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了建国以来黑龙江省选育的148个大豆品种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灰分含量的变化及其生态地理分布。伴随着品种生产潜力的提高,该省育成品种的脂肪含量略有提高,蛋白质含量有明显的下降,但80年代又有回升;碳水化合物和灰分含量变化不大;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生态地理区域间差别较大,克拜和绥化地区育成的品种蛋白质含量高,黑河与嫩江地区育成的品种脂肪含量高,碳水化合物和灰分含量地区之间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大豆推广品种脂肪、蛋白质含量地理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刘忠堂 《大豆科学》2002,21(4):250-254
系统地分析了黑龙江省1951-2000年50年200个育成大豆品种的脂肪、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脂肪含量最高的是60年代和70年代,分别为21.67%和21.20%,最小为90年代为20.03%。200个品种平均脂肪含量为20.74%,蛋白质含量平均为40.25%。进一步分析1951-2000年不同生态区育成的172个品种认为,脂肪、蛋白质含量有明显地理分布现象。西部干旱区为高脂肪区,北部高寒区为低脂肪区;高蛋白质区在南部黑土区和东部低湿区,低蛋白区在西部干旱区。这种明显的地理分布现象为大豆优质品种的区域化种植和专业化生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世界大豆化学品质生态地理分布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大豆品种Williams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在世界各地的表现。结果表明,在不同生态地理区域间,大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有很大的差异。纬度0°-20°59’区域内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最高,但在此区域内,海拔500—1000米的中等海拔地区蛋白质含量最高,0-500米的低海拔地区脂肪含量最高。不同年度间蛋白质、脂肪含量亦不相同。但是低、中纬度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年际间含量变化小于中高纬度的温带和冷凉地区的年际变化。北回归线以北、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与地理纬度、海拔高度、土壤酸碱度的相关显著性高于回归线以内的赤道雨林、热带草原区。就世界范围来看,大豆的蛋白质含量与脂肪含量负相关高度显著。蛋白质与产量负相关亦高度显著,但年度之间相关程度不同;脂肪含量与产量正相关接近显著,但受环境影响很大,有的年份、有的地区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将不同蛋白质,脂肪含量的大豆品种在黑龙江省的由西至东的五个不同地点种植后。蛋白质含量西低东高,脂肪含量西高东低,呈现规律性变化。蛋白质,脂肪含量主要受品种自身的遗传性决定。蛋白质,脂肪含量的数值在各点不同,但排列顺序不变。各品种蛋白质,脂肪含量的遗传力都较高,在不同地点的波动幅度不大。这种东西变化趋势明显所表现的品质生态效应主要是东西降水差异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豆育成品种品质性状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23年采用系统育种方法育成黄宝珠和金大332至2000年,中国共育成大豆品种840余个.本文将中国大豆育种的历史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23-1950,共28年)育成大豆品种20个,平均蛋白质含量41.0%,脂肪含量20.6%;第二阶段(1951-1980,共30年)育成品种245个,蛋白质平均含量40.76%,脂肪含量20.15%;第三阶段(1981-2000,共20年)育成品种576个(统计到品质性状数据的有563个),平均蛋白质含量42.04%,脂肪含量19.77%.本文对第三阶段育成品种的品质分4个时期("六五"-"九五")进行重点分析,发现蛋白质含量以"八五"期间育成的品种为最高,110个品种蛋白质含量的平均值为42.8%,其中国审品种10个,平均含量44.36%.脂肪含量以"六五"期间选育的品种为最高,96个品种脂肪的平均含量为20.10%,其中17个国审品种的平均含量为20.73%."六五"-"九五"期间,在3大产区中,蛋白质含量以南方大豆品种为最高,44个品种平均含量达43.81%,比北方春大豆高2.81个百分点.脂肪含量以北方春大豆品种为高,220个品种平均含量为20.0%.113个黄淮海夏大豆品种的平均蛋白质含量为43.04%,高于北方春大豆,略低于南方大豆;脂肪含量低于北方春大豆,略高于南方大豆.经过20年的努力,3大产区产量逐步提高,其中,北方春大豆提高了12.1%,黄淮海夏大豆提高了7.9%,南方大豆提高了6.3%.大豆优质品质育种也取得了一定进展,选育出一批无豆腥味、无胰蛋白酶抑制剂、高异黄酮品种.  相似文献   

