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为了解由文山春孢锈菌Aecidium wenshanense引起的石楠叶锈病的发生发展及流行规律,为病害的防治提供依据,本文以椭圆叶石楠Photinia beckii发病植株叶上的新鲜锈孢子为试验材料,采用水琼脂平板孢子萌发法对温度、湿度、光照、酸碱度及寄主汁液等条件对该锈孢子萌发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锈菌锈孢子在温度5~30℃和pH3~10的范围内都能萌发,最适温度为20~25℃;最适pH为6~8;相对湿度大于或等于90%时孢子才能萌发,最适湿度为100%+水;连续光照抑制孢子萌发,而连续黑暗条件下孢子萌发率最高。寄主(椭圆叶石楠)老叶的新鲜汁液对锈孢子的萌发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向日葵锈菌330生理小种为材料,研究了夏孢子萌发的适宜条件和培养载体。向日葵锈菌夏孢子萌发适宜温度范围10~25℃,最适温度15℃。15℃下在琼脂薄膜上1h即可萌发,12h达到萌发高峰,萌发率最高可达97%。孢子在无菌水中萌发最适浓度为20mg/L,萌发率随浓度增大而降低。光照在前5h均抑制夏孢子萌发,但7h后光照对夏孢子总萌发率基本无影响。新鲜夏孢子萌发率较高,在室温放置270d后基本丧失萌发能力。最适条件下,在供试的6种不同萌发载体上,夏孢子萌发率、芽管长度及萌发形态显著不同,琼脂薄膜载玻片、尼龙纱网、玻璃纸较适宜夏孢子萌发,萌发率超过90%;在PVDF膜和亲水滤膜上可观测到芽管内部黄色物质转移和特殊结构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不同海拔对天水市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夏孢子萌发的影响,于显微镜下观察天水市低、中、高海拔地区小麦条锈菌夏孢子在不同温度下的萌发及融合情况,并对与夏孢子萌发相关的温敏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低海拔和中海拔地区的小麦条锈菌夏孢子的最适萌发温度为9℃,萌发率分别为64.72%和54.21%,高海拔地区的小麦条锈菌夏孢子的适宜萌发温度在12~16℃之间,平均萌发率为59.09%;高海拔和低海拔地区小麦条锈菌夏孢子都存在芽管融合和孢子融合现象,其中高海拔地区小麦条锈菌夏孢子的异核率为6.13%,超过了其无性阶段变异的阈值1%。与夏孢子萌发相关的10个温敏基因在不同海拔地区小麦条锈菌夏孢子中的表达趋势不同,其中,与能量代谢相关的葡萄糖转运蛋白基因和低亲和力磷酸转运蛋白基因在高海拔地区小麦条锈菌夏孢子中的表达量高于低海拔地区小麦条锈菌夏孢子,与毒性变异相关的易化因子超家族(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MFS)转运蛋白基因在高海拔和低海拔地区小麦条锈菌夏孢子中的表达模式均呈上升趋势。表明由于海拔...  相似文献   

4.
温度和营养对北京地区蜡蚧轮枝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7~32℃温度中,北京地区蜡蚧轮枝菌菌落能生长并产生分生孢子。菌落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30℃,最适温度为23~28℃。产生分生孢子的适宜温度为20~28℃,最适温度为23~25℃,产孢量为6.32~6.94×10~9孢子/皿。分生孢子在4~35℃下均能萌发,适宜温度为15~32℃,一昼夜萌发率为81.36~96.60%。在23~28℃萌发芽管最长,20小时后达36.98~45.35微米。在10~15℃时,产孢量为7.42~8.25×10~3/皿,一昼夜孢子萌发率为42.99~89.20%,芽管长为9.10~16.94微米。该菌适应我国华北地区冬季温室温度偏低,昼夜温差较大的特点,为进一步研究应用该菌,更有效地控制温室白粉虱提供了依据。在6种琼脂培养基上试验,菌丝生长和产孢量均以麦芽汁培养基上为最好。  相似文献   

