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螟虫长距茧蜂对棉田玉米螟发生影响的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沿海旱粮棉区玉米螟寄生性天敌有8种。其中优势种为赤眼蜂及螟虫长距茧蜂。玉米上一、二代玉米螟幼虫受螟虫长距茧蜂的寄生,对棉田玉米螟的发生有直接影响,可使发生期推迟2-5天,发生量可减轻1-2个等级。  相似文献   

2.
螟虫长距茧蜂生物学及其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螟虫长距茧蜂是玉米螟幼虫的重要天敌,一年发生2—3代,以卵或低龄幼虫在寄主体内越冬。自然寄生率为30—40%,最高70%。该蜂为多胚生殖昆虫,主要寄生1—4龄玉米螟幼虫,以3龄寄生率为最高。一头玉米螟(3龄)可育蜂39.12头,一头雌蜂可寄生玉米螟11.7头,繁殖子代460.05头。试验证明:人工繁殖和释放可提高田间玉米螟寄生率。  相似文献   

3.
本文综述了对螟虫长距茧蜂的研究概况,包括该寄生蜂的主要生物学习性、对玉米螟自然寄生率及田间防治玉米螟效果等。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用8种常用治螟药剂,对玉米螟幼虫的主要天敌—螟虫长距茧蜂进行室内触杀毒力研究。结果表明,对螟虫长距茧蜂的毒力大小顺序为:对硫磷>辛硫磷>巴丹>久效磷>溴氰菊酯>杀灭菊酯>甲胺磷>杀虫双。对硫磷和久效磷两种药剂,随着浓度的增高茧蜂死亡率增加较快。溴氰菊酯和杀灭菊酯两种药剂处理的茧蜂,中毒后有明显的复苏现象。茧蜂成虫的LC_(50)与3龄玉米螟幼虫LC_(50),比值都小于1,说明这8种药剂在防治玉米螟时,对其天敌长距茧蜂很不安全。  相似文献   

5.
6.
两种松梢斑螟的重要天敌—长距茧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锦年  陈胜 《昆虫天敌》1990,12(4):164-166
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和果梢斑螟D. pryeri是我国马尾松、油松、黄山松和华山松等松树的重要钻梢蛀果害虫,引起梢枯干折,树冠畸形,果空籽瘪,严重影响松树的生长和成材,并造成种子园种子产量歉收。林间害虫种群观测和室内害虫饲育发现长距茧蜂Macrocentrus sp.(膜翅目、茧蜂科Bracodidae)是这两种松梢斑螟的重要寄生昆虫,种群数量较多,繁殖较强。该蜂幼虫寄生两种松梢斑螟幼虫体内。林间,微红梢斑螟越冬代幼虫寄生率为9.2%;果梢斑螟第一代幼虫寄生率为7.8%。在两种松梢斑螟幼虫种群数量增长中,该蜂起重要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评估腰带长体茧蜂Macrocentrus cingulum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的控害潜能,在实验室条件下(湿度60%~80%,光周期16L:8D)研究了20、24、28、32℃下腰带长体茧蜂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的寄生功能反应和20、24、28℃下腰带长体茧蜂的自身密度干扰效应。结果表明:在20~32℃内,腰带长体茧蜂对亚洲玉米螟的寄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型;相同温度下,随着寄主亚洲玉米螟密度的增加,腰带长体茧蜂寄生量增加,但当寄主密度增加到一定数量后,寄生量趋于稳定。24℃的寄生效能最大,20℃最小。随着寄主亚洲玉米螟密度和腰带长体茧蜂密度的增加,搜寻效应逐渐降低。采用Hessell干扰模型,发现28℃时的搜寻常数Q和干扰效应m均为最大,腰带长体茧蜂个体间的干扰效应降低了其寄生效能。  相似文献   

8.
麦蛾柔茧蜂对田间棉铃虫和玉米螟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天敌资源防治害虫是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核心内容.我国利用赤眼蜂(Trichogramma)防治农林害虫的面积每年约67万~100万hm^2,但由于影响因素较多,效果不够稳定,需和其它措施配合进行综合防治.乌兹别克斯坦利用赤眼蜂和麦蛾柔茧蜂(Habrobracon hebetor Say)防治棉铃虫的面积每年可达130多万hm^2.  相似文献   

9.
前裂长管茧蜂Diachasmimorpha longicaudata(Ashmead)是许多双翅目实蝇类害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为繁育寄主,系统观测了前裂长管茧蜂个体发育过程中各虫态的特征及其相应的发育历期。观察结果表明,前裂长管茧蜂整个生活史由卵、幼虫、蛹及成虫四个阶段组成。其幼虫可划分为四个龄期,一龄幼虫具几质丁的坚硬头壳和镰刀状的颚,形态特征与行为习性与二、三、四龄幼虫完全不同。前裂长管茧蜂约需20天完成世代发育。卵、一龄幼虫、二龄幼虫、三龄幼虫及四龄幼虫的历期依次为1.91、2.02、1.75、2.04和2.31d;蛹的历期介于8~10d,雌性个体发育时间长于雄性。前裂长管茧蜂通常比未被寄生的寄主迟3~5d羽化,雌、雄蜂在羽化后即能交配、产卵,被寄生的桔小实蝇幼虫体表上会留下明显的深褐色产卵孔,寄主化蛹后产卵孔仍保留在其蛹壳上。  相似文献   