6.
徐永华  何志鸿 《大豆科学》1996,15(2):119-125
研究了大豆品种Williams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在世界各地的表现。结果表明,在不同生态地理域间,大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有很大的差异。纬度0-20°59′区域内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最高,但在此区域内,海拔500-1000米的中等海拔地区蛋白质含量最高,0-500米的低海拔地区脂肪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近二十年来育成大豆品种品质性状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988~2007年间黑龙江省育成的201个大豆品种的品质与产量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地区育成品种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在不同时期均有差异,脂肪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蛋白质含量总体呈略微下降趋势。大豆品种脂肪、蛋白含量有着不同的地理分布,其中松哈平原地区蛋白质含量最高,脂肪含量较低,产量较高;东部三江低湿平原脂肪含量最高,蛋白含量较低,产量最高。松哈平原、东部三江低湿平原、北部高寒区大豆品质与产量的综合改良潜力较其它地区大。  相似文献   

8.
两年来对吉林省1923~2005年生产上主推16个大豆品种的生物量、产量、收获指数以及种子蛋白质、脂肪含量的研究表明:大豆植株的生物量从苗期到R6期逐渐增加,到R6期达到最大值,然后下降,老品种比现代品种下降速度快。大豆品种的生物量、产量和收获指数均随育成年代呈线性增加,其中产量和收获指数平均每年分别增加14.84kg/hm2(1.29%)和0.09 %。种子脂肪含量随育成年代增加,平均每年增加0.87%;而蛋白质含量随年代降低,平均每年下降1.52%。产量与生物量和收获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种子脂肪含量呈正相关,与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但不显著。本文结果表明,大豆育种工作者以高产为选择目标的同时使生物量和收获指数得到提高。生物量和收获指数可以作为高产品种选育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搜集黑龙江省各育种单位育成并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的大豆新品种,分析比较其脂肪、蛋白质含量现状及育成推广品种化学品质发展变化的概况及趋势,提出了黑龙江省大豆化学品质发展方向以及该省发展优质大豆的措施建议。认为黑龙江省作为全国的大豆加工原料供应基地,应当同时注重脂肪含量和蛋白质含量两个方面,但是应当对于高脂肪含量予以更多的关注。由于黑龙江省的生态条件利于大豆脂肪的形成与积累,是我国大豆的高脂肪区,而且国家已经决定将黑龙江省作为高油优质大豆生产基地,固此对于高脂肪优质品种这一育种方向,应当予以更大的注意。  相似文献   

10.
盐胁迫下大豆耐盐性与籽粒化学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不同盐浓度胁迫下,研究了不同耐盐类型大豆品种耐盐性的表现和耐盐性与籽粒化学品质的关系。在14-15ds/m低盐浓度下大豆籽粒蛋白质,脂肪含量降低,18-20ds/m高盐浓度下蛋白质含量极显著提高,脂肪含量极显著降低,高盐浓度对蛋白质的胁迫效应和方向与低浓度相反。在低盐浓度下棕榈酸,亚油酸降低,油酸,硬脂酸,亚麻酸相对含量对IUFA(脂肪酸不饱和指数)提高。高盐浓度下油酸提高,其它脂肪酸降低,耐盐品种的油酸,亚油酸变化方向与敏感品种相反。相同盐浓度对不同耐盐类型品种作用效应不同,耐盐 蛋白质,亚油酸,亚麻酸含量及IUFA高于盐敏感品种,品质优于敏感品种。相关分析表明,大豆蛋白质,亚麻酸,亚油酸与IUFA呈极显著正相关,脂肪及油酸与IUFA极显著负相关。同一性状在不同盐浓度下相关方向有异同。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1985—1998年大豆品种育成概况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单宏  顾晓红 《大豆科技》2000,(4):17-20,28
1 育成概况1985 -1998年黑龙江省共育成大豆品种 10 9个 ,其中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系统所属的研究所共计育成品种 65个 ,占 5 9 6% ,大豆所育成品种 16个 ,黑河所育成品种 15个 ,合江所育成品种 12个 ;东北农业大学育成品种 6个 ,占 5 5 % ;农垦系统各单位共计育成品种3 0个 ,占 2 7 5 % ;余者为其他单位所育成。详见附图。2 品质结果分析对 1986-1997年我省审定推广的 88个大豆品种主要品质性状进行初步分析。( 1) 88个大豆品种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分布表 1 88个大豆品种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分布蛋白质分布脂肪分布含量 (‰ )占‰含量 (…  相似文献   

