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小秦岭矿区矿山开采中矿渣尾沙无序堆放,是造成泥石流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介绍了区内泥石流灾害发育现状,对人类活动引起的泥石流灾害发育程度进行了评价预测。区内目前有可能发生泥石流灾害的冲沟22条,其中中等易发程度的泥石流沟7条,提出了对泥石流灾害进行防治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小秦岭金矿区人为泥石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世建  谢洪 《山地研究》1996,14(4):259-263
1994-07-11小秦岭金矿区西两峪内发生重大人为泥石流,造成51人死亡。数百人失踪,经济损失巨大,西峪内集体和个体矿点乱弃废石,堵塞沟道,在暴雨激发下,形成泥石流。目前矿区滥采,乱堆仍十分严重,部分沟段又被废石所堵塞,可能会再发生人为泥石流。  相似文献   

3.
小秦岭矿区矿山开采中矿渣尾沙无序堆放,是造成泥石流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介绍了区内泥石流灾害发育现状,对人类活动引起的泥石流灾害发育程度进行了评价预测,区内目前有可能发生泥石流灾害的冲沟22条,其中中等易发程度的泥石流沟7条,提出了对泥石流灾害进行防治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小秦岭金矿区地质环境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综合研究各种评价方法后,选取物元分析法开展评价工作,首先根据实地调查结果并按照区域差异性原则,将小秦岭金矿区划分为87个评价单元,接着选取了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小秦岭金矿区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工作。研究结果表明:小秦岭金矿区整体地质环境状况不容乐观,特别是西南部地区强烈的采矿活动对地质环境造成极大破坏,是今后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麻格沟为雅砻江右岸一级支流,研究麻格沟主沟及4条泥石流支沟的泥石流特征、形成条件等,对制定泥石流防治方案具有重要意义。采用MFCAM模型对麻格沟进行危险性评价的结果表明,麻格沟主沟和烈士陵园沟为危险性极高的泥石流沟,相克宗沟为高度危险,麻格宗沟为中度危险,雅江兵站左岸支沟为低危险。  相似文献   

6.
云南昆明东川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的五个层次:即泥石流灾害野外调查、泥石流暴发成因分析、危险度评价模型、灾害评价与减灾。根据泥石流的发生学原理,10个自然因子分别用于代表能量、物质和激发条件,以用于自然危险度评价,在评价时采用了权重模型和方根模型,野外泥石流调查资料用于模型检验,结果表明权重模型能更好进行自然危险度区划;4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代表性因子用于经济状况评价。二者复合后得到该区域综合危险度评价。根据综合危险度评价结果最重度危险区面积为133.7 km^2,79.0%的泥石流沟该区内;重度危险区面积580.6 km^2,19.8%的泥石流沟位于该区内;中度危险区面积723.9km^2,有1.2%的泥石流沟位于区内;安全区面积119.0 km^2,该区内无泥石流沟,表明分区结果符合实际泥石流分布。根据分区结果提出了该区内泥石流减灾方案。  相似文献   

