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牦牛脑包虫病也叫脑多头蚴病,是由多头蚴的幼虫寄生在牦牛大脑、脊髓,而引起脑炎、脑膜炎等一系列神经症状的体内寄生虫疾病。多头蚴的最终宿主为犬科类动物,由于牧区农牧民有饲养犬科类动物看家护院的习惯,因此,在牧区牦牛脑包虫病的发病率很高。当健康牛接触到被犬科类动物粪便污染的垫料、饲料、饮用水和牧草后,寄生虫就会通过消化道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大脑产生危害,因此,做好该种疾病防控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笔者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牦牛脑包虫病的药物治疗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脑包虫是由多头绦虫的幼虫期多头蚴寄生在动物脑脊髓引起的以神经症状为主的疾病,在脑部形成包囊俗称“脑包虫”,它主要侵害2~3岁的幼年牛羊。近年来我乡牦牛脑包虫病发生呈上升趋势,幼年牦牛死亡严重。笔者在近6年来进行手术摘除脑包虫包囊134例,无1例死亡,治疗后1~2d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3.
感染脑包虫病的牦牛会出现呕吐、窒息等症状,严重时会影响心血管功能,甚至造成牦牛死亡,严重影响牦牛养殖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应加强脑包虫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4.
现阶段,随着牦牛养殖规模的扩大,为养殖户带来了良好的效益,但疾病也呈现出高发趋势。脑包虫病作为其中之一,严重影响着牛群的健康生长,严重的会导致死亡,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做好诊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着重对牦牛脑包虫病的诊治对策进行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5.
牦牛脑包虫病又称为脑多头蚴病,主要是由多头蚴寄生在牦牛的脑部、脊髓等处而引起的一系例神经症状的寄生虫疾病。脑包虫成虫主要寄宿在犬科类动物的小肠中,因此该病又常发于犬类活动频繁的地区。患病后的牦牛会出现原地转圈等神经症状,因此该病又被称之为"转头病"和"回旋病"。本文以该病的发病特点为切入点,对其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两种治疗方案及相应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6.
牦牛脑包虫病又叫牦牛脑多头蚴病,是带科、多头属的多头绦虫(Mulitceps multiceps)的中绦期幼虫寄生于脑及脊髓中所引起。多头蚴是豌豆大到鸡蛋大的囊泡,囊内充满透明液体,内膜上生有很多头节。虫卵进入牛体后,随血液到达脑和脊髓中,由虫卵中含的六钩蚴发育成为多头蚴,  相似文献   

7.
牦牛脑包虫病也叫脑多头蚴病,是由多头绦虫的幼虫多头蚴寄生在牛的脑、脊髓引起脑炎、脑膜炎等一系列神经症状的寄生虫性疾病。成虫寄生在狼、犬等肉食动物的小肠内,因此本病多见于犬类活动频繁的地区。本文从病原体、临床症状、发病特点、病理变化及防治措施等方面对牦牛脑包虫病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8.
牦牛脑包虫病又被称为脑多头蚴病,主要是由多头绦虫的幼虫寄生在牦牛的脑部和脊椎引起的一种寄生虫性的疾病,多头蚴的终末宿主为犬科类的动物。在我国牧区,牦牛脑包虫病的发病率较高,直接影响牦牛的养殖效益,给养殖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为此,牦牛养殖户必须要加强对牦牛脑包虫病的防控,减少牦牛脑包虫病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我国牦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分析牦牛脑包虫病的主要发病特点与病原体及临床症状,针对牦牛脑包虫病制定治疗与防控方案。  相似文献   

9.
脑包虫病是由多头绦虫的幼虫——多头蚴寄生在羊的脑、脊髓中引起的以脑炎、脑膜炎及一系列神经症状为特征,致死率为100%的严重寄生虫病。我国有19个省(区)有过流行本病的报道。发病率为2.73%~30%。全国每年有300多万只羊因该病而死亡。在1993年国家农业部对畜禽疫 查中,该病排行第6位,可见该病 目前治疗此病,只能采用手术方法摘 手术要求较高,往往由于条件、设备及操作 的技术水平和多头蚴在同一患畜脑中多处感染等原因,造成术后羊的成活率最多只能达到  相似文献   