5.
红花锈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侵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病为害特征为叶片干枯,植株早衰,含油量下降,地下茎感染,使许多病株在营养期萎蔫死亡。初侵染源——冬孢子粘附于种子表面和冠毛上;散落田间时也能侵染。冬孢子人工接种下侵染真叶,但田间自然条件下不起作用。新鲜冬孢子有少量萌发,隔年冬孢子萌发率明显提高。冬孢子萌发温度极限为10至33℃,适温18至28℃,最适温度为25℃。冬孢子水滴上萌发率低,红花幼苗榨出液具激发作用;而夏孢孢子水滴上萌发远高于榨出液。冬孢子干藏可存活两年.夏孢子残存期可延续166天以上。共鉴定87份红花种质抗病性,差异很显著,但无一表现免疫。  相似文献   

6.
对西双版纳海巴戟炭疽病进行调查和病原菌鉴定。结果表明,海巴戟炭疽病周年发生,8月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高,分别为40.76%和8.9。根据病原菌形态特征,将其鉴定为瓜类炭疽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 (Berk. &; Mont)]。有关温度、pH、光照和碳源对病原菌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影响的研究显示,20~35 ℃,海巴戟炭疽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率高,20 ℃是形成附着胞的最适温度;最适合海巴戟炭疽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和形成附着胞的pH为4~8;在日光灯连续光照、12 h光暗交替和自然光照射条件下分生孢子萌发率在90%以上,光照对此病原菌附着胞形成的影响差异不大;1%葡萄糖、麦芽糖、蔗糖、D果糖和α 乳糖溶液中孢子萌发率都不高。  相似文献   

7.
温度对小麦矮腥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TCK冬孢子在-2~12℃范围内都可以萌发,5℃为最佳萌发温度。同一分离菌冬孢子在不同温度处理的萌发特性和萌发率有差异;不同分离菌冬孢子在相同温度下的萌发特性和萌发率有很大差异。在5℃下5个分离菌中,冬孢子萌发起始时间最短的为15 d,最长为35 d,培养60 d时分离菌Tt1、Tt2、Ty、Tm和Tu冬孢子的萌发率分别为86.4%、23.9%、23.3%、44.3%和81.0%。根据分离菌Tt2不同温度下培养50 d时的萌发率,建立了萌发率(Y)与温度(X)的模型为Y=0.150 8 exp[-0.02949(X-4.957 6)]2,此结果为TCK的风险评估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江辉  周益林  段霞瑜 《植物保护》2012,38(2):120-123
通过研究小麦矮腥黑穗病菌不同菌株冬孢子萌发对温度的敏感性,进一步明确不同TCK菌株冬孢子萌发对温度的反应,以便深入了解此病害发生和流行的成因.选取采自不同年份的45个TCK菌株,室内控制不同温度条件下对这些菌株的萌发过程及萌发特性进行观察记录,分析所得数据.5℃和10℃不同培养温度下,参试菌株的萌发率和萌发过程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同一采集年份不同菌株在相同培养温度下,萌发过程和萌发率有明显的差异,随着保存年限的增长,菌株冬孢子的萌发率会逐渐下降,但在常温下放置8年左右的部分菌株仍然具有萌发能力.不同的菌株萌发对温度确实具有不同的敏感性,此结果为防止该病害的传入、定殖、传播以及预测和防治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不同条件对玉米丝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率影响的试验研究表明,甲醛处理对玉米丝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有明显促进作用,萌发率达88.89%,冬孢子在麦芽糖和水琼脂培养基上萌发率最高达84.49%。在不同温度和pH条件下冬孢子萌发率差异较大。冬孢子在28℃时最适合萌发,达89.67%,在pH为7时萌发率最高达89.02%。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温度对绿僵菌LA菌株生物学特性和毒力的影响,采用微室萌发、酶标仪测定A值以及体外涂抹法,对不同温度下LA菌株孢子萌发率、胞外蛋白酶、几丁质酶活力以及对东亚飞蝗的毒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LA菌株在30℃下孢子萌发速率最快,对东亚飞蝗的致死速率也最快;38℃下培养,孢子萌发率开始受到限制,40℃下培养孢子的萌发率接近于0;高温处理转至适温培养,对孢子萌发速率产生一定影响,48℃下处理不同时间,孢子萌发速率、萌发率均显著降低,转至30℃下培养24h仅有10.6%~20.9%的孢子可萌发;LA胞外蛋白酶活力培养至第6天达到最高,为31.37U/mL,不同温度下活力测定表明37℃下胞外蛋白酶活力最高,几丁质酶在培养至第5天酶活力达到最高,为34.62U/mL,最高酶活温度为50℃。  相似文献   