7.
输电线路工程建设中泥石流灾害会对杆塔等建筑物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采用灰色关联度法,以云南蒋家沟某泥石流沟为参考序列,对青海省化隆县境内输电线路工程沿线7条典型泥石流沟进行危险性评价,得出其灰色关联度均为0.6左右,危险度为中,与实地调查结果相符。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对泥石流危险性进行量化评价可为输电线路选线与泥石流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泥石流灾害受地质、地貌、水文、气象、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控制,是山区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产物。介绍了小秦岭地区的地形地貌、气象与水文、岩土体性质以及人类活动情况,按耗散结构熵变的观点,建立了小秦岭地区泥石流灾害趋势系统熵模型,并进行了评价与验证,指出了该模型存在的不足之处;归纳出9个主要泥石流发生的环境条件因子,对其量化权重标准进行了说明与评价;对以后小秦岭地区泥石流趋势分析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单沟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对以往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方法进行了总结,介绍了模糊数学、灰色理论和GIS技术在泥石流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最后,通过对单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研究,提出了改进后的评价模型,在该模型中可以充分体现降雨作为激发因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根据金矿区泥石流防治特点,在分析预防、疏导、生态环境恢复等金矿区泥石流治理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金矿区泥石流治理的措施和方法,并以大石峪金矿区为例,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综合分析认为,金矿区泥石流防治的重点在于合理布设开采区的排水系统、排弃场的拦渣设施以及覆土绿化,将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巩固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在野外调查神府矿区一、二期工程中所出现人为泥石流情况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泥石流的分布、类型、形成条件及发展趋势,并提出了今后该地区泥石流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2.
阿尔泰山采金矿区植被恢复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阿尔泰山两河源采金废弃矿区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恢复实验,监测恢复样地内的土壤与植被变化。结果表明:(1)采金活动后,严重破坏了当地的自然景观,形成了一个与周围环境极不协调的外观;(2)从植被恢复的角度,采取恢复措施后,地上生物量的恢复效果显著,较废弃矿区提高了223.2倍,覆土和人工补种措施恢复效果好;(3)从土壤含量(土石比)的角度,土石比值较废弃矿区最高提高了21.5倍,覆土和河水漫溢措施恢复效果好;(4)各恢复措施样方内土石比与地上生物量两者关系满足线性方程y=413.24x-36.76(R2=0.8905,P0.05),即地上生物量随着土石比的增大而增加;(5)初步推算出采取覆土措施后,土壤含量(土石比)和地上生物量恢复到原始草地水平的理论年限分别是7.3年、8.4年。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东部山区是我国北方地区泥石流多发区,1900~1989年的90年间,有35年发生了泥石流,共发生67次,发生频率为74.4%,平均2.6年一遇。泥石流不仅带来一时一地的重大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而且还严重破坏了区域生态环境,带来土地沙化或石漠化等环境问题。泥石流主要集中在盛夏的7~8月,丹东地区的北部山区为多发区。介绍了泥石流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提出了预防与植物措施、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4.
榆神府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合理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驱动因素,也是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对3期土地利用信息提取的基础上,结合地形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合理度、土地利用程度对榆神府矿区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合理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0—2006年榆神府矿区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加快,土地利用程度明显减弱,且减少最快的为耕地,增加最快的为建设用地和工矿用地;总体上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合理度较低,属低度合理,与1990—2000年相比,2000—2006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合理度降低了2.85%,其中耕地和林地变化的合理性明显降低,而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变化的合理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工矿用地变化不大。生态退耕政策的实施对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土地利用发生了由发展期到衰退期的转变。在未来的土地利用规划和政策实施上,既要控制退耕的合理规模,更要加大对林草植被的保护力度以及采取措施使退耕的坡耕地及时恢复林草植被。  相似文献   

15.
镜铁山矿区具有泥石流形成发育的基本条件,根据矿区内黑沟北沟、小桦树沟、大桦树沟及火药库沟等4条主要沟道泥石流沟谷的形成条件和发育特征,分析了泥石流的发展趋势及危害性,以黑沟南沟泥石流工程治理为例,探讨了矿区泥石流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紫金山矿区植被恢复技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金矿采矿、选矿工艺特点,金矿新生裸地中,限于排土场的时空发展,一段时间内选金废渣堆积场的快速植被覆盖是矿区生态恢复的重点。本对废矿石(渣)堆边坡实施稳定边坡工程和快速植被恢复技术研究与探索,形成裸地的整治技术、植物选择与配置技术、边坡绿化设计技术、边坡绿化的主要管护技术、现有植被保护与开发利用措施等一系列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基于文献分析理论并结合西部矿区实际,从代表性、普遍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出发,运用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策略,提出了西部矿区土地退化评价指标体系.选择极具代表性的乌海矿区作为实证区域,选取2000—2015年的多种驱动因素,综合运用标准离差法、CRITIC法两种客观赋权法判定各指标的权重,初步得出各因素的影响程度,随...  相似文献   

18.
上杭紫金山金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上杭紫金山金矿是一座大型的露采黄金矿山,面积大、弃渣多,植被破坏严重,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几年来,通过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目前该矿山已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的危害,确保了金矿生产的正常运行,实现了矿山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