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是限制农业生产的最主要因素,省水节能是缺水地区,发展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保水技术与水土保持不同,水土保持是针对水土流失地区,为了整治土地,治理河道,防止水土流失而采取的一种工程和生物措施。而保水技术则适用于干旱和非干旱的任何地区,它不仅为了节水,也为了节能,所以应用广泛,意义重大。保水技术的范围涉  相似文献   

2.
土地整治是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改变土地的生态环境,整治的典型类型有水土流失地整治、盐碱地整治、风沙地整治、沼泽地整治等。土地治理项目的建设涉及建设材料、人员、资金、工具和建设技术等方面方面,要求施工项目部设在施工现场,按照实际情况组织及管理施工工作。施工现场须实行动态管理,按专业分工建立各级各岗位责任制。  相似文献   

3.
生态清洁小流域属于水土保持工作中的重要生态建设项目,对保持生态平衡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生态环保技术的升级,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区域水资源,有效缓解了水土流失压力,提升了土地生产效率。本文分别从坡面治理、生态修复和污水治理三个角度对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以凌海市水土保持示范园区的耕作土壤作为对象,研究不同治理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治理措施和作物共同影响着土壤物理性质;土地治理措施和人为因素对土壤养分含量有显著影响。根据试验结果可选择效果较好的治理措施,为凌海市水土流失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黄勇  何亭亭 《农业工程》2018,8(4):85-89
土地整治是提高耕地质量,实现更好保护耕地的重要措施之一。地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综合技术,是实现土地整治工作高效化和智能化的重要工具。通过对当前地理信息技术在土地整治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主要对土地整治工作中3S(RS、GIS和GPS)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阐述,详细说明了3S技术在土地整治项目踏勘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规划设计阶段、项目实施阶段以及后期管护阶段的应用情况。提出了建立土地整治信息系统,将3D分析功能与可视化技术更好地应用于土地整治中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遍布深圳市城市规划区的山体缺口严重影响深圳市城市景观及产生强烈的城市水土流失,以《深圳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调查数据为基础依据,根据水土流失因子及山体缺口景观影响因子两个边界条件进行综合整治排序,为裸露山体缺口综合整治提供科学依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山体缺口的不同分类,因地制宜地采取林草措施、工程措施和综合措施,针对岩质、母质、土质坡面及影响迹地等,因地制宜地采用防护技术,实施科学优化配置,进行综合措施治理。  相似文献   

7.
滇西南小流域泥石流区土地整治集成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云县幸福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从水土分离的角度出发,将排、导措施和固土措施相结合,采用工程技术和生物技术对泥石流破坏区进行系统整治.结果表明,集成了固土技术、水资源调控技术、土地资源利用技术的综合治理时小流域泥石流区整治效果明显,改善了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增加了耕地面积.  相似文献   

8.
陕北矿区土地污损浪费严重,利用土体有机重构方法对试验矿区耕作层进行构建,通过土地整治工程措施建设农田,实现生态恢复。以陕西省神木县孙家岔镇排界村土地开发项目为例,系统阐述矿区耕作层构建技术的推广实施,对陕北矿区治理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渭东新城建设项目通过土地整治、土地修复建造了休闲、娱乐、住宅、经济一体化的高档区域,而建设项目用地有一部分为重金属污损的土地。文章通过探讨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等土壤重金属治理技术,为渭东新城建设项目重金属的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结合云县幸福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从水土分离的角度出发,将排、导措施和固土措施相结合,采用工程技术和生物技术对泥石流破坏区进行系统整治。结果表明,集成了固土技术、水资源调控技术、土地资源利用技术的综合治理对小流域泥石流区整治效果明显,改善了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增加了耕地面积。  相似文献   