10.
刘德钧 《植物保护》1984,10(5):13-14
螟虫长距茧蜂Macrocentrus linearis(Nees)是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幼虫主要的寄生性天敌,上海地区各代玉米螟幼虫自然寄生率为10—30%,最高可达50%左右,对玉米螟种群数量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在研究螟虫长距茧蜂的应用价值及大田释放过程中,常常在预定的时间需要一定数量的成蜂,因此蜂茧保存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1980—1982年进行了茧的发育起点及低温保存的研究,现将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1.
亚洲玉米螟一、二代成虫扩散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1991-1992年在河北省衡水市亚洲玉米螟一、二代成虫盛发期,在田间释放用人工饲养、苏丹蓝Ⅱ标记的玉米螟成虫34万头,在距释放点1、2、4、6、8、10、20、30、40、50km处设点回收,以研究玉米螟田间扩散规律和远距离迁飞的可能性。用玉米螟性诱剂回收时,两年回收到标放雄蛾一代分别为119和195头,二代分别为53和249头,回收到标记蛾距释放点的最远距离均8km,其中1-2km范围内回收到  相似文献   

12.
榆树县应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1989年,经157万亩大面积应用松毛虫赤眼蜂防冶玉米螟的结果表明,当玉米田间螟卵发生初期和盛前期,以每亩1.1~1.5万头,分两次放蜂,卵粒寄生率为58.1~79.4%。放蜂区比未放蜂的对照区可降低被害株率41~64.4%,平均百株螟虫可减退66.6~85.9%,有效地控制了玉米螟对玉米的危害,每亩可挽回损失34.7公斤,经济效益显著。现已列为吉林省松辽平原玉米带防冶玉米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不同抗螟性亲本所组配的F_1代在玉米心叶期,对亚洲玉米螟 Ostrinis furnacalis(Guenée)抗性研究表明,玉米抗螟牲为数量遗传,亲本抗性在杂种后代中具有累加效应,杂种的抗性与双亲平均抗性呈高度正相关。中等以上抗性亲本组配的 F_1代为抗螟型。而以中抗系组配杂种时,不论父本或母本,只要一个亲本为感螟系,则 F_1代均为感螟型。不同水平抗性亲本组配的正反交组合 F_1代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4.
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放蜂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1988年在辽宁省西丰县、岫岩县等老放蜂区和新民县新放蜂区,进行赤眼蜂防治第一代玉米螟的示范试验。结果证明,由放蜂量1~1.5万头,可以代替过去推广的亩放蜂量2~3万头。用低蜂量示范试验进一步证明,亩放蜂量1万头,在玉米螟中等偏重的发生年份,也能取得比较理想的防治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室内试验,用微粒子虫Nosema furnacalis(Nf)和N.pyrausta(Np)系列浓度孢子接种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每头虫吞食15个孢子,绝大部分虫均可感染。Nf和Np对亚洲玉米螟的LD50分别为1255和29015孢子/头。LT50随Nf的接种剂量由1.5×10~5增至1.5×10~6孢子/头,而由7.4天减至5.2天。但在同样剂量下,Np对亚洲玉米螟的LT50要比Nf的长2.2至3.5倍。由此认为Np较Nf更适于作为玉米螟虫口的长效控制因子,特别是在Nf难以在亚洲玉米螟种群中持续的2~3代区。  相似文献   

16.
苦楝中几种杀虫有效成分对菜青虫和亚洲玉米螟的生物活性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采用生物活性追踪法,从苦楝根皮、树皮和果实中分离出多种四环三萜类杀虫有效成分。这些成分对菜青虫和亚洲玉米螟均表现出明显的拒食活性,川楝素对菜肯虫还有明显的胃毒活性。从苦楝中分离出的几种非四环三萜类物质对昆虫的生物活性均较低,仅表现出一定的拒食活性。另外对几种三萜衍生物的生物活性进行了测定与比较。  相似文献   

17.
根据1977~1993年在江苏盐城的田间调查,在玉米螟幼虫期的天敌种群中,玉米螟长距茧蜂占71.6%,玉米螟厉寄蝇占22.4%,其它蜂占6%。一代玉米螟幼虫被寄生的幅度为16.5~75.8%。寄生率的高低常决定当代和下代玉米螟的发生数量。幼虫被寄生的程度与一代玉米螟卵的发生量、5月旬平均降雨量和6月旬平均气温有极显著的相关。利用回归方程式预测寄生率与田间实测的寄生率有很高的拟合性,因此可以在6月底以前利用回归方程来预测一代玉米螟的被寄生率  相似文献   

18.
在实验室条件下,啮小蜂Tetrastichus sp.能寄生亚洲玉米螟Ostrini of urnacalis Guenoe和棉褐带卷蛾Adoxophyes orana Fischer Von Rosleeslanrm两种昆虫的蛹。但是,前者的寄生率明显高于后者。两种寄主蛹的三氯甲烷提取物均能诱导啮小蜂雌蜂加强搜索,滞留和敲打等行为。但亚洲玉米螟蛹提取物尚能诱导雌蜂刺探行为,棉褐带卷蛾提取物则没有这种行为反应。提供寄主前,啮小蜂先经受玉米螟蛹提取物刺激4小时,即可提高其对棉褐带卷蛾的寄生率。在产卵活动期间,持续存在提取物的刺激可以增强啮小蜂雌蜂的学习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