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免耕覆盖对桑园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年来,江苏省桑园已很少施用河塘泥或猪粪等肥料,绿肥种植面积亦急剧减少,使得桑园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逐年下降,桑树生产单纯依赖化肥,已严重的影响桑园土壤肥力及桑树正常的生长发育.前几年,我国农村许多地方把稻草直接还田作为农业增产和地力建设的一项重要技术,在大田中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后来有一部分蚕桑工作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但在桑园土壤中能否采取免耕措施,以及将免耕与覆盖结合起来对土壤肥力状况有何影响尚未见有报道.  相似文献   

2.
通过设置锯末、白色园艺地布+锯末、黑色园艺地布+锯末、白色园艺地布和黑色园艺地布5种土壤覆盖方式,以不覆盖为对照,利用土壤温度监测记录仪对越橘生长期(5月-10月)不同深度土层土壤温度进行连续监测,分析不同覆盖方式对越橘园10 cm、20 cm和30 cm土层土壤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方式在整个越橘生长期内均有调节土壤温度的效果,不同覆盖方式对不同深度土层土壤日平均温度的变化趋势总体相似。锯末覆盖处理的土壤温度在越橘生长前期(5月-8月)低于对照,在越橘生长后期(9月-10月)高于对照,且土壤温度日变幅显著低于对照,说明锯末覆盖处理的保温效果最好;黑色园艺地布覆盖处理的保温效果次之,且黑色园艺地布和黑色园艺地布+锯末覆盖处理在整个越橘生长期内的土壤温度均高于对照,辽宁地区春季和秋季气温较低,适当提高土壤温度有利于越橘根系生长和树体发育。而白色园艺地布覆盖处理和白色园艺地布+锯末覆盖处理的土壤温度均低于对照,且白色园艺地布覆盖处理的保温效果较差。因此,辽宁地区越橘园推荐采用黑色园艺地布并添加锯末的土壤覆盖方式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土壤绝对酶活性和相对酶活性在果园不同覆盖模式下的变化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果园土壤质量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以传统清耕(Conventional tillage, CT)为对照,研究秸秆(Corn stalk, CS)、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 Ryrgrass, RE)和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 White clover, WC)处理下α-葡萄糖苷酶(α-glucosidase, AG)、β-葡萄糖苷酶(β-glucosidase, BG)、β-木糖苷酶(β-xylosidase, BXYL)、纤维二糖苷酶(Cellobiosidase, CBH)、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Acetylglucosaminidase, 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leucine aminopeptidase, LAP)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覆盖措施不同程度提高了0~40 cm各土层土壤绝对酶活性。AG,BG,BXYL,CBH,NAG和ALP活性表现为CS>RE>WC>...  相似文献   

4.
利用地膜和秸秆两种覆盖材料,设置地膜、秸秆和秸秆 地膜三种覆盖处理,研究其对梨园土壤中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酶的活性降低。覆盖地膜降低了土壤中脲酶、蛋白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提高了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但与清耕对照差异不明显。秸秆覆盖和秸秆 地膜覆盖两种处理与对照相比,除对过氧化氢酶无明显影响外,对土壤脲酶、蛋白酶、蔗糖酶和中性磷酸酶的活性均有显著的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福建尤溪玉池生草果园定位观测点为平台,利用室内培养和田间观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生草栽培对油桃园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草栽培和清耕处理土壤呼吸速率具有相似的日变化规律,且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土壤C/N间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与土壤含水量、胡敏酸、富里酸、HA/FA值和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生草栽培处理土壤平均矿化速率为22.890 mg/(kg·d),分别比顺坡清耕和梯台清耕处理提高62.13%和33.83%,生草栽培处理的土壤潜在可矿化有机碳量(C0)、易矿化有机碳量(C1)和初始潜在矿化速率(C0k)均显著高于顺坡清耕和梯台清耕处理,说明生草栽培可以提高土壤呼吸速率和加速了土壤有机碳的周转,有利于土壤碳氮转化和提高土壤肥力。生草栽培处理土壤潜在可矿化有机碳量占土壤有机碳总量的比例比清耕处理并没有显著增加,说明生草栽培亦有利于有机碳在土壤中的积累。  相似文献   