11.
 以谷子腥黑穗菌(Tilletia setariae Ling)冬孢子接种正开花的谷子小花后引起发病,为花器局部侵染,当年侵染当年发病的非系统侵染病害。以二甲基亚砜处理,紫外光线照射和土壤越冬处理的冬抱子均能打破其休限期。在15-30℃里均能萌发,最适萌发温度为25℃,在pH4-7里均可萌发,以pH6为最适。碳、氮源对冬孢子萌发无明显的刺激作用。病菌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最适温度是20℃,最适pH值为7.0。在PDA上生长最佳。棉子糖、葡萄糖和可溶性淀粉为最佳碳源,DL-丝氨酸为最佳氮源。冬孢子经扫描电镜观察为T型(瘤突型)。萌发产生的担孢子数多达百个,虽"毛刷状"。在人工培养基上能产生厚垣孢子。以0.5% KOH-safranin O快速核染色剂染色,看到菌丝细胞里多含有双核,及锁状联合。  相似文献   

12.
 根据山楂锈病菌的形态特征及致病性,初步鉴定为梨胶锈山楂专化型(Gymnosporan-gium asiaticum Miyabe ex Yamada f.sp.crataegicola)。冬孢子角吸水胶化后1小时萌发产生担孢子,24小时达到最高萌发率。冬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25℃,适宜温度10℃~35℃;担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25℃,适宜温度15℃~25℃。两种孢子在有水膜的情况下才能萌发,不需要补充营养。冬孢子角在室温下能存活60天左右,5℃冰箱中可存活4个月左右。单个的冬孢子及担孢子不耐干燥,1~2天便全部死亡。  相似文献   

13.
 在凹玻片上测定了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对柿树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分生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分生孢子萌发率随葡萄糖浓度升高而增加,但附着胞形成率下降,芽管长度增加,附着胞的直径几乎没有变化;随着时间的延长,孢子萌发率和附着胞形成率都有所增加。不同pH对分生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分生孢子在pH 2.0~9.0的溶液中可以萌发,并产生附着胞;最适分生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的pH是在5.0~6.0。不同pH处理的致病试验结果说明。在23℃时病斑在pH 4.0~8.0条件下都可产生;致病试验结果也发现,17℃时,pH6.0处理能发病,但不形成分生孢子团,pH 5.0处理不发病;15℃时,pH 5.0和pH 6.0的处理都不能发病。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显示,菌落生长最适温度是25℃左右,高温抑制菌落生长。寄主表面侵染结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芽管长度变化很大,芽管可以纵向沿着脊或沟延伸,也可横向通过脊沟;附着胞均在沟底或近底部形成。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不同温度预处理对苏云金杆菌芽孢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HD 1、HB 2菌株的孢子悬液经65~85℃活化处理15min,芽孢的萌发率在95%以上,100℃活化处理15min,萌发率则低于20%;孢子悬液在30~60℃区间内处理不同时间,结果以活化处理30min萌发率最高,而在70~80℃条件下,活化处理15min,萌发率最高;孢子悬液经高温→低温和低温→高温交替处理,萌发率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5.
土壤湿度对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CK)冬孢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土壤湿度对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illetiacontronversa Kühn,TCK)萌发率的影响试验研究表明,其冬孢子在土壤质量含水量为1%~28%(相对含水量3.57%~100%)范围内均可萌发,其适宜萌发的土壤质量含水量范围为10%~25%(相对含水量17.85%~89.3%),最佳土壤相对含水量范围在65%~75%之间;不同分离物在相同土壤湿度培养下,多数分离物冬孢子的萌发率之间差异不显著。根据分离菌Tt1和Tt2在不同土壤湿度下培养50d和60d的冬孢子萌发率,建立了TCK冬孢子萌发率与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关系模型,此结果为TCK的风险评估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6.
研究温度对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的影响,可为病害的发生规律和生态防控措施的研究提供依据。本研究测定了温度对假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对寄主小麦侵染以及在植株体内扩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假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4℃~30℃,其中28℃最适于菌丝的生长,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4℃~35℃,其中12℃~30℃较适宜分生孢子萌发,17℃~28℃为假禾谷镰刀菌侵染小麦的适宜温度范围,假禾谷镰刀菌在小麦植株体内扩展的适宜温度范围在22℃~30℃;通过不同温度培养试验以及田间小麦不同生育期接种试验测定温度对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起身期接种的小麦茎基腐病发生高于越冬苗期接种处理,而此期的温度较越冬苗期利于假禾谷镰刀菌的侵染和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条锈菌越夏调查发现,小麦条锈菌耐高温性增强,越夏海拔下限有所降低。本研究通过在高温(21±0.2)℃条件下接种,评价了119个来自四川省的条锈菌菌株耐高温性,并构建了耐高温菌株SC-PX1-4-3萌发夏孢子的cDNA文库。结果发现来自四川的条锈菌群体中耐高温菌株占35.3%,主要分布在成都市、凉山市、简阳市和广元市。夏孢子萌发率统计分析表明,耐高温菌株在高温条件下比温度敏感菌株具有更高的萌发率。采用SMART技术构建了耐高温菌株萌发夏孢子cDNA文库,库容为2.1×106cfu,插入片段平均多大于1.0kb。本研究结果初步明确了四川省小麦条锈菌群体中耐高温菌株组成和分布区域,不同菌株在夏孢子萌发阶段对高温的耐受性存在显著差异,为进一步研究条锈菌耐高温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马铃薯早疫病菌分生孢子萌发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马铃薯早疫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条件,研究了温度、湿度、pH、光照、营养条件等对马铃薯早疫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分生孢子在水滴中于30℃1 h即可萌发,8 h后达到萌发高峰,萌发率为98.4%;萌发的最适温度为30℃;相对湿度85%以上均可萌发,水滴中萌发率最高;pH6~10的条件利于分生孢子萌发;紫外线对分生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无机氮源中的铵态氮和尿素对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有机氮源中半胱氨酸和谷氨酸对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山梨糖不利于分生孢子萌发;光照对分生孢子萌发也有抑制作用;分生孢子致死温度是57℃。  相似文献   

