献   

10.
藏野驴     
<正>藏野驴(Equus kiang),属奇蹄目,马科,马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中。藏野驴原产于青藏高原,现分布于中国西部、尼泊尔和印度北部。栖居于海拔3 600~5 400 m之间,营群居生活,对寒冷、日晒和风雪均具有极强的耐受力,多半由5~6头组成小群,大群有数10头,最  相似文献   

11.
青海可可西里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自然景观保存完好,是基本上未被人类干扰的自然生态区域。该区土地辽阔,总面积831.37万hm~2,其中草地面积349.26万hm~2,占总面积的42.01%;生境条件恶劣,牧草低矮而稀疏,垫状成分增多;牧草盖度小,产量低.但营养价值高;草地类型单调,多为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类,分布呈点、块、条状,不具连续性;草地平均鲜草产量784.2kg/hm~2,理论载畜量为80.33万只羊单位,可养74.21万只藏羚羊,或5.71万头野牦牛,或14.84万头藏野驴。  相似文献   

12.
彭向前 《野生动物》2015,(2):162-165
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是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中。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是蒙古野驴在我国种群数量最大的分布区,同时蒙古野驴也是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动物,其种群数量和分布的变动反映着当地生态环境的变化。近年来,准东煤电煤化工产业开发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卡拉麦里山的野生动物带来了不利影响。通过路线调查和文献资料统计,比较了蒙古野驴种群数量及分布情况的历史变化,分析了卡拉麦里山蒙古野驴的栖息地现状,进行环境质量评估的同时指出了影响野驴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指出应以加强保护区建设管理为基础,在保护区周边适宜区域建立生态恢复区,恢复受损生境之间的生态走廊和饮水地,改善野生动物的栖息生境和恢复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13.
对全国葶苈子药材的生态适宜性开展评价,为优质葶苈子药材的栽培与选育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网络资料查阅和实地采集,收集了葶苈子药材共839个样点信息,其中播娘蒿430个样点,独行菜409个样点,综合55个生态因子,应用GIS和Maxent模型分析葶苈子药材在全国的生态适宜性分布。建立的Maxent模型预测效果良好(训练集和验证集特征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9),影响全国葶苈子药材生态适宜性的主要环境因子是降雨、温度、海拔、酸碱度、植被类型、土壤亚类等;全国内中药葶苈子最适宜生境主要集中在河北、河南、山西、山东、陕西、宁夏、甘肃南部、四川西部等地。对葶苈子分布区进行了生长等级划分,为葶苈子药材资源的调查研究、人工种植、划分优质产地、资源调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人为干扰会对野生动物种间关系、个体适合度、群落结构和繁殖成功率等产生中长期的影响。因此,研究野生动物反干扰行为对于我们认识该物种对其生境的行为适应和进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11—12月在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通过建立多元逻辑斯蒂回归模型研究了岩羊(Pseudois nayaur)、马鹿(Cervus elaphus)的反干扰策略,本研究共设置33条样线,记录了10种在人为干扰下可能会影响岩羊、马鹿反应行为的变量,经模型分析发现影响岩羊反应行为的变量有5种,影响马鹿反应行为的变量有4种,共同影响因子分别是干扰源、性别、头的朝向和地形特征,而植被类型则只对岩羊产生影响。最后根据逻辑模型得出的数据计算发生比,从而了解各个分类变量与反应行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单叶蔓荆为我国常用中药蔓荆子的来源之一,不仅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生态效益,能很好地防风固沙和保持水土。预测气候变化对该物种分布范围的影响可以为单叶蔓荆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基础和参考依据。本研究利用获得的单叶蔓荆126个地理分布记录和22个环境因子,利用MaxEnt模型分析了单叶蔓荆在我国全国范围内的潜在地理分布,并基于该模型预测了4种气候情景下21世纪50和70年代单叶蔓荆分布范围。结果表明,最大熵模型预测单叶蔓荆潜在生境分布的精度较高(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下方的平均面积为0.988),海拔、平均气温日较差、最冷季度降水量和最干月份降水量是影响单叶蔓荆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由模型预测可知,在4种气候情景下,单叶蔓荆在全国适宜生境和低适宜生境的数量均有不同幅度的增加,适宜生境增加较快,低适宜生境增加缓慢;到2050s阶段,适宜生境比例由当前的5.03%分别上升到15.88%、17.00%、17.59%和23.11%;低适宜生境比例由当前的8.86%分别上升到11.09%、10.31%、11.53%和12.96%;到2070s阶段,适宜生境比例分别上升到21.22%、22.21%、24.57%和30.66%;低适宜生境比例分别上升到11.85%、12.07%、13.99%和14.66%。空间分布上,单叶蔓荆的适宜生境和低适宜生境的范围及几何中心都由沿海地区向内陆扩散;湖南和江西两省的适宜生境比例增长较快,尤其在四川境内,当前只有很小比例的低适宜生境,随着气候的变化,低适宜生境面积有所上升,并且适宜生境开始出现且增长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16.
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是多年生蔷薇科草本植物,在黄河源区分布较为广泛,是青藏高原主要的野生经济植物之一。目前鲜有在区域尺度上刻画鹅绒委陵菜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没有适宜的大范围开展高精度观测方法是主要限制因素之一。本研究利用无人机路径规划和信息提取系统(Frag MAP)于2018–2020年在黄河源区获取了> 3 000个观测样本(航拍照片)。基于高分辨率(0.55 mm)航拍照片,人工识别鹅绒委陵菜出现与否作为基础数据(即0, 1型数据集),利用BIOMOD物种分布集成预测平台,结合气候、地形、土壤3类环境数据预测黄河源区鹅绒委陵菜的分布特征,并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模拟2050年和2070年源区内鹅绒委陵菜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组合物种分布模型能降低预测的不确定性,较好地模拟黄河源区鹅绒委陵菜的空间分布特征。2)鹅绒委陵菜在黄河源区的潜在分布主要集中在中部和东南部,影响其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为年降水量和海拔高度。3)在未来气候情景下,黄河源区鹅绒委陵菜极适宜生境面积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本研究在区域尺度上刻画了鹅绒委陵菜分布特征,为高寒草地经济作...  相似文献   