11.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我国新的发展阶段提出的一项促进高标准农田连片提质建设、盘活乡村存量建设用地、促进新农村建设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并对乡村生态和人居环境进行统一治理修复的综合性工程,也是贯彻生态文明思想、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出发,分析了乡村振兴视角下土地整治行业在政策、市场需求以及技术优势等方面的机遇,提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进一步思考和相关建议,以期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再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水土保持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生态水利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分析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意义、基本内容,以及实施水土保持的主要技术工程措施和采取的基本方法,探讨水土保持治理效果的评价内容和现状。  相似文献   

13.
矿山废弃地的水土流失治理及采后复垦工作是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国内外废弃地的治理方法,结合盖州矿洞沟诚信金矿实例,制定出水土保持优化措施,设计出较为详尽的典型设计方案,为促进矿山废弃地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保护有限土地资源和当地生态环境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矿山废弃地的水土流失治理及采后复垦工作是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国内外废弃地的治理方法,结合盖州矿洞沟诚信金矿实例,制定出水土保持优化措施,设计出较为详尽的典型设计方案,为促进矿山废弃地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保护有限土地资源和当地生态环境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土地整治遥感监测研究进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回顾国内外土地整治概念及内容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新时期土地整治的基本内涵和工作需求。通过分析遥感在土地整治工作中的广泛应用,梳理了土地整治遥感监测的发展脉络,归纳了土地整治遥感监测的关键技术及其研究现状,进而给出了土地整治遥感监测相关技术及应用的发展趋势。分别从土地资源调查与保护、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农用地整治、宜农未利用地开发、建设用地整治及生态化土地整治等不同土地整治类型和潜力测算与风险评估、规划设计、施工监管及验收评价等土地整治项目过程等角度,对多年来遥感技术在土地整治工作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系统阐述,最后在总结技术优势与局限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的攻关难点和发展方向,为土地整治遥感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论述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开展监督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采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重点示范与面上治理相结合、人工治理与自然恢复相结合的立体化建设模式,促进和利用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的监督管理及其预防保护的有效措施,从而保证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7.
“3S”集成技术是指将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融合在土地工程领域,进而提高土地工程质量和实施效率的技术手段。笔者从“3S”集成技术在土地整治项目中应用现状出发,就“3S”集成技术在土地整治规划、土地整治施工监管、土地整治验收评价以及土地整治移交管护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提高土地整治动态监测工作成效提供科学参考。研究结果表明:“3S”集成技术与数据处理、地学分析等手段的有机结合,极大地促进了地表信息获取、土地面积测量、土地利用现状图绘制、灾害监测预警和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进程,显著提高了土地工程质量和实施效率,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8.
济宁市地跨黄淮两大流域,水是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济宁市水生态现状中存在的时空分布不均、水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极端气候造成旱涝灾害威胁加大、现代水治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据此从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城镇河道综合整治的几种措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河道综合整治是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分析城镇河道现存问题及国内外河道整治现状,在总结国内外有关城镇河道整治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生态河道整治的原则,提出了我国城镇河道整治的生态护岸工程措施、水质修复治理措施和河道景观工程措施,力求为我国城镇河道的生态治理和修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这次广播大会向大家提出这样一个任务:从现在起,争取时间在今年冬季力争提前大部或全部完成1960的水土保持任务。在目前就要使水土保持运动由不平衡走向平衡,在既得成绩的基础上,掀起一个范围更广、声势更壮的水土保持运动高潮。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和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治理现状,在这次七省区水土保持会议上,确定的奋斗目标是:在黄河中上游方面:三年小部、五部大部、八年基本完成黄河流域七省区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和其他措施,逐步达到控制水土泥沙流失。在永定河方面完成这样任务的时间,还要大为缩短。为了完成上述任务,应该继续坚持过去行之有效的方针,那就是:要在依靠群众,使水土保持工作和发展生产相结合的基础上,大面积地实施全面治理与修建干、支流水库同时并举,并且要坚持实行按流域、按山系集中治理,连续治理,使突击治理和经常治理、持久治理相结合,使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使治理工作和巩固工作、预防工作相结合的各项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