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与普通大豆品种相比较,扁茎大豆植株较矮,节间短;节数不多,但叶数多;叶片着生奇特;叶片较小,叶柄较短;顶端花序特长,开花结荚密集。但扁茎大豆易发生倒伏  相似文献   

2.
田佩占 《大豆科学》1998,17(2):95-100
中国扁茎大豆是个不稳定的分离群体。与普通大豆品种相比较,节数较多,节间较短,叶数较多,叶柄较短。群体中也有与美国扁茎大豆相似的顶端花序类型,开花结英密集,但植株中下部仍然有大量花序。中国扁茎大豆可能是吉林20号大豆品种的空变体。  相似文献   

3.
中国扁茎大豆是个不稳定的分离群体。与普通大豆品种相比较,节数较多,节间较短,叶数较多,叶柄较短。群体中也有与美国扁茎大豆相似的顶端花序类型,开花结荚密集,但植株中下部仍然有大量花序。中国扁茎大豆可能是吉林20号大豆品种的突变体。  相似文献   

4.
美国扁茎大豆的扁茎性状是由一个隐性主茎因控制的,与普通大豆杂交的F2代中非扁茎株与扁茎株的比例为5∶1。F3代系统中,扁茎株的后代全部为扁茎。而F2代正常株或株高超亲株中,纯合显性(FF)的后代无扁茎株,杂合显性株的后代大多数不符合3∶1的理论值,表现出扁茎株比例大大减少。说明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除一个主茎基外,还有少数修饰基因起作用。中国扁茎大豆的植株可按扁化程度的大小分为六类。其中扁化程度较小和茎部分扁化的四、五类植株占52%,扁化程度呈中间类型的三类株占20%,扁化性最强的一、二类株占15%,正常株约占15%。其中三-四类植株的丰产性最好。扁茎性状在肥沃地更易表现出来。中国扁茎大豆与普通大豆的杂交F1代呈正常型。不同组合的F2、F3代中有40-90%的系统可出现扁茎株,扁茎株的出现机率为总株数的3-12%;不同组合间最多扁茎株系统中的扁茎株数F3代大大多于F2代,分别为13-70%,6.6-23.0%,F3代扁茎性状的纯合和程度比F2代大得多,选择比中国扁茎大豆更为纯合的扁茎品系是有可能的。中国扁茎大豆的扁化性状可能由一个主基因及多个微效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5.
扁茎大豆光合生理特性及种质改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桂茹  杜维广 《大豆科学》2000,19(2):115-118
本文分别在盆栽及大田条件下对中国扁茎大豆不同叶位叶片的空间分布、叶片大小及光合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扁茎大豆主茎上叶片的数量明显多于普通型大豆,是普通型大豆的2.2倍,且在主茎上的分布不均匀,上部叶片较为密集。不同生育时期,其光合速率最大的叶片比普通型大豆偏下。上部叶片较小且光合速率较低。同一轮的叶片间光合生理参数也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6.
田佩占  袁全 《大豆科学》1999,18(2):95-100
美国扁茎大豆的扁茎性状是由一个隐性主茎因控制的,与普通大豆杂交的F2代中非扁茎株与扁茎株的比例为5:!。F3代系统中,扁茎株的后代全部为扁茎。而F2代正常株或株高超亲株中,纯合显性(FF)的后代无扁茎株,杂合显笥 后代大多数不符合3:1的理认值,表现出扁茎株比例大大减少。说明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除一个主茎基外,还有少数修饰基因起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桂茹  杜维广 《大豆科学》1999,18(2):134-138
在群体条件下,扁茎大豆(中国扁茎)结荚鼓粒期光合特生为例,光合速率高于高产品种黑农37,与高光效品种黑农40相仿;具有高于黑农37和黑农40的单株叶面积,截获光能强;形成较多光合产物,并能有效地运往茎和花荚中,从而获得高于黑农37和黑农40的单株产量,这些光合特性有利于对其进行光效育种改良,因此我们认为扁茎大豆可以做为高光效育种种质资源加以改造利用。  相似文献   

