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采用三元二次通用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氮、磷、钾与油葵/豌豆带田混合产量及纯收益之间的关系,明确了氮肥是影响混合产量和纯收益的第1位因素,其次是磷肥,配施钾肥也有良好的效果。同时,建立了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寻优得出两套优化施肥组合方案的:混合产量≥6000.00kg/hm^2时的主效因子最佳农艺组合水平取值区间分别是N195.56-216.90kg/hm^2、P2O5154.16-171.50kg/hm^2、K2O61.89-111.03kg/hm^2;纯收益≥8250.00元/hm^2时的主效因子最佳农艺组合水平取值区间分别是N197.24-220.11kg/hm^2、P2O5154.91-173.80kg/hm^2、K2O67.69-116.47kg/hm^2。  相似文献   

2.
在油葵+豌豆带田模式下,进行了油葵适宜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油葵的株高随密度变化不大,花盘直径、盘粒数、盘粒重和千粒重都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小;油葵密度变化对豌豆产量影响不明显;油葵产量随密度增加呈二次抛物线型变化。油葵+豌豆带田中油葵种植密度为8.8万株/hm^2时,产量最佳,为3 770.48-3 982.92 kg/hm^2。  相似文献   

3.
在兴电灌区进行了豌豆套种大豆高效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豌豆套种大豆适宜的带幅为豌豆净带幅30 cm,种3行,行距15 cm,播种量148.5 kg/hm2;大豆带幅70 cm,种3行,行距20 cm,株距20 cm,3粒/穴,播种量45万粒/hm2。该模式为兴电灌区发展高效可持续农业的高效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4.
豌豆套种油葵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豌豆是古浪县主要优势作物和经济作物。豌豆种植是本地农业的支柱产业。但近年来因受气候变暖、雨量减少影响。单作豌豆收益日趋下降。为此,经多年试验示范,总结出豌豆套种油葵高效种植模式。鉴于该模式具有诸多优点,详细介绍了其主要构成环节及技术要求,以为进一步推广应用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5.
<正> 1 高效种植模式 与蚕豆间作,每1.3米为一组合,两行蚕豆中间种一行豌豆;与油菜间作,每1.5~1.6米为一组合,两行油菜中间种一行豌豆;与大蒜、菠菜等间作,每1.3米为一组合,两行豌豆中间种(栽)两行蔬菜,蔬菜小行距为0.16~0.2米;与小麦混种,豆、麦播种量比例以3:7为好。 2 品种选择 可选用中豌3、4、5号及白玉豌豆等,这些品  相似文献   

6.
对兴电灌区油葵不同间作模式的效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油葵不同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即均有间作优势。其中油葵+马铃薯、油葵+豌豆、油葵+胡麻、油葵+蚕豆模式的生产优势度较高,稳定性较好,有较高的纯收益和产投比,是兴电灌区比较理想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总结形成了小麦∥辣椒∥油葵、小麦∥棉花∥油葵、小麦∥甘薯∥油葵、菠菜一西瓜∥油葵等4种高效种植模式。合理利用了自然资源,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油葵种植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在甘肃兴电灌区灌耕灰钙土玉米、蚕豆单作和间作模式对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蚕豆全覆膜带田优化施肥种植模式(玉米带80 cm种2行,蚕豆40 cm种2行,施肥量为N 300 kg/hm2、P2O5 90 kg/hm2)玉米产量比单种玉米增产9.41%;蚕豆产量虽比单种蚕豆减产23.89%,但比玉米蚕豆带田传统种植模式增产27.03%,且蚕豆分枝数、株粒重、百粒重和玉米穗长、穗粒重、百粒重均表现最高,可作为兴电灌区玉米蚕豆带田的最佳种植模式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淮北地区的主要种植模式,以期指导淮北地区的高产高效种植,以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0.
豌豆鲜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鲜食豌豆营养丰富、风味独特、色泽诱人,倍受人们青睐,市场需求不断增加,栽培面积逐年扩大,但是鲜食豌豆生产产量低,效益较差,针对此问题进行了豌豆鲜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总结提出“避免重茬,选用优种,增施农肥,化控除草,适期分批采收”等综合技术,提高了鲜食豌豆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河西绿洲灌区小麦/玉米带田高效种植方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张掖市以150cm带型小麦/玉米带田为对照,对136cm带型、176cm带型、214cm带型小麦/玉米带田不同种植方式的产量与效益进行的试验和分析结果表明,136cm带型(小麦6行、玉米1行,玉米两侧套黄豆)混合产量(15460.5kg/hm^2)与对照无明显差异,但产值较对照增加1410.00元/hm^2,增幅达16.06%;176cm带型(小麦6行、玉米3)混合产量最高,达16318.5kg/hm^2,较对照增产7.0%,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但产值较对照仅增加5.5%;214cm带型(小麦9行、玉米3行)混合产量及产值较对照分别降低1.7%和1.1%。  相似文献   