10.
牦牛包虫病,又称多头蚴病,终末宿主为犬、狼、狐等食肉类动物,中间宿主为羊、牛、骆驼等等,甚至有感染人类的可能.由于多头蚴通常寄生在中间宿主的脑部,由此,患病后可导致动物多种神经症——原地转圈,由此,此病又称"回旋病、转头病".文章分析此病的流行、症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应的预控措施,以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养殖行业的快速发展,耗牛养殖逐渐成为牧区以及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但是在牦牛养殖中脑包虫病是常见疾病,其会对养殖效益带来负面影响,影响牦牛养殖行业的稳定发展。本文主要针对牦牛脑包虫病的防控措施进行分析和探究,希望对我国相关行业有些许参考和借  相似文献   

12.
13.
包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病,称“虫癌”,在高原牧区尤为高发,威胁牦牛的健康,开展包虫病的防治工作十分必要。该文以牦牛包虫病为例,分析其发病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其流行病学特点,总结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并提出预防措施,以期能够防治结合,为高原牧区牦牛包虫病的诊疗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
牦牛脑多头蚴病药物治疗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丙硫咪唑和吡喹酮两种驱虫药物,采用"药物增量法"和"药物联合法"对24头具有明显临床症状的脑多头蚴病例牦牛进行不同剂量治疗试验.结果表明,吡喹酮增量法治疗后症状消失时间最短,为8.5 d;丙硫咪唑增量法有效率和治愈率均为100%,吡喹酮增量法的有效率80%,治愈率70%;丙硫咪唑和吡喹酮联合法的有效率67%,治愈率50%.对照组10头脑多头蚴病牦牛均在不同时间内死亡.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牦牛各种传染病、寄生虫病的发生几率逐年递增,已经严重威胁了广大牦牛饲养者们的经济收入。鉴于此,本文以包虫病为例,围绕着牦牛包虫病有效防治进行深入研究及探讨,便于今后能够更好地防治牦牛常见传染病及寄生虫疾病,做到提早预防及治疗,尽可能地挽救饲养者们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7.
正羊脑包虫病主要是因为多头囊尾蚴寄生在羊脑或脊髓中,又称羊多头蚴病。羊脑包虫病不仅传染性较强,还是人兽共患病,且致病率较高,因此,饲养人员需要意识到该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要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降低该病的发生率,同时要做好个人防护,减少其对养殖人员的危害。本文介绍了羊脑包虫病的治疗方式,供参考。1致病因素羊感染多头蚴病后会表现出明显病症。多头蚴主要呈现鸡蛋大的囊泡,囊泡内具有透明状的液体。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 1999年 6月~ 2 0 0 3年 4月 ,曾经治疗 6例脑包虫患病奶牛。其中 1头经药物治疗后 ,症状明显减轻 ;另 5例经药物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减轻即行手术治疗。有 4头痊愈 ,1头由于穿刺针头损伤脑室脉络丛血管 ,引起脑室内血肿 ,因未能正确处理造成患牛死亡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发病的 6头奶牛或颈项弯向一侧 ,或有不同程度的转圈运动现象 ,即都有强迫运动症状 ,均发现转圈运动肢对侧眼视力降低或消失 ;眼底对光检查时发现中央血管怒张充血、视乳头水肿、且瞳孔开张 ;对侧肢的蹄冠反射迟钝 ;颅骨叩诊音调变低、敏感 ,发病年龄不等。经圆…  相似文献   

19.
羊多头蚴病又称羊脑包虫病,由多头带绦虫寄生于羊脑和脊髓引起的疾病。主要侵害羊,特别是2岁以内的羊,终末宿主是犬、狼等肉食动物。羊多头蚴(羊脑包虫)为鸡蛋大的囊泡,泡内充满透明的液体,囊壁薄,囊内膜有100~200个头节,呈白色粟粒大结节状。羊吃到多头带绦虫卵而感染,随着血液到达脑及脊髓,经2~3个月发育成多头蚴而感染羊。  相似文献   

20.
笔者在1999年6月~2003年4月,曾经治疗6例脑包虫患病奶牛,其中一头经药物治疗后,症状明显减轻,5例经药物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减轻即行手术治疗,有4头痊愈,1头由于穿刺针头损伤脑室脉络丛血管,引起脑室内血肿,因未能正确处理造成患牛死亡。现对以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对奶牛脑包虫病的治疗提供依据,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