17.
小五台亚高山草甸植物种分布的生境条件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植被调查获取小五台亚高山草甸的第一手植被数据,结合室内外测定和模拟的研究区景观尺度的生境特征指标,分析了研究区亚高山草甸地段植物物种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定量关系。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排序的结果表明,1)在小五台的亚高山草甸分布地段,热量、养分和水分条件构成了其生境特征差异的基本格局;2)依据研究区的物种在热量、养分和水分梯度上的分布位置,可以划分为暖干、冷干、暖湿、冷湿、凉干、普适和耐干扰型几类物种;3)对于生境温度、养分及水分有特殊偏好的物种可以较好地指示研究区的生境特征。  相似文献   

18.
掌握自然保护区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的分布、种群大小及与生境适宜性的关系是对濒危马麝开展可持续就地保护的前提和基础。2021年7月1日—8月25日,采用样线法和粪堆计数法对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马麝种群进行调查,分析马麝的分布和种群大小与保护区夏季生境适宜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保护区分布有马麝922~1 480头,主要分布在适宜生境内,平均种群密度为(4.00±0.93)头/km2;随夏季生境适宜性的增加,马麝的种群密度也呈上升趋势,高适宜区生境种群密度可达(18.01±1.36)头/km2。兴隆山保护区可通过生境保育提升其非适宜区的生境质量,扩大马麝的分布范围,促进种群增长。  相似文献   

19.
生境丧失或片段化是物种多样性丧失及物种灭绝原因之一。本文选择密点麻蜥的三种生境类型,优势植物分别是油蒿(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羊柴(Hedysarum mongdicum Turcz Var)和麻黄(Ephedra sinica)。对不同生境的密点麻蜥种群密度及优势植物高度、植被盖度、植被丰富度、食物(昆虫)资源量、昆虫丰富度、裸地比例6个生态因子进行调查。计算密点麻蜥密度,采用U检验及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密点麻蜥偏爱中等植被高度、盖度及具有一定裸地比例的生境;A样地中食物(昆虫)资源量、昆虫丰富度对被提取的公因子的解释能力非常强,其次是植物丰富度;而其余三个变量的解释能力不是太强。  相似文献   

20.
平潭野生乡土地被植物资源调查与园林应用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福建省平潭县具有丰富的海岛特色地被资源。本研究采用样线法对平潭野生地被植物资源进行调查,构建野生乡土地被植物评价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为风景型海岛城市的地被生态景观及防护林林下地被群落建设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平潭有野生乡土地被植物227种,以草本(占78.26%)为主。评价模型一级因子中,适应能力(0.383 0)和观赏效果(0.277 6)权重值较高;二级因子中,盐碱适应能力最高,抗风适应能力、覆盖能力、整体观赏效果和生态效益较高(均大于0.08)。本评价体系共筛选出厚藤(Ipomoea pes-caprae)、中华补血草(Limoniumsinense)、海边月见草(Oenothera drummondii)、滨海珍珠菜(Lysimachia mauritiana)等54种优良地被植物。此外,针对滨海沙地、基岩、盐生湿地和海岸林4种生境的地被景观提出了适宜的植物配置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