12.
酒泉地区几种高产高效田种植模式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村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酒泉地区的高产高效田面积逐年扩大,其中几种主要间、套、复种种植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现将其种植模式和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新疆塔城地区油葵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简要介绍油葵的一些基本特性和用途基础上,对新疆塔城地区的油葵栽培技术进行详细讨论。采用D-饱和最优回归设计,小区面积64m2,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试验地前茬为棉花,沙壤土,肥力中等偏上,土壤有机质含量1.12%,碱解氮41.32mg/kg,有效磷10.86mg/kg,速效钾147.88mg/kg。供试品种为G101,油葵土地要求不严,宜选pH值6.0~8.0、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块种植。选用良种近几年大面积推广抗旱、抗病、丰产性好的品种。5cm地温稳定在10~12℃时即可播种。采用24行播种机等行距条播。新疆各地可根据情况利用冬小麦和其他早熟作物收获的季节,种植油葵。  相似文献   

14.
垄作早熟西瓜间作油用向日葵不同种植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就目前生产上使用的3种西瓜间作油用向日葵的种植方式进行了研究,比较3种种植方式下对西瓜品质、产量以及向日葵产量、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垄腰种植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冬灌地油葵生育期灌水次数对产量和灌水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灌水量和灌水次数对油葵的产量并无显著影响,说明在油葵全生育期不灌水的条件下,银北灌区通过冬灌土壤水能满足油葵生长发育的要求;从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角度而言,通过前一年冬灌,油葵以全生育期不灌水为宜,其灌溉水生产效率高达3.078 9 kg/m3.  相似文献   

16.
[目的]开展内蒙古河套灌区食用向日葵肥料对比试验。[方法]以河套灌区市场内主要流通的6个肥料产品为研究材料,通过与该地区传统施肥模式(CK)进行对比,分析了不同肥料对食用向日葵产量、效益的影响。[结果]525 kg/hm~2田力元掺混肥(17-17-17)+375 kg/hm~2尿素、450 kg/hm~2住商缓释肥(24-12-10)、450 kg/hm~2德源缓释肥(24-12-10)的增产效果显著,较对照(CK)分别增产13.3%、11.9%和5.6%;525 kg/hm~2田力元掺混肥(17-17-17)+375 kg/hm~2尿素、450 kg/hm~2住商缓释肥(24-12-10)、450 kg/hm~2德源缓释肥(24-12-10)、450 kg/hm~2奥佳缓释肥(26-10-12)的效益显著,较对照(CK)分别增收12.3%、11.5%、7.5%和5.0%。[结论]该研究可为当地向日葵生产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空间发生格局指标测定 ,截形叶螨在油葵田水平发生格局呈均匀分布。在植株各叶层上的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发生格局表现为中部呈均匀分布 ,上下层均呈聚集分布。当油葵发育到 1 8叶片时 ,叶螨主要分布在第 4~ 1 4叶层上 ,占总螨量的 92 .6% ,不同田块之间差异不显著。田间理论抽样数由 :N=(1 .64/ D) 2 (1 .2 67/ X-0 .1 5 9)给出 ,且每株抽取第 4~ 1 4叶层中任意 3叶 ,即可进行田间虫口发生量的估计。  相似文献   

18.
针对河套灌区水资源日益紧缺及生产中浪费严重的状况,以当前主要种植模式小麦套种向日葵为对象,以节水和高产为目标,研究不同灌溉时期及灌溉量对小麦套种向日葵经济产量、经济效益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套种向日葵模式下,随着灌水量增加,套种小麦和向日葵及套种作物全生育期总耗水量显著增加,水分利用效率(WUE)却明显下降。套种小麦和向日葵及套种总产量、经济效益均以全生育期浇3水以上处理较高,且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综合分析得出,河套灌区小麦套种向日葵节水与高产相统一的耗水量为5 000~6 000m3/hm2,全生育期灌3水是小麦套种向日葵实现高产的最佳节水灌溉模式,即小麦拔节期、抽穗期、向日葵开花期灌水3次,每次灌水定额900 m3/hm2,可实现套种小麦经济产量7 000kg/hm2、套种向日葵经济产量2 800kg/hm2以上,全生育期水分利用效率1.0kg/m3以上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