12.
不同青稞品种的营养品质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我国主要产区青稞的营养品质状况,定量分析了来自青海、西藏、四川、甘肃、云南5个主产区38个不同粒色青稞品种的营养成分,比较了不同地区和不同粒色青稞品种间营养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参试青稞品种的蛋白质含量为8.14%~15.16%,总淀粉含量为49.14%~68.62%,直链淀粉含量为14.80%~30.05%,脂肪含量为1.42%~2.40%,膳食纤维含量为1.94%~3.47%,灰分含量为0.02%~1.22%,β-葡聚糖含量为3.88%~6.78%,品种间差异显著。产区之间比较,青海的品种蛋白质含量最高,西藏的品种β-葡聚糖含量最高,四川的品种总淀粉和灰分含量最高,云南的品种直链淀粉、脂肪和纤维含量最高。不同粒色比较,黑色品种的蛋白质、直链淀粉和纤维含量最高,蓝色品种的总淀粉和脂肪含量最高,白色品种的灰分含量最高。西藏品种、蓝色籽粒品种的蛋白质营养品质较好。青稞蛋白质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仍是赖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是异亮氨酸,第三限制性氨基酸是苏氨酸。采用组间联接(平方欧式距离)法将38个青稞品种分为3大类,第Ⅰ类包括33个品种,第Ⅱ类包括2个品种,第Ⅲ类包括3个品种。  相似文献   

13.
生态因子对大豆脂肪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吉林市农业科学院李楠,赵爱莉,高敏,王雪飞大豆以其脂肪、蛋白质含量较高而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其脂肪、蛋白质含量的高低除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外、受生态因子变化的影响也较大。因此我们对大豆脂肪和蛋白质含量与主要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14.
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区试品种化学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了1985-1990年黄淮海夏大豆区试品种籽粒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在不同试点的变化,鉴定出高蛋白质含量品种9个,高脂肪含量品种1个,兼用型双高品种14个高蛋白大粒品种1个,高蛋白产量品种10个。研究了蛋白质,脂肪,蛋白质+脂肪与蛋白质产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审定大豆品种的产量、品质及株型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1982年开展农作物品种审定工作以来,山东省共有50个大豆品种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本文分析了这50个审(认)定品种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最高产量、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和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百粒重等农艺性状。结果表明,区域试验平均产量由1982-1985年的1892.73 kg/hm2提高到2001-2005年的2820.67 kg/hm2,增幅为49.0%;最高产量由3072.0kg/hm2提高到4389.3kg/hm2,提高了42.9%;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随时代和选育目的的不同而在37.00%~46.44%和16.80%~22.50%之间变化。山东省夏大豆的理想株型应是株高70~80cm,主茎节数14~16节,有效分枝1~2个,并且在此基础上,有密而均匀的结荚。  相似文献   