8.
对美国扁茎大豆、中国有限结荚习性大豆7514及其杂交后代新品系94-1-1、94-1-6某些生理特性及部分产量构成因素的测试分析结果表明:1.新品系材料从结荚期开始光合速率明显高于亲本。光合速率的日变化显示,后代材料类似于美国扁茎大豆,与中国普通大豆差异较大。2.比叶重的变化也表明,后代材料高于美国扁茎与中国普通大豆7514,尤其在结荚期和鼓粒期表现更为突出。3.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表现为,前期差异不大,从鼓粒期开始,后代材料明显优于亲本。4.新品系与亲本材料相比具有特异的花序性状和叶片着生态势以及生殖生长期较大的光合速率,从而降低大豆花荚脱落率。  相似文献   

9.
大豆优良品种合丰51号是利用当地主栽品种为核心亲本、用改良的扁茎大豆中间材料为改良亲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扁茎大豆作为大豆的一种突变体,是大豆育种过程中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遗传资源材料,该性状由隐性基因(f)所控制,同时又有少数修饰基因起作用。扁茎大豆优点是顶端花序轴长、顶端及每节花数与荚数多、叶片数目多,属特殊株型材料,其缺点是秆软、不抗倒伏和百粒重小。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扁茎大豆和黑农26为试材,于R1、R3、R5、R6期分别对其根、茎、叶和荚果进行光镜与电镜观察,结果表明:1.扁茎大豆和黑农26品种的根、茎、叶和荚果解剖结构组成成份无明显差异。2.由于茎的扁化,其内部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突出的是维管柬数目较正常明显增多。3.扁茎大豆荚果也与黑农26一样,具有完整的光合作用系统。  相似文献   

11.
扁茎大豆的花序形态受光周期的调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扁茎大豆、正常圆茎大豆、扁茎大豆与正常圆茎大豆杂交选育的高代品系为材料,分别进行短日照(12h)和长日照(16h)处理,观察光周期对扁茎大豆及正常圆茎大豆发育速度和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周期不仅明显影响大豆的开花期、成熟期,而且调控顶端花序的形态.在长日照下,供试大豆品种生殖发育明显受到抑制,开花期延迟,在北京夏播条件下不能正常成熟;扁茎大豆、扁茎大豆与正常圆茎大豆杂交选育的高代品系植株顶端花序轴伸长,部分材料的花序轴上产生侧生花序,但均未象在原产地一样出现扁平、加宽的花序.在短日照条件下,不论是扁茎大豆还是正常圆茎大豆,发育速度均加快,植株顶端为典型的总状花序,花序轴较短,扁茎大豆也未出现扁茎及顶端花序簇集的现象.本实验的结果说明扁茎大豆植株顶端的茎秆扁化、花荚簇集的性状可因光周期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是不稳定的性状.对扁茎性状形成和变化的原因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对大豆扁化茎遗传的研究,国外已有报道,国内尚未见报道。国外的研究认为,扁化茎性状是受单基因f控制,为隐性性状。我们于1992年引入美国扁茎和新兴扁茎二份大豆扁化茎材料,并用这二个扁化茎品种和吉林20号、吉林21号、长农4号三个园茎品种配制六个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3.
在南京分期播种及遗传试验表明:大豆扁茎性状受不同播期的光温条件影响,随播期推迟扁茎表现程度降低。扁茎性状在南京表现由对隐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4.
在群体条件下,扁茎大豆(中国扁茎)结荚鼓粒期光合特性为:光合速率高于高产品种黑农37,与高光效品种黑农40相仿;具有高于黑农37和黑农40的单株叶面积,截获光能能力强;形成较多光合产物,并能有效地运往茎和花荚中,从而获得高于黑农37和黑农40的单株产量。这些光合特性有利于对其进行高光效育种改良。因此我们认为扁茎大豆可以做为高光效育种种质资源加以改造利用。  相似文献   