6.
覆盖对土壤微环境的影响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毛玉林 《草业科学》1998,15(6):69-70
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从土壤气候,特性,病虫害及杂草诸方面阐述了覆盖对土壤微环境的影响及覆盖在农业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白三叶覆盖厚度对苹果园垄沟中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不同覆盖厚度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降解对苹果园土壤肥力的影响,在果树行间垄沟中分别覆盖5、10、15和20 cm厚苹果园刈割的新鲜白三叶,以不覆草的垄沟为对照,研究白三叶降解6个月后苹果园土壤肥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苹果园覆盖的白三叶降解后,能提高0-20 cm垄沟土壤中的有机质、速效氮、全氮、速效磷、全磷、速效钾、全钾的含量,且对0-10 cm土壤养分的影响较10-20 cm的大。覆草厚度小于15 cm时,随覆草厚度的增加,土壤中各养分含量增加。但是,覆草厚度达20 cm时,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全磷、速效钾含量却较覆草15 cm的处理低。说明覆盖的白三叶降解可以提高苹果园土壤肥力,而此增肥作用和覆草厚度、土层深度密切相关,降解6个月时,覆盖15 cm白三叶的垄沟中土壤肥力最高。  相似文献   

8.
沼液不同施用量对皇竹草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玮  王琳  张健 《四川草原》2012,(2):5-7,15
以皇竹草为供试材料,清水和复合肥为对照,设置不同的沼液用量梯度,研究了施用沼液对皇竹草产量以及土壤肥效的影响。结果表明,沼液用量在166.67t/hm2左右,能促进皇竹草的生长,提高产量,同时,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而大量施用沼液,对牧草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影响牧草产量。  相似文献   

9.
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及其动态平衡过程是反映土壤质量和草地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到草地土壤肥力和草地生产力。本研究对新疆阿勒泰地区禁牧草场、弃耕草地、天然草地3种管理模式下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土壤水分、团粒结构、pH、土壤容重等的分布特征,以及它们的关系进行分析后发现,3种管理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在010 cm、1030 cm和3050 cm土层间无显著差别(P>0.05),相反,土壤碳氮比、土壤全氮含量、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全氮储量随土层深度增加显著增加(P<0.05);3种管理模式间,在010 cm、1030 cm和3050 cm土层,天然草地和禁牧草地的全氮和有机碳含量均高于弃耕草地,但对土壤碳氮比在3种草地管理模式间的差异不尽相同;不同管理方式下,在010 cm、1030 cm和3050 cm土层,禁牧草地的土壤电导率和pH均显著高于天然草地(P<0.05);在010 cm和3050 cm土层,禁牧草地的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弃耕草地(P<0.05),禁牧草地与弃耕草地中间团聚体含量差异显著(P<0.05);含水量、大团聚体、中间团聚体、微团聚体、pH、电导率可以组成原因组,土壤全氮储量和土壤有机碳储量可以组成结果组,原因组对结果组的解释度高达75.70%;原因组中,土壤水分贡献率最高,土壤含水量对土壤水分-团粒结构起到主要决定作用。综合可知,土壤碳氮含量和储量在管理模式不同的草地间不同,土壤水分和土壤团粒结构是引起草地土壤碳氮库变化的主要原因。在土壤水分和团粒结构组成的原因组中,水分起主要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秸秆覆盖对桑园土壤微生物年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刚  佟万红  杜周和 《蚕业科学》2003,29(2):185-188
为提高桑园土壤肥力,调查了用秸杆覆盖桑园对桑园土壤微生物年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桑树生长期内,采用秸秆覆盖措施可明显增加桑园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最多的是细菌,年平均增加150.99%;其次是氨化菌和固氮菌,分别增加142.24%和95.47%;真菌增加最少,为56.33%。4种土壤微生物年变化曲线,无论覆盖与对照,均呈单峰曲线变化,高峰期出现在8月或9月。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野外采样及室内分析比较了围栏封育(FE)、传统放牧(TG)和草灌结合(CGB)3种管理措施对青海湖流域高寒草地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速效氮磷和硝态氮含量在不同管理措施下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P<0.05);FE有机质含量均显著高于CGB和TG (P<0.05);不同管理措施对土壤全量养分含量影响较小,主要对0~10 cm土层全氮含量产生影响,该层中FE全氮含量显著高于CGB和TG;不同管理措施对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均表现为FE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最高(P < 0.05)。综上,围栏封育更有利于青海湖流域土壤养分的固持和青海湖流域退化高寒草地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牧压和肥力对亚热带山地牧草净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亚热带山地湿润环境条件下,研究牧压和土壤肥力对人工草地净生产的影响.三年试验结果表明,绵羊在轮牧下,产草量和磷肥对全年及各月牧草净生产具有显著影响.禁牧时,夏季地上生物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只有很少量的净生产.放牧时,产草量在1000 kg DM/hm2左右时,净生产最大,当产草量低于300 kg DM/hm2以下时,净生产量则降低.每年施一次P2O5 36~60 kg/hm2,可以显著增加牧草净生产,尤以春末夏初时施肥更为显著.最低产草量出现在不施肥处理.  相似文献   