19.
烟草霜霉病检疫病理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正 《植物病理学报》1998,28(2):131-138
 烟草霜霉病孢囊非凡的繁殖能力和独特的对世界不同地理气候区域的高度适应性,是病害广泛传播和迅速发展的关键因素。虽然关于烟草霜霉病的病原学、生物学和病理学方面已经作了广泛的研究,但涉及病原孢囊在检疫病理学方面的某些特性,则迄今工作甚少。本文在系列研究的基础上证明:(1)孢囊萌发活性与接种后的产孢日数密切相关。在可见产孢的第1~2d内,1h后孢囊即开始萌发,4h后萌发率高达83%以上,而在产孢第4~6d后萌发率降为36.1%及29.6%。(2)孢囊的最低萌发温度为2℃,最适温度为14~21℃,最高温度为35℃。(3)高温对孢囊活性的影响,因受热时间而异,短时间30℃或35℃高温后又转入适温对孢囊萌发有抑制作用,但仍有侵染活性。当30℃超过12h或35℃超过8h,则孢囊侵染活性丧失。(4)当叶面饱和湿度期达4h时,可以发生侵染,叶面饱和湿度期越长侵染率越高。(5)在适宜温湿条件下,每悬滴含5~6个孢囊,侵染率可达30%以上,如含单个孢囊,侵染率可达12%。运用以上数据将有利于提高烟草霜霉病风险分析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室内控制性测定结果表明,玉米纹枯病菌(RhizoctoniasolaniAG1鄄IA)菌丝生长的温度10~35℃,最适温度25~30℃;菌核萌发温度18~35℃,最适温度25~30℃。在幼苗和离体叶鞘上由菌丝引起侵染和发病的温度15~35℃,以25~30℃最适宜,潜育期最短,病斑较大。田间分期播种观察分析,气温和地面温度与病害始见的历期(播种期至病害初见期)分别呈显著负相关和极显著负相关。在田间自然条件下,始病的温度为20℃左右。这些结果为了解玉米纹枯病的发生规律,开展预测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