15.
为有效控制大豆菌核病的发生、蔓延,从采自黑龙江省不同地区大豆菌核病菌中选取5个代表性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大豆菌核病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 ~ 25℃,而菌核在15 ~20℃时产生量最多;菌丝适于在中性和偏酸性条件下生长.病菌在PDA和大豆叶片汁培养基上生长较好,菌核的产生则在向日葵叶片汁培养基上最多;有无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不大,但光照有利于菌核的产生.子囊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萌发最适pH为7~8;大豆汁、向日葵汁和油菜汁可促进子囊孢子的萌发;有无光照对子囊孢子萌发无显著影响.不同地区大豆菌核病菌由于生态条件的不同,菌核萌发形成子囊盘能力和病原菌的致病力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大豆花序变异(续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美国扁茎和中国有限结英习性品系大豆有性杂交,后代变异多样,有利性状优势明显。从中筛选出丰产性能好的宽扁茎和早熟、矮秆、顶端穗状花序、成熟时绿茎类型3份材料。  相似文献   

17.
大豆蚜虫对大豆生长和产量影响的试验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王素云  暴祥致 《大豆科学》1996,15(3):243-247
1989年,1990年进行了大豆蚜虫田间种群数量变动及其对大豆发育、产量的影响试验。试验田设大豆蚜虫自然发生的危害区和用10%增效乐果防治蚜虫危害的控制区。危害区的田间蚜虫,1989年发生早蚜是升快,6月15百株蚜量超过万头,发生盛期持续时间长达490天;1990年比1989年发生稍晚,盛期持续时间短,危害区的大豆植株明显表现叶片卷缩,节间缩短、茎矮化。控制区植株高度均高于危害区。1989年 20  相似文献   

18.
以大豆品种南农99-6为材料,研究了渍水对大豆生长的影响及大豆对渍水的适应性。结果表明:长期渍水抑制了大豆的生长,植株的生物量、叶面积、叶片中的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等均显著低于对照,H2O2含量一直高于对照。但苗期短期渍水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大豆的生长,生物量、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均有所上升。大豆通过增大茎粗和提高叶片中蔗糖、可溶性糖含量、提高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的比值从而使其在形态上、生理上产生适应性变化来适应渍水环境。  相似文献   

19.
应用土培盆栽、微区及田间试验,研究底施和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硒对不同大豆品种生长发育、品质以及器官含硒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底施硒浓度0.1—0.5ppm时,生长正常;>10ppm时,苗期出现中毒症状,严重中毒时,则大多在子叶期死亡。鼓粒期叶面喷施0.025%-0.1%硒溶液,对大豆生长无毒害作用。不同品种(系)的生物学产量因施硒表现显著差异。施硒增加籽粒中蛋白质含量,降低脂肪含量;亚油酸、亚麻酸、硬脂酸含量增加.油酸、棕榈酸含量下降,且不同品种各脂肪酸组成变异较大。叶面喷硒,大豆各器官硒浓度与积累量随用量增加而提高.其中叶片>籽粒>荚壳>茎>根。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光照培养箱内大豆植株在吹风条件下的形态特性和某些生理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吹风改变了光照培养箱内的微环境,使空气温度下降2℃,相对湿度下降6%,CO2浓度增加5μmol.mol-1;吹风使大豆植株株高和各部分干重下降,根冠比增加,抗倒伏能力增强,与对照植株相比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同时吹风处理的大豆叶片长度、叶片宽度以及小叶面积均减少,使单株叶面积下降,但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比叶重均增加,其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低于对照植株;叶片MDA含量增加,保护酶活性显著增强。吹风改变了植株的生长微环境,导致大豆植株生长受阻和生理特性发生变化,但茎粗增加,抗倒伏能力增强,表明吹风对矮化生长,培育壮苗有一定的生产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