16.
为精准鉴定东北大豆种质群体的表型性状,观察该群体在佳木斯的表现,研究其在佳木斯生态区的潜在育种价值,本研究选取东北地区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组成东北大豆种质群体共361份,采用重复内分组的设计方法,于2012-2014年在佳木斯进行主要农艺性状的精准表型鉴定。结果表明:1)东北大豆种质群体调查的性状均值为全生育期113.5d(92.5~136.0 d)、蛋白质含量39.8%(35.6%~45.0%)、脂肪含量21.5%(17.5%~24.2%)、蛋脂总量61.3%(57.4%~64.3%)、百粒重21.1g(8.2~32.0g)、株高101.2cm(54.9~142.6cm)、主茎18.6节(12.4~24.6节)、分枝2.5个(0.2-7.4个)、倒伏2.1级(1.0-4.0级)。2)按国际熟期组划分标准,佳木斯所处熟期组为MG0和MGI,属于这两个熟期组的品种,各性状的均值与群体总均值相近。MG000-00的生育天数集中在95~110 d,比当地无霜期早约15~25 d;脂肪含量和蛋脂总量分别较MG0-I高约1和1.5个百分点,株高和节数则分别低约10~40 cm、2~8节。MGII的生育天数长达150 d,不能稳定正常成熟;与当地品种相比较蛋白质和蛋脂总量均低约2%、脂肪低约0.5%,株高和节数分别高约10cm、2节;倒伏程度则高达3级。MGIII在佳木斯不能正常成熟,生长量和倒伏度增加。3)根据各农艺、品质性状在佳木斯表现的遗传进度估计,虽然脂肪和蛋白质含量相对较低,但均有一定的改良潜力。佳木斯地区利用东北大豆资源育成了许多适于东北北部的优异品种,体现了东北种质的重要作用。根据当地品种的表现,从东北大豆种质群体中筛选出了用以改良不同性状的优异亲本,供育种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大豆蛋白质脂肪积累动态及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采用三个近年来在黑龙江省推广面积比较大和有代表性的品种(系)作为试验材料,研究蛋白质、脂肪在不同生育时期的消长动态及与产量的关系。结果是:蛋白质的相对含量变化趋势因品种的不同而呈不同的变化趋势,但都表现为随生育进程逐渐增大,只在9月上旬收获期稍有下降;脂肪相对含量不同品种之间都呈现前低、中高、后降的较一致趋势,脂肪相对含量的高峰出现在8月中旬,之后一直缓解直至成熟;蛋白质的相对含量与产量呈负相关,脂肪的相对含量与产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生殖生长期源库改变对大豆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王光华  刘晓冰 《大豆科学》1999,18(3):236-241
利用蛋白质,脂肪含量不同的两个大豆品种,在R1和R5期,通过去叶或去英,研究源库改变对大豆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R1期和R5期去叶1/3对产量和品质影响不大;然而,R1期全去叶,减少了单株英数,产量降低,但对品质影响不明显;R5期全去叶,降低了每英粒数和百粒重,有利于蛋白质积累,而不利于脂肪积累,产量降低,R5期去英1/3增加了单英粒数和百粒重,产量略有提高,脂肪积累增多,蛋白质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19.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灌水对高油大豆和高蛋白大豆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灌水使高油大豆的产量略有提高,较对照增产1.9%,对高蛋白大豆产量未表现出增产效果.灌水对不同品质的大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影响不同,灌水可提高高油大豆品种脂肪含量,降低蛋白质含量.相反,灌水提高高蛋白大豆品种蛋白质含量,降低脂肪含量.  相似文献   

20.
大豆是重要蛋白质、脂肪资源。原产不同纬度的大豆品种种子化学成分含量差异,与人为选择和自然选择有关,并有较明显的生态地理分布规律。 西泻高一曾对我国东北一些地区大豆的化学成分含量地区间差异做了研究,丁振麟曾以几个品种在我国不同纬度(25°03′—40°)的8个地点进行试验,得出大豆种子蛋白质含量与种植地点纬度呈负相关、脂肪含量呈正相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