13.
牧压和肥力对亚热带山地牧草净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亚热带山地湿润环境条件下, 研究牧压和土壤肥力对人工草地净生产的影响。三年试验结果表明, 绵羊在轮牧下, 产草量和磷肥对全年及各月牧草净生产具有显著影响。禁牧时, 夏季地上生物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 只有很少量的净生产。放牧时, 产草量在1000kgDM/hm2左右时, 净生产最大, 当产草量低于300kgDM/hm2以下时, 净生产量则降低。每年施一次 P2O536~ 60kg/hm2, 可以显著增加牧草净生产, 尤以春末夏初时施肥更为显著。最低产草量出现在不施肥处理  相似文献   

14.
为了实现沼液的资源化利用、提高饲草产量和营养价值,本研究设6个处理组:对照处理组(T0)、无机肥处理组(T1)、体积分数25%沼液处理组(T2)、体积分数50%沼液处理组(T3)、体积分数75%沼液处理组(T4)、体积分数100%沼液处理组(T5),探明不同比例沼液施用量对苜蓿生长发育、品质以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苜蓿生长发育方面,T3显著提高第二茬苜蓿的株高及干物质产量(P<0.05);在苜蓿品质方面,T0,T1的粗蛋白较T3,T5显著提高(P<0.05),T0的粗脂肪较T3显著提高(P<0.05),T3的酸性洗涤纤维较T0,T1,T2,T4显著提高(P<0.05),T0的中性洗涤纤维较T2显著提高(P<0.05),T2的相对饲喂价值较T0,T3,T4,T5显著提高(P<0.05);在土壤肥力方面,T5的土壤pH值较T1显著降低(P<0.05),而总氮较T0,T1,T2显著提高(P<0.05);T3的土壤速效钾较T0,T2显著提高(P<0.05)。结果表明,灌溉25%~50%的沼液可以提高苜蓿的产量和营养价值,并可以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和种养结合绿色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不同改良措施对盐碱化草地植被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改良试验研究,3种措施都改善了草地生境,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增加牧草在草群中所占的比重。施肥改良使豆科和菊科牧草在草群中比重分别比对照区增加39.9%~19.8%和27.5%~34.4%,使禾本科牧草比重降低21.3%~15.3%,可食牧草产量增加22.0%~57.8%;围栏封育使豆科和菊科牧草分别增加26.7%~13.4%和4.7%~9.0%,可食牧草产量增加13.1%~78.0%。浅耕翻使豆科和菊科牧草比重分别增加27.3%~17.7%、23.2%~36.3%,禾本科牧草比重降低12.1%~10.1%,可食牧草产量增加-28.5%~28.6%。由此得出,施肥和围栏封育是草地改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通过改良试验研究,3种措施都改善了草地生境,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增加牧草在草群中所占的比重。施肥改良使豆科和菊科牧草在草群中比重分别比对照区增加39.9%~19.8%和27.5%~34.4%,使禾本科牧草比重降低21.3%~15.3%,可食牧草产量增加22.0%~57.8%;围栏封育使豆科和菊科牧草分别增加26.7%~13.4%和4.7%~9.0%,可食牧草产量增加13.1%~78.0%。浅耕翻使豆科和菊科牧草比重分别增加27.3%~17.7%、23.2%~36.3%,禾本科牧草比重降低12.1%~10.1%,可食牧草产量增加-28.5%~28.6%。由此得出,施肥和围栏封育是草地改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不同管理对山地草甸植物空间分布及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不同管理措施对山地草甸类自然保护区植物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变化及其空间分布的规律。结果表明,7月中下旬生物量最高,但各经济类群出现的时间不同。地下生物总量远远超过地上部,其中杂类草、禾草和莎草的根量大于地上生物量,而豆科和菊科植物则相反。缓冲区的杂类草最多,而核心区和实验区的禾草和莎草最多。核心区地上枯死物总量与地上部接近。实验区地上及地下枯死物较少。不同管理措施对株高的影响较大,而对根长的影响不显著。同一植物在不同分区,株高和根长各异,其变化不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19.
四川盆地丘陵区冬性豆科牧草与小麦不同间作系统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imon.  U 周寿荣 《草地学报》1996,4(3):201-206
本项研究系统在当地现行农作制中利用带种植冬小麦地的预留行间作不同冬性豆科牧草,通过比较评价为当地牧业发展增产饲料探索高效的草麦间作系统,结果表明:小麦间紫云英(70%)+饲用碗豆(30%),小麦间白三叶草和小麦间长柔毛野碗豆三个间作系统,在其小麦产量高于对照(带状单作小麦)3.09~12.89%的情况下,增产了饲料,获得较高的饲料价值(DM1.05-1.22t/公顷,TDOM0.78~